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604|回复: 3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李广田先生的乡土情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5-3 18: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弱柳千条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丝,正是春花遍野,大地复苏的季节。四月二日下午,邹平县文联组织下属的部分协会会员,去地处偏远的码头镇驻地纪念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李广田先生。李广田纪念馆坐落于位于码头镇政府对面的广田小学院内,由李广田先生的学生、山师大政治经济学教授聂景康先生题写的“广田小学”四个镏金大字,在春和景明的阳光下熠熠闪光。

  李广田先生,号洗岑,笔名黎地、曦晨等,于一九零六年秋天出生在黄河南岸的山东邹平县码头镇小杨家村,后过继给草庙村中年无子的舅父李汉云。他在童年时代便过早地体尝到了生活的艰辛,所以他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在村南私塾里一起同窗共读的孩子中,他和同村的李学让、李怀显、李学孟等人同岁,但因为小广田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经常受到私塾先生的夸奖,在十多个岁数相仿的孩子中,他们有事愿意和他商量,总是将其当作老大哥视之,所以他很受孩子们尊重。草庙村北头有个清末老秀才叫段云安,满腹经纶却怀才不遇,他和聪明伶俐的小广田特别看对了眼,对小广田非常地喜欢,宝贝疙瘩似的文学藏书,任由如饥似渴的小广田随便翻阅。徜徉书海之中,小广田就仿佛拥有了整个的宇宙,楚辞的风骚、汉赋的酣畅、唐诗的典丽、宋词的俊逸、元曲的悠远,让他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一早一晚的很多空余时间里,小广田就像长在段秀才家里一样,读起书来格外迷恋,有时连吃饭都需要母亲三番五次地去叫他。岁数悬殊过大的一老一少,竟然不可思议地结成了忘年交,草庙村很多上了岁数的老年人都说,晚清秀才段云安才是小广田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启蒙老师。

  当我们来到广田小学门口的时候,码头镇的主要领导和镇教委的领导们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广田小学校牌后面的大墙壁上,是李广田先生的诗歌代表作《地之子》,那蔚蓝色的晴空下是一片广袤而厚重的土地,让人的思绪沿着李广田先生文字所指引的方向,走进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北方农村。校门东侧的一个池塘,周围被生机勃勃的绿树所掩映,教委的领导向我们介绍名曰“洗岑湖”,从校门进入径直通往教学楼的南北走向的路是“广田路”,教学楼前的东西走向的路是“黎地路”,教学楼前宽阔的校园广场上,是李广田先生的汉白玉半身塑像,他每天都在用慈祥的笑容,迎接着金码大地上东升的旭日,迎接着天真烂漫的少年儿童,和煦的阳光照耀在每个人的脸上,照耀着曾经孕育了一代文学大家的广阔的黄河冲积平原。“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童年时的小广田读起书来,总是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终成一代大家,让我们景仰着从故乡这个朴野的小天地走出来的、为“五四”以来新文学的繁荣和现代教育做出过杰出贡献的著名文学家、教育家。此值清明节临近,县文联的领导带领我们向先生的塑像鞠躬并敬献了花篮。

