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72|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高校试题何以成了“搞笑试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0-22 23: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几天前的10月19号是鲁迅先生逝世80周年的纪念日,全国各地,各大媒体,各大社团和各大人物们纷纷举行了形式或大或小的纪念活动。这是件幸事,足见先生的匕首投枪还未全败在查良镛的屠龙刀倚天剑之下,这社会仍有为正道呐喊和为上下求索而不彷徨者的市场。幸之又幸的是,当下的大学生也全未忘记这个对年轻知识分子曾注心血和热情的敬爱老头儿,思想不可陈旧,人心却可古。
       谈到高校,便想到高校的教育,就想到,刚刚不久在论坛看到王阳先生在人民日报上的转帖。文章从招生、培养和评价三个方面向当今的高等教育提出质疑:今天大学培养的人才合格吗?显然笔者对高校教育的种种尝试表示了忧虑。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该如何考察?该如何引导和培养出真正适应未来需要的人才,高校并非不努力,不作为,比如在高校的测试考试中,就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一改过去呆板生硬的方式,让试题更轻松活泼和具有大众娱乐性。于是,在黑龙江某大学和浙江某大学两份期末考试试题中就出现了极奇葩的试题。黑龙江某大学新闻专业的期末考试考了一道“被称为‘国民老公’的网络红人是谁?”,选项则是王祖蓝、王大锤、王思聪和王凯。老鹤想破脑袋也想不明白出题的老师要把学生引向何方,更不明白他们打算培养的是优秀的新闻工作人才还是背着相机潜伏娱乐圈偷拍爆料名人隐私的狗仔。我想这教授玩笑是开得过于庄重了。
        另一个“搞笑考试”的例子发生在浙江某大学的一次精英班的内部测试中,其中有两道题,颇有娱乐精神,“湿面条和干面条在同等的水温中哪一种最先熟?是劲道的好好吃还是熟透一点儿的好吃?”结果,一百个人口味不同就有了一百种答案,环肥燕瘦,各有千秋。最后,标准答案公布”湿面条先熟,哪种好吃,你最好问你的导师喜欢哪一种“。这考题偷巧圆滑,很容易让人想起春晚大忽悠说得“树上骑个猴”的急转弯题。一百多个智商不差的天之骄子就这样被他们的老师给忽悠了。事后,面对社会对的批评,校方有话说:神题的出现校方的本意是希望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开阔些,并兼顾考察学生的生活能动性即综合素质。也许校方的确是用心良苦,但收到的效果却是贻笑大方。
         纵观中国的考试制度是呈走低的趋势。最早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官学衡量和考察学生的学科是六艺,即礼(社交能力)、乐(艺术修养)、射(身体素质)、御(驾驶马车,是进入贵族阶层最起码的条件,也是考察一个人的气质)、书(书写、识字考察知识的储备量)、数(计算、逻辑思维),而能精通六艺实属不易。据说,至圣先师孔子就是六艺全能的奇才,可惜之后分野,先是“举贤良方正“倾向于“德育“教育,只要“孝廉“,便是学问平庸也不影响似锦前程,结果初期还行,到了后来便成了滋生假道学和伪君子的温床。再之后隋文帝发明了“科举“制度,给那些寒门子弟有了同等晋身的机会,“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不再成为神话。这种教育制度延续了1300年不变革终于成了羁绊社会进步和扼杀天才的元凶。白话文的兴起和新文化运动彻底革了旧八股的命,自此西化教育的引进与中国优良传统继承的结合使中国的高等教育一度展现曙光。名校、名教授创造了自先秦的百家争鸣后的第二次文化大裂变。但好景又不长,百家争鸣之后又是一个十年的万马齐喑,大革文化命结束之后虽拨乱反正但元气以很难恢复。进入二十一世纪,尽管国家在教育体制上做了一些改良,但收效甚微,甚至愈改愈背离初衷。究其根源,是我们的大学没有了上世纪初浓厚的学术氛围,大师作古,名教授不在,师资力量出现青黄不接的窘境,而所谓的教育家们只为标新立异并不专注大学的社会功能,只为娱乐取悦大众而忽略大学文化的传承创新。政治要淡化但不是让鲁迅走下神坛和把金庸封神;人才培养不是要百科全书的万事通而是要培养学有专攻的专业人才;科学研究不是搞小发明而是制造科研创造和科学发现的大团体;服务社会是为社会输送肩负时代责任感的有用之才而不是提供宫廷小丑和伪装善变的戏子。回过头来再看那些“搞笑试题”我们不得不忧虑那些授业解惑者可有一点点的职业良心。他们错误的观念蒙蔽人心,认知的偏差更是误人子弟。所以,高等教育要改革必须从高校的决策层和传播授业者的素质和认识上抓起。唯有此高校才不会落笑柄,唯有此高校才能名副其实为之高!

