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615|回复: 2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笔底惨祸——明代文人悲惨命运透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2-13 15: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笔底惨祸——明代文人悲惨命运透析》开场白

一个写作的人,到底能够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是有很多因素决定着的。去年,我写了一部长篇,内容为明代的一个皇帝的荒唐一生。修改几遍后贴在几个大网站,反响还不错。另外,又写出一部长篇纪实小说,内容为一位烈士的短短一生。2008年即将过去,在明年一年里写一些什么呢,近半个月来我陷入了反复思考。内心深处还想再写一个长篇历史小说,写一位明代诗人的一生,还是写一对父子权臣的事迹?这两个计划,篇幅都不下30万字。想想写第一部长篇时的状态,我认为2009年是没有那种平和的心态了。倒不是说我浮躁了,静不下心来写长东西了,不是。而是写小说是一种对较为艰苦的活计,我应该适当地休息一下了。用短时间,写以前相对熟练的散文(当然也不轻松,只是每篇幅相对短一些罢了)。也就是说,以散文笔法写自己对古代一些人事的感慨。
明代,自然是首选了。因为自己对明代历史投入过十年的精力。整个明代历史前后将近三百年,那么多的人与事,写什么呢?角度很多,想来想去,想起明史专家孟森说过明代的士人有异于其他朝代的气节——我想他主要是与清代做比吧。而这气节,我想主要表现在那一些不顾身家性命,敢于向皇帝、向权臣、向权监进行猛烈批判的臣子身上。这些臣子,不只是言官(也就是谏官,虽然这类人占了多数)身份,其他职务的官员也有很多冒死进谏的。读史,读到他们明明知道奏折一上就会有轻则贬官重则流放更重则杀头的结果,但照样义无反顾地奋笔疾书的风采;让我振奋、激昂、低回不已。
他们的冲天胆气,磊落气节,在历史上形成一种流风余韵,虽然经过清代统治者的全力戕害,但并没有完全丧失。到了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一位美丽、柔弱的女子,因为反对制造神话,而被割喉后枪杀。大家都知道她的名字,张志新。遇罗克,也是那个时期为真理而献身的英雄。至于学者顾准,在被开除党内外职务、打成右派、妻子自杀的险恶悲苦环境里,一直坚持自己独立的学术观点。他表现出来的孤傲倔强,不正与明代文人极为相似吗?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明代文人们,就是舍身求法的一个群体,是值得我们后人敬仰的一个群体。
现在,提倡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继承。继承什么呢,自然是继承先进的东西。君君臣臣父父那一套,刑不上大夫那一套,总不能提倡吧。所以,我想我下面即将要开笔的系列散文,也许就不无一点意思吧。
二〇〇八年十二月十二日


[ 本帖最后由 武俊岭 于 2008-12-13 15:19 编辑 ]
29#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 08:50 | 只看该作者
我所写都是因上疏而被杖打死,最低也是关入监狱的。
28#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 08:47 | 只看该作者

