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3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五十五议中国当代诗歌的扯淡:苦海的诗歌不次于秀华和二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2-18 16: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五十五议中国当代诗歌的扯淡:苦海的诗歌不次于秀华和二棍!


文/黑龙江  苦海


今天在《金诗会》微刊上读到作者“马马”的文章!
——《为幽魂赎名》。
喜欢这篇文章。转发。一针见血。
中国当代诗歌评奖的乱象。批判揭露的好!
如果诗歌都这样反思,诗歌还有救。
然而,中国诗歌仍将会腐朽没落下去……
中国古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形容当官!也可形容当代诗歌。
搞关系,拉关系,靠关系……
诗人的人品极其堕落。
独立的诗人反而处处碰壁,受到排挤打击。
譬如,秀华,二棍,只要有一个专家肯定。
一个奖项授予他们,那么
还将有更多的奖项授予他们!
其实,他们的诗还是那几首!

——《为幽魂赎名》!
真是难得的有良心的好文章!
一会儿,请读,附录,我的两首诗歌——
这两首诗的独创性,哪个大师,谁,写出来了?
我的诗绝不次于秀华,二棍。
谁给我奖?没人!
因为我人缘不好,因为,我不听摆弄。
不信邪!不信权威!不尊大哥!不听喝!
不挨骂!不低头!不当诗歌的顺民!
读了我的诗,谁还敢放屁说:
“你写的这样的东西也叫诗吗?
扔掉算了。什么也不是。”
那我会怒斥你:“放屁吧,你的造诣不高!”
——抱歉!俺又说你放屁了。


                  ——2017-2-18于黑龙江


附录一:苦海的两首独创性诗歌:



《荟萃成你》

文/黑龙江 苦海


这一生
我喜欢过
小女孩
少女
青春女子
风韵少妇

上帝
最后把你
领到我面前

这一生
我爱过
小女孩
少女
青春女子
风韵少妇

上帝!
最后她们
荟萃成你




《阅历》

文/ 黑龙江  苦  海


我进入了
知命之年。
《论语.为政》说
“五十而知天命。”
今天,蹲在
稻田旁。
折一枝十月
金黄的穗子。
也就是
黄灿灿、金灿灿的
稻穗。
拿在手里。
才真正领悟到:
小学课本上
学过的:
“沉甸甸”的稻穗。
真对。
真准确。
真没有骗我。




附录二:


《为幽魂赎名》


作者:马马(来源于《金诗会》微刊)


