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041|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杜甫从秦州辗转两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6-10 13: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作者: 宋禄胜

  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诗圣杜甫饱受战乱,颠沛流离,远涉秦州(今天水)客居。在天水生活的这段时间是杜甫生活最困苦的一段时期,也是他诗歌创作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诗人客居秦陇之际,挥动如椽巨笔,饱蘸满腔激情,写下了传之不朽的陇右诗作,从而开拓了他诗歌创作的新领域。正如冯至先生所说:  “在杜甫的一生中,公元759年是他最艰苦的一年,可是他这一年的创作,尤其是‘三吏’、  ‘三别’以及陇右的一部分诗,却达到最高的成就。”
                     一首诗引发的争议
  杜甫流寓秦州时,曾写过《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这首诗:
  寒城朝烟淡,山谷落叶赤。
  阴风千里来,吹汝江上宅。
  ■鸡号枉渚,日色傍阡陌。
  借问持斧翁:几年长沙客?
  哀哀失木■,矫矫避弓翮。
  亦知故乡乐,未敢思宿昔。
  昔在凤翔都,共通金闺籍。
  天子犹蒙尘,东郊暗长戟。
  兵家忌间谍,此辈常接迹。
  台中领举劾,君必慎剖析。
  不忍杀无辜,所以分白黑。
  上官权许与,失意见迁斥。
  仲尼甘旅人,向子识损益。
  朝廷非不知,闭口休叹息。
  余时忝诤臣,丹陛实咫尺。
  相看受狼狈,至死难塞责。
  行迈心多违,出门无与适。
  于公负明义,惆怅头更白。
  由于诗名中提到两当县和两当县的杜甫故友吴郁,并且有描写吴郁住宅的诗句,因而这首诗引起很多学者的争议,争议的焦点集中在杜甫究竟是客居秦州时去两当,还是流寓同谷(今成县)时去两当,抑或是自秦入蜀或自同谷入蜀时途径两当?对此学者各持己见,莫衷一是。
  杜甫自秦入蜀是否到过两当县?是从秦州出发,道经两当县至同谷,再入蜀,还是从秦州至同谷,道经两当再入蜀?是由栗亭(今徽县栗川乡)东去专访吴郁宅,还是由秦州南下专访吴郁宅?说法不一。
  一种观点认为杜甫从秦州出发,经同谷,取道两当,尔后赴成都;或认为是从秦州出发,经过两当,至同谷,再入蜀;明代学者王嗣爽在《杜臆》中说:“公作诗时,侍御尚谪长沙,此过其空宅而思及旧事也。起来因主人不在,故写其宅舍凄凉光景。”清人杨伦笺注的《杜诗镜铨》完全承袭了《杜臆》说法。《两当县志》载:“杜甫子美……暂寓成州同谷县,随多去之,道两当嘉陵江上,寓吴侍御宅,时侍御贬长沙,子美怀之作江上宅诗,遂入蜀。”而冯至先生在《杜甫传》中认为, 杜甫从秦州到同谷的途中,路过吴郁的故乡两当县,访问吴郁的空宅,深深感到良心的谴责。
  另一种说法认为杜甫是由栗亭东去两当县专门探望吴郁的,徽县的梁晓明先生在《杜甫自秦州入蜀行迹补证考》一文中说:“杜甫于乾元二年(759)十二月一日从同谷出发,东入栗亭并寄家眷于此地,然后单骑东去两当探访吴郁不遇返回后,即率全家开始了赴蜀之行。”
  再一种说法认为杜甫是由秦州专程去两当的。孙士信先生在《杜甫客秦州赴两当县考》一文中说:“杜甫确实到过两当县,但不是在寓居同谷时,更不是在自同谷到成都的旅途中,而是在寓居秦州时,也就是说,是在发秦州之前,不是经过,而是专程寻访两当县吴郁空宅。”《两当县志》除记载杜甫寓同谷时道两当的说法外,同书中还有相悖的记载:“唐吴郁,邑人,善书法……当时官侍御史,以直言被谪,初在凤翔遇杜子美善,子美客秦州时,常往来其家。”
  很显然,这些争论的重点都放在了杜甫到两当的路径问题上,并且大多是推测,没有详实的考证,但都一致认为杜甫是到了两当县的。
                   杜甫研究学者提出质疑
  天水市民俗学者、杜甫研究会会员李子伟曾在两当工作生活过近二十年,对那里的山川地形非常熟悉。从两当至现在的秦州、北道两区的几条路径他都经历过,有详细的比照,且多年来对杜甫《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一诗存心于怀,一直思考杜甫是否到过两当?是从什么地方去的两当?是在什么时间到两当的?诸多问题,令李子伟深感疑惑。
  据李子伟介绍,唐乾元间,两当县属凤州,治所在今两当县杨店镇南十里的单河铺(今属陕西凤县境内)。现在的两当县在杨店西三十里的广香镇。从现在的两当县城翻越东山即进入灵官峡,那里有传说中神鸟凤凰栖息的簿篱名山。从灵官峡一直到单河镇的这条道路即是有名的通蜀地汉中的“故道”。秦设陇西郡故道县,为章邯封地。汉高祖袭雍引兵出故道,大败章邯于陈仓,后来史学家便将其称作“故道”,为著名运兵之道。《辞海地理分册》载:“道虽迂远,以坡度较平缓,为往来秦岭南北的主要通道。自斜谷道废,公私行旅遂出此道,成为北栈道的一部分”。杜甫无论是从秦州到两当,还是从同谷到两当,抑或还是从秦州至同谷道经两当,或是从同谷入蜀道经两当,都绕不开这条“故道”。并且这条到达两当县的道路很长,极其难行。如果在交通很不方便的那个时代,又十分贫困潦倒的杜甫只有徒步从这条路去造访两当县吴郁的宅院,是需要经过好长一段时间才能到达的。