君王所恶者直言

君王所恶者直言
武俊岭
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卷五九《庚戌之变》一节写到:“世宗所恶者直言,而不必其忠;好喜者杀戮,而不必其当。朝有直言,则损其明;朝有杀戮,则增其威。究之嵩本贿败当褫,鸾已失职家居,必欲强予将、相之位,成其乱贼之名。”
凡直言,一般都是不太好听的。能够接纳者,须有雅量与胸襟。相反,喜谀恶直的君王看到直言后,便会不由分说地发怒了。
沈束,这位嘉靖二十三年的进士,一开始就被擢为礼科给事中。如果他不多说话,或者像严嵩似的光说好话,慢慢也会把官职做大的。可是,他却是一个遇事敢言的人。就在他做了五年官时,因见大同总兵官周尚文逝世以后,严嵩阻挠着不给予赠爵谥号,便愤然上疏了:“尚文为将,忠义自许。曹家庄之役,奇功也。虽晋秩,未?寿勋,宜赠封爵延子孙。他如董旸、江瀚,力抗强敌,继之以死。虽已庙祀,宜赐祭,以彰死事忠。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冒滥或悻蒙,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今边方未靖,每廑圣忧,诚宜厚死以激生,恤一以动百。”
疏上,严嵩十分愤怒。他挖空心思,对世宗说:“沈束对朝政妄加评论,说得皇上与微臣一无是处,应该惩罚。”世宗听了,也跟随着发怒,下旨说 “肆欺诳,毁朝廷,擅权市美”,让吏部、都察院议罪。吏部尚书闻渊、都察院都御史屠侨联合回奏,说沈束“心本无他,第狂迂,当治。”世宗却对两人气愤地大加斥责,说沈束是“结党欺君”。法司“何不重参?”于是,皇上便下诏:闻渊、屠侨各夺俸三个月;沈束廷杖,禁锢诏狱。
很久以来,世宗对言官就是极为记恨的。他见杖打、流放都不能把言官们的嘴封住,便想到了长期监禁这个办法。你不是好说话吗?你不是好说朕不爱听的话吗?朕就关起你来,看你还能说不能说。
严嵩对沈束,恨意仍然没有消除。嘉靖三十年时,沈炼又上疏弹劾他了。他怀疑二沈是同族,就命令狱吏用铁镣拷住沈束的手足,意欲进行更加残酷的迫害。幸亏这时候徐阶出来劝解,沈束才得以幸免。
沈束在狱中倒是十分想得开,虽然衣食屡绝,却研读《周易》不辍。他的妾潘氏寄居京城,纺织以供粥饭。他的妻子张氏,上疏朝廷,请求代夫系狱。疏文悲切万分,让几百年后的读者看了,仍然低回不已。下面把疏文抄录一下:“臣夫家有老亲,年八十有九,衰病侵寻,朝不计夕。往臣因束无子,为置妾潘氏。比至京师,束已系狱,潘矢志不他适。乃相与寄居旅舍,纺织以供夫衣食。岁月积深,凄楚万状。欲归奉舅,则夫之饘粥无资。欲留养夫,则舅又旦暮待尽。辗转思维,进退无策。臣愿代夫系狱,令夫得送父终年,仍还赴系,实陛下莫大之德也。”
世宗面对此疏,却是无动于衷。并且,他还令狱卒每天报告沈束在监狱里的“语言食息”,名之为“监帖”。
也多亏了皇上的这种细心,沈束在狱中一呆十八年后,终因一句无意之言而获释。事情是这样的:这天上午八九点钟的时候,读《周易》一个时辰的沈束,起身活动活动筋骨,想一想刚才所读的内容。他正在斗室里转悠呢,猛然听到牢房外面喜鹊鸣噪,心情立即一喜,顺口说:“莫非有喜事到我这个罪人身上?”狱卒以为这一句话很完整,也很明确,便急忙上奏。世宗素好祥瑞,看到奏疏后怦然心动了。噢,沈束在监狱里快二十年了,喜鹊飞到他的牢房前鸣叫了,也应该让他有点喜事了。于是,他便下旨:释放沈束回家!
十八年,人的一生有几个十八年?沈束在监狱里一住这么些年,他的小妾潘氏犹如处子。长期的监禁生活损伤了沈束的身体,潘氏后来一直没有怀孕。虽然沈束在狱中读易度日,其实他的光阴是十分艰难地度过的,精神也受到极为严重的摧残。出狱后,他见父亲早已死去,悲痛欲绝。于是,他“枕塊饮水,佯狂自废”。也许是受伤太重的缘故吧,世宗死后朝廷召沈束为都给事中,时间不长又升为南京右通政;但是,沈束以身体有病为由推辞了。
在剩下的生命长度内,沈束穿着布衣,吃着疏菜,过着平淡而清静的生活。他照例读他的《周易》,对照着人生、对照着朝政,他还有感慨。但是,他却不再去上疏了。他的心灰了,他的心死了。“哀莫大于心死”,经过漫长的诏狱生活,沈束的心死了。他不能再为朝廷服务了,因为了他已经失去了服务的能力——身体与头脑都不行了。
专制君主、跋扈宰相,就这样把一个有用为的人变成了废人。
                                二〇〇九年一月十日
27#
 楼主| 发表于 2009-1-6 20:33 | 只看该作者

