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01|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小城地理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9-5 16: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城地理志
                  


           雪山以下
   

  抬头即可望见雪山。山腰是隐约的云岫,峰顶积满白雪。千年万年的雪,落下来就成了时光的碎片,苍凉而又苍茫。
   
  山比城老。史书上说,“祁连”一词乃古匈奴语,意为“天”的意思。天那么大,那么辽远,天和山联系在一起,就更有了一种空阔和久远。还可做如是想象:祁连雪山就是一个白发苍苍的哲人,他坐在那里,亘古至今,静观小城之风云变幻,那些废墟和残垣,那些屋舍和楼宇,那些深埋于地下的陶罐瓦当,那些游荡在街市上的商贾戍组卒、文人墨客、达官显要,以及娼妓、白日梦患者,在他的视野中,都不过是倏忽即逝的雪花。
   
  从黄昏到黎明,如叶片般袖珍的山城始终被雪山的阴影笼罩。
   
  西风飕飕。风是从扁斗口吹过来的。风很干涩,刮在人的身上就像用皮条抽打,能疼到血液和骨髓里去。小城里的人说,狗日的风咬×哩。那意思是提醒你,在方便的时候,要找个避风的地方,否则的话,后果是挺尴尬的。据传,一外地人来小城经商,第一次小解,就让冷风把下身给冻僵了,还住了医院。这姑且当做笑话解读,但从另一方面也可证明此地酷冷荒寒。风把水吹瘦了,把树吹死了,房顶吹飞了,人还活得塌实滋润。一代又一代地繁衍生息,那情景还真像是雪山脚下的冬青草,风越吹越绿,显出别样的生机。
   
  在小城里生活,最憋屈的就是那些女性。譬如怕风,惧冷,夏天也就不能穿单薄的衣衫,买好的裙子只能呆在衣柜里,遭受蛀虫的骚扰,那些美好的曲线,很无奈地包裹在棉衣下面,任其孤独。风是从西伯里亚刮来的,而令人恐惧的紫外线则越过青藏高原,雨一般地落进小城的每一个角落。因此,这里的女人大多皮肤黑紫,粗糙如砂。民谣云:进洞房,点灯看,怀里搂着个驴粪蛋。或多或少反映出男人对女性的不满。一白遮百丑,一个嫩白如玉的姑娘媳妇总是能吸引男人的眼球,虽说有“黑牡丹”之谓的女子,可那毕竟是少数。不过,话又说回来,生命无法选择环境,牡丹妖冶,荷花秀美,这在高原上是培育不出来的。几百年,几千年过去了,也许,女性的“黑蛋脸”也就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所以,到了后来,有人便把她们当成了小城独特的景观。走口外,下江南,野花那么多,抵不上咱家乡的黑蛋蛋。也是民谣,这一回却倒过来说,言辞中略带自豪,充满了对女性的爱戴和眷恋。
   
  山城说白了还不算城市,最多也就是一个镇的规模。方圆不到五里,向南是山,朝北是田野,再往远处走便成了荒漠。有人说过,东面撒个尿,西面冒水泡,极言街道的短小、逼仄。很早时,这里几乎看不见工业化的交通工具。街上跑的都是驴车,还有人骑着牦牛或骡子,摇摇晃晃,叮叮当当,那情景颇似古代的一处集市。我来到这个小城时,还时常发现有农民在街道上游荡,他们挑一副担子,大声吆喝着卖自己的猪崽,也有人牵着大叫驴在树荫下配种,周围站满了稚气未脱的孩子,稍远的地方,还能看到几个婆姨用头巾捂着嘴,笑得前仰后合。每次经过那里,我总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说到底,我还是喜欢这个荒远的山城。喜欢她的冷清、岑寂,也喜欢他的古朴、粗糙、本真。那一年去南方旅游,夜宿旅馆,被可恶的蚊子咬出几十个大包,翌日跟店老板闲聊,他听说我是甘肃人,又在一个偏远的山区,脸上露出了无限的关切和同情,在他心中,我的家乡几乎跟遥远的非洲地区不相上下。他一口气说出了江南的一大堆好处,比如湿润多雨的气候,风情万种的女子,可口诱人的美食等等,但我只说了一件事情就让他露出了微笑。我说,我们那里没有蚊子!真的,在我居住的这个小城,很凉,很冷,但没有蚊子。
   
