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266|回复: 4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分享)让小说回到小说本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5-28 12:5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1.心有所感,笔有所叙,不为任何他项理由而写。即便参与赛事,我想这一前提也应该遵循。当然,这个说起来是很容易,但做起来其实并不容易。毋庸谈写小说,做人林林总总,能只跟心走的,已不多也。


    2.写小说是以文字表达思想活出另一种精神生命,因此,她应该与俗世名利无关。稿费和喝彩是作者创作外的意外或者叫附加获得,不应是写作的追求目的。


    3.写小说和大量阅读有关。但大量阅读只是写作者的一种自发需要,而不是为了写小说去阅读。应该是自发需要阅读,到一定时候,产生创作冲动。带着希望写出好小说的目的去阅读,我觉得这个逻辑可能有错。所以,不要被那些所谓理论家们提出的大家姓名和大家作品吓到,读烂了中外大家名著,照样只会纸上谈兵而写不出好小说的,大有人在。


    4.允许写不出。一年,三年,或者五年。会写小说的人有时候需远离小说。只谈写小说或只写小说而不好好生活,不好好享受和承受生命的人,估计也是写不出好的小说的。


    5.不要迷恋流派、风格和技巧。自发的大量阅读会让写作者自发地觉悟。天生万物,吾乃其一。换言之,每个写作者的小说作品的风格,也是自然形成的,不必刻意,无需模仿。


    6.在写的时候,忘掉读者。我有一个朋友说过,不过就是我写得感到自己心滴血了,然后你们就觉得写得好了。写是孤独的,也是力度的。作者要有足够的自信,可以做寂寞文字的领舞者,使她在你的领导下,变字为神,抵达思想彼岸。


    7.小说中没有善恶,只有通过故事或情绪或气场展示人性,而人性是没有绝对的善和绝对的恶的,感动的方式,也不只有非要叫人震撼这一款。


    8.前面说了写的时候要忘记读者,所以不要担心读者看不懂,不要舍不得删除那些既没有张力又不带感的大段文字。好的小说很少有多余的话,多一句都有可能大煞风景。没有风骨,再美的文字,长句,短句,这个,那个,都是一坨,一坨,又一坨。


    9.针对前一项继续说明。既不要担心作者看不懂,也不要蓄意故作高深卖弄。大家作品很少有卖弄语言或布局技巧的。需要卖弄技巧故作,那估计作品本身的内韵值得质疑。只是很少有人敢随便质疑罢了,在这所谓的网络中。于是,在某些地方,“装逼”这么低级的词儿就流行了,而且经久不衰了。


    10.总结:让小说回到小说本身——建议所有真正热爱写小说的同道中人都请先明白,我们中的每一个,其实最终多半都是写不出什么名堂的。曹雪芹也没有写出什么名堂——从他老人家的一生来看,不是吗?不过至少他老人家没有在写的时候想过什么名堂的事儿。然后,让写小说成为我们一生所爱,孜孜以求——至真至纯,至乐至苦。



                                       啼妃  2016.6.25


评分

7

查看全部评分

41#
发表于 2017-5-30 15:58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条,参与赛事,每次都想着参与,但是想啊想啊的,却错过了,赛事一过,灵感却又来了,对此我也很无奈,说的好,写小说跟心走吧!第二条,说实话,我写小说很少考虑思想的,以前注重语感和情节,也是最近才理解小说的精神思想在整篇小说里的意义,稿费和喝彩遵循有则开心,没有则低头耕耘。第三条,关于阅读,我也是很喜欢阅读的,但限于读故事,读初恋,读爱情,不知道为什么只有这些能让我读到伤痛,如今我把那些阅读趋向归根于年轻。第四条,赞同,毕竟我们每个人都要生活,如果真要对小说如痴如醉,恐怕要离为小说献身不远了。第五条,关于模仿,我觉得每个初写小说的人,都是因为读了某一个人的小说,才产生的创作冲动,写出来的文字里自然有模仿的痕迹,不管如何,反正是写了。第六条,写的时候忘掉读者,我觉得这应该是初心,我最开始写的时候基本没考虑过读者,相反现在考虑比较多,不过赞同你的观点,不考虑反而写得好。第七条,关于人性,如何体现人性,我在探索中,不便多说,看看你们的看法,摸索自己的道路。第八条,敢于删除,敢于推翻重来,之前体会过一次了,曾经写一篇小说,脑子里有想法,就是一种诗意而浪漫的表达方法,写完了,但却不如人意,所以把诗意消减了,用了最平实的叙述重新开始,反而效果更好了。第九条,第八条补充,意思就是大胆写,本真写。第十条,不忘初心。我仔细看过,学习过。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40#
发表于 2017-5-30 13: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东方欲晓 于 2017-5-30 13:08 编辑