        

26#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7 22:22 | 只看该作者
一孔 发表于 2016-10-25 12:29
在冷冰冰的应试面前,偶尔来一两个冷幽默,也不妨算是个调剂,无碍大局。我们的教育问题并不再试题上,如果 ...

从试题的不严谨和荒诞也反映出了一些让人忧虑的事,教育真成了“愚教”。
25#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7 22:19 | 只看该作者
夏冰 发表于 2016-10-25 18:00
老百姓有话说,稀泥巴上墙,糊弄人呢。没有一个严肃的衡量标准,高校拟题走向低俗就是必然的。

现在的高校里的学习气氛太差。读过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文章,那时的清华园里有太多学问集大成者,而现在大学里很难找到真正专研学问的人了。
24#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7 22:16 | 只看该作者
枫落吴江 发表于 2016-10-26 15:31
教育这个东西啊,最需要引导了。
没有对教育的积极引导,教育就会长成畸形儿。
您的作品算是最真诚的呼吁 ...

问候吴版!
23#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7 22:15 | 只看该作者
逐鹿江南 发表于 2016-10-27 15:16
我们的高等教育也真是奇葩,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力堪忧。就拿我来说,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根本不会做 ...

学无一用最可悲。
22#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7 22:15 | 只看该作者
逐鹿江南 发表于 2016-10-27 15:16
我们的高等教育也真是奇葩,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力堪忧。就拿我来说,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根本不会做 ...

学无一用最可悲。
21#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7 22:14 | 只看该作者
水如空 发表于 2016-10-27 18:29
我觉得这类题可以理解,甚至再奇葩的题也能接受,因为我们死丁丁的题太多了,不差这一道……

问好文友!真是这样。
20#
发表于 2016-10-27 18:29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这类题可以理解,甚至再奇葩的题也能接受,因为我们死丁丁的题太多了,不差这一道……
19#
发表于 2016-10-27 15:16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的高等教育也真是奇葩,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力堪忧。就拿我来说,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根本不会做业务,就像在学校没学过一样。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方向出了问题。
现实的一篇文章。
18#
发表于 2016-10-26 15:31 | 只看该作者
教育这个东西啊,最需要引导了。
没有对教育的积极引导,教育就会长成畸形儿。
您的作品算是最真诚的呼吁吧,问候!
17#
发表于 2016-10-25 18:00 | 只看该作者
老百姓有话说,稀泥巴上墙,糊弄人呢。没有一个严肃的衡量标准,高校拟题走向低俗就是必然的。
16#
发表于 2016-10-25 12:29 | 只看该作者
在冷冰冰的应试面前,偶尔来一两个冷幽默,也不妨算是个调剂,无碍大局。我们的教育问题并不再试题上,如果在试题上那倒好办了——换一套试题就行了。
15#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4 22:15 | 只看该作者
文字闪耀生活 发表于 2016-10-23 20:29
让人担忧的高校教育,不是培养精英,而是读书的年龄,就在学校里混。几年下来,花光了父母的积蓄,然后回到 ...

成本高,学而无用,误人子弟,我们简直可以到消协投诉他们了。
14#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3 22:27 | 只看该作者
一介草民 发表于 2016-10-23 16:29
当今的有些高校,也许就是搞笑吧!

这种奇葩的事情在百度上随便一搜就满满几页,已经不足为怪了。当这些成为常态,那么国家的未来就堪忧了。
13#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3 22:24 | 只看该作者
lvhq018 发表于 2016-10-23 14:14
说到点子上了:若想搞好教育,先得优化教师。

拿北大做例子,当年的优秀传统已经全失,不但没有大师和学者,连名教授也没了。剩下当道的只有偏执狂兼文痞孔庆东之流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7 03:24 , Processed in 0.19003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