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17|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评电影《城南旧事》[原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6-5 20: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每一部电影给人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不痛不痒、有的像老相识,有的弥久而新,有的则刻骨铭心。我想《城南旧事》之于我,不曾刻骨铭心过,但却弥久而新。它永远都像一条小溪,在我心中缓缓流过。

  在这部影片中,没有大悲大痛、跌宕起伏,更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和复杂的人物关系,一切都是淡淡的,若有若无的,像主人公小英子偶尔迷惑的清澈眼神。导演的着眼点好像不在于叙事,而在于抒发一种情绪,用吴贻弓导演自己的话说,就是表现那种“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而我惊叹于这部影片的流畅自然,它如此的质朴、清新、淡雅,不矫情不刻意,把童年的纯真、感伤、忧郁和时代、家国的遭遇和命运结合得如此从容不迫、举重若轻。《城南旧事》是吴贻弓导演改编自台湾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说,在这部书中,原作者通过对童年的追忆抒发了对童年、故土、故人深深的思念,而这种相思经过吴贻弓导演的改编更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

  整部影片的情感基调就是一种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导演植根于传统艺术的表现手法,无论在叙事上还是在电影语言的运用上都把这种哀而不伤、引而不发的如薄雾似的轻愁表现的含蓄蕴藉,点到为止。哀愁弥漫全片,但因导演把其处理成淡淡的、朦胧的、引而不发的,使得影片的内蕴更耐人寻味。
影片开始一个苍老的画外音响起,“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依然不能忘记老北京的那些人和事--------”,随之画面出现了蜿蜒的长城、香山的红叶、运输的驼队、古旧的校舍,这些画面在舒缓的节奏下不断叠化,《骊歌》的音乐适时响起,影片哀婉但不幽怨,感伤而不悲痛的基调就从确立。

  就叙事而言,《城南旧事》的故事和人物都非常简单。导演选择了看似互不相干的三个故事,但是都和聚散离合相关。第一个故事是小英子和妞及疯子秀贞的交往,这个故事以秀贞带着妞出走被火车轧死结束。第二个故事是小英子和小偷的交往,英子在荒草园子里认识了以偷东西来养家糊口的小偷,后来小偷被抓,小英子陷入沉思。第三个段落是小英子的爸爸去世,而她家里的保姆宋妈也要随丈夫回乡下去了。三个故事看似互不相连,但是内里都是以离别为线索,人生的相识相遇相离就这样在小英子身上上演,在童年的她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在这三次离别中,小英子也随着时光流转慢慢长大。离愁是如此浓厚,从朋友的分离到亲人的远逝再到和故土的分离,哀伤渐生,相思也越来越重。导演选择的这三个故事,看似平常,却为其情绪基调的抒发奠定了有力的基础,正是在这些看似稀松平常的事件中,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也一步步彰显,从而更突出了离别的主题。

  童年难忘,难忘的不只是纯真时光,更是童年时经历的人和事。人已苍老,而故人何在、相思何寄?只能通过导演的影像去追寻那些故人旧事。在电影中,导演不仅通过人物关系的塑造和提炼把原作者对故人的思念一一落实在妞、疯子秀贞、小偷、宋妈、以及逝去的父亲身上,更是通过极具老北京特色的景物的选取如长城、香山红叶、驼队、井窝子、毛驴、人力车、荒草院子、小鸡、秋千等来寄托作者对故土对家国的深切思念,这思念夹杂着历史破碎的寂寞沧桑和个人命运的无奈和感伤。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作者经历的大事也不算少,但唯独忘不了的却是在老北京生活的点滴,那些琐碎平庸的生活在童年的记忆里是如此清晰深刻。或许,唯一能做解释的海峡两隔的历史遭遇增加了个人命运的谓叹。在处理这一感情时,导演隐而不露,他用最能表现中国乡土文化情怀的离别故事来阐释这一情感基调,中国在解放前是乡土社会,讲究落叶归根,游子思乡是诗歌中最常见的主题。而导演巧妙的借助三个离别故事,用镜头、景物去阐释那份哀愁和无奈,把思乡的浓情化解在日常平庸的童年记忆里。

