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482|回复: 8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绿皮红瓤甜又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1-23 17: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绿皮红瓤甜又沙



  周末,我为上幼儿园中班的孙女辅导完作业,又为她播放儿歌光盘。儿歌中有一首《西瓜藤》:“西瓜藤,顺地爬,藤上开着小黄花。小黄花,结西瓜,绿皮红瓤甜又沙。”没承想这“甜又沙”引出了孙女的馋虫来,口口声声要吃西瓜。只好耐心解释,现在是冬天,西瓜已经下去了,等明年夏天的时候,爷爷再给买大西瓜。咔嚓切开,圆溜溜的西瓜就变成了两个大碗。你吃一大碗,我吃一大碗。吃完了,把瓜皮放在水里当小船好吗?孙女听了,拍手说好。

  小时候,每个生产队都有瓜菜园。不外种些茄子、萝卜、南瓜、白菜等家常菜,社员下地干活,顺便能分些蔬菜回家。最诱人的是菜园里的脆瓜、甜瓜和西瓜,总引的有人前去扒瓜。看菜园的也精明,靠地边的瓜刚见熟就摘了。扒瓜的人即便得手,也多是生瓜蛋子。西瓜熟了,分到每家也就三、五个。吃完西瓜,剩下的瓜皮,母亲用刀切去硬皮,凉拌了当咸菜吃。剩下的瓜籽,母亲用清水洗净,凉晒干放到春节煮咸瓜籽,招待客人用。记着一段谜语:“有个郎当人,买个郎当货,一家人吃一顿,还剩百十个。”你猜我猜他猜,几乎人人都晓得谜底是西瓜。

  我的老家小高家店,在德州开发区。德州西瓜,栽培时间悠久。骆宾王有一首《夏日游德州赠高四》:“一顷南山豆,五色东陵瓜。野衣裁薜叶,山酒酌藤花。”如果诗中的东陵瓜是西瓜,则说明德州早在唐代就栽培西瓜了。至康熙年间,德州西瓜已是名扬天下,尤以德州枕瓜名噪一时。此瓜椭圆若枕,皮色清淡如水,斑纹如蝌蚪行书。刀落瓜开,瓤色嫩黄如金,籽粒饱满如珠,外皮翠绿如玉,三色相映,清心爽目,启口品尝,甘甜肺腑。北至平津、南至京沪,贩瓜者莫不慕名而来。德州为黄河冲积平原,形成大面积粒细层深、质地松散的沙壤土,再加日照充足的大陆性气候,优越的自然环境,特别适宜西瓜生长。德州枕瓜,就是因自然变异而培育出的新品种吧?改革开放三十年,德州又培育出许多西瓜新品种。中育六号被专家评定为特优西瓜,郑州三号被评为优质西瓜。直到现在,德州西瓜栽培面积依然年超万亩,可谓历久不衰矣。

  西瓜为双子叶植物纲葫芦目、葫芦科,西瓜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我国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距今六千年前的葫芦种子,因此推断中国是世界葫芦的原产地之一。这一发现非常重要,说明西瓜、甜瓜、冬瓜、瓜蒌、瓠子等葫芦科植物,都极有可能发源于中国。1976年广西贵县西汉墓椁室发现了西瓜籽;1980年江苏省扬州西郊、邗江县汉墓随葬漆笥中发现了西瓜籽,证明汉代西瓜在南方已广为种植。明代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西瓜又名寒瓜。“陶弘景注瓜蒂言永嘉有寒瓜甚大,可藏至春者,即此也。盖五代之先瓜种已入浙东,但无西瓜之名,未遍中国尔”。西瓜古名寒瓜,五代之前已在浙江种植。这一信息非常重要,如果联想浙江余姚发现了六千多年前的葫芦种子,莫非西瓜就是在浙江由葫芦变异而来么?

  浏览古诗,发现很多诗人都记录了寒瓜。李白在《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中云:“酸枣垂北郭,寒瓜蔓东篱”。李白寄家山东任城(济宁)23年之久,他本人也在山东周游16年之多,遗留大量诗文。从“采采卷耳,不盈顷筐”诗经诗句中可知,古人一直是将苍耳嫩叶作为蔬菜食用的,范居士摘苍耳,正是为了招待李白。现在的兖州古称鲁郡,从李白笔下的景色来看,那时山东兖州已种植西瓜了。沈约在《行园》中曰:“寒瓜方卧垅,秋蒲正满陂。紫茄纷烂漫,绿芋都参差”。从其物象征候来看,诗中的寒瓜,就是西瓜。张耒在《海洲道中》说:“逃屋无人草满家,累累秋蔓悬寒瓜”。也记录了当时的西瓜。西瓜性寒,生食能解热祛暑,称寒瓜可谓用词妥贴矣!也有的地方称西瓜为水瓜、夏瓜、青登瓜、青门绿玉房,但均以表象取名而已。

  《本草纲目》中说西瓜:南北皆有种植,南方产不如北方产的瓜甜。二月下种,七、八月份成熟,颜色是青绿色,又大又圆,皮上有的有纹络,瓜瓤有白有红,子有黄红黑白。其味有甘、淡酸之别,酸者为下品。李时珍的记录,颇为详实。西瓜生长,需要雨量较少,日照充足的环境。南方西瓜,因为水气大,因而不甜吧?我们德州西瓜在发育期,正处于气候干燥少雨期,所以糖度高,故而名振全国。西瓜七八月份成熟,与诗经《七月》里说“七月食瓜,八月断壶”正相契合。春秋时,齐侯使连称,管至父戍守葵丘。当时正是七月瓜熟的时候,齐候说:“及瓜而代”。既等到明年七月瓜熟的时候,派人取代你们。于是,“瓜代”、“瓜戍”,便成了期满易人之典。这典故,或许正因西瓜熟期而来的吧?