  雪线以下的山城,现在已经变了,有了高楼大厦,有了汽车摩托,有了嗡嗡嘤嘤的人流。时常,我会站在家的阳台上,眺望近在咫尺的祁连雪山,看那里的千年积雪,看那里的苍崖云树。也幻想着,有一天在街道上还能碰到蹦蹦跳跳的野兔、松鼠,能坐在云杉树下面,听银灰色的野鸽呢喃咕咕……




           有一条河
   

  河绕城而过。
   
  河是北温带典型的季节性河,夏季浪潮澎湃,数十里可闻流水拍岸之声,冬季突然干涸,露出一大片龟裂的河床,怪石横七竖八,如饕餮巨兽。《县志》上有如是记载:“蒹葭苍茫,水草摇曳,昼见游鱼嬉戏,晚闻牧笛悠扬……”写书的人大概很有雅趣,把那条河做了诗意渲染,使西北的水带上了江南的风情,虽好读,但不真实。
   
  小城边的河应该是这样的:岸为铁锈红页岩,粗砺、峥嵘,呈俯仰姿势,从河谷往上看,有森然搏人之感。七八月雨季来临,滚滚的洪水翻着一人高的巨浪,轰然作响。水面上时常飘着树木、枯叶、牛羊的死尸,偶然还会冲下来一口棺材,破败、腐朽,仿佛是历经沧海的木舟。棺材在这里打着旋飘走了,把许多迷团留了下来。有人猜测那是上游汉墓里的东西,棺木里可能还藏着宝贝,比如一把剑,一只陶器,或者是竹简、铜钱之类。也有人说,棺材很显然是当地农民的寿房,因为那些木板上还绘有“金鸡望月”的图案。争论的焦点是该不该到下游去,把那个棺材打捞上来,但最后还是不了了之,因为面对滔天洪水,没有哪个傻瓜敢拿上生命去换一口棺材。河水到了十月就干涸了,河床上有沙子,厚实松软,下面埋藏着金子,虽然数量极少,但只要掘地三尺,收获还是有的。每年这个时候,四面八方的“金客子”便聚居于河谷,开始了一个冬天的淘金生涯。我曾听“金客子”讲,河底里埋着个金马驹,每天晚上都发出嘶嘶的叫声,很神秘的。金马驹始终没有露面,倒是河谷里隔三岔五会发生一些治安案件。据说有个人挖出了一块黄豆大的金子,把它藏在贴身的裤衩里,晚上睡觉,不小心被人偷走了。那个蟊贼用刀子割破了他的裤衩,连生殖器也给剜开了一个口子,听起来令人毛骨悚然。
   
  我来到小城的那年,河上还没有架设桥梁,两岸交通靠的是牲畜,或驮人,或运物,熙熙攘攘,颇为热闹。河对岸的农民进城,就猴一头毛驴,男人骑在前面,女人坐在后面,搂着腰,闭着眼,一副战战兢兢的样子。如果是公公儿媳过河,就又是另一种情景:媳妇单人骑驴,到了对岸,再把驴子吆喝过来,让公公骑着渡河。大概是为了躲避什么嫌疑,反正是公公儿媳从不共乘一头毛驴,把挺简单的事,弄得复杂又滑稽。后来河上有了水泥拱桥,交通是方便了,但桥上又经常发生车祸。有一年,两个放学回家的孩子被车撞死,肇事者竟然逃之夭夭。交警队调查了几个月,也没有取得进展。那些日子里,孩子的母亲坐在桥头嚎叫,此情此境令人寒心。
   
  水流着,或急或缓,年年如是。桥却是老了,护栏一个个破损,坍塌,水泥也被风化,露出了坑坑洼洼的痕迹。不知什么人在桥梁的柱子上涂鸦了许多色情的图画。还有广告,上面写着如下的话:要买枪,找3245672。我是×××,小姐,手机号为1380856342。还有儿童写的打油诗:王小虎,大坏蛋,瞅见老师跑得快。桥洞里依然住着一个流浪汉,日出而做,日落而息,象一只忙碌的蚂蚁。桥下面的大石头都被民工运走了,一块一块地砌进楼房的地基。放羊的老汉还是喜欢兜着裤腰,在那写沙坑里撒尿,间或吼几声山调。
   
