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微风轻拂 于 2017-2-19 17:08 编辑
夜上海的正面
夜上海的另一面
正月初四,外甥结婚。接着,按照新婚习俗,新娘回门礼。新娘家邀请前去新娘家浙江岱山去参加回门礼,我这新郎大舅爷自然不能除外,正月14下午欣然前往,从南通途径上海,次日在从小洋港码头乘海轮去舟山市岱山县——一个大海岛。
南通兴仁收费站。
ETC专用通道很方便,十米左右就自动看到显示屏上本次过路费情况,一目了然。
来到苏通大桥,夕阳开始西下,远处长江上停着一艘军舰。我还是第一次在南通看见军舰。
军舰的顶层好像是相控阵雷达
桥上不允许停车,只能车窗里匆匆一瞥,一掠而过。
苏通长江公路大桥(Su Tong Yangtze River Highway Bridge)简称苏通大桥,位于江苏省东南部,连接南通和苏州两市,西距江阴长江公路大桥82公里,东距长江入海口108公里。全长34.2公里,工程于2003年6月27日开工,于2008年6月30日建成通车。苏通大桥北岸连盐通高速公路、宁通高速公路、通启高速公路,南岸连苏嘉杭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
苏通大桥工程规模浩大:其主跨跨径达到1088米,是世界位居第二大跨径的斜拉桥。2009年,以来苏通大桥日均车流量超过4万辆。并且苏通大桥的建成显著促进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体化和沿海发展战略的实施,扩大了上海国际大都市的腹地范围,大大减少了长江三角洲地区重点城市之间的出行时间和燃油消耗。促进了南通等地的经济发展以及大桥两岸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以南通市为例,其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核心城市上海的出行时间由2.18小时缩短到1.38小时,出行时间减少36.7%。这对消除长江两岸经济发展差异,推动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以及文化融合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支撑了项目服务区域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汽车里拍摄,车玻璃影响了画质,快门也要弄得很高,ISO有点高。
过了苏通大桥,进入常熟。
路边夕阳下高耸入云的大烟囱巍然壮观,但也让人内心一阵叹息。在我小时候的小学语文课本里,工厂的大烟囱曾经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标志,但现在,就是雾霾的元凶之一了。我不禁对周边的居民深深的同情,这遮天蔽日的云烟,空气的味道一定不好受啊。
夜幕降临,来到夜上海。
正月十四,上海的夜晚还有点寒冷。色彩斑斓的灯光装点着过年的年味。
上海中心大厦远远的露出面目。老朋友别来无恙 上海中心大厦有两个玻璃正面,一内一外,主体形状为内圆外三角。形象地说,就是一个管子外面套着另一个管子。玻璃正面之间的空间在3英尺到33英尺之间(约合90厘米到10米),为空中大厅提供空间,同时充当一个类似热水瓶的隔热层,降低整座大楼的供暖和冷气需求。降低摩天楼的能耗不仅有利于保护环境,同时也让这种大型建筑项目更具有经济可行性。 上海中心大厦建筑外观呈螺旋式上升,建筑表面的开口由底部旋转贯穿至顶部,城市天际线。
从顶部看,上海中心大厦的外形好似一个吉他拨片,随着高度的大厦亮灯 升高,每层扭曲近1度。这种设计能够延缓风流。风环绕建筑时会形成涡旋脱落效应,导致摩天楼剧烈摇晃。对按比例缩小的模型进行风洞测试后发现,这种外形设计能够将侧力减少24%,这对于经常经受台风考验的上海建筑来说至关重要。
管风琴一样的外墙装饰,音响里播放着管风琴音乐,建筑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十六铺。我第一次来十六铺的时候还是1989年冬。那时候的16铺码头和现在的外滩夜景犹如天壤之别。那次,我夜里从南通坐船到十六铺,轮渡破旧,乘客简直逃荒一般。现在回想起来,倒有几分许文强《上海滩》里的光景。坦诚的说,1949年到1979年上海滩变化并不是很大,最大的变化还是近三十年。当然,高楼变多了,空气也相对混浊了。
外滩游船停靠码头。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楮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夜上海和香港维多利亚海湾也不遑多让,上海已经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国际大都市了。
一路向北,向外滩中心前行。
和姐夫来一张合影。
美丽中国。
我心上海。
晚上行人不是很多,可能气温有点寒冷,都躲在室内避寒。
东方明珠,外滩标志建筑。
相机没摆正,有点斜。
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The Oriental Pearl Radio & TV Tower)是上海的标志性文化景观之一,位于浦东新区陆家嘴,塔高约468米。该建筑于1991年7月兴建,1995年5月投入使用,承担上海6套无线电视发射业务,地区覆盖半径80公里
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是国家首批AAAAA级旅游景区。塔内有太空舱、旋转餐厅、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馆等景观和设施,1995年被列入上海十大新景观之一。
不夜之城
不过还不能算完全的不夜之城,夜里大概11点左右,周围不少建筑的灯光逐渐暗下去。我不禁为此点赞,既要重视城市美观亮化,也要重视节能环保,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有这样的节能意识。说明国际大都市,不仅仅外表的美丽,还需要有一个心灵美对称的境界。这才是表里如一的国际大都市。外表和硬件上符合国际大都市的定位,内在的观念也与时俱进。
犹如利剑,直指苍穹。
宝剑锋芒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上海,好运!