拚却一死进谠言

拚却一死进谠言
武俊岭
君王不勤,宰辅奸佞,世宗朝时事到嘉靖三十一年时,已让许多人士忧心忡忡了。兵部员外郎杨继盛、兵部郎中周冕、御史赵锦、王宗茂等人对严嵩进行了激烈地弹劾。本文只写王宗茂一人。
王宗茂怎能没有忧心:俺答兵临城下,堂堂大明王朝竟然战守无策。外城住宅被火,火光冲天。皇帝问计于大臣,严嵩默无一言。女人被掳,金银被掠。有一二人士激于义愤,统兵出战;怎奈兵库里兵器腐坏得不成样子。俺答上下尽情抢掠之后,退兵。受贿的严嵩,又力举草包仇鸾为元帅,追击敌兵。仇大将军与敌人保持距离,沿途杀良冒功。事后,兵部尚书丁汝夔被斩西市。仇鸾虽然也受到惩罚,但举荐人严嵩,却是安然无事,恬然享受。这是外患。内忧呢,则因在常额的赋税之外,又有私门无限苞苴;以致民困极矣。
王宗茂上疏之前,很明白疏文一上祸必随之的。本朝,已有不少的官员因上疏而惨遭杀戮。死就死吧,人早晚都有一死。与其苟活着睁不开眼睛,还不如拚命一谏,或许能够换来一点清明呢。决心既下,王宗茂的疏文便写得很是慷慨激昂。疏文的开头几句便很有气势:“嵩本邪谄之徒,寡廉鲜耻。久持国柄,作福作威。薄海内外,罔不怨恨。”
接下来,王宗茂便列出了严嵩的八大罪状:一是论价卖官。二是剥夺吏、兵二部的选官之权。三是金银宝玩不可数计,连溺器都用金子打造。四是掠夺土地,窖藏金银。五是豪奴悍仆横行四方。六是宴饮极尽奢侈。七是民俗歌谣,遍于京师,达于沙漠(“臊子在门前,宰相还要钱。”,还有一首是“介溪介溪,好不知几,祸福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八是聚害养恶。
疏文写完,王宗茂递交到通政司。通政使赵文华是严嵩的干儿子,看到疏文后,急忙秘密地告诉义父。
“父亲大人,王宗茂这篇疏文十分厉害!”赵文华神秘地说。
“噢,你说两句让我听听。”严嵩表面上不动声色。
于是,赵文华便一条一条地把王宗茂的疏文说了出来。
严嵩听完,脸上照例的冷静。他对赵文华说:“你先把他的奏疏扣留几天,待我在皇帝面前遮掩遮掩再说。”
到底严嵩怎么在皇帝面前自我遮掩的,史书上记载得不详细,只说“严嵩预为地。”
世宗一直是十分喜欢这位柔媚之臣的,自然也就很容易听信严嵩的话。这样,世宗就认为王宗茂是“诬诋辅臣”,贬为平阳县丞。
王宗茂的猛烈攻击,在世宗与严嵩二人友好、亲密的君臣关系面前失败了。不管别人怎么说严嵩坏,朕就是看着他好。此时的世宗,应该与唐德宗是一样的心理。唐德宗与李泌论宰相的优劣,说:“卢杞清忠强介,人言其奸,朕殊不觉。”泌曰:“人言而陛下不觉。此杞之所以为奸也。倘陛下觉之,岂有建中之乱乎?孔子曰:‘远佞人。’倘佞人而不远,必有与之俱化者。不然,何足以为佞?”
“佞人而不远,必有与之俱化者。”这句话太深刻了。严嵩就是一个佞人,说每一句话都是顺着世宗的意思。世宗听了,自然感到舒服了。这样,时间一长两个人也便“相互俱化”了。这就像天启之于客氏,他从小就吃客氏做的饭,吃惯了,不吃的话就食欲不振。达到了不可一日无客氏的地步。进而,对客氏说得话,天启皇帝也就很容易认同了。魏忠贤恰恰是看到了这一点,才与客氏交好。男女二妖协同谋事,如虎添翼。
德宗经过建中之乱那样大的灾难,尚且不认为卢杞是奸臣,所以也就不能对明世宗有太高的要求了。
仅仅受到贬官的惩罚,王宗茂出乎意外,自然也就轻松异常。他高高兴兴地离开北京,往平阳任职去了。
可是,他没有想到,无以泄恨的严嵩虽然不再对他继续整治了,却把矛头对准了他的父亲,时任广东布政使的王桥。严嵩随便找了一个理由,就罢了王桥的官。王桥呢,心里一时想不开,得了忧郁症,很快就离开了人世。
王宗茂是湖北京山人,字时育,嘉靖二十六年进士。
                                    二〇〇九年一月六日
26#
发表于 2009-1-5 23:03 | 只看该作者
得空当好好学习。学习明史。
25#
 楼主| 发表于 2009-1-5 21:1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一水 于 2009-1-4 19:01 发表
“炼丹修道,昏庸老朽,坐了四十几年天下,就是不办事。”——还真是呵:)