  欧阳修在《新五代史.四夷附录》里说:“五代时人同州邰阳县令胡峤居契丹七年,曾食西瓜,味甘”。胡峤曾著《陷虐记》,云契丹破回纥得其种:“结实大如斗,味甘,名曰西瓜”。回纥,是我国古代居住在色楞格河和鄂尔浑河及天山一带的少数民族。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革新运动的领军人物,文名颇盛,或许正是缘于他的记录,西瓜之名才得以流传全国的吧?至南宋末年,方回已将西瓜写入《秋熟》诗中:“西瓜足解渴,割裂青瑶肤”。元朝初年,方夔也写了一首《食西瓜》:“香浮笑语牙生水,凉入衣襟骨有风。”后来,西瓜之名渐渐取代了寒瓜、水瓜、夏瓜、青登瓜、青门绿玉房等称谓。

  古时瓜熟,必先祭祖,谓之荐新。谓之瓜祭,还须瓜祭上环。《礼.玉藻》中疏:“瓜祭上环者,食瓜以祭先也,环者,横断形如环也,断则有上下环也,上环是疐(蒂)间,下环是脱华处也。祭时取上环祭之”。古人认为蒂部为上,为瓜之根本,以此处祭祖,有瓜瓞绵绵、不忘根本之义。我以为这祭祖之瓜,也应为西瓜。其一,西瓜为瓜中上品;其二,如果是小甜瓜,就没有必要再切开供奉了。


  西瓜,从根到叶到瓤到籽到皮均入药,可消烦止渴,解暑利尿,止痢解酒,宽中下气,疗咽喉肿痛。中医称西瓜汁为天生“白虎汤”,民谚也说:夏日吃西瓜,药物不用抓。不过切记,西瓜性寒,过食也有伤脾助湿之害。

  绿皮红瓤甜又沙的西瓜,是人们最喜爱的水果之一。西瓜种植历史在我国源远流长,现在种植面积仍是世界第一。西瓜物种起源之谜,值得专家继续探究。一直敬佩韩国人的爱国精神,叫了那么多年的汉城,说改就改成了首尔。如果有朝一日,证实西瓜源于中国,真希望把“寒瓜”的称呼再还予它。

通联:山东省宁津县工商局  高迎春  邮码:253400






[ 本帖最后由 高迎春 于 2008-11-27 14:29 编辑 ]
84#
发表于 2008-11-28 15:00 | 只看该作者
知道了关于西瓜的许多知识。欣赏高兄的文章。
83#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8 14:5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仰望或者倾听 于 2008-11-27 14:00 发表
兄的文字是那么的充满温情,学刚问好了!
谢谢学刚鼓励。你的文章真好!
82#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8 14:5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秋意浓 于 2008-11-27 12:12 发表
学习高先生好文!祝福一切好
谢谢问候。过来发稿呀。
81#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8 14:5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东方安澜 于 2008-11-27 10:39 发表
这文好、
现在的孩子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少
对动物。植物的概念越来越模糊
谢谢阅读留言。
80#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8 14:4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雪梦 于 2008-11-26 22:52 发表
只知道德州西瓜出名好吃,还真不知道还有如此多的妙用与诗典。
引经据典,受益匪浅。
高老师的花果系列是该出集子了,期待!
问好!
快啦!
79#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8 14:4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汤如浩 于 2008-11-26 22:16 发表

是啊是啊,这大冬天,在雪夜学习高版此文,别有风味呢。问好高版!
呵呵,你们那里下雪啦。谢谢问候。
78#
发表于 2008-11-27 14:00 | 只看该作者
兄的文字是那么的充满温情,学刚问好了!
77#
发表于 2008-11-27 12:12 | 只看该作者
学习高先生好文!祝福一切好
76#
发表于 2008-11-27 10:39 | 只看该作者
这文好、
现在的孩子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少
对动物。植物的概念越来越模糊
75#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7 09:3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清风拂面 于 2008-11-26 21:31 发表
高斑斑是有心人,小小的西瓜,也能成就如此美文。
而且知识量又那么大。欣赏学习了。
问好高版。
也算偶然所得吧。
74#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7 09:3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凌云昕 于 2008-11-26 20:25 发表
读高版的文章需静下心来细细品味,
学习并问好。。
德州作家系列丛书编辑的非常精美,但原你别错过这次机会。我的是440页码,正在较对中。
73#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7 09:2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海怡 于 2008-11-26 15:01 发表
一首儿歌引出这麽一大篇关于“西瓜”的文字,老弟信手拈来就能成文的文字功底令俺佩服,俺也想起小时候一家围在一起吃沙瓤大西瓜的情景来了。 拜读学习。:))
迎春问候海怡大姐。
72#
发表于 2008-11-26 22:52 | 只看该作者
只知道德州西瓜出名好吃,还真不知道还有如此多的妙用与诗典。
引经据典,受益匪浅。
高老师的花果系列是该出集子了,期待!
问好!
71#
发表于 2008-11-26 22:1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若荷 于 2008-11-23 19:21 发表
一个大西瓜让你写成一篇精致的文章,不光让读者品味文章的内涵,还品尝到了味道,条件反射一般流口水了呵

是啊是啊,这大冬天,在雪夜学习高版此文,别有风味呢。问好高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3 15:54 , Processed in 0.083694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