      大概是因着新诗百年的契机,2016年的诗会特别多,各种名目的诗歌奖也特别多,这让一小波人成了往来于各大会场但又没有负重的诗歌脚夫——怀揣几页褶皱的发言稿或是获奖辞,穿过大半个中国去开重复的小会。
     密集的诗歌奖项并非对应着一份与之相称的阅读热情,这是当下诗歌写作者面临的尴尬,但这仅仅只是站在写作者的角度和立场所感受到的尴尬。如果站在一个阅读者的角度和立场来看,这种清冷的阅读状况或许有着更多元更深层次的原因,这是个比较大的话题,这里不再展开讨论。
     回到诗歌奖来说,如果一个诗歌奖有某些公共意义的话,那么这个公共意义首先就是它会在一定程度上指导读者的阅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诗歌奖自然就带着某种鉴定性质,像枚印戳。打个不太雅致的比方,获奖者就像是落在菜市场肉案上那些烙着蓝印的猪肉。肉是上了案了,但这片印记能不能保证这案上之物货真价实,保证没有注水就不一定了。至于食客口味,自然是各种各样,但首先得基于健康。
     今年八月,第八届闻一多诗歌奖颁给了一组名为《手工》的作品,作者简明。以下是引用自李少君所致的颁奖词:
     诗人自由穿梭于历史记忆与现实场景中,并努力将丰盈的生命体验与形而上的思考达成有机的融合。诗人一贯式的大气、豪放与阳刚的审美风格,与其作为生命背景的燕赵大地构成内在的对称关系。 尤其是,诗人对精神重量与灵魂风景的自觉遵循与用心维系,充分彰显简明作为一名诗人的独特价值与应有风范。鉴此,特将第八届时歌奖授与诗人简明。
      为了版面美观,这里就不再引用原作品。《手工》是一组主要依赖排比进行形式推动进而增加行数的作品,这么说可能有些苛刻,但的确是主要特点,其次作者动用了大量不沾地面的词语,以近似格言化的语态完成了与五六十年代诗歌的对接,而那恰好是汉语没有诗歌只思考口号的年代。
      阅读完获奖作品,会发现获奖作品与颁奖词之间严重错位。"所谓在历史记忆和现实场景"之间的自由穿梭,或许是某种老态的语气与形式感的缘故。至于"大气、豪放与阳刚的审美风格"之说,更是凸显了当下诗歌评论胎死于新诗发迹之初。一套被简化的"诗言志"背景下的评论语言正在寻找现代汉语诗歌的精神脉搏,这些从形式到时态,从语言信号到时空背景一系列都发生了错位的写作与评论正在现代汉语诗歌的图景中占据着焦点,这让人感到尴尬。
      在以一个追求革新试图用写作搅动死水的前学者名下开启的奖项最后落在形式的死水里,这种错位又让人尴尬。形式错位,情绪错位,语言错位,最终导致当下的错位。而在这种错位中一个奖项的印戳意义自然无法成立。
      在使用历史人物设立奖项的时候,奖项权威性以及可信度就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符号意义。这与在世者设立的奖项有些区别,后者或许更多体现的是奖项发起者,资金来源,或是商业考量。如果试图用奖项来制造和维持某种文化复兴的景象,那么这些历史符号注定要在消费中折芒。
      另一个要说的诗歌奖,首届“中国天水•李杜诗歌奖”,李杜这里是指李白和杜甫。李白祖上曾是汉边将,驻于陇西。“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语出李白《赠张相镐》诗之二。杜甫因“安史之乱”,公元759年秋来到秦州(1913年改秦州为天水县,现为地级市,秦州区为在天水市政府所在地),居住了将近半年,这是李杜诗歌奖在天水主办的一些历史和文化因由。
      李杜诗歌奖获奖情况:吉狄马加诗集《我,雪豹……》获得首届李杜诗歌奖金奖,雷平阳诗集《山水课》、西娃诗集《我把自己分成碎片发给你》获得首届李杜诗歌奖贡献奖,武强华诗集《北纬38°》、王单单诗集《山冈诗稿》、张二棍诗集《旷野》获得首届李杜诗歌奖新锐奖。
      关于该诗歌奖,网上传有一个段子颇有意思:
      首届“中国天水•李杜诗歌奖”颁奖盛典插曲:金奖获得者吉狄马加没有来,市长未能给省长颁奖,雷平阳很寂寞,公然非礼西娃遭拒,二棍的诗不适合读,说了几句就走了,李白杜甫很落寞,也未能参加,还有些生气,有观众说,主题不突出,叫天水胡适诗歌奖多好。
      颁奖情况说得清楚,唯独观众说的话有些蹊跷,为什么叫天水胡适诗歌奖呢?是说获奖作品距李杜诗名太远,还是获奖作品在形态和精神轮廓上更接近新诗初始的样子?难道又是一次当下奖励过去的历史错位?这里针对作品不再说了。当然,对于获奖作品的大致情形我肯定了解一二。
     诗歌圈子有一个薅羊毛的习惯,总会看到几个翻来覆去"被薅"的人,他们游走于各类诗会与诗歌奖。而这里提到的李杜诗歌奖,如文章开头所说,无非也是一次重复的小会。重复的人,重复的作品,好像整个汉语诗歌就像一支朋克乐队,变不了的老三件,老三人。
     有诗人曾悲观地感慨依靠写作当下诗人无法立命,设想但丁活到今天只能开着奥拓。这感慨有些道理,但又没说出全部事实。当资源和利益被固化在一撮人身上的时候,有可能但丁还是开着奥拓,而获益者宝车在手抽空行散于芳林。


                                          ——2017-2-18于黑龙江
2#
发表于 2017-2-18 17:15 | 只看该作者
干干净净的题目,干干净净的诗歌。一定要附带一些旁逸斜出的?
3#
发表于 2017-2-18 20:42 | 只看该作者
欣赏支持!
4#
发表于 2017-2-18 23:15 | 只看该作者
拜读欣赏并问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9-29 20:21 , Processed in 0.057292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