  距离草庙村不远的慧真寺,紧挨着黄河大堤,是原齐东县第二高等小学的所在地。李广田先生的养父李汉云,没有什么高深的文化,仅仅识几个字而已,他认为普通老百姓家的孩子,能多多少少认识几个字,简单地算算账就可以了,还是让小广田辍学务农,帮助自己料理庄稼最实惠不过了,小广田为了能够上学,曾经的哭闹绝食也无济于事,所以说小广田的求学之路非常困难。而小广田的亲生父亲王者经,喜欢陶渊明那些渗透着烟峦清旷、渔樵隐逸的作品,是个识文解字的民间知识分子,曾在关外教过书,由于他频频给内弟李汉云施加压力和老师的多次说情,小广田才得以到位于原齐东五区区公所所在地的延安村慧真寺读书。在此读书时,又遇到了当地的宿望名儒、平民教育家李星华和时济云两位先生,曾经留学日本的李星华和国文教师时济云都主张学生忠诚俭朴,敦品励行,所以对来自于普通农家的学生倾注了更多的情思和心血,而乖巧懂事的小广田在校团结同学,品学兼优,深得两位先生喜爱和特别呵护,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已经深深影响着年岁尚幼的李广田,这是日后李广田先生将两人称之为恩师的缘由;小广田节日假期时间在家帮助父母割种庄稼,里里外外倒也能拾得起、放得下,所有这些,让整天疲惫于农田劳作的父母感到欣慰了很多,许多学生家长都羡慕地将小广田当作榜样,用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广田小学教学楼的南面,东西走向的路为“曦晨路”,南北走向的路为“未名路”,源于李广田先生最初发表作品的进步刊物为《未名》半月刊,纪念馆门前的南北路已被辟为“汉园路”。纪念馆由前言、意气书生、南方生涯、北国岁月、魂系西南、活力校园和结束语等几大部分组成,全馆以图片和文字资料翔实地勾勒出李广田先生为了理想和光明,而不懈追求、执着奋斗的一生。通过大量的文字、图片和实物,我们对李广田先生清澈透明的人生境界有了更多更细的了解。他用过的字典、他坐过的板凳、他伏过的桌子、他读过的课本……他所用过的许多物品,将我们的情思拉近到了他印象中落后、闭塞的故园,拉近到那个饥寒交迫、民不聊生的封建旧时代。童年时期的李广田,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生父和养父的双重影响,既具备养父那种质朴、坚韧、务实、恋土的农民固有性格,又兼具生父那种激进率性、理想高远、视野开阔的特有文人气质。所以他在早期的《画廊集》、《银狐集》、《雀蓑集》等散文中,能熟练地将乡间人物、故土俗事等刻画得细致入微。野店、泰山挑夫、投荒者、种菜将军、乡虎、成年、老渡船、谢落、银狐、母与子、看坡人、山之子、柳叶桃、花鸟舅爷等等都是流淌在他笔下的风土人物。以至于在多少年之后,他仍然满怀激情地说:“我是一个乡下人,我爱乡间,并爱住在那里的人们。”他还曾经说过:“对于故乡的事情最不能忘怀,那里的风景人物,风俗人情,固然使我时怀恋念,就是一草一木,也仿佛都系住了我的灵魂。”

  依照养父李汉云的计划,是让李广田毕业后经商,而求知欲非常强烈,志向远大的李广田,在高王村同学张同山的私自带领下,跑到了位于现九户镇驻地的原齐东县城考入县师范讲习所,这是个培养教师的地方。李汉云还是不想让他继续读书,好在这个讲习所只需要读一年就能肄业,便可以当教师挣薪水补贴家用,李汉云勉强同意继续让他读书。李广田毕业后在慧真寺教书不到一年的时间,上进心很强的他,又跟着同学张同山偷跑到了济南,顺利地考入了省立一师。这所名校顺应新文化运动的潮流,校长王祝晨经常邀请一些北大和清华的教员来校演讲,宣传新思想、新道德。李广田受这些进步思潮的影响,开始接触和介绍进步书籍,参加新文化运动的宣传工作。他畅游在浩瀚的文学世界里,与此同时也激发了他强烈的政治热情,面对着反帝反封建的、征讨军阀的革命浪潮,他开始尝试着用新诗表达自己的心声。同班同学臧克家在《大地之子》中曾写道:“广田为人,质朴诚笃。读中学的时候,同学们大都穿着入时,而他呢?却穿着自制的白布袜子,黑布鞋,乡土味很浓。他面色枣红,身体健强,规行矩步,遇事不惊不躁,功课优良。性情虽然温和,但有棱角,碰到不合理的事,就会激动起来,平和的外表下埋藏着一颗火热的心。”