其实我也不想说,小说好坏有个基本的标准,和所有事物的评判一样,就是“万变不离其宗。”不会是一己之见吧,这篇贴让人看得云里雾里,不免让我想到一个名人小故事。大概是大仲马未成名的时候,生活拮据,给小报写豆腐块连载,为了灌水增加篇幅,他写一个结巴子在说话,说了一整篇。然后听的人是个聋子,只要说一声:“啊”,一篇豆腐块就完成了。福楼拜说一个人要是能把一句话说成十句,十句话说成一百句,一百句说成一万句,这就是小说家了。我们的小说有时吃一顿饭就是几百字,真的是成家了。我怎么也学不会,所以要学习。
39#
 楼主| 发表于 2017-5-30 13:04 | 只看该作者
      各位如欲再继续辩论探讨,请另外开贴,谢谢了!




38#
发表于 2017-5-30 12:38 | 只看该作者
瑕玉 发表于 2017-5-30 09:24
其实我本来不想说了的,但还是与草舍先生分享一下个人心得吧:关于小说,我个人觉得,可能会分这么几类情况 ...

嘻嘻。打哑谜,才疏学浅,听不懂,想请高手释疑。
37#
发表于 2017-5-30 11:37 | 只看该作者
瑕玉 发表于 2017-5-30 09:24
其实我本来不想说了的,但还是与草舍先生分享一下个人心得吧:关于小说,我个人觉得,可能会分这么几类情况 ...

佩服瑕玉的定力,我还欠修为。
文章从来都是一种表达,我们当然不能要求所有的表达都迁就大众的口味和学识,但这是文学专业的交流网站,我绝不是反对实验各种标新立异,而是自认学浅,本着学习的态度,悟不出文章的高妙,就想听听造诣颇深的文友对那些标新立异做出明白的评论。毕竟评论也是表达。文章高深莫测,云里雾里,评论就别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了吧?
36#
发表于 2017-5-30 11:36 | 只看该作者
蝉衣cy 发表于 2017-5-29 23:10
我觉得是写生活的工笔画。因为我每年面对太多的此类事件。他的其它作品也是力求创新,篇篇不同。

工笔画?那篇文章如此浓墨重彩吗?
35#
发表于 2017-5-30 11: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东方欲晓 于 2017-5-30 12:47 编辑
蝉衣cy 发表于 2017-5-29 22:29
如此说来,鲁迅的《孔乙己》等也是类似了。