  那么,杜甫去两当造访吴郁宅院之际,他是如何安置家人的呢?一种说法认为杜甫是带着家人一同前往的,另一种则认为他把家属安置在栗亭,只身去两当的。据李子伟介绍,当时的杜甫,全家濒临绝境,比之在秦州居住时间,更加困苦不堪。当时大雪封山,酷寒难耐,为觅食物,诗人“短衣数挽不掩胫”,扛着锄头去挖“黄独”,但“黄独无苗山雪盛”,只好“此时与子空回来”。回家后但见“男呻女吟四壁静”,“邻里为我色惆怅”。一家人到了如此悲惨的境地,杜甫有理由置全家人于不顾,而独自去访问一座空宅吗?
                     杜甫赴两当的另一种观点
  李子伟对杜甫是否到过两当,并在此写下《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一诗,有着自己独特的观点。李子伟认为,杜甫并没有去过两当县,《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一诗只是诗人的“遥想之词”罢了。那么,李子伟持这样的观点的依据是什么呢?
  李子伟说:“杜甫入秦州、赴同谷的现实境遇与去两当县的实际不符。杜甫一生穷困潦倒,颠沛流离。安史之乱使诗人更是雪上加霜,先是遭贬官之打击,接着又受关辅之饥荒,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才‘无食问乐土,无衣思南州’。决定弃官入秦。一般论者多以为诗人弃官后生计无着,其实不止是弃官后生计无着。杜甫一生在朝廷做官未过从八品,属低下官吏,生活一直处于艰难困顿之中。凡是了解了杜甫入秦州的原因与其在秦州、同谷间的遭遇,便会替诗人设身处地的想一下,在全家人终日处于饥寒交迫的境地之际,诗人可能抛下妻儿于不顾,或携带妻儿去遥远的两当县访问一座空宅吗?实在不可能。境遇不允许,时间不允许。还有,杜甫应当知道吴郁其时正在长沙,无必要去造访一座空宅。(吴郁因处理间谍案而招致上官不满,为人辩诬而又被贬往长沙。)杜甫当时身为左拾遗,对此事前后应当是清楚的,诗人仅仅因为没有积极参与疏救吴郁,使他感到‘至死难塞责’,而置全家老小冻馁于不顾,耗费二十天左右的时间,去两当县吴郁空宅,抒发内心感慨。平衡一下感情,这实际吗?值得吗?我想杜甫再迂腐,也不至于如此不近情理。”
  仅凭这种猜测和推想,怎么能断定杜甫没到过两当县呢?对于记者的这一疑问,李子伟更进一步地阐述了自己的理由:“第一,未见诗人赴两当县途中的任何见闻诗作,是为一疑。杜甫作为伟大的诗人,对祖国的山川风物极为热爱。所经之处,皆有吟诵。他在秦州、同谷寓居时,对本地著名的风景名胜皆留有诗痕,然而长驱几百里去两当县,何以没有留下一首纪行诗或咏物诗?即使途中忙于奔波,所见风物平平,但以杜甫的博闻学识来说,‘故道’与‘  山’两处著名胜景也该知道吧?前边我特别议论到,无论选择那条路线赴吴郁宅,都必须经过‘故道’。而‘故道’两旁巨松夹谷,参天入云的景致是旧时两当县著名的八景之一,古代叫‘故道松涛’;故道之旁的  山更是一座著名的神山,传说中神鸟凤凰止栖于此山,古籍中多有记载,传说亦很广泛。作为诗人,此两处胜景应该能引发诗兴,形于笔端的吧。然而在杜甫陇右诗中,未见只字提及。殊可疑,我们只能推测杜甫可能未到过两当县。其次,杜甫的‘怀人诗’皆创作于居住秦州时,《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是一首比较特殊的怀人诗,并且,诗中看不出去过两当县的痕迹。如果我们具体分析一下《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这首诗,从文本自身找杜甫去未去过两当县的痕迹。诗题为《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是一首访游诗。按题目所示,应对‘江上宅’多有着笔。全诗三十六句,仅起首六句,与江上宅有关。然而此六句如果放过诗题,可以说放之四海而皆准。如‘寒城朝烟淡,山谷落叶赤’。可以看作是写秦州,也可以看作是写同谷或其它地方。‘阴风千里来,吹汝江上宅’这句才切主题。细玩诗意,更像是诗人站在秦州的第三位置上,遥对长沙第二位置的吴郁说老朋友呵,凄冷的风在劲吹着你的空宅。”
  李子伟最后意味深长地说:“从种种值得考论的历史迹象分析,杜甫未曾到达过两当县,研究杜甫的学者们也不应该片面地断章取义,不能把字眼里提到的地名或人名理所当然地认为是既定事实!”

4#
发表于 2009-2-26 16: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1:31 编辑

很有意义,令人信服。

3#
发表于 2008-6-16 22: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1:31 编辑

旁证博引,资料翔实,令人信服。
感谢对本版的支持!近期因电脑故障不能上线,回复来迟,请见谅!

2#
发表于 2008-6-16 09: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1:31 编辑

这个考证很有意义,资料详实,引述得当,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9 08:32 , Processed in 0.117761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