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84|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淡淡的荞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8-26 11: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淡淡的荞花

                  文□蒙正和


  高原十月,秋色斑斓,文友们趋车前往玉皇阁——石门关采风。车子驶出点苍山西坡光明村万亩核桃生态园,视野为之开阔,天空如同一块刚漂过的蓝绒布,湿漉漉拧得出水来。

  “啊!那是什么花?”几位多愁善感的美女作者惊呼起来。

  打开车窗望去,盘山公路下边,一坡坡一洼洼淡红淡红的小碎花粉粉的开得正好,心里飘起幽幽清香。“荞花!”多么熟悉的景物,久违了,淡淡的荞花!

  初秋,某个晴朗的日子。在莽莽哀牢山腹地,在故乡核桃林边,总会涌起大片大片淡黄色小花,地边闻得着苦凉苦凉的清香。蜜蜂,勤劳的小精灵,忙不迭地在花海间采花蜜。

  一对穿着干净衣服、身上散发着些许香皂百雀灵气息的哥姐从核桃树下护秋窝棚走出,进了庄稼地,花海没了他们俊逸姣好的身影。我们小娃娃不知事,追着哥姐们玩,却只听见歌声看不见人:“……丢下一粒籽,发了一颗芽,红秆子绿叶开的是白花,结的是黑籽,磨的是白粉,做的是黑粑,此花叫做荞麦花。”

  就晓得了淡黄淡黄的小花叫荞麦花,多么惹人喜爱的植物,多么好听的名字!怪不得山里娃娃的名字总与“荞”字有缘:乔花、乔秀、乔英、乔凤、乔兰,乔宝、乔生、乔贵……不一而足。荞为五谷之王,三年五载的陈荞,虫都不敢蛀。一首彝族古歌唱道:“人间最伟大的是母亲,庄稼里最好的是格史(荞麦)……”一首彝族歌谣又说:“头戴珍珠花,身穿紫罗纱,出门二三月,秋来就回家。”荞麦生长周期短,是一种扶危济困的庄稼。荞面金黄金黄,尊贵着呢。

  荞麦有苦荞、甜荞之分。“苦荞苦荞,苦着呢!”母亲们总是这样告诫即将走向生活的女儿们。女娃娃拗犟,母亲总会训斥:“不会种荞,大了嫁到漾濞江边栽秧去!”山里女子嫁到坝子里栽秧,那是一种惩罚。而我是男娃,总不能“嫁出去”的,少年时便开始了种荞的劳作。

  秋收还有一段时间,农人却是闲不得的,要冒着秋雨开荞地。火把节前后,秋雨连绵,林地软软的,一踩一个坑,树根喝足了水,肥实粗壮,脆脆的,犁锄刀斧所向披靡。湿漉漉的土地被犁翻过来,闻着泥土的气息,我们心里升腾起慰藉。开荒面积不以亩计,而是以“几架牛”计,意即“几架牛耕的地”。秋雨给耕牛和像牛一样吃苦耐劳的农人增加了劳顿,然而祖祖辈辈的耕耘,炼就了山民们山一样坚毅的性格。我们披荆斩棘,挥鞭策牛,把来年的日子提前安排。

  开春后翻地堆土烧把子,荞地里烟火四起,热闹起来,要抢在春耕大忙前把荞种下。撒种的自然是众望所归的庄稼把式:“一籽下地,万籽归仓!”他或她手托簸箕,庄重地从地的这边撒到那边,又从那边撒回到这边,把沉甸甸的希望播下。春耕大忙开始,顾不上荞了。偶有牧童报来喜讯:“荞出土了”,“荞长叶了”,“荞开花了”……等到稻谷扬花、包谷吐缨,陈粮所剩无几之时,新荞悄悄登场,农人们悬着的心便可放下。

  如果说种苦荞是浓墨重彩,那种甜荞就有些轻描淡写了,它只属于添添补补的“晚秋”系列,只算得上劳作中的插曲。农谚“处暑荞,白露菜”说的就是甜荞。头年种苦荞,二年种甜荞,三年种旱谷。一块地种三茬后退耕还林,如此轮回,保护生态。处暑前后垦复核桃园,培肥地力,撒点甜荞。春种秋收,勤于耕作,这是土地的属性,荒芜一季,土地就不是土地了,庄稼人自有庄稼人的道理。对于养育我们的这片土地,要爱它亲它敬它,像老娘般侍候它,像爱人般打扮它。伺候打扮的最好方法就是适时薅锄收种,让犁铧锄镐与土地亲吻相拥……