  还记得小河临城的地方有一片河滩,石逢和沙砾间长满了野草和芦苇,还能看见零星的马兰花。我结婚前常跟妻子在这里散步,体验着青年人的浪漫。古人说,沙洲寂寞,美人相伴。妻子虽然不算美人,但也小鸟依人,温婉可爱,那时候两人坐在芦苇丛中,听天籁,观流水,也能找到别样的情致。但后来我们就很少去了,原因是这里的芦苇荒草已被附近的工厂污染,最恐惧的还是那些弃置在草莽中的纸盒,不小心碰过去,就能看见里面包裹着的死婴。看样子大多是女婴,不知是因病亡故,还是有意抛弃?
   
  生活在山城里,我还是经常去河边游荡。站立于岸上,思考最多的一个问题是:河究竟有没有记忆,如果有,它会记住什么?古人说“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一条河如同时间,在流逝的过程中,会不会把一个城市或乡村的场景,还有梦想、希望以及生活的暗伤,带到更遥远的地方?



             西门之外
   
  一百年前,小城周围有一圈城墙。墙乃黄土夯筑,厚实,巍峨。四面辟门,门洞高大,宽敞,可供人流车马出入,踞当地民间传说,城墙上曾修建了关帝庙,每逢三五月明,就能看见在上面巡城,一袭青袍,长髯飘飘,手里的那把青龙偃月刀被星光月色映照着,寒光闪闪……
   
  后来,城墙就坍塌在岁月的风尘里了。
   
  所谓城壕、角楼,所谓东门、西门,成了纯粹地理意义上的一些概念,留给现代人的也只能是想象。
   
  先说西门之外的环境。
   
  北面有田野,种小麦和大蒜,夏日青翠弥望。萝卜大而白,若婴儿的胳膊。常见城里人来这里散步,偷偷拔出一颗,坐在田埂上大快朵颐。向南是一片墓地,坟丘累累,大概年岁久远,后人已很少前来祭奠,所以荒草丛生,野花烂漫。东去不远,能看到白杨树林,那是年轻人放逐浪漫的地方。薄暮时分,成双成对的恋人出入其间,或坐着聊天,或相互亲吻,反正有白杨树做掩护,多么热烈的动作也不煞风景。最不和谐的是西北一角,那本来是一片生长野苜蓿的坡地,后来建了工厂,烟囱顶天立地,整日黑烟滚滚,烟尘落在田野里,污染了麦子豌豆,就连在那里采花酿蜜的蝴蝶蜜蜂,翅膀是黑色的。据说蝴蝶是上苍派到人间的使者,代表着爱,也代表着美丽,我想的是,当它们弄脏了自己的翅膀,将来还能够回到天堂么?
      
  再就是建筑和人口。
   
  最值得叙述的是一座清真寺。寺并不宏大,四五间房子,顶呈半圆弧状,上面饰有包瓶和月牙,是典型的伊斯兰风格。院落里植云杉,数几棵撑起一片绿荫。树下还有兰草、枸杞之类,摇曳着,很是清幽。每到礼拜,不管你站在小城的任何角落,都能听到阿訇念诵《古兰经》的声音。
   
  由此看来,围绕清真寺居住的人应该是回民。我第一次踏上小城的土地,发现西门之外的许多妇女都顶着阴丹士林黑色头巾,坐在街道边闲聊,说话细声细气,眼睛里似乎含着一种久远的羞怯和腼腆。男人则头戴白色小帽,早晨去了乡下,黄昏回来,一律推着自行车,后架上驮着一只绵羊,有人索性把收购来的羊皮搭在脖子上,边走边唱。唱得是青海“花儿”,调子悠长,蕴涵着雪域高原的苍凉和迷茫。
   
  从街上望过去,那里的民居大多破旧,厢房灶屋,跟汉人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门前都特别干净,还辟出巴掌般大小的土地,种植芹菜、韭菜、芫荽之类。花也是有的,比如月季和天竺兰,一丛挨着一丛,或红或紫,灿烂,美丽。小城的回民善经商,以买卖牛羊和皮毛为主。巷子深处,一般都有屠宰场,整天都能闻到牛羊的腥膻气。不同的是,他们宰杀牲畜,必须先诵经文,为生灵祈祷,刀子就浸在一个清水盆中,被天光折射后,不见了恐怖的血刃,刀锋虚幻,像一弯柔软的月牙。
   