问好武版,新的一年身安笔健。

问好一水。09年会更忙一些,但经常锻炼身体,才能保证写作。
24#
发表于 2009-1-4 19:01 | 只看该作者
“炼丹修道,昏庸老朽,坐了四十几年天下,就是不办事。”——还真是呵:)

问好武版,新的一年身安笔健。
23#
 楼主| 发表于 2009-1-4 18:46 | 只看该作者

多亏嘉靖信方术

多亏嘉靖信方术
武俊岭
上疏直言的杨爵之所以没有死于狱中,在一定程度上要感谢世宗的溺于方术。
上文说过了,世宗因为贪恋人世间的享受,企求延年益寿,便一意修醮。他一年一年地不视朝政,专心与陶仲文之辈为伍。嘉靖十九年这年干旱十分厉害,粮食大幅度减产,但世宗却不理会,照样一天到晚地建斋醮、修雷坛。并且,加方士陶仲文为宫保,把上疏阻止他崇信道教的太仆卿杨最杖打而死。世宗还重用又奸又贪的郭翊国公郭勋,进“翊国公加太师”。二十年元旦这天,老天微微地下了一层雪,大学士夏言、尚书严嵩就作颂称贺。杨爵看到这样的状况,抚着胸口叹息不止,忧心得半夜三更不能成眠。经过一个多月的思考,他要上疏了。
疏文内容,有五条:一是郭勋奸蠹,任用肆毒,士夫寒心。二是土木不休,远修雷坛,朘民膏血。三是朝御希简,经筵旷废,足失人心。四是崇信方术,滥加保傅,易致危乱。五阻抑言路,忠荩杜口,真言无闻。
世宗皇帝接到这样的疏文,照例是震怒了。他立即下诏,让锦衣卫士兵把杨爵捕到诏狱里。然后,便是一阵残酷无比地搒掠。一时之间,杨爵血肉横飞。并且,还对杨爵五木加身。杨爵体质应该不错吧,死去一夜后又醒了过来。镇抚司请求皇帝把杨爵送给三法司拟罪,但世宗不同意,命令严密地关押着。狱卒们看出皇帝对杨爵居心不测,便不让杨爵的家人送饭。这样,有好几次,饿得杨爵几乎死去。但是,醒来后的杨爵神情镇定,谈笑自若。只是,主事周天佑、御史浦鋐因为同情杨爵,上疏解救杨爵,却被先后箠死狱中。从此之后,就再也没有人敢救他了。
后来,工部员外郎刘魁、给事中周怡都因为上疏言事,惹得世宗气恼,把二人一块逮捕,关押了整整五年时间。到了二十四年八月,世宗扶乩,出现“勿拘忠臣”的神仙语言。世宗自然不能不相信了,于是就把三个人释放出狱。但是,没出一个月,尚书熊浃多事,上疏说乩仙是虚妄的,皇上不应该相信。这下,世宗又发怒了,说:“我本来就知道如果把杨爵释放的话,会有好多人把过错都归结到朕的身上。”为了表现自己的英明,世宗又命令东厂去捉拿杨爵。杨爵到家才十天的时间,校尉们便到了。杨爵见了,便请他们一同吃饭。吃完饭,杨爵起身离家上路。校尉们说:“你怎么不处置处置家事呢?”这样,杨爵才在屏风前站着对妻子大喊道:“朝廷逮我,我去了。”说完这句话,头也不回地上路了。左右邻居看了,无不流下热泪。