时代不同了,如果不能 与时俱进,还有意义吗?鲁迅到了今天还会写这样的东西吗?可能文革都熬不过。一个人写了处女作成名了,那是因为他最熟悉的生活,难道永远是处女吗?他得与时俱进,写点其它的贴近社会生活的内容吧。有人关注演艺圈的八卦,有人说不如去关注失学儿童……这些毕竟是时代的产物。有些人也许正是读书多了,总想沿袭前人,这不永远在别人的影子下生活,什么时候活出自己呢?文无定法,还是走自己的路享受那个创作的过程重要。模仿前人想成名大可不必。我知道现在还有不少人在坐着莫言第二的梦。(我就编辑过四十万字的长篇,写民国的事情,还继续写下部。张爱玲是民国人写民国事,想想也真有韧劲,写得不错,我也给了精品。)殊不莫言那是机会,有好几个机会,马尔克斯给他开了路的,评委意犹未尽。其实他能和村上春树比吗?我觉得文如其人,正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言:“演员其实就是演自己”。写文也是,你的品味、趣味、高度,宽度,就是你文章的品味、趣味、高度和宽度。不是吗?所以还是要与时俱进,拓宽思路,博采众长,我们做人还不想一副面孔示人,(在里不是说戴假面具,)而是多种作风和气度示人。扯远了,收口。不对望谅,故妄说之,姑且听之,仅作探讨,权当参考。如有冒犯还望海涵。祝写作愉快。
34#
 楼主| 发表于 2017-5-30 09:2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其实我本来不想说了的,但还是与草舍先生分享一下个人心得吧:关于小说,我个人觉得,可能会分这么几类情况:一类呢,是大家都觉得是好作品,好在哪里,1234一目了然,你看得懂我也看得懂;还有一类小说呢,是大部分人都说好,语言好主题好结构好寓意好正能量好,这好那好,可是也许我怎么都不觉得好(比如太虚的很多这样的“小说”);还有一类呢,是大部分人都没觉得这作品怎么好,可我忽然就五雷轰顶似地感动了,好在哪都不想解释,就是心里揣着一泡泪,想着写这作品的是个什么人,如此神魂颠倒不能自拔(比如唐不语先生这篇,以及其他部分阅读体验);还有一类呢,是别人推荐我看的,我看了也没觉得作品好在哪里,说不出悟不到,可我却又心里真的明白,这回真不是作品不好,而是自己有限——深深明白,原来就是有些好作品我是看不懂的,不懂但是敬畏;还有一类呢,大家都评得神神叨叨,我还是看不懂,但我就不敬畏了,因为我知道,虽然我没看懂,但它无非就是样子和气味特殊点的一坨而已。另外与先生分享,我本人不太敬畏评论,我信自己。部分评论其实误导很大。当所谓评论嘈嘈超过作品篇幅时,看看评论者,再看看作者除作品之外的静默不言,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我本来也想于此帖做静默不言状,但我可能道行还是浅薄。说实话,我很后悔分享了此帖,世间知音从来稀无,大力吵吵者如他,如他,如他,唉,一声长叹也!不说了,端午安康!
33#
发表于 2017-5-30 08:47 | 只看该作者
蝉衣cy 发表于 2017-5-29 23:12
“主题模糊,淡化故事,就只剩下炫技了吧?”

我读第一遍也这样怀疑过。之后就对此不敢苟同了。

兄弟我才疏学浅,学艺不精,而大家(包括您)在那文后的回帖大多语焉不详,讳莫如深,摆出深不可测的样子。所说的话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借此宝贵的学习机会,请您明示那文的主题,叙述的故事是如何突出这个主题的?文章呈现给读者的是什么?这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读这样的文章,快感和趣味在哪里?
32#
发表于 2017-5-29 23: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蝉衣cy 于 2017-5-29 23:13 编辑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17-5-29 22:48
对于小说来说,主题、故事和手法,哪个是本?哪个是末?主题模糊,淡化故事,就只剩下炫技了吧?我们在瑕 ...

“主题模糊,淡化故事,就只剩下炫技了吧?”

我读第一遍也这样怀疑过。之后就对此不敢苟同了。
31#
发表于 2017-5-29 23:10 | 只看该作者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17-5-29 22:45
感觉主题没有达到您说的这个高度,只是手法上别出心裁而已。

我觉得是写生活的工笔画。因为我每年面对太多的此类事件。他的其它作品也是力求创新,篇篇不同。
30#
发表于 2017-5-29 22: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草舍煮字 于 2017-5-29 22:54 编辑
蝉衣cy 发表于 2017-5-29 22:33
在见微知著的能力上,我欣赏。现在许多朋友对故事等方面的追求有舍本求末之嫌。

对于小说来说,主题、故事和手法,哪个是本?哪个是末?主题模糊,淡化故事,就只剩下炫技了吧?我们在瑕玉的文后讨论这个问题,看看她的小说,哪篇不是主题鲜明,故事隽永,技法朴素?
29#
发表于 2017-5-29 22:45 | 只看该作者
蝉衣cy 发表于 2017-5-29 22:28
身在农村五十年,农村年轻人的爱情、婚姻问题所具有的时代特点及其内心的干涩,此作的悲悯心和危机感很强 ...

感觉主题没有达到您说的这个高度,只是手法上别出心裁而已。
28#
发表于 2017-5-29 22:33 | 只看该作者
李熙 发表于 2017-5-29 08:38
看了那篇小说,确实写得好,值得学习!

在见微知著的能力上,我欣赏。现在许多朋友对故事等方面的追求有舍本求末之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9 02:03 , Processed in 0.152221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