  我曾拜见过回民的精神领袖。那个叫阿訇的人坐在炕上,一脸安静和慈祥。他称自己身体不好,很少参加社会活动,最大心愿就是能去一趟麦加,在那个阿拉伯圣城里做一回礼拜。老人也读过不少文学名著,最喜欢《红楼梦》,再就是张承志的作品。他说起张的《心灵史》,脸上突然凝重起来,眼角里闪着泪花。我知道,张的书写了哲合忍耶,那是早年生活于甘肃的一支回族,清代时遭到了政府的残酷镇压,种族几近灭绝。一个民族的心灵都是相通的,那种伤害会渗透到血液和灵魂之中,代代相传。所幸的是阿訇老人眼界开阔,他说回汉本来就是一家,恩爱团结才能得到快乐和幸福。老人还说自己喜欢看电视,特别关心阿拉伯世界,谈到萨达姆,他引用了伊斯兰的一句谚语:那是头不安分的驴子。
   
  那天,我们聊了很长时间,他的家里显得特别安静。阿訇的妻子一直给我们沏茶,递馍,自始至终不插一句话。几个姑娘在地下忙碌着,有的洗菜,有的做饭,还有个小男孩则搂着一只猫,坐在炕的一角自言自语。


          隐密的理发店
   

  最早,小城里只有一家理发店,属县服务公司管理。店里有十几个员工,都穿着白大褂,手拿推刀剪子,把梳子插在上衣口袋里,理发犹如割草,胡乱潦草,甚或男女磕牙聊天,打情骂俏,顾客稍有不满,他们就会在你的脑袋上做文章,要么留个尾巴,要么剪个豁口,待回家,拿起镜子一照,嘿,那发型完全就是小丑的模样。你再去论理,人家也是不理不睬,满脸都是牛逼气。
   
  到了八十年代初,集体所有制的理发店很快解散了,先是个体,小城里开了十几家,再过几年,理发店又改成了发廊,什么“蓝月亮”、“红磨房”、“天鹅浴”等等,牌子五花八门,名字似乎也还有几分韵味。但价格高,服务内容也叫人乍舌:推背,按摩,洗头,搓脚,做什么的都有。我曾在一家发廊理发,刚坐在椅子上,就有一个姑娘走过来问:先生,洗头么?理发就要洗头,这是必需的过程,还要让人申请说明么!心里不满,但还是回答了:洗,不要使用肥皂。旁边拿剪刀的另一个姑娘立刻笑着道:100元一次,过夜要翻番。后来我才明白,她说的“洗头”有另一层含义。匆匆理完发,往店外跑,在身后,两个姑娘发出了嘎嘎的怪笑,其中一个还骂了一句:真个是土驴子!
   
  从此后,我就不再去什么发廊。但头发走还是长,理发也自然少不了。多方打听,知道城外靠近农村的地方,有一家店铺,是几个老人开的,理发,也修理胡子、眉毛,价格低且服务态度上乘。
   
  于是就去了,一月去一次。
   
  理发店很隐秘。周围是农舍,有长青的松柏、云杉、榆树之类。草垛一个连着一个,上面落着觅食的鸽子。店是一间土坯房子,两扇木窗,一扇用纸糊着,另一扇镶嵌湖蓝色的玻璃。透过窗口,可以清楚地看到祁连山,还有山顶上的白雪和云朵。屋子里有点潮湿,能闻到略带苦涩的泥土味儿。墙壁没有装修,挂着日历和年画。最显眼的就是一张广告,上面绘着各种发型,颜色也丰富:绛紫,酒红,橙黄,宝石蓝,玫瑰紫……但据说这里从不染发,理由是,发肤来自父母,天生如此,用不着弄成花红麻绿。
   
  理发师傅共三人,两男一女,都已是花甲年龄,听他们说,集体时代,他们仨就在那个县理发馆工作,后来退休,每月只领200多块钱生活费,养活不了自己,只好再重操旧业。因为怕上税,他们的理发店是偷着开的。其中有一个师傅特别健谈,他的口头禅是:还是毛爷爷〔毛主席〕好,每月给咱个麦儿黄〔意为发工资〕。他好象很怀旧,只要说到过去,脸上的皱纹就全开成了菊花。
   