三人先后被押到京城,一同关进镇抚司大狱。三人又受到惨毒地拷打,并且还一连几天不让吃饭。杨爵三人也算命大,竟然没有死去。
二十六年十一月,奇迹出现了。这一天,大高玄殿发生火灾。岁暮天寒、百物干燥,烈火熊熊,一时很难扑灭。世宗受到不小的惊吓,张皇失措。这个时候,方术陶仲文过来帮助出主意了:皇帝到露台上祈祷去吧。这样,世宗便于寒风里在露台上默默地祈祷起来。他念念有词、貌甚诚挚,愿天帝快快派天兵天将下来救火。世宗虽然至诚,但耳朵里还是能够听到声音的,他隐隐听到火光中有人说:“杨爵忠臣!刘魁忠臣!周怡忠臣!”这下,把世宗吓坏了。自己把三人关起来,竟然惹得天帝发怒了。这还了得,于是,他草草地结束祈祷,急忙下旨把三人释放。
杨爵是一个十分豁达的人。他先后在狱中七年,天天与刘魁、周怡二人谈论学问,忘记睡眠。有所悟,他就写下来。这样,就完成了《周易辨说》、《中庸解》两部著作。
杨爵字伯珍,陕西富平人。他读书较晚,二十岁时才开始。因为家里太穷了,只好燃薪代烛照明,读书其侧。即便到田野里耕地,劳作休息时也把书本捧起来阅读。就是通过这样的苦学,他终于在嘉靖八年36岁时考中进士。最初他担任的是行人这一职务,慢慢地做到御史。这时,他的母亲去世了。他守制三年,在坟墓旁边盖了一间小屋,为母亲守坟。冬天里,竟然有竹笋生于墓边,这在属于北方的陕西也算是异事了。他在农忙时,用车子盛着土杂肥,往地里运,他的妻子则在一边帮着推拉。四外八乡的人们见了,不知他是一个做御史的官儿。
杨爵还善诗,有诗集《斛山稿》;只不知有现在的版本否?我只搜集到一首,录于后,以增文章趣味:“雾后飞来满太空,巧将轻片舞条风。六花烹作六安水,瑞气都留玉盏中。”
文章最后,说点文外话。毛泽东在看了《明史•杨爵传》后,写了“靡不有初”四个字。他是在批评嘉靖刚做皇帝时还有点振作精神,后来就不行了,几十年少理朝政。他的原话是:“炼丹修道,昏庸老朽,坐了四十几年天下,就是不办事。”
22#
 楼主| 发表于 2009-1-3 14:44 | 只看该作者