  这时候,李广田在慧真寺读书时的小学国文老师时济云先生,也来到了省立一师任教,省立一师是著名的师范学府,既有是良好的革命传统,也是反帝反封建的先锋先导,革命先辈王烬美就是该校的学生。而李广田沐浴在新文化的“春雷的鼓荡”中,他的激情文学创作首先发轫于诗歌创作,其早期的诗歌《父母与沙原》尤其受到了时先生的极力推崇:作者课余操觚,竟成巨制,风格秀整,词意佳妙。我们现在完全可以将其看作是《地之子》的姊妹篇,因为诗的字里行间始终跳荡着一颗对故乡和祖国充满爱恋的赤子之心。《地之子》也是他早期诗歌代表作,她凝聚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这种朴实无华的创作风格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贯穿了他的一生。一九二八年三月,同班同学邓广铭自北平给李广田邮寄《文学与革命》一书,被当局所截获并且连累到在济南做小本买卖的三哥王锡伯,次日李广田被军阀张宗昌的的特务从课堂上带走入狱,为了不连累替他接收书籍的三哥,他主动承担了全部的责任。在经受了严刑拷打和非人的折磨后之后,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为了一本进步书籍,他竟然被判处了死刑。他在狱中这样写到:“今夜的星光亮得怕人,益觉凄凉了暗淡的心。莫非此刻呀我已是游魂,为什么这样啊?这样昏沉?”

  黄河自一九零一年从章丘陈家窑决口以后,地形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淤积后的沙质土壤很适合栽种树木。谷王村有两个晚清秀才张翱风和张翥风,兄弟两人在日本留学时引进了很多的梨树、桃树、刺槐等树种,所以草庙村附近的诸多村庄从上个世纪初就有种植果木的好传统,当时的齐东五区区长是草庙村的马殿孝,是个饱读诗书的开明士绅,家中藏书非常丰富,他与李广田也是忘年之交,当年李广田在北京或济南读书时,马家总是他回到草庙村的第一站。马殿孝在任上的最大贡献,就是积极号召五区的百姓广植林木,当地的百姓曾勒石“宣苏碑”以作纪念。每年的春末夏初,黄河南岸附近的大片土地上,倒也是绿树蓊郁,苍翠连绵。李广田曾在《桃园杂记》中这样描绘那时的故乡风景:“最好的时候大概还是春天吧,遍野红花,又恰巧有绿柳相衬,早晚烟霞中,罩一片锦绣图画,一些用低矮土屋所组成的小村庄,这时候是恰如其分地显得好看了。”李、王两家变卖掉了祖田里的所有树木和家里的牲畜,为救李广田几乎倾家荡产。邻近蔡家村的李化堂和王家是亲戚,由于晚清年间闯关东时和来自山东掖县张宗昌的小叔私交不错,因为他的周旋与金钱的作用,李广田虽然被打得遍体鳞伤、奄奄一息,但毕竟留下了一口气,保住了性命。

  回到草庙老家休养了三个月,体力稍有恢复以后,邻村王庄的同学孙干民介绍李广田去国民党青城县党部混事,他坚辞不去,又经同学张品三的父亲张翱风介绍去山东陵县县城任教小学,不到半年时间,原任省立一师北园分校校长的刘东升,在曲阜师范(即省立二师)任职期间,通过各种方式打听到李广田的最终下落,便诚恳地给他写信,邀请他到曲阜师范任教,并劝他下一步继续求学深造。在从陵县到曲阜的千里路途中,荒村雨露,野店风霜,善于观察体验的李广田看到了众多的人生世相,重温了昔日的乡村风情,写下了《旅途》、《异乡》和《野店》等诗文。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他对齐鲁大地的深情厚爱,乡情的执着。一九二九年秋天,他考入北京大学预科英语班,北大校园学术气氛自由活跃,各种新思潮此起彼伏,勤奋上进的李广田,同时掌握了英、日、法三国语言,并能顺利地阅读这三国的原版文学作品,他如蜜蜂采蜜般地徜徉于异域的艺术花苑中,这些洋溢着田园芬芳的诗篇,与李广田心灵深处的乡恋情结灵犀相通。大学期间,与同窗好友何其芳、卞之琳合作出版了诗合集《汉园集》,其中他的《行云集》,就是自己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是在现代文艺思潮影响下,观照生活、审视自我的艺术结晶。他的诗呈现出的仍是一种发自于内心的原生态的质朴、平实、真诚与厚重。

