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571|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诸葛亮出山”问题献疑(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2-14 13: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诸葛亮出山”问题献疑(
               --与易中天先生商榷

                      lqm407

  在上篇文章中,我质疑了易中天先生所列举的刘备的“优越条件”,也质疑了这些“优越条件”吸引诸葛亮的可能性,但诸葛亮确实是在刘备处境非常不好的时候投奔他的,而刘备最终成事,当皇帝,诸葛亮也终于当上“二把手”,成了“开国元勋”。历史好象真的证明诸葛亮有着人所不及的先见之明……

  对于这一切,我认为是偶然因素促成的。历史有时是按照偶然规律发展的。而偶然规律是人们始料不及的。

  在当时错综复杂的情况下,诸葛亮究竟选择那个“老板”更好呢?易中天先生说:曹操的谋士太多,诸葛亮去了后可能不会“重用”或“专用”,会委屈他的“大才”;孙权也是“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去后最大限度在鲁肃之上,张昭、周瑜之下。这是诸葛亮所不愿意的。刘表呢?虽然他是诸葛亮的姨父,但太差劲了,诸葛亮看不上去扶佐他。

  而我认为,在那个时期,各个军阀都是逐鹿的凶狼恶虎,都是祸害百姓的罪魁祸首,大家看不出哪个比哪个更好。相对而言,有责任感的人倾向曹操一面应该合理一些。因为这时曹操已经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并有着统一全国的实力与可能;老百姓也希望尽快结束战争,结束苦难。以天下为已任的诸葛亮应该顺应国家统一的趋势,应该代表老百姓的利益,应该选择曹操一方来实现国家的统一;而不应以自己的私利为重,更不应该支持产生新的军阀集团来阻挠国家统一的步伐,使整个中国陷入更为深重的腥风血雨中去。

  诸葛亮出山之时,刘备还是个没有立锥之地的“光杆司令”,还算不上个军阀。一番“隆中对”,使得刘备顿开茅塞,大彻大悟,决心做个搞分裂的军阀。当然,对于历史上究竟有没有“隆中对”,易中天先生是怀疑的,我也是怀疑的。按照《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说法,“隆中对”是两人“屏人”后的谈论,谈话的内容是如何传出来的?后来的蜀国又没有史书,这又是如何记录下来的?谁也回答不了。再说,“隆中对”的计划非常宏大,要实现它必须有一定的实力。如果诸葛亮对孙权说这话,或者让刘表振作起来实现这个战略,这都比较现实。但对一个“光杆司令”来说这话,无疑是纸上谈兵。刘备寄身刘表蓠下,受着刘表及其部下的猜忌,还面临曹操大兵压境的捉拿。在这样的情况下,诸葛亮要刘备夺取荆州,进而夺取益州,形成与曹操、孙权相对立的“三国”形势。在正常的情况下,这个计划是不能实现的。

  所以,我怀疑“隆中对”是后人写的。也许就是陈寿按照历史既定事实,为了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在鲁肃的那个“合榻对”基础之上伪造了这个谈话。(当然,鲁肃的那个“合榻对”来自吴国的史书,是比较可信的。“合榻对”中没有刘备的地位。)

  这时候,汉献帝这个名义上的皇帝也已经立起来了,朝廷稳定了,北方基本统一了,地方势力也开始服从中央的调配了。如西凉马腾,曹操以朝廷的名义叫他来他就得来,让他在京城当官他还得在京城当官。

  刘表的荆州刺史也是汉献帝委派的。按照易中天先生的说法,刘表也是个有本事的人,他将个遭战火蹂躏破烂不堪的荆州整理得井井有条,成了中原士人纷纷投奔的地方,没有本事干不成此事。另外,刘表从来没有宣布过脱离朝廷而“独立”。这时候,曹操奉着汉献帝之令而来,荆州应该不存在“投降”或不“投降”的问题,而是接受曹操节制与部署的问题。这时候事有凑巧,刘表因病去世了,他儿子刘琮就率众出门迎接曹操(后刘琮改任为青州刺史),这是对的,也是正常的。刘琮让人通知刘备迎接曹操,刘备当然不干。因为曹操就是冲着刘备来的,曹操与刘备的仇恨太深了,刘备能投降吗?不能,也不敢。刘备只有硬着头皮顽抗到底,顽抗到啥程度就是啥程度,最大限度是被抓住杀掉。