皇帝有过说不得

皇帝有过说不得
  
  明世宗倒是一个善于汲取前人经验的皇帝。他15岁即皇帝位后,鉴于他前面的那位仁兄正德皇帝30岁就驾崩而去,于是在他的帝位稳固之后,便崇尚起道教来。他召方士陶地元节入宫,建醮、练丹,以图消除灾异、延年益寿甚或不老成仙。或许是方士的道术遇上了好的机缘,世宗祷雪而雪果然降临,祈嗣而儿子又生;这样的话,世宗便对方术深信不疑了。
  他越陷越深。到了他当了十几年皇帝,年龄才三十露头时,竟然想让太子监国,自己躲到西苑一心修醮去了。要知道,太子此时才4岁,懂得什么是监国呢?世宗把这意见在朝堂在对众大臣说出后,竟然没有一个出面反对的。
  这个时候,太仆卿杨最心里很不赞成皇帝的想法。他想皇上你也太荒唐了吧,太子还是一个娃娃,怎么能监得了国呢?你三十多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为什么不专心朝政,而去搞什么修醮、成仙的虚幻之事呢?你刚从安陆往北京来做皇帝时,臣子们对你是寄予重望的,大家都夸首辅杨廷和办了一件大好事,迎来了一个贤主。可是,你还没进北京城,就与臣子们对抗起来。臣子们让你由东安门进城,你却坚持由大明门进来,直接进入文华殿受贺,即皇帝位。后来,又因尊崇自己的亲生父母,把杨廷和免官,把在左顺门大哭的官员打死的打死、贬官的贬官。看来,你是一个十分自私而又专横的皇帝。别的臣子不敢向你进言,我敢。因为我如果不直言,便是做臣子的不忠。于是,杨最在退朝回家后,略略思考了一会,便抻纸研墨,草写了一篇疏文,道是:“臣入朝时,闻圣谕由东宫监国,暂得静修,此不过信方士之言,为调摄计耳。夫尧舜性之,汤武身之,非不知修养可以成仙,以不易得也。不易得所以不学,岂尧舜之世无仙人?尧舜之智不知学哉?孔子谓老子犹龙,龙即仙也,孔子非不知老子之为仙,不可学也,不可学岂易得哉?
  臣闻皇上之谕,始则惊而骇,继则感而悲,犬马之诚,惟望陛下端拱穆清,恭默思道,不迩声色,保复元阳,不期仙而自仙,不期寿而自寿。若夫黄白之术,金丹之药,皆足以伤元气,不可信也,幸陛下慎之!”
    世宗皇帝接到杨最的疏文,草草读了一遍,便恼怒了。他把疏文往地上一掷,气得呼吸都急促了。疏文当中的“金丹之药,皆足以伤元气”让他的脸色变红了。他觉得他的最为隐秘的事情让杨最猜测到了。原来世宗不但企望长生,而且沉溺声色。而方士们呢,在给他进献的药物之中,有催情的成分在里面。这样,世宗便能恣意欢乐了。这样的事情,世宗是不喜欢臣子们议论的。并且,杨最的疏文里,明明就有“恭默思道,不迩声色,保复元阳”的话。让皇帝“不迩声色”,说明皇帝正在迩声色,这是很明显的。这样,世宗就发火了。他立即下诏,把杨最逮捕、下狱,让镇抚司拷打、询问。
  明代的镇抚司,是隶属于锦衣卫的权力机构。负责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不受三法司管辖,直接对皇帝负责。并且,镇抚司还有专门的监狱,名为“诏狱”。这样,皇帝一旦对谁不满了,就可以直接进行惩罚。
  杨最被弄到诏狱之中,受到严刑拷打。一边打,狱卒们一边审问:“为什么对皇上不忠,为什么阻止皇上修醮、练丹?你不希望皇上长生不老吗?你为什么这样狠心地对皇上呢?你是一个好臣子吗?”