  种下甜荞,秋收大忙又开始了,大自然的运行就是这样井然有序,不紧不慢,匀速运动。你不能袖手旁观,更不能懒惰狡猾,要适时地融进大自然春秋交替的运行之中,满怀信心地去迎接每一天的到来。甜荞边长叶边开花边结籽,快成熟时荞秆泛红,煞是好看。早晨,细碎的花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好像姣小的美人幸福地喜极而泣,淡红淡红的花朵凝结成彩霞般的云朵,静静地挂在秋山秋水间。

  收割甜荞是秋收的最后一道工序,是红土高原丰收画图中的最后一抹色彩,如同田园交响曲的最后一个乐章,节奏舒缓,低吟浅唱,如散淡的行板。地里笑语喧哗,其乐融融。姑娘媳妇们边割荞边说着私房话,忍俊不禁就爆出一串串令男人们心旌摇曳的欢笑。高原女人心中盛满生活的甜蜜,情不自禁地,一支小曲飞出心窝窝:“白日想郎想到太阳落,夜里盼郎盼到月偏西……”远处,或者正巧有个赶马哥过路,山风把马铃声与应和的曲子一同吹送过来:“想到太阳落山妹莫急,盼到月亮偏西妹莫焦……”引得一场无拘无束的欢笑。

  骡马驴牛们吃了一秋肥美水草,愈加肥壮,又完成了劳役,悠闲的在荞地边舐犊打滚厮磨,脖子上的铃铛有一声没一声地响着。牯牛、马驹并不安分,肆无忌惮地追逐着各自的目标,不时引起一片骚乱。眼疾腿快的家伙环顾左右,突然冲进地里揪一把荞享受一番,招来一顿喝斥甚至皮肉之苦。

  牧童兀自在溪边吹着竹笛,清远的音符从指尖滑出,在山野间久久回荡。笑声笛声铃声小曲声中,深秋的高原愈加鲜活起来。

  地里站起一丛丛荞把,便忆起了小脚外婆的故事——庄户人家深山里割荞,吃奶娃娃放睡在荞地边。一只饥饿阴险的老雕盘旋着,打着恶毒的主意,瞅准空子打箭一样扑下来,铁勾似的爪子抓了娃娃飞走,母亲听到半空中传来娃娃哭声时为时已晚……高黎贡山打日本鬼子那年,日本飞机从博南山飞过来去炸下关城,看到一坡坡荞丛,误认为是远征军在集队,赶紧俯冲下来丢炸弹,荞地里炸了好几个楼深的坑坑……青年人怀疑说这些好像是天方夜谭,外婆则说,当时她就在地里割荞,吓得四五天说不出话……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九月肃霜,十月涤场”;三千年前秋收的场景延续到了今天。打甜荞不同于打苦荞用荞勾二人对打,而是铺了场用连枷打。老少们把荞背到场上铺好,青壮二三十人面对面两排站了,挥动连枷,此进彼退,循环往复。连枷一轻一重,一左一右,擦着身体划过,呼呼作响,抡出一道道弧线,就像一个乐队按照节拍在整齐有序地演奏一支曲子,并无半点差错。打场上,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一波欢笑逐着一波欢笑。

  “嘎——嘎——”,雁阵惊寒,声断高原之秋。“天鹅飞向阿瓦山啦……”雁南飞,雁南飞,粉粉的彝家荞花也要飞了。甜蜜醇香的米酒早已酿好,五彩缤纷的嫁装早已绣就,但等收完最后一场荞,场上的某个姑娘就要出嫁。失意的小伙子狠狠舞动连枷,恨不得用尽全身力气,把高山打成平坝,好留住山女的芳心……来年收荞季节,总会有几位回娘家的俊俏媳妇从林间蜿蜒山路走来。“这姑娘在漾濞江边学会栽秧了吗?”她们的出现都要引起一阵亲热和欢呼。

  种荞人一辈辈老去,永不凋谢的是淡淡的荞花……


                                                                         2008-8-26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2#
 楼主| 发表于 2008-8-27 10:42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山野闲人 发表
蒙老师文笔清新,为人沉稳.人曰:文如其人.人清秀,文如行云流水,似一幅天然乡村山水画,画中有情,情释画意.读来悠然恬静......
  问好


谢过山野先生!欢迎批评指正。
21#
 楼主| 发表于 2008-8-27 10:40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雨夜昙花 发表
写得很美,清新,诗意,欣赏!


