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48|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文学批评如何不忧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2-27 19: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学批评如何不忧郁

  在文学(甚至文化)领域很有先锋锐气的批评家朱大可先生,近日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了题为《忧郁的文学批评》一文,直言中国文学批评家们(尤其是学院派)患上了“文学批评忧郁综合症”,并在最后很悲观的坦言自己也是此病症的患者,希望得到救助。他甚至在其新著《流氓的盛宴》中,用“流氓”一词解构中国文化史,并对“流氓化”向世界范围的蔓延倾向持无能为力的悲观态度。

  是的,我们不得不承认,当今的中国文学、文化与文学文化批评之间的隔膜正日渐加深。一方面,大量文学作品和文化现象层出不穷,通过各种商品或网络媒介的肆意炒作正显得喧嚣异常。另一方面,严肃而直指根本的文学或文化批评却保持一贯的冷静和无动于衷,或往往顾左右而言其它,沉溺在高深的学院庙堂里作喃喃自语。面对中国如此的文学或文化现状,很多人都无法乐观起来。当然,也不排除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学或文化的繁荣昌盛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对中国文学和电影最终能夺诺摘奥是充满信心的。

  综合我自己的阅读经验和不成熟的思考,我也依然乐观不起来。

  摩罗在上世纪90年代末的横空出世,被钱理群教授誉为延续上了鲁迅先生提出的“精神界战士”谱系。他的批评文章令人耳目一新,振聋发聩,曾经使我眼前一亮,认为一位拥有远见卓识和批评勇气的文学(文化)批评家出现了,正可以一拯中国文气之衰。可是,在《耻辱者手记》和《自由的歌谣》之后,进入21世纪的摩罗开始渐渐收敛了锋芒,并最终为寻找一种新的思想资源(我到现在都还没有把握,他的寻找适合的是自己还是整个中国文化界)而越来越深地将他的研究视角转向了人类学和民俗学。

  在大学一直被我奉若神明并寄予厚望的张承志,在其“后《心灵史》时代”,再无原创性作品的产生,仅靠一些四处游走的琐思断想与当今文坛保持着可有可无的联系,并志得意满于戴着孤傲的面具沉潜在他苏菲式的体验中。最近读了邓晓芒一万余言的评论文章《无史的心灵》,其深入客观的解读,再次将张承志拉下了我心中的神坛。另一位被我看好的作家张炜,在《家族》之后,虽然接连出了《能不忆蜀葵》、《外省书》、《丑行或浪漫》、《刺猬歌》等小说,但他原有的与现实大地之间的“淋漓元气”(批评家郜元宝所说)已越来越弱,在一种唯美诡秘的气氛中与中国现实已渐行渐远。至于贾平凹,我认为他至今最好的作品仍然是招致各种批评的《废都》,但《废都》却代表不了中国文学的精髓。史铁生的《务虚笔记》和《病隙碎笔》则由于其过于务虚的玄思,影响了更广层面的阅读和译介。

  在央视“百家讲坛”的着力包装下,一大批文化学者、教授、作家、历史学家掀起了新一轮的文化热。在这一热闹背后,我看不到更多新的,可以给中国文化指出新路的思想。在他们夸张而煞有介事的演说里,我恍惚觉得是在听一种新式的评书,只不过其水平要明显高于传统的民间说书艺人。

  优秀点的诗人都跑到了国外,如杨炼、北岛、黄翔。而他们再优秀,在远离故土家园的他乡,他们的汉语写作越来越沦为一种独语,或作为一种代表汉文化独特符号的行为艺术在西方招来一大堆好奇的目光。

  文学批评如何不忧郁?忧郁的批评家们的病因何在?

  要探讨这两个问题,我想必需“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首要的责任在于作家,因为作家的作品是批评家赖以批评的底本和资源。没有好的作品,批评家便缺乏批评的激情,也得不到更多批评的启示。而败坏批评家胃口的低劣作品反复出现,则会令批评家因找不到可资评介的好作品而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恐慌,并进一步患上“文学批评忧郁综合症”。

  其次,就要说到批评家自身了。优秀的批评家,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作家,就像我们有时评论一位翻译家一样,认为优秀的译作者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作家。优秀的批评家,甚至可以成为作家创作道路或方法的引导者和老师。客观公正,直指核心的善意批评是作家最需要的支持和鼓励。来自批评家高瞻远瞩的剖析和建议,能够成为作家创作更上一层楼的最直接的思想资源或灵感来源。所以,文学批评何以忧郁,除了作家的第一责任外,我们的批评家也有责,是他们的素质不够高,视野不够宽,没有一种强大的心理和理论作支撑。正因为如此,患上“文学批评忧郁综合症”的批评家如果不想继续自甘堕落,却又苦于毫无出路,便只有走上“主动坠落”的途径。在朱大可《忧郁的文学批评》中提到的批评家胡河清和余虹的跳楼自杀,便是两个患上了“文学批评忧郁综合症”而难以自决的极端例子。