  对这样的质问,杨最自然要回答了。他说:“正因为我对皇上忠诚,我才对皇上说真话。从来真话好听的不多,忠言逆耳嘛。皇上怀疑我对他不忠,是没有根据的。”
  狱卒对杨最的回答不满意,于是就更加用力地痛打。
  杨最的体质较弱,不抗打。打来打去,杨最被打死了。
  杨最的妻子儿女悲痛万分,但在皇帝的淫威下,只好默默地把杨最的尸体运回家,入土安葬。直到隆庆元年,才赠杨最为右副都御史,谥忠节。
  这样的事情,类似于文革当中刘少奇被迫害至死,到了1980年又恢复职务,举行追悼会之类。太阳之下本没有新事,古与今自然不能断然分开。
  世宗知道杨最被打死的消息后,心里也有一丝内疚产生。但是,这心理极快地就消失了。要知道,他可是一个残忍的皇帝。他刚刚当上皇帝时,因为大臣们反对他过于尊崇亲生父母,在左顺门撼门大哭。他就下令把这些臣子抓起来,杖打;因杖打而死的人有十几个之多。但是,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巩固皇帝的地位,只能牺牲臣子的性命了。
  而杨最之死,也是这样的:朕希望长生,起码希望寿命长久,你阻止,你就必须死。
  虽然世宗是这样残忍的心态,但太子毕竟是年龄太小了,当不起监国重任。这样的话,世宗便把太子监国的事丢开了。他必须一边修仙讲道,一边处理朝廷政务。
  杨最的一纸疏文,虽然把命搭上了,但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世宗荒唐行动,也算是没有白写吧。主要的还是,他上疏的无畏行动,是对后人的一种激励。
  杨最是一个极有生活趣味的人,他是四川射洪县人。他在云南做官时,从曲靖县带回一块臭石,放置在金华镇江西街一个院子里。此石形如人脑,表面微光,色呈灰黑,高一米有二。若以铁器敲击,便有臭气放出。清代袁霖有一首《臭石歌》,云:“敲石得乐声,煮石得其味,哪见击石出臭气?不信将石砥,臭即随手起,遗臭千年存,谁知石端委?”就是吟诵此石的。
  杨最的父亲为京都御史杨澄。杨最出生于涪水之滨的金华山下。他自幼好学,于正德12年考中进士。杨最终生,时时感奋,以故乡前贤陈子昂(陈子昂在右拾遗任上,直言敢谏。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武则天计划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上书反对,主张与民休息。他的言论切直,常常不被采纳。并且,一度因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作为立身行事的楷模。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其实,胸有节操者的孤独是相同的。这,便能前见古人、后见来者。杨最之类人的举动,是代不乏人的。这是杨最之幸,同时又是国家民族的不幸。
21#
 楼主| 发表于 2009-1-3 09:1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李兄!