  理发店有一把老式椅子,靠背上有活动机关,人坐上去,咔塔一声下落,呈45度角,正好可以半躺着,刮胡须,特别舒坦。不过在这里理发,耽误的时间可不少,师傅拿着剃刀,给你刮一下就停住手,说,孟老师,你越来越胖啦,可要减肥哩。再刮一刀,又不动了:你们城里人啊,都吃着啥?我还没有回答,那边的一个就接上了:吃着啥,你没有看报纸吗,现在时兴吃×,牛×,驴×都做成了上等的宴席。然后笑,笑过了再拿推子,挥剃刀……
   
  一般来说,到这个小店理发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人老还童,语言和心理就有了孩子的特点,开玩笑,说闲话,都能敞开胸怀,也不忌讳什么,提防什么,快人快语,颇见性情。
   
  喧谎〔聊天〕是这样开始的:
   
  老马爷,喧喧你的过去嘛。
   
  呵呵
   
  就说你扛着梯子翻墙的事。
   
  嘿嘿。
   
  牛逼着哩,黑天半夜就钻人家女人的被窝。
   
  人家愿意啊。
   
  那搭着梯子做甚哩?
   
  门洞里有狗啊,怕咬着沟蛋子。
   
  哈哈。
   
  哈哈。
   
  这是青年时代的往事,再说,就到了现在:
   
  儿子在哪里工作呀?
   
  兰州。
   
  去看过孙子吗?
   
  看过啦,贼娃子欢实着哩。
   
  兰州可是大城市,红火呢。
   
  嘻嘻,就跟着儿子浪了一回五泉山。
   
  啧啧啧,可开眼界了。
   
  有啥呀,那么小的山,到处是人,男洼女洼不要脸,当着人的面亲嘴哩。
   
  ……
   
  就那么一个理发店,就那么一些老人,坐在长凳上,有一打,无一打地说着闲话,打发着光阴,日头西斜了,门前的树阴从窗口里筛落下来,罩住了那些沧桑老脸,也罩住拉慢慢流淌的时光。我坐在最僻静的墙角,用双手捧着腮,静静的听他们唠嗑闲话,恍惚自己置身于一个早年的茶馆,从一个隐秘的角落,窥视人世间的暮年黄昏。



             烧坊和酒
   


  酒是一种很神秘的液体。如水,慢慢流过千年的岁月。
   
  酒的上游是粮食。玉米,小麦,高粱和豌豆,那些美丽的庄稼,好象骨子里就有酒的成分,它们成熟于秋天,在黄昏或黎明的原野上摇摇晃晃,微风里,月光下,总显出惹人怜爱的醉意。酒的灵魂就存在于粮食之中。
   
  我想,最早的酒神应该是一位女性,她主管酿造工艺,喜欢靠着酒池,把自己的梦,还有青春的情感,一点一滴放进酒,然后再洒一些多愁善感的眼泪,等酒从窖池中缓缓流出,那些液体就有了女子的性格,有时快乐,有时忧伤,有时娇媚,有时任性……
   
  酒是香醇的,因为它来源于粮食;酒是美丽的,因为它出自女性的心灵。
   
  在我工作的小城,多年前曾经有一个烧坊。烧坊,顾名思义就是制作烧酒的作坊。烧坊的几间土坯房子修筑在一条小河旁边,河岸附近是庄稼地,有大片的麦子和青稞,到了秋天,作坊被金黄的麦浪簇拥着,宛若大海中的一只古船。几个农民自发组织起来,挨家挨户去收购青稞,然后把那些粮食运到作坊里,加工发酵,再酿制出醇香辛辣、度数极高的青稞酒。
   
  烧坊里摆着几口老式的大缸,阳光从木格窗棂间照进来,落在缸沿上,又跳进酒里,明亮的斑点,在氤氲的酒气中闪烁,如梦幻般的眼睛。保管酒的是一个年轻媳妇,她总是站在酒缸边,手里拿一把木瓢,舀着酒,往人家的瓶子里装,偶尔,她也偷偷地尝一口,抿起嘴,很香地品咂着,就在短短的瞬间,脸倏地红了,两腮间仿佛贴上了早春的桃花。从那时起,我觉得女子是应该喝酒的,不多喝,只要少沾一点儿,就有了娇媚,有了羞赧,有了盈盈的风情。
   