不禁想起《上海滩》和许文强。
饰演许文强的周润发老了,但上海却依然年轻。
这是去年夏天在上海外滩所摄
:夜上海 歌手:周璇
夜上海 夜上海 你是个不夜城 华灯起 车声响 歌舞升平 只见她 笑脸迎 谁知她内心苦闷 夜生活 都为了 衣食住行 酒不醉人人自醉 胡天胡地蹉跎了青春 晓色朦胧 转眼醒 大家归去 心灵儿随着转动的车轮 换一换 新天地 别有一个新环境 回味着 夜生活 如梦初醒
夜幕降临,来到夜上海。
正月十四,上海的夜晚还有点寒冷。色彩斑斓的灯光装点着过年的年味。
上海中心大厦远远的露出面目。老朋友别来无恙
上海中心大厦有两个玻璃正面,一内一外,主体形状为内圆外三角。形象地说,就是一个管子外面套着另一个管子。玻璃正面之间的空间在3英尺到33英尺之间(约合90厘米到10米),为空中大厅提供空间,同时充当一个类似热水瓶的隔热层,降低整座大楼的供暖和冷气需求。降低摩天楼的能耗不仅有利于保护环境,同时也让这种大型建筑项目更具有经济可行性。
上海中心大厦建筑外观呈螺旋式上升,建筑表面的开口由底部旋转贯穿至顶部,城市天际线。
从顶部看,上海中心大厦的外形好似一个吉他拨片,随着高度的大厦亮灯 升高,每层扭曲近1度。这种设计能够延缓风流。风环绕建筑时会形成涡旋脱落效应,导致摩天楼剧烈摇晃。对按比例缩小的模型进行风洞测试后发现,这种外形设计能够将侧力减少24%,这对于经常经受台风考验的上海建筑来说至关重要。
管风琴一样的外墙装饰,音响里播放着管风琴音乐,建筑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十六铺。我第一次来十六铺的时候还是1989年冬。那时候的16铺码头和现在的外滩夜景犹如天壤之别。那次,我夜里从南通坐船到十六铺,轮渡破旧,乘客简直逃荒一般。现在回想起来,倒有几分许文强《上海滩》里的光景。坦诚的说,1949年到1979年上海滩变化并不是很大,最大的变化还是近三十年。当然,高楼变多了,空气也相对混浊了。
外滩游船停靠码头。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楮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夜上海和香港维多利亚海湾也不遑多让,上海已经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国际大都市了。
一路向北,向外滩中心前行。
和姐夫来一张合影。
美丽中国。
我心上海。
晚上行人不是很多,可能气温有点寒冷,都躲在室内避寒。
东方明珠,外滩标志建筑。
相机没摆正,有点斜。
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The Oriental Pearl Radio & TV Tower)是上海的标志性文化景观之一,位于浦东新区陆家嘴,塔高约468米。该建筑于1991年7月兴建,1995年5月投入使用,承担上海6套无线电视发射业务,地区覆盖半径80公里
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是国家首批AAAAA级旅游景区。塔内有太空舱、旋转餐厅、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馆等景观和设施,1995年被列入上海十大新景观之一。
不夜之城
不过还不能算完全的不夜之城,夜里大概11点左右,周围不少建筑的灯光逐渐暗下去。我不禁为此点赞,既要重视城市美观亮化,也要重视节能环保,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有这样的节能意识。说明国际大都市,不仅仅外表的美丽,还需要有一个心灵美对称的境界。这才是表里如一的国际大都市。外表和硬件上符合国际大都市的定位,内在的观念也与时俱进。
犹如利剑,直指苍穹。
宝剑锋芒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上海,好运!