谢谢雨夜版主鼓励1
20#
 楼主| 发表于 2008-8-27 10:37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向启兰 发表
  文笔清新、自然、朴实、流畅,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问好!

问好启兰!谢谢文友!
19#
 楼主| 发表于 2008-8-27 10:36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杨纯柱 发表
清新的文笔,诗意的感受,再现了山野独特的美景.

杨先生过奖,请多指出不足!
18#
发表于 2008-8-27 09:12 | 只看该作者
蒙老师文笔清新,为人沉稳.人曰:文如其人.人清秀,文如行云流水,似一幅天然乡村山水画,画中有情,情释画意.读来悠然恬静......
  问好
17#
发表于 2008-8-27 08:32 | 只看该作者
写得很美,清新,诗意,欣赏!
16#
发表于 2008-8-26 22:49 | 只看该作者
  文笔清新、自然、朴实、流畅,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问好!
15#
发表于 2008-8-26 21:39 | 只看该作者
清新的文笔,诗意的感受,再现了山野独特的美景.
14#
发表于 2008-8-26 19:27 | 只看该作者
种荞人一辈辈老去,永不凋谢的是淡淡的荞花……
    学习、拜读来自生活实际的文字,喜欢这样的笔调“ 骡马驴牛们吃了一秋肥美水草,愈加肥壮,又完成了劳役,悠闲的在荞地边舐犊打滚厮磨,脖子上的铃铛有一声没一声地响着。牯牛、马驹并不安分,肆无忌惮地追逐着各自的目标,不时引起一片骚乱。眼疾腿快的家伙环顾左右,突然冲进地里揪一把荞享受一番,招来一顿喝斥甚至皮肉之苦。”问好!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8-26 17:21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若荷 发表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九月肃霜,十月涤场”;三千年前秋收的场景延续到了今天。打甜荞不同于打苦荞用荞勾二人对打,而是铺了场用连枷打。老少们把荞背到场上铺好,青壮二三十人面对面两排站了,挥动连...


问好若荷,谢谢文友!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8-26 17:19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梅影三叠 发表
清新的文笔,舒缓有致,学习


谢谢梅影,问好文友!
11#
发表于 2008-8-26 15:41 | 只看该作者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九月肃霜,十月涤场”;三千年前秋收的场景延续到了今天。打甜荞不同于打苦荞用荞勾二人对打,而是铺了场用连枷打。老少们把荞背到场上铺好,青壮二三十人面对面两排站了,挥动连枷,此进彼退,循环往复。连枷一轻一重,一左一右,擦着身体划过,呼呼作响,抡出一道道弧线,就像一个乐队按照节拍在整齐有序地演奏一支曲子,并无半点差错。打场上,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一波欢笑逐着一波欢笑。

诗意的描写,令人折服~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8-26 14:59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高迎春 发表
我们这里用荞麦皮做枕头,却从不种植荞麦。好文,支持精华。


我们这里也做荞壳枕头,因而我头脑中浸染了荞花的清香,于是就有了这一段不成熟的文字……谢谢高版鼓励!
9#
 楼主| 发表于 2008-8-26 14:56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杜永生 发表
以记事、叙事为主,在丰厚的生活的集养中展开丰富的思想画卷,文字传递出一种真诚,一种色彩。真诚是作者饱满的情愫,这种情愫可谓是铭感五内;对荞麦色彩以及内质的的重描同样反应了乡村淳厚的底蕴。场景的盈心,细...

承蒙杜版错爱,老朽当认真习作,方不负中财这方文学净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25 03:43 , Processed in 0.130180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