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71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大 美 屈 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25 18: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大美屈原
  
  最初理解屈原,以为爱国主义就可以涵盖他的全部品质,对《离骚》也只知“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个很皮毛的认识,一直让我心中总有缺憾之感。世人都说屈原伟大,而楚辞之精深难懂又难以企及,每年的端午节吃着粽子,想起屈原却又无法下笔。近日,读《中国古代作家作品研究》,一遍两边三遍,细细寻味,慢慢推敲,对屈原和《离骚》的认识得以深化,有身心俱为震撼的感受,虽也是皮毛,但终是又进了一步。

  

  可以担当起用“美”来形容的男人,亘古以来,屈原应该算是第一人,也是当之无愧的。或者,我以为也是唯一的。“内美”与“外美”集于一身,呕心沥血,上下求索,终其一生诠释美的真正意义,中华上下五千年没有人可与屈原媲美。就屈原传世作品来看,没有美学专著,也没有系统的美学理论,然其作品无不处处渗透着美,他的美学思想是被行动和生命证实了的,屈原之美乃纯美,大美,真美。



  我常常想,一个男人,士大夫,兰草、芷香、佳人之类也许大多总是附庸风雅而已。而读了《离骚》,一种纯洁、炽烈的感情震撼人心,才知道对屈原的任何怀疑和猜测只能让自己显得“卑污”和浅薄。



  屈原是一个完美的人。他爱美和修洁的品性似乎从他的生命诞生之时就已经注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与生俱来的美质,从现在人们的眼光来看,简直就是一个天使来到了人间。而且成人后的屈原还是个美男子,据《屈原外传》记“屈原瘦细美髯,丰神朗秀。长九尺,好奇服,冠切云之冠。性洁,一日三濯缨。”屈原具备了“外在美”的所有要求。而外在的美似乎只是一个引子,屈原的本质之美在于他的心灵之美、思想之美。“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秉德无私,参天地兮。”君心无私,天地可鉴,“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为国,为民呕心沥血,上下求索,“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一生“修能”、“独好修以为常”,一心向善、追求“美政”,使这种先天之美达到了极致,也使其一生追求的 “外美”与“内美”达到了和谐统一。



  值得注意的是,《离骚》中芷、兰、椒、菌桂、秋菊、蕙等众多香草的象征意义。用花草的气质高雅,高贵品质来衬托君子的“兰心蕙质”,不但美,而且意味悠长。《离骚》中大量运用花草植物象征不同的意义,使其散发着幽香的气息。且看《离骚》中的屈原:荷叶为衣,芙蓉为裳;身披江离,胸佩秋兰;朝搴木兰,夕揽宿莽;滋兰树蕙,琼枝继佩;行于兰皋,止于椒丘;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真正的花团簇拥、香气怡人啊,屈原之美与香草之美交相辉映,相得益彰。香草往往是用来形容女子的,但在《离骚》中,这些香草却因为屈原而脱去了香软气息,凸显了质洁之美。在屈原笔下,一切美好的植物都像人一样有生命和感情,正所谓“其志洁,故其称物芳”,足见屈原纯洁,善美之心。



  《离骚》是一部宏大的抒情史诗。近代诗人苏曼殊曾说过:“一个人三十岁以前不读《离骚》是应该死的,没活气了;三十岁以后读了《离骚》不能替家国死,也是没有活气的。”虽有夸张,但作为屈原精神和品格的载体,足见《离骚》的巨大影响。曾经和一帮朋友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当前一种“如宗教般狂热”的爱国热情正在缺失,和平年代的安逸和物欲横流的现实追求已磨灭了很多人的本应“狂热”的爱国热情。人们期盼有屈原那样的人再树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我相信再过一千年,一万年,屈原依然还是光辉耀眼,万古流芳的。



  然屈原的结局,更彰显了悲壮之美。屈原对家国、黎民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却终遭诋毁和迫害,面对逆境,他“宁溘死以流亡”、“伏清白以死直”,宁可保持清白而死于正直,宁肯死亡或者流浪,也不愿作出小人之态。理想崇高,而终不得志,是无情的现实对美的无情蹂躏。



  看看屈原的流亡之路。本是至死不愿去国的他,在郢都被破之后,不得不谪迁。“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朝吾以行。发郢都而去闾兮,怊荒忽其焉极?楫齐扬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跖。”“惟郢路之辽远兮,魂一夕而九逝。”“望北山而流涕,临流水而太息”,理想破灭,国破家亡,一步三顾,泪湿衣襟,其悲伤哀怨之态历历再现。无论是《离骚》、《九歌》还是《九章》,诗人一生蒙冤不改其志,上下辗转“求索”,为求永生(完美)而不得不死的壮美之举,使他一生的美达到了巅峰,对屈原来说,可谓是善始善终了。



  屈原作品有炽烈的感情,但却没有大喊大叫式的混乱,而是时时处处体现出了诗人美好的修养和理性的思考。在他的绝笔之作《惜往日》中我们看到:“临沅江湘之玄渊兮,遂自忍而沉流”、“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再有。不毕辞而赴渊兮,惜壅君之不识!”,很明显诗人已经抱定了赴死的决心,现实已彻底摧毁了他“美政”的理想,但哪怕是死也不愿美好受到一丝玷污,唯有一死才可以保全他高洁的完美之身。面对死,还保持理着对“美”理智的思考,真让人有剜心滴血之痛。

  

  屈原走了,两千多年前的五月初五,留下一抹馨香,他义无反顾地终结了自己的生命,却留下了千古流芳的壮美史诗。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4#
发表于 2009-3-27 14:09 | 只看该作者
研读古人,怀念屈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好作品
3#
发表于 2009-3-26 09:05 | 只看该作者
不错!角度把握的好,文笔生动,研读很深入.。确是一篇美文,精华支持!
2#
发表于 2009-3-25 18:41 | 只看该作者
对屈原的解读细致深刻,值得珍藏!问好强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9 11:59 , Processed in 0.079653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