不禁想起《上海滩》和许文强。
饰演许文强的周润发老了,但上海却依然年轻。
这是去年夏天在上海外滩所摄
:夜上海 歌手:周璇
夜上海 夜上海 你是个不夜城 华灯起 车声响 歌舞升平 只见她 笑脸迎 谁知她内心苦闷 夜生活 都为了 衣食住行 酒不醉人人自醉 胡天胡地蹉跎了青春 晓色朦胧 转眼醒 大家归去 心灵儿随着转动的车轮 换一换 新天地 别有一个新环境 回味着 夜生活 如梦初醒
回宾馆的路上,继续来几张
和亲友来个大合影,到此一游
很多年后,我们会淡忘今晚的寒风,忘不掉的是夜上海外滩的璀璨灯火。这才是摄影的魅力,时间越是久远,摄影的味道越是值得回味。
其实,所谓的年味也是如此。一年又一年,我们感慨的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却总是觉得曾经的年味越是浓郁。当新照片变成老照片,心中那份淡淡的年味也就渐渐变浓了。
所以,有时候并不是年味真的变淡了,而是我们自己的心灵麻木了。
灯火辉煌的夜色下,会发生很多故事。有我这样的路过的游客,也有当代许文强们的打拼足迹。时光荏苒,走了一拨又一拨,上海滩仍然还是冒险家们的乐园。有人从这里大步迈向北京,有人从乡下来到这里发迹,还有人怀着不堪回首的记忆离开这里,一夜回到解放前。
又经过这独特的管风琴建筑,忘记看建筑名称了。
金碧辉煌的管风琴象征着黄金的尊贵和音乐艺术这高雅的象牙塔,而管风琴口的猩红色彩,让我联想起美丽女郎的性感红唇。这似乎非常吻合上海的形象。说它俗也行,说它拜金也可以,但它有一种味道,这个味道就是优雅的慵懒,慵懒中透着一股小资。
在这里,金钱是可以镀上艺术的标志。这就是上海,它是纸醉金迷的,但却是纸醉金迷的美丽尤物;它是有钱人的天堂,高房价可能也是穷人的噩梦,但上海也是包容的,大量的打工仔、农民工在这里流着血汗,尽管这里可能买不起房,立不了业,但他们是很多中国人的梦想,犹如美国西部的淘金场,每一个来到上海的人,他们或多或少的都会淘到一些东西。
而我就做一个过客,远远的看着它,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远远看去火树银花,美丽非凡。
有些美丽是需要距离的,需要一点点想像的空间。好比雾霾,有时候你换种角度来看,其实也有点像海市蜃楼的。
太近了,就看清了无数小灯珠营造的幻境真相。
所以,外滩的美景是适合隔江远远的眺望的。距离产生美。
也可以近距离的近观细节。当然,这仅仅是上海的一个小小的角落,任何发展的大都市都有这样的角落。不过有时候我觉得这样的镜头比外滩的色彩斑斓更弥足珍贵。因为它可能很快就消失了,而这确实上海的一段难忘的印记。恍惚间,我觉得这里的弄堂里似乎能忽然走出一个许文强或黄金荣、杜月笙出来。当然,也有那个周旋。
弄堂对面的标语在提醒着讨价还价的居民要珍惜机遇把握机遇。我忽然觉得我自己也应该把握机会,这种照片今后可能越来越少了。
也许,不消几年,这大概也算是上海的一个珍贵影像吧。于是我赶紧按下快门,抓住机遇。
似乎又回到了1989年的那个冬日夜晚,我从十六铺码头第一次来上海的场景,这画面似乎让我恍惚间觉得时光似乎可以倒流。可以想见,也许明年,甚至明天,我就再也看不到这个画面了。“磨刀镪剪子哎!“很多人记不得这个吆喝了,它成为上海滩的一个久远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