  文学批评何以不忧郁?在我新买的一本书里,我看到了一种健康、自由而不失为深刻的借鉴方式,并因此而改变了我的不乐观立场。

  那是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苏俄流亡作家安•陀•西尼亚夫斯基的《笑话里的笑话》。在这本书里,有两篇较为经典的文学批评,一为《与普希金一起散步》,一为《在果戈里的阴影里》。由于批评家自身具备过硬的批评素质,所以他的剖析和批评显得游刃有余,文笔活泼,很自然的流露出一种信心十足的批评家风度。尤其《与普希金一起散步》一文,突破以往仰视伟大诗人的卑微视角,用平等的视角、戏谑的口吻将普希金的创作方法、思想、特点、性格上的弱点以及他在苏俄文学史中的独特地位分析得纤毫毕现,令人折服。我在阅读的过程中留下这样一句批注:“这也是在揭示诗的秘密以及诗人创作的秘密。很早前看过、但还没看完的中国诗人刘湛秋写的《诗的秘密》,在这样的文学批评面前是应该大大汗颜一把的。”我一口气读完了这篇作者在监狱中完成的将近10万言的长篇评论,犹觉意犹未尽,感觉全身洋溢起了一种强烈的创作热情,好象在安•陀•西尼亚夫斯基的鼓动下,我也有了勇气写出唯我才能写出的好作品。我切实的感觉到,这才是真正优秀的文学批评所具备的巨大力量,它充满了批评者自身强大的人格力量以及高强度的文学热情。我想起这样的批评感召,在很久以前我已亲历过。那是在高中读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批评文章时,激发了我对文学更强烈的热爱,以致渐渐喜欢上了文学创作。

  久远了,令人忧郁不起来的文学批评;久远了,当初令我眼前一亮的摩罗式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如何不忧郁?我对未来中国的文学以及文化界充满期待。我没有理由悲观,也不想悲观。我只希望中国的作家和批评家都能够静下心来,沉入中国这块现实大地的本质以及文学本质,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写作、去探索,少一些互相埋怨,多一些深刻的自省,在尽心尽力完成着文学表述的同时,也完成着一个日益成熟的强大的自我。

  那时,就让所谓的“文学批评忧郁综合症”或“文学创作忧郁综合症”见鬼去吧!

     2008/02/27 完成于金菩提寒舍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8-2-27 20:14 | 只看该作者
对于当下的中国文坛,无论是作家和批评家都要静下心来,沉入到中国这块现实大地的本质以及文学本质,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写作、去探索,少一些互相埋怨,多一些深刻的自省,如此,才能在尽心尽力完成着文学的表述,完成着一个日益成熟的强大的自我。
欣赏朋友精彩观点!
3#
发表于 2008-2-27 20:45 | 只看该作者
也喜欢朱的文字。文章视野开阔,令人充满阅读的期待。看得出作者的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喜欢作者的乐观和期待。问好:)
4#
发表于 2008-2-28 12:00 | 只看该作者
  论述了当前文学批评的状况,观点精辟,材料厚实。说话实,我对当前批评界的情况知之甚少,也说不上什么。我只是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很好。
5#
发表于 2008-2-28 19:04 | 只看该作者
很多时候,“文学”受利益驱动,与商业挂钩,就失去了它的纯洁性。
6#
 楼主| 发表于 2008-2-29 11:09 | 只看该作者
文学就是不能浮躁。
文学批评却应保持一种有热气的冷静。
7#
发表于 2008-2-29 14:52 | 只看该作者
视野开阔,观点鲜明,好大气的文字!
文学批评是的有点锋芒,或者激情。
好的文学批评是灯塔,是手术刀,能引领读者的目光,拓展作家的思路。
8#
发表于 2008-2-29 18:27 | 只看该作者
精彩,获益匪浅:)
9#
发表于 2008-3-1 22:32 | 只看该作者
我只希望中国的作家和批评家都能够静下心来,沉入中国这块现实大地的本质以及文学本质,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写作、去探索,少一些互相埋怨,多一些深刻的自省,在尽心尽力完成着文学表述的同时,也完成着一个日益成熟的强大的自我。
    说的棒极了,赞赏,同意,支持,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5-6 04:27 , Processed in 0.05228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