  一九三五年秋天从北京大学毕业以后,他的同学张同山已在原齐东县担任教育科长,时任齐东县长的梁中权,是个非常优秀的人,他重视教育,曾经亲自编写县志,两人亲自上门劝说李广田在齐东县教育界任职,但李广田想要走出这个纯朴的、太狭、太小、太缺少华丽的世界,所以还是追随着原省立一师校长王祝晨先生来到省立一中任教。他的学生李毓芙回忆他:“常年穿一件蓝布长衫,长头发中分两边。”他的同乡、李码村的学生李臻这样回忆他:“多是询问家乡的收成如何?家中的现况如何?李码村李星华老先生及夫人两个人的身体怎样?”“记得有一次,李老师发现我穿的裤子太破还开了缝,便将我叫到了他的住处给了我一条新裤子。一九三六年春天,李老师得知我已经没钱买饭的事,又给我送来了一块大洋。”章丘市黄河乡王家村的王次芳老师,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曾在济南南门外的岳庙后街小学任教,两人既是同乡又是无话不谈的知己,他深情地回忆说:“李广田穿着非常朴素,衣服、鞋袜常见补丁,吃的也是粗茶淡饭。闲谈之中他经常说到的是老家有老有小,父母年事已高,弟弟上学,妹妹生病,家中的农活全靠一表弟帮工,供自己上学家中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必须挤出钱来帮衬家里。他任教的班级中有三个特困生,没有饭吃,也无钱买书,实在不忍心,他还需要用钱帮助那几个学生。”出自乡间、情系故土的“地之子”的形象由此可见一斑。

  在济南读书与执教时,他有时从洛口乘船回到草庙村,那波涛翻滚的浪花,那长琴似的黄河堤岸,那农田里劳作的亲人,那飘逸芳香的故土,都给他一种久别家乡的愧疚的感受。而李广田在省立一中执教期间,几乎每个周末都要去泰山,因为妻子王兰馨大学毕业后也来到了泰安三中执教,夫妻分居两座古城。从王兰馨所居住的资福寺北望,“山下有时夕阳返照,山晕青紫,那颜色美到无可形容。”五岳之首的泰山,虽也有松柏的绿色点缀,溪水的潺潺吟唱,但无法稀释她那种夺人的气魄。磅礴雄伟的山势,突兀峻拔的峰峦,使人感到空气都变得浓重而且有力,李广田和妻子每当爬上山顶,也有一种俯览天地的豪气生于胸间。古老而雄伟的泰山,古木荫翳,薪草鲜明,千红之发,万紫之开;由于多了游山径、赏山景的机会,所以他就多了对泰山的深刻情愫,风情民俗、山民艰辛的诸多心灵感悟,他的散文代表作之中,写泰山雄浑壮丽的《扇子崖》、写泰山灵魂的《山之子》,还有《影子》、《晴》和《雾》等作品就是在这里相继问世的。他资贵聪颖,学尚浩渊,忧世感事,针砭未俗,从他的《地之子》到《山之子》,不只是自然视野的扩大,更是思想触角的深入,由此,先生的感情不再囿于一片故土,一个童年故事,而是伸向远方,想到更多的人和社会。

