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432|回复: 5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空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2-21 11: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据说全球共有5.1亿平方公里,约为51万亿平方米,这是个不可想象的巨大空间,但个体的人类所占有的空间有多大呢?   

  
                  ——题记


               一

  第一次瞻仰亡者的归所,是父亲的。深红色雕花的实木组织,四周用丝绒装饰,大约是20X30厘米的炬形。用现房屋单位计量,不过0.06个平米,这个空间是父亲生命结束时,灵魂以另一种方式存在的最后栖居。

  父亲走出了宽阔的生存空间,将肉体幻化成质地坚硬的乳白色粉末,在无穷遥远的时间延线上静静守候着那方供他安眠的居室,生前的一世,精神与物质,还有伴随他一生的固执等等,随身附带的一切随着他的沉寂,一并了却,归于那方只有他独享的空间。

  这个深红色的物质,对于土地的意义在于占据和存在,对于我们而言,有了凭吊和怀念的象征。我们常常驱车或是徒步数十里路,只是为了那方木质结构里的内容,我们仍然以为那就是亲爱的父亲的唯一化身。

  将近半个世纪,从大姐开始,我们跟着父亲把家从简单迁徙成繁荣,七易新址后,家的空间也从小到大,最后容纳着一家六口人,是两室两厅。从五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居住的空间随着我们的成长和父母发根的猝白,有了更宽广的视野,再没有了往日的拥挤。但是父亲似乎并不宽慰于居住面积的宽畅,他常在空荡荡的屋子里和母亲一起怀念着过去一家人依赖于二三十平米生活的快乐时光,因为父亲的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都相继组织了自己的家,两室两厅只是我们偶尔省亲时的暂时落脚地。

  原以为父亲和母亲会在八十多平米的居室里风雨同舟,相依永远,谁也不曾想到他们中的之一会提早扯断生命的风筝,断然离开,然后再次迁徙,不过这次是他独自一人。更没有想到那次史无前例且规模宏大的迁徙仪式,是将父亲送到那么狭小的一个空间里。父亲生前不曾有过任何抱怨,想必对最后归宿的营地也不会发出任何叹息,或许占有这样一居小小的陋室,也是随了他不喜宽敞的意。

  这几乎是每个人生命终结的必然走向,况且他也无力为身后的一切抗争。只有身为儿女的我们,在每次为父亲扫墓的归途,总是不自觉地感叹,原来一个人最后的家可以用最小的用地单位计量,而这样想时还会庆幸,觉得无论人生前多么尊贵,多么荣耀,死后,他们与父亲享受着基本一样的存在状态和存在空间。

  以后我还看到了许多人灵魂的安居地,朋友的,同事的;男的,女的。仍逃不出0.0几平米居住的命运,对空间的挑剔和质疑随着陷进地下的一刹那,永远湮灭。

  不过那样的小屋照样可以规避风雨,安抚亡灵。成千上万的人与我们一样,都会在一年中几个特别的日子前去祭奠,实际是在祭奠着那方空间,因为那里住着我们最亲的人。

              二

  今年的汶川大地震,给大多城市的空间人为地制造了一道风景,形态迥异的抗震棚,挤占了可能涉足的地面上的任何空间。行驶在高速路上,一览两边五光十色的棚户,才知道水泥钢筋制造的居所并不是人们栖身的唯一。

  我所居住的城市,是受余震干扰较大的地域,政府空投的救灾物资中就有帐篷,虽然是给重灾区的,但也无形助长了市民的恐惧感,斥资越多的住宅楼越无人敢居住,家家团聚在室外空旷的地段上。这样持续了半月之久。一次国务院某高官来视察灾情,看到政府办公楼前林立的抗震棚,大为恼火,以为这样是在引导恐惧,并限令两日内迅即带头拆除,以安抚民心。政府由此发文,令:除专业机构认定的危房外,企事业单位集体或个人搭建的帐篷一律无条件就地拆除。铺天盖地的拆除如同铺天盖地的筑起一样,轰轰烈烈。只在三天之内,城市的人造景观陡然消失,留下难以整治的城市垃圾。