  导演在电影语言的运用上和本片的情绪基调相辅相成。吴贻弓导演出身于书香世家,其父亲当年是李叔同先生的学生,吴贻弓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深厚,并在其作品中一再彰显传统美学的精义。由影片中我们也可看到,导演对中国古典美学的把握和运用,在细节的处理上注意留白、虚实结合。其中有一场疯子秀贞给英子讲她和恋人相识时的情景,导演没有让镜头停留在两个人身上,而是随着秀贞的讲解把镜头随着英子的眼睛移向门廊窗户,在一个长长的移镜头之后,观众的想象力也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城南旧事》的色调犹如老照片的旧,青灰的主色里有一层温暖的朦胧的晕黄浮在上面,如在岁月里漂洗过得颜色。整体的感伤下不乏暖色的出现:小英子的暖红棉袍、英子母亲素雅的银白旗袍都阐释了无情岁月中的温馨。这部电影节奏舒缓,充满诗意。镜头使用简洁明了,尤其是推拉镜头的使用,使影片有一种大白描式的干净。整部片子的节奏有秩序地重复强调,重复蒙太奇随处可见,比如井窝子打水的场景不断重现、学校里春夏秋冬的四季流转和那不变的铃声及拍摄角度。但是这重复是如此的自然流畅,它真实的再现了生活的琐碎平常,然而愈平凡愈琐碎便愈在小英子的心中永久难忘,童年是如此难能可贵。但离别的情绪就在这平庸的生活中却慢慢升温。

  最与影片情绪契合的是音乐的使用,感叹吴贻弓导演的执着和艺术的敏锐才情。他所选取的影片主题音乐是19世纪20年代在中国大江南北传唱不息的《骊歌》(又名《送别》),这首由李叔同先生作词配乐的歌曲正好切合了影片离别的主题。《送别》以器乐演奏和演唱的形式在片中先后出现了七次,前后呼应,形成了影片最基本的叙事节奏。其中有两次演唱的部分是结合片子的叙事之用,一是学校里的毕业会上,一是教室里的演唱,这两次都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也为下面的抒情做了叙事铺垫。其余五次出现《送别》的音乐有的是以钢琴演奏有的是笛子变奏,都抒发了离别的悲伤和哀愁,这五次一次比一次伤感,逐渐把人生离别的苦楚推到最高点。影片结尾是一场生死离别,小英子的父亲去世,宋妈要回老家了,小英子和母亲前途未卜。矛盾冲突点情绪爆发点一触即发,但是导演避实就虚,没有撕心裂肺、哭天喊地,没有纠缠没有眼泪,导演用绚丽的画面和感伤的音乐把情绪推向了最高潮,枫叶的叠化和如泣如诉的音乐持续变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留给观众无限的想像空间和挥之不去的感伤。

  这部电影是在文革结束后不久拍摄的,我想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如此的化沉重于淡雅、化厚重为清新。固然与吴贻弓导演的艺术才华,更与他的的时代经历密切相关。在当代人眼里,《城南旧事》可能已经归为老电影行列之中了,但艺术是永恒的,不管经历了多少年。就像敦煌的飞天依然吸引众多的朝拜者,希腊神庙依然是和谐美的典范,卓别林的默片每年在全世界的电视台依然无数次的播放。艺术永不会老,因为美在其中永恒。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7#
发表于 2008-6-6 09:11 | 只看该作者

快乐阳光来了

一个孩子眼里的离愁
6#
发表于 2008-6-6 09:07 | 只看该作者
《城南旧事》是中国第三代导演的代表性力作,虽然从影像的技术和表现来考察已经苍老陈旧,但是毋庸置疑,它依然是值得欣赏和珍藏的经典~问好楼主~~:)
5#
发表于 2008-6-6 08:19 | 只看该作者
我看过原著,电影中的歌曲“送别”为电影增色不少。不错的解读和文笔,支持精华!
4#
 楼主| 发表于 2008-6-5 22:4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夸奖,主要是因为我太喜欢这部电影了,自零一年接触这部电影,我大概看了有二十多遍了
3#
发表于 2008-6-5 22:32 | 只看该作者
这样专业的评述,把影片解读的真深刻。
让我拿笔的手都软了。
欣赏!
2#
发表于 2008-6-5 21:47 | 只看该作者
我十分高兴看见你用疏密有序的文笔,有理有据的诠释,还有个性色彩比较浓郁的解读,通过对电影《城南旧事》的评述,为我们层次分明地托举出了“ 艺术永不会老,因为美在其中永恒”的内涵与意境,有鉴于此,精华鼓励。希望继续读到你的力作,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7 17:22 , Processed in 0.083467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