  纪念馆内有两块门砧石,砧石的单面依次拓有“福禄祯祥”四个字,这是一九三一年寒假期间,发愤知遍天下事,立志读尽人间书的青年李广田回家探亲时应邀给乡亲们题写的。砧石上的字虽历经近八十年的时间,依然苍劲有力,骨感十足,仿佛带着他对家乡父老生活的美好祝愿。一九三七年夏,李广田夫妇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草庙村,与少年时的师友们重逢倍感亲切,他勉励人们努力学习。当时他的题词是“学古之志未衰,每日必拥书十三经二十四史,手披目览叹观正矣!” 这既是对师友们的勉励,也是自己多年读书好学的真实写照。此时,卢沟桥的隆隆炮声打乱了他们平静的生活,这是他们最后的一次故乡之行。他们挥泪告别故乡的亲人返回济南,同年十二月济南沦陷,李广田则与学校同行,由河南入湖北,由湖北再四川,到达了祖国的大西南。人们尤为推崇他的《山水》和《回声》,因为他在长琴的演奏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代,“我的最美的梦,也就是我的幼年的故乡之梦了。”他渴望着看看长琴以外的地方,“村庄东面自然也有一条比较低下的去处,当然那就是祖宗的河流。我在那块平原上生长起来,在那里度过了我的幼年时代,我凭了那一块石头和几处低地,梦想着远方的高山、长水与大海。”他终于以汹涌壮阔的母亲河为出发点,从一个世代相因的传统农家,最终融入了抗日救亡的滚滚洪流中。

  纪念馆内的橱窗里,陈列着李广田先生女儿李岫教授捐赠的部分李广田研究资料,加上广田小学通过多种渠道搜集到的相关文史资料、物品等,基本上涵盖了李广田先生一生的文学成就,尤其是先生著作中所凸显出来的故土情怀,赤诚如子之心,指天可表;坦荡落宕之怀,日月可鉴,成为家乡人民的巨大精神财富和奋斗的动力。中国石油大学外语系教授、李广田恩师时济云先生的长子时正印为纪念馆写来“创名校,弘广田文化,扬广田精神;育英才,拓一流校风,立一流校魂。”李广田的学生聂景康题写了“广布春雨润乡土,结成秋实悦心田。”也正如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李广田传论》的作者李少群女士所说的,李广田先生的作品,以浓重的地方泥土气息,质朴真挚的情感,丰沛清新、充满韵味的意境创造,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名家地位。广田小学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教育和培养青少年一代学习李广田,继承和弘扬广田文化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在挖掘和弘扬齐鲁大地丰厚的文化资源以及人文精神方面迈出了非常可喜的一步。《广田文化与学校建设研究》已获准立项,被列入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广田文化园的建设,推动着“名家诗词进校园”活动的蓬勃进行,每名师生都能背诵李广田等名家的作品,广田文化研究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校园文化活力非凡。

  当天下午,在县文联和广田小学联合组织的广田文化研究座谈会上,与会人员对广田文化研究的人文价值和现实意义进行了多方位的探讨。读李广田先生的乡土文字,故乡的风土景物宛如出岫的朝霞,为我们打开了尘封百年的历史画卷,他用洁净的山水,黛青的瓦房、质朴的笑脸和丰腴的大地,充盈着后来者的思维与智慧!李广田先生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一辈子不会说假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终其一生,当过小学、中学教师,大学教授和大学校长,始终没有离开过教育岗位,为我国现代教育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也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共出版诗集两部、散文集九部、短篇小说两部、长篇小说一部、论文六部,晚年整理少数民族长诗《阿诗玛》和《线秀》,为“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在晚年所写的《种树老人》中,他以种树老人自喻,自己几经风雨霜雪,变得步履矫健,而丛丛灌木,已成栋梁之材,绿荫被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家讨论后一致认为,故乡的河流大地哺育了李广田,故乡的山川风物使他获得了无尽的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令他心连广袤,视及大千,他对这片故土永怀人子的深情,我们重温过去的岁月,是为了更好地聆听前行的脚步。李广田先生作为一个地方的文化老人,是一方地气、底气和福气,是当今社会的极为尊荣和无尚骄傲,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