  帐篷拆除了,一方方或大或小凌乱的“围城”清晰可见,这些留有居住者痕迹的遗址,记录着我们所需生存空间的真实单位。原来家可以这么小。

  在不足600平米用红白马赛克铺就的小型健身广场上,这样呈方形分布的图案占有52个,最大的9平米,最小的只有1.6平米。方阵之间紧密相连,最奢侈的空间也只一步之遥。这些星罗棋布的方阵其实就是一个个临时的家,没有灯光但不乏温暖,没有亲朋但不乏和睦。居住在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把在外居住作为一次慷慨的幸福体验。在那个非常时期,大点的帐篷或许就是三代同堂者的天下,小点的,一定是独身者的安乐窝。

  我和先生也在其中,女儿听说住在月亮直接照耀下的室外帐篷,也兴高采烈地从三百公里外赶回,分享了一晚数着星星困倦的幸福。我家的帐篷只有四平米,是我们住宅楼的二十分之一,但一家人仍在自己身下一平米多点的空间里踏实地入眠,这种浪漫难以企求,其实大多的人拥有的并不比我们宽畅,我的邻居就是三代四人共享一“篷”。

  那种拥挤让人感到了人与人之间前所未有的一种亲密。

  那时候余震频发,几乎几小时一次,震级高些的,几天一次,所以人们的担忧和恐惧一直伴随左右,时时缠身。商店里方便面和瓶装矿泉水天天告急,大家在街上买些简单的食品,或在街道随意地吃些东西,除了匆匆地赶回楼上取些应急的什物,基本是整日守候在成本低廉的“家”里。更有一些老人,把这儿当成了真正的家,买了日常所需,在帐篷外用蓄电池加热做饭。傍晚时分就会看到电磁炉上热腾腾洋溢着米粥的香气,炒菜的狼烟却四处弥漫。

  这样,平素不曾来往的人,不曾有机会交流的人仿佛一下有了时间,大家拢聚在一起,说些漫无边际的话题,和不是邻居的人成了新邻,和过去陌生的人成了新知。

  常常四面帐篷遥相呼应,将作为门的布帘掀起,盘坐在里面,隔着中间的空地,就着外面的月色,在对方的轮廓里侃侃而谈。古往今来的典故,道听途说的段子,家长里短的新闻等等。在与星空作伴的日子,似乎人们的情绪都异常的亢奋,有永远也表达不完的衷情,有永远无法中断的话题。中间投下月光的一小片空地,就是一个四合院的天井,累了困了,放下门帘,各自在自己的空间里,鼾声四起,梦话萦绕。

  晚上夜阑人静,会听到居家过日子的声响。婴儿的哭闹声不绝于耳,老人们便溺的声响也点水不漏的传出,更有小夫妻压抑的恩爱声充斥着四邻的耳鼓。

  日子在继续,内容在重复,一切按部就班,似乎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只是让人们把小家被迫无奈地转移了地方,并没有影响生活的节奏。听着邻里的声响,就像置身在一个大家,独立的帐篷不过是家里的一个个单间而己。

  那时候我们很快乐,也很幸福。


  这样看来,人们的快乐感和幸福指数,似乎和生存的空间并无太大关联,起决定作用的是人们对生存空间占有欲的满足程度和认识过程。

                三


  据说全球共有5.1亿平方公里,约为51万亿平方米,这是个不可想象的巨大空间,但个体的人类所占有的空间有多大呢?


  房价涨了,房价跌了。一派激昂声。


  其实我们的生存只需要那么一点空间!

               20081221











[ 本帖最后由 摇曳风铃 于 2008-12-21 16:29 编辑 ]
51#
发表于 2008-12-27 17:45 | 只看该作者
人们的快乐感和幸福指数,似乎和生存的空间并无太大关联,起决定作用的是人们对生存空间占有欲的满足程度和认识过程。

很有启迪的哲理,节日快乐!
50#
发表于 2008-12-24 22:53 | 只看该作者
欣赏你观察空间的视野和角度。
这篇写得好。
49#
发表于 2008-12-24 17:00 | 只看该作者
有见地,好文章。圣诞快乐!
48#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4 15:0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若谷 于 2008-12-24 14:45 发表
 据说全球共有5.1亿平方公里,约为51万亿平方米,这是个不可想象的巨大空间,但个体的人类所占有的空间有多大呢?   
以此开头,又以此句结尾,实是一种拷问! 很有见地、有思想、有力度的文章。欣赏了!