  曹操的大军铺天盖地,刘备拼命逃跑,有“万人敌”之称的关羽、张飞拼命逃跑,初来乍到的诸葛先生跟着拼命逃跑,几十万老百姓也盲目地跟随逃跑……

  老百姓逃跑之事令人生疑。因为,在正常情况下,老百姓是不会跟着刘备逃跑的。易中天先生也分析说这时的曹操绝不会屠城而杀害老百姓,他也弄不清楚老百姓倾城逃跑的原因。老百姓离乡弃家、扶老携幼、千里奔波地逃跑比留在家中的命运更好吗?现实发生的事情真是令人不解。

  按照正常的发展趋势,刘备是跑不掉的。但这时候事态的发展尽出偶然。曹操轻骑追击,一天一晚三百里;刘备带着一支小部队又携民撤退,一日只走一、二十里路,刘备应该是瓮中之鳖。可是,曹操竟然追上也没有抓住他们,让他们逃到了夏口(今汉口)。夏口的主人本来是刘琦,但又事出偶然,年轻的刘琦病死,刘备统领了刘琦的一万兵马。这时曹操的追兵又到了,按照正常发展,以曹操的聪明才智与强大实力,刘备还是会被消灭的。但不知什么原因,曹操开始是日以继夜地追击,这时候却按兵不动,让刘备休养生息,并与孙权共同策划联合事宜。刘备就在眼皮底下,曹操却悠闲地对着长江吟诵起“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诗歌来……

  据易先生的看法,曹操与刘备打仗,孙权开始是坐山观虎斗。孙权也是朝廷的命官。他哥哥孙策死后,是曹操“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屯吴,使丞之郡行文书事。”(《三国志·吴主传》)。孙权是朝廷命官,在朝廷稳定的时候,地方官就要听从朝廷调遣,不能搞“独立王国”。另外,孙权与曹操的关系也很好,而且还是亲戚。所以,曹操代表朝廷来了,孙权与刘琮一样,不存在投降与不投降的问题。虽然曹操专权,那是汉献帝与曹操之间的事情,地方政府不能凭着自己的认识来与朝廷搞对抗。
  
  我认为,曹操与孙权之间并没有发生大的战斗。战斗是曹操与刘备之间的事情。《三国志·武帝纪》中说:“公(曹操)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没有一个字说到与孙权开战之事,当然更没有说到什么“赤壁大战”。(我对中国历史上有没有“赤壁大战”一直心存怀疑,曾写出《赤壁大战莫非是弥天大谎》一文)也就是说,曹操追到了夏口,准备消灭刘备,但老天帮刘备的忙,出现谁也料想不到的瘟疫病,病死了不少人,于是曹操就收师回中原了……

  总之,历史的发展,印证了诸葛亮预见的正确性。好象诸葛亮确实有着惊人的先见之明,早就知道这段历史会遵从偶然规律发展的。所以,他在那样错综复杂的情况之下选中了刘备,也就是说在百分之九十的希望与百分之十的希望之中选择百分之十的希望,而这百分之十的希望居然成功了。诸葛先生真是千古一人啊!

  诸葛亮先生是成功了。在他的支持下,刘备形成新的军阀集团,并且不断按照“隆中对”的战略发展壮大。刘备新军阀集团的形成,严重地阻挠了国家统一的进程,使得“三国”军阀争纷七十年,使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苦状态无休无止……

  如果现在静下心来思索这段历史话,我们对诸葛亮的行为应该是钦敬好呢,还是遗憾好呢?


[/copyright]



[ 本帖最后由 lqm407 于 2009-2-14 14:07 编辑 ]
20#
发表于 2009-2-24 11:06 | 只看该作者
如果没有赤壁之战,曹操铺天盖地大军当是对刘备而发,那么,“看重”刘备的也不仅仅诸葛亮了,好象曹操也有着惊人的先见之明……
19#
 楼主| 发表于 2009-2-19 18:3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shen1029 于 2009-2-19 01:00 发表
其实,对易中天《品三国》的批评很多了,焦点都在他把文学作品当成了历史来品,所以错漏百出。做这样的辩疑,很有意义,受益了


谢谢潇潇的好评。
18#
 楼主| 发表于 2009-2-19 18:2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缥缈孤鸿 于 2009-2-17 22:32 发表
俺来学习学习。问个好!