  记忆中,烧坊的酒真是跟庄稼联系在一起的,有土地的味道,也有阳光和麦子青稞的味道,酒气被风吹开来,弥散在小城的每一个角落,醺醉了那里的花花草草,即使是蝴蝶和蜜蜂,也在酒香里摇摇晃晃,让美丽的翅膀煽着微微的醉意。小城的人喜欢喝酒,但不讲排场,往往是一碟豆角,几根大葱,就做成了下酒的小菜,然后盘腿坐在暖暖的火炕上,把酒倒进土瓷大碗,端起来,咕嘟咕嘟喝。很少有喝醉的人,偶尔喝过量了,也不喧闹张扬,只是红着脸,低声哼几曲乡野的民歌小调而已。
   
  也有人坐在院子里喝酒,大多是夏日有月亮的夜晚,他们把小方桌放在一棵苹果树或山查树下面,各人的面前摆上一只黑釉蓝花的酒盅,再采几朵苹果花插在酒瓶里,斟酒的时候,瓶口倾斜过来,慢慢摇几下,酒便从白色的花瓣间滴答滴答淌进酒盅。喝一口,舌尖上满是甜甜的苹果香味儿。月光从树叶的空隙里漏了下来,落在那些人的头顶上,再悠悠地落到地下,斑斑驳驳的,给那个场景添了几分幽静和神秘。月影。花影。树影。人影。在喝酒的过程中,使人看到了山城岁月的闲适、安稳,还有平和与恬淡。
   
  我学校的一个朋友,嗜酒,每喝必醉。醉了就躺在星月之下的田野上酣睡。麦穗和豌豆花在风中摇晃,把清凉的露水,把叶子和花朵,把死去的蝴蝶翅膀,都摇落在他悠长的梦幻里。他曾告诉我,酒醉时,他常常梦见一个天蓝色的通道,沿着那通道走进去,会看到一个个美丽如仙子的姑娘,她们的身边簇拥着蓝色的树,蓝色的雪花,蓝色的月亮和星星……
   
  我对酒的喜爱,大概就来源于朋友的这种蛊惑。第一次喝酒时,我才20岁,那年刚刚参加工作,记得是年底的一天,学校发了代课奖金,我一个人拿着钱偷偷走进了那个烧房,保管员依旧是那个年轻媳妇,她说五毛钱只能打二两酒,我说我只要一两。她用那木瓢给我打了酒,装在一个小瓶里,然后笑笑说,刚烧好的,好喝,但冲劲可大哩。那一次,我也学着朋友的样子,躺在城郊的田埂上,三两口就把酒喝光了,我想象着朋友说的那个美丽场景,可人都醉了,始终没有看见蓝色的通道,到是眼前的景物越来越模糊,天在飞旋,地在摇转,就连野草野花也都纷纷飘了起来。
   
  但不管怎样说,第一次喝酒的感觉还是美好的。酒使我忘记了自己的存在,我恍惚间变成了一只蝴蝶,在黄昏淡紫色的晚风中慢悠悠地飞舞着,有时沉重,有时轻快,有时眼前是缤纷的落花,有时脑子里有叠印着星星般灿烂的雪片……
   
  多年后,小城迈进了工业化门槛。
   
  这里也还在继续酿酒,但已不见了土坯房子的作坊。是工业化的大酒厂,轰隆隆的厂房里整天冒着黑烟,我已闻不到满含麦子和青稞香的酒气味,空气中总是弥漫着刺鼻的烟尘味。当地的人说,这里早不用粮食酿酒了,他们用的是从外地拉回来的食用酒精,经过沟兑,一天能生产好几吨白酒。
   
  酒的品牌越来越多,但粮食的味道越来越少。喝少了不尽兴,喝多了头疼恶心,那种刻骨钻心的痛苦,那种肝肠寸断的折磨,叫人欲生不能,欲死难罢。我曾不止一次地听那些爱酒的朋友赌咒发誓:这辈子再也不喝“老鼠药”了。
   
