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1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从太极拳老师看中国的传统教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9-22 17: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太极拳老师看传统教育

  前一阵,看一份教育专刊。里面提到中国传统教育的问题:和西方古代文明的教育相比,中国的传统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零乱”。看我们先贤的教育方式,大都是只言片语式的,不具备系统严密性。在古希腊,人们往往提出一个个完整学说系统,形成一个个比较完善的专著。而我们看到同时代的孔子,以及留下的经典“论语”来看,根本上就是肢离破碎的。甚至关于“儒”,

  “仁”,“君子”这些核心的概念,也并找不到一个准确的定义。不仅是孔子,就在其他的诸子大家,他们的著述并不在少数。但也大都这样的情况。大家都喜欢讲故事,比例子,甚至不惜编制神话,但都很少做系统的概念定义。以致,后人在理解这些学说的时候,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的是“儒”,行的却是“法”;有人修的是“道”,却往往又贪图名利。即便是同门同宗法于一家,也往往是根据自己对本家经典的理解,又自成了一家,相互之间又互相责难,要分出个正宗支脉。

  这样,拿我们今天的治学、教育习惯来看,确实显的“零乱”而不高明。

  前两年,我跟一个师傅开始学习太极拳。慢慢的,我发现,我们这位老师他的教法,就和现在一般的学校学院教育不一样。再想想,和先秦诸子的教育观倒很是契合。

  我们老师常常说,“太极拳不是学来的。是悟来的”。他特别强调学东西的悟性。他给我们也是很少的讲系统的拳理,开始只是教我们打拳架套路。一周不多学,就是学一招两式。学过十多式后,再不往后讲。只让你反复的打这十来招式,一打就是半年多。在这半年的时间里,他也只是走你身边的时候,说一句半句,“头要直”,“手要松”之类。说完就走了。至于,“头为什么要直”,“手为什么要松”他没讲。这就要你自己去悟。

  我们老师不是只注重“感悟”,他特别注“体悟”。他最不欣赏“道理摆的再清楚,身上一点东西没有”。他说过,师爷曾有教诲“不要嘴人赢人,要手上赢人”。――你说的再明白,一搭手,人先出去了。管什么用?我们老师也和我们搭手,你拼力推他,他不见什么招,你就跌跌撞撞的出去了。他也不多讲,只是说,“该讲的都讲了,剩下的就是练。什么什么把道理感悟到了,练到身上了。你就有功夫了。”练当然也不是自己闷头瞎练。还要听老师讲,看老师练,跟老师磨。

  我们老师说,所谓,“太极十年不出门”。一般成名的太极大家,要么是家传,差不多大都跟师傅左右“磨”上十数年,才能真正的出功夫。靠一本书,一张光盘,就能练出真功夫来的,没有。要是小说里编的。真正的学功夫就是靠老师的“言传身教”。

  说到这里,我就很自然的想到孔子游列国,他的身边左右不离的就跟着他的学生。论语中的这些话,不能是孔子教学的全部,这只是他“言传”的一部分,而大部分的身教,我们没有看到。从论语的一些记载,我们也能看到一些影子:他也注重的是体悟。自己一边身体力行的四处周游演讲,一边在处理事情的同时,锻炼自己的学生。其他诸子的情况也大多相当。孟子,墨子等等著述里记叙他们亲身处世的“功夫”。这才是真正的“言传身教”。只孤立的来看他们语言的不系统,忽略他们整个“言行一致”而统一于一个教育“模范”是不合理的。可惜的是现代教育,只注重完整的理论,失去了亲身示范的另一部分。

  太极拳里,还有一句俗语,“一师教九徒,连师十个样!”我想这也是传统教法的一个鲜明的特点。由于老师在讲授的过程中,没有明显的概念系统的界定,多强调“悟”。使学生有了很大的自我学习的空间。就是在一些具体的实例,示范,甚至是比例,故事中,让你自己去参悟。又不断的用“体悟”实际来检验。这样就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自身的特点别具一格。

  “天下太极本一家”是说,太极拳的源起被认为是“陈式”太极拳。它被尊为“母拳”。而就在它的基础上,“杨式太极”“吴式太极”“孙式太极”“武式太极”,又有“洪传”“李传”。各自传承发展,又能自成一家。古代教育也如此,孔子创“儒家”之后,就分出了多个“儒”的支脉。他的两个得意传人,孟子和荀子竟各执“性善”“性恶”截然相反的一端。到董仲舒又是一儒,到朱熹又是一儒。

  有人说,西人尚新,总是在否定前人的基础上改革创新;而中国人崇古,总喜欢守着老祖宗的旧摊儿。我觉得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想:西方为什么创新?可能是他们前人做东西太过死板,而又做的相当严密。时过境迁,不再适应需要的时候,只能打破,另来;而中国人喜欢含蓄,前人的学说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即使时空改换,它总能注入一些新鲜的活力。不应否认,就算是创新,也肯定是基于了旧的基础;同样即使崇古传承,也必定进行了发展改造。

  说对错好歹,还是要看具体情况的,比如,有人说一杯牛奶能拯救一个民族,中国人应该多喝牛奶。但也有人说,对于我们东方人的体质结构,豆浆的营养吸收要更高的多。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7-9-23 09:46 | 只看该作者
类比,这算是类比文章.
3#
发表于 2007-9-23 22:15 | 只看该作者
  悟是一个方面,可道理与理论得讲清楚呀。看中国古代的著作,思辨性的话多,概念性的话多,大道理多,具体的、理论性的、完整的、带有学术性的东西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5-26 17:06 , Processed in 0.05656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