你说的这个人,是不简单。我好好地想一想。
20#
 楼主| 发表于 2009-1-3 09:1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一水与学武版主

谢谢二位。近来扩展一小说,刚刚忙完。
19#
 楼主| 发表于 2009-1-3 09:1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李镜泷 于 2008-12-23 09:37 发表
峻岭兄有才有福啊。
说起明代,我想起了兰陵笑笑生。

呵呵,谢谢镜泷吉言。才与福,我也十分向往啊。
18#
发表于 2008-12-23 11:32 | 只看该作者
  欣赏武版的文章。写出个明代文人系列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我家乡有个明代文人,武版写写吧。资料如下:
胡缵宗(1480—1560),字孝思,一字世甫,号可泉,一号鸟鼠山人,天水市秦安县人。他的祖父两代曾任过县官。父亲胡士济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儒生,长期在四川双流(今四川省双流县)任县学教谕,署双流县事。胡缀宗从小在父亲的熏陶下,刻苦读书。幼年时,继母虐待,深夜读书苦乏油,他的姐姐就用口衔油供他读书,时常苦读至三更方才就寝。他博文通经,日有进步。明孝宗弘治十四年(1501)中举人;正德三年(1508)中进士,殿试对策拟一甲,有权宰私庇子,拟置三甲一名。李东阳怜其才,同一甲传胪,即授翰林院检讨。
  胡缵宗任检讨后,参与编纂了《世宗实录》。正德五年(1510),因刘瑾谋反被诛,他受到了牵连,被谪为嘉定州(今四川乐山县)判官。正德八年(1513),升瞳川州(今四川三台县)知州,“礼民爱士,著于一时”。正德十年(1515),召入南京户部湖广清吏司员外郎,后升为郎中。正德十四年(1519),调南京吏部验封吏司郎中,接着出任安庆府(今安微安庆市)知府。在安庆3年多的时间里,他大力恢复因宁王朱宸濠叛乱遭受破坏的安庆经济,“抚绥安辑,民以大苏”,又“开吴塘乌石堰,溉民田”,成绩显著。世宗嘉靖二年(1523),他调任苏州知府。在离开安庆时,老百姓恋恋不舍,“攀辕垂涕而遏之者以万计”,很多人乘船数百艘一直把他送到京口(今镇江)。并于文庙立“去思碑”。在苏州的4年,胡缵宗兴学官,整吏治,减轻农民负担,时人评议“廉洁辨治,名与况钟颉頏”,皇帝勅封为“中宪大夫”。离任后,苏州士人立“吴郡守天水胡公去思碑”,今碑尚存苏州文庙。嘉靖六年(1527),升山东布政使司左政参,后调任浙江、山西布政使司左参政。他同样“至能称职”,政绩颇显。嘉靖十五年(1536),升河南左布政司。同年十二月,升山东巡抚右副都御史。在山东时,鲁王横恣,他上疏弹劾,并修建莱河,便民灌溉。嘉靖十七年(1538),调总理河道,开考城(今河南兰考县)黄河支流,以减轻归德(今河南商丘县)、雎州(今河南雎县)的水患。嘉靖十八年(1539)三月,任河南巡抚右副都御史。河南遭了饥荒,他向朝廷请得救灾银款20万两救济灾民。十二月,因官署失火事件而被免官。从此胡赞宗结束了仕宦生涯。
胡缵宗罢官归里后,“开阁著书”,集中精力从事写作。他文学造诣深,善诗歌,导源于六经,肆以秦汉。著书甚富,有《鸟鼠山人集》18卷,《拟汉乐府》2卷、《拟古乐府》2卷、《胡氏诗识》2卷、《愿学编》2卷、《近取编》2卷、《河嵩集》2卷、《归田集》2卷。《春秋本义》12卷、《议礼集注》25卷、《安庆府志》《苏州府志》《巩郡记》《秦州志》《秦安志》《汉中府志》《羲台志》。此外,还编有《秦汉文》《唐雅》《雍音》及《胡氏家谱》等。其中《明史·艺文志》中著录9种,有《胡氏诗识》《议礼集注》《春秋本义》《安庆府志》《秦州志》《汉中府志》《巩郡记》《鸟鼠山人集》《拟古乐府》。胡缀宗还擅长书法,师法颜真卿,书体刚健遒劲,酣畅淋漓,名山名寺多见其墨迹。天水伏羲庙门有“与天地准”,江苏镇江焦山迎客照壁上镶嵌有“海不扬波”,苏州虎丘有篆书“千人坐”,山东济南有“豹突泉”,曲阜孔庙下面第一坊至今悬挂着他书写的巨匾“金声玉振”。他的墨迹代表木刻板《早朝诗》七律四首,民间至今流传颇广。其诗歌讽喻朝廷,吟民疾苦,激昂悲壮,自然不俗,颇近秦声。他的确是明代有影响的人物。正如长安人何栋为他作的《墓志铭》中所说的:“经济弘伟,功业垂于当年;学海渊涵,著作传于今日。”嘉靖三十九年(1560)九月初三日卒于家中,享年81岁。
17#
发表于 2008-12-23 09:37 | 只看该作者
峻岭兄有才有福啊。
说起明代,我想起了兰陵笑笑生。
16#
发表于 2008-12-22 20:10 | 只看该作者
有收益。呵呵,我今年也一直在读明史方面的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24 21:06 , Processed in 0.162388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