缥缈要多来江天。江天本来是缥缈孤鸿的天地……
17#
 楼主| 发表于 2009-2-19 18:2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水如空 于 2009-2-18 22:07 发表
拜读4版好文!
当年那篇写赤壁的还记忆犹新,也是一凡和一叶说的。4版挺长时间不写这两个人了,是把他们抛弃了吗?
我也一直以为刘备他们是反历史潮流的,只是诸葛亮出山的问题真没想过。细读这两篇,很有道理。


谢谢水先生阅读。
我这是一家之言,可能存在着一些错误。望批评。
16#
 楼主| 发表于 2009-2-19 18:2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微风轻拂 于 2009-2-17 18:31 发表
长见识,很多观点都是唯一的。细细想来,确实如此,赤壁之战到底有没有?说不定是后人为了美化孙刘、丑化曹操、以讹传讹而已。

我也觉得诸葛亮舍弃强大的曹操、选择刘备,未必是刘备有发展前途,可能是曹操根本瞧 ...


谢谢阅读。
比较新的观点也往往错误较多。还望多加批评。
15#
 楼主| 发表于 2009-2-19 18:2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海凹 于 2009-2-17 09:47 发表
四版对三国研究深刻,学习啦。


谢谢海先生的好评。
14#
发表于 2009-2-19 01:00 | 只看该作者
其实,对易中天《品三国》的批评很多了,焦点都在他把文学作品当成了历史来品,所以错漏百出。做这样的辩疑,很有意义,受益了
13#
发表于 2009-2-18 22:07 | 只看该作者
拜读4版好文!
当年那篇写赤壁的还记忆犹新,也是一凡和一叶说的。4版挺长时间不写这两个人了,是把他们抛弃了吗?
我也一直以为刘备他们是反历史潮流的,只是诸葛亮出山的问题真没想过。细读这两篇,很有道理。
12#
发表于 2009-2-17 22:32 | 只看该作者
俺来学习学习。问个好!
11#
发表于 2009-2-17 18:31 | 只看该作者
长见识,很多观点都是唯一的。细细想来,确实如此,赤壁之战到底有没有?说不定是后人为了美化孙刘、丑化曹操、以讹传讹而已。

我也觉得诸葛亮舍弃强大的曹操、选择刘备,未必是刘备有发展前途,可能是曹操根本瞧不上他。诸葛亮那时也就是一个普通书生而已,没有什么知名度。
10#
发表于 2009-2-17 09:47 | 只看该作者
四版对三国研究深刻,学习啦。
9#
 楼主| 发表于 2009-2-16 11:4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于文华 于 2009-2-16 11:00 发表
而我认为,在那个时期,各个军阀都是逐鹿的凶狼恶虎,都是祸害百姓的罪魁祸首,大家看不出哪个比哪个更好。相对而言,有责任感的人倾向曹操一面应该合理一些。因为这时曹操已经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并有着统一全国的实 ...


  当然,如果站在国家与人民的立场之上,还是早日结束战争为好。但是,我们往往称赞历史的精彩,赞赏战争的精彩,往往忘记了人民的苦难。特别是在分不清正义或不正义的时候。
8#
 楼主| 发表于 2009-2-16 11:3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程学武 于 2009-2-16 10:55 发表
细细读罢,4版主解读的独辟蹊径啊! 有受益!
呵呵,最近事情太多,现在好了!可以有时间与江天的朋友们在一起交流了


最近忙什么?当然还是工作要紧。一水出“美差”了,得咱俩多关照江天了。
谢谢你阅读此篇小文。
7#
 楼主| 发表于 2009-2-16 11:3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武俊岭 于 2009-2-15 22:04 发表
文章表现出独立思考的精神,很可贵,就是应该于历史的夹缝中读出真实,读出自己的见识。建议李兄对抗战史用用力气,效果也许会更好。


谢谢武先生阅读并评论。
抗战史不好写,会出问题的。还是不去碰它为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6 22:34 , Processed in 0.057178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