  而且,喝酒没了韵味,没了气氛,没了高雅,没了手舞足蹈的畅快,没了谈古论今的自由。
   
  喝酒成了应酬,成了交际,成了升官发财的手段,成了尔虞我诈的陷阱。
   
  酒啊,我想念酒。
   
  想念飘溢着青稞麦子清香的酒;朋友间相识相知,泪雨霏霏干一杯的酒;送你千里,一饮而尽的酒;曲水流觞,微醉看红尘的酒;红装翠袖,吻英雄泪的酒……

              

 注: 就希望敬老师能就鄙人发在中财的文字给点评论,谢谢!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15#
发表于 2008-9-26 19:11 | 只看该作者
写的真实细致厚重大气,很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学习了,加入收藏夹慢慢欣赏!好像隐秘的理发店以前粘贴过。。。这下子成为一组,更见耐读!问好,祝周末愉快!
14#
发表于 2008-9-26 18:45 | 只看该作者
有志书的真实和厚重,有散文的清新与优美!好文笔!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9-26 16:05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川媚 发表
也有人坐在院子里喝酒,大多是夏日有月亮的夜晚,他们把小方桌放在一棵苹果树或山查树下面,各人的面前摆上一只黑釉蓝花的酒盅,再采几朵苹果花插在酒瓶里,斟酒的时候,瓶口倾斜过来,慢慢摇几下,酒便从白色的花瓣...



胡老师过奖了,问候!
12#
发表于 2008-9-25 17:12 | 只看该作者
也有人坐在院子里喝酒,大多是夏日有月亮的夜晚,他们把小方桌放在一棵苹果树或山查树下面,各人的面前摆上一只黑釉蓝花的酒盅,再采几朵苹果花插在酒瓶里,斟酒的时候,瓶口倾斜过来,慢慢摇几下,酒便从白色的花瓣间滴答滴答淌进酒盅。喝一口,舌尖上满是甜甜的苹果香味儿。月光从树叶的空隙里漏了下来,落在那些人的头顶上,再悠悠地落到地下,斑斑驳驳的,给那个场景添了几分幽静和神秘。月影。花影。树影。人影。在喝酒的过程中,使人看到了山城岁月的闲适、安稳,还有平和与恬淡。

这样的文字迷人。学习!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9-25 16:4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各位文友的美意,建议都好。中财散文版继续这种好风气。


祝愿各位快乐!
10#
发表于 2008-9-25 13:07 | 只看该作者
写得十分细致,读来感觉很有味道,欣赏!
9#
发表于 2008-9-25 09:25 | 只看该作者
想念飘溢着青稞麦子清香的酒;朋友间相识相知,泪雨霏霏干一杯的酒;送你千里,一饮而尽的酒;曲水流觞,微醉看红尘的酒;红装翠袖,吻英雄泪的酒……
8#
发表于 2008-9-24 11:08 | 只看该作者
各篇都有许多诗意化的语言,但觉得全篇还不够统一,影响了对小城的描摩。管见啊!
7#
发表于 2008-9-24 09:36 | 只看该作者
先问候一下,找空一定好好拜读这篇大作。
6#
发表于 2008-9-24 08:42 | 只看该作者
  这样有个性的文章,我想如果分开成篇,而不是一起奔跑,欣赏视觉将要好得多。我是看了好几遍以后才决定说两句话。对作者的才情本人很佩服。
  直说了,这组文章,分开了,我想其中定有精华篇,而作者不在于此确实精神层次要教很多人高得多。
  有些胡说,个见。确有谬语了,还请原谅。
  问好
5#
发表于 2008-9-23 12:31 | 只看该作者
一组5帖 稍嫌冗赘 大可分别发帖     向往祁连 向往武威 向往走廊 关注家园
4#
发表于 2008-9-6 09:48 | 只看该作者
提一下,顺便告诉你,我一直对你的文字很感兴趣,所以我答应你的要求,待我时间充裕后,写一篇鉴赏文章。
3#
发表于 2008-9-5 18:49 | 只看该作者
读过你的许多文章,总体感觉都很不错,比如这组文章,就能够 体现出作者写作的基本风格——具象清晰质感,语言洗练个性,观察细腻,描述贴切,收放自如以及寓意深刻等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篇散文的可读性是否强烈,除了题材的选择和着笔的方式外,更重要的是能否通过描述来拓展文字的内涵与外延,在这一点上,作者做得很不错,值得借鉴。
2#
发表于 2008-9-5 17:39 | 只看该作者
学习过,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30 12:41 , Processed in 0.059827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