谢谢若谷,圣诞节快乐!
47#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4 14:5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李智红 于 2008-12-24 13:12 发表
独到的视角,深刻的思考,生命的反思,灵魂的追问。


多谢李老师来提读,好久不见了,最近可好?
圣诞节快乐!
46#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4 14:5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于文华 于 2008-12-24 09:43 发表
人们的快乐感和幸福指数,似乎和生存的空间并无太大关联,起决定作用的是人们对生存空间占有欲的满足程度和认识过程。
    说的对极了,其实人们的幸福程度和生活空间关系不太大,关键是心中的感受!
    学习文友 ...


谢谢于老师的肯定,我也是最近挺忙的,上来看帖的时间很少,但你文章我不会错过.圣诞节快乐.
45#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4 14:5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山野闲人 于 2008-12-23 21:12 发表
笔触清晰,行文流利,饱含情愫的美文,读来清新。
欣赏
问好


谢谢山野一如既往的关注与鼓励,圣诞节快乐!
44#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4 14:5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飞飞儿 于 2008-12-23 18:19 发表
叙述深沉动情,好文章!

谢谢飞飞,圣诞节快乐!
43#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4 14:5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梁星钧 于 2008-12-23 17:10 发表
  文章不错,纵论空间。但是第二节关于住防震棚一节,“幸福”“快乐”一说不敢苟同。当然或许也可以理解你距离震区太远了,体验得不够深,要么就只能说明你对今年强大地震的麻木和服从某些人为因素的盲从,中央的 ...

首先要谢谢你的阅评,关于在防震棚短栖而有幸福快乐感受之说,我以为是这样的,首先来自于一种对居住环境改变而有的新鲜感,第二是人与人近距离接触产生的亲切感.在这一节中,我没有提及对生命被掳夺的震撼,并不说明对这场灾难的麻木,其实我是在有意回避大的悲悯的痛楚.我觉得小民是有抛开大环境的悲苦而独享看的到的小幸福的快乐的.其次,中央首长温总理到灾区的身影的确多次打湿我们的视线,但高官对我们这里视察后特别是对政府机关在抗震棚办公而恼火的现实性也是存在的,他的初衷大家都理解是因为并不没有四川的严峻形势所以没必要大动干戈,这样对稳定民心不利.所以市政府在6月5日要求拆除防震棚,我们单位10前全部拆完.
问好梁老师,圣诞节快乐!

[ 本帖最后由 摇曳风铃 于 2008-12-24 14:57 编辑 ]
42#
发表于 2008-12-24 14:45 | 只看该作者
 据说全球共有5.1亿平方公里,约为51万亿平方米,这是个不可想象的巨大空间,但个体的人类所占有的空间有多大呢?   
以此开头,又以此句结尾,实是一种拷问! 很有见地、有思想、有力度的文章。欣赏了!
41#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4 14:3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川媚 于 2008-12-23 17:02 发表
关注现实,冷静温暖的笔触!学习!


谢谢川媚的鼓励,还要向你学习.
40#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4 14:3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暖玉 于 2008-12-23 16:41 发表
人的生存都需要一定的空间,但空间的大小与幸福不一定成正比。
人的永恒空间是最小的。
空间使人与人变远。
这是我从你的文章中读到的,谢谢!

多谢暖玉,这期你的作品非常好!
39#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4 14:3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西北浪子 于 2008-12-22 21:43 发表
《空间》,使我回想起许多过去的事。感谢LZ的好文。

谢谢浪子过来提读.
38#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4 14:3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刘梅花 于 2008-12-22 16:22 发表
欣赏,学习!

谢谢梅花,这几天很忙,回复迟了,抱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20 08:36 , Processed in 0.103376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