  做为李广田先生的故乡人,我们都非常珍爱他的作品。他能以感情真挚的文字,将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色、淳朴的民风习俗、优美的神话传说和人间生活气息糅合在一起,弥漫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创造了秀美丰腴的散文篇章,而我们一行人所能够做到的,就是由县书法协会和县美术家协会的会员们挥毫泼墨,为弘扬广田文化尽上自己的微薄之力。置案备砚,翰墨飘香中,一幅幅潇洒飘逸的书法作品枯笔见骨,瘦硬通神,立意高雅,情文双至;一幅幅气韵生辉的画作恢宏滂沛,洗炼精微,学殖丰厚,殚见洽闻。你看“云淡雨香诗世界,水流花放书根源”将人们带进了流泉飞玉,清水淙淙的世界里;你看“三万里河入东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将人们带进了峰峦流水、苍松翠柏的画卷中;你看“诗心淡处临春水,文味闲时数落花”将人们带进了清丽婉约,情感深沉的意境里;邹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联主席、著名书法家王奎强先生所写的书法条幅作品“阿诗玛人间味烈,地之子乡土气浓,”更是恰如其分地概括了李广田先生的人生境界;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首届兰亭奖获得者张延龙先生挥毫写就了“一介寒儒出村间,百年伟哉李广田,母亲河畔留稚足,名超昆明振疆南。”情景交融,墨香氤氲,让在场的人们无不沉浸到广田文化所营造出的艺术享受中,钦佩着书画家们心追手摹,抒情达意的艺术功力之所在。李广田先生也仿佛在我们的眼前挥动他的生花妙笔,随意点染和诚朴叙述中,把一片乡村风情描绘得形神兼具。

  四月的金码大地,到处郁郁葱葱,流水潺潺,春花含羞,素馨逸远,洋溢着一派生机勃发的迷人景象。记得李岫教授在广田小学揭牌仪式上曾激情发言:“故乡是父亲生命的起点,是他生命的始发站,而昆明是父亲生命的终点,今天,他回家了。”在场的师生们无不为之动容或潸然泪下。我相信,李先生的魂魄定像潜滋暗长,绿意盎然的遍野稼禾,乘着夜雨时时归来,微风拂过,便化作了满园的郁香。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范廷伟 于 2009-7-23 19:24 编辑 ]
32#
发表于 2009-5-10 09:17 | 只看该作者
四月的金码大地,到处郁郁葱葱,流水潺潺,春花含羞,素馨逸远,洋溢着一派生机勃发的迷人景象。记得李岫教授在广田小学揭牌仪式上曾激情发言:“故乡是父亲生命的起点,是他生命的始发站,而昆明是父亲生命的终点,今天,他回家了。”在场的师生们无不为之动容或潸然泪下。我相信,李先生的魂魄定像潜滋暗长,绿意盎然的遍野稼禾,乘着夜雨时时归来,微风拂过,便化作了满园的郁香。

好文,问候了!
31#
发表于 2009-5-9 11:50 | 只看该作者

读范廷伟散文《李广田先生的乡土情怀》

  确是一篇不错的文章。欣赏。
30#
发表于 2009-5-8 20:51 | 只看该作者
  文章厚重。大气。读罢口留余香,让人回望。学习! 
29#
 楼主| 发表于 2009-5-7 21:4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宋长征 于 2009-5-7 20:38 发表
我是一个乡下人,我爱乡间,并爱住在那里的人们。--有根的字,有根的人,只有有根的文字才能深深触动我们的内心,让情感飞扬,让思想纯净,让脚下的路越走越宽广.问好兄远握!

感谢宋老师诗意的点评!您的写作状态很好,盼多出新作!
28#
发表于 2009-5-7 20:38 | 只看该作者
我是一个乡下人,我爱乡间,并爱住在那里的人们。--有根的字,有根的人,只有有根的文字才能深深触动我们的内心,让情感飞扬,让思想纯净,让脚下的路越走越宽广.问好兄远握!
27#
 楼主| 发表于 2009-5-7 18:5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杜永生 于 2009-5-7 01:27 发表
作者怀着一颗虔敬质朴的心境,对李广田先生的生平做了细致细腻的记述。文章至少有8000字吧。这也是作者最近发表的一篇大手笔。作者是在一种扎实、朴实、翔实中力求人物形象的笃实、厚实、真实。支持精华!

  杜老师看得仔细,从字里行间确实能体会出我对李广田先生的崇敬之情。当年给李广田先生平反以后,我刚上初中,是先生老家邻村的同学告诉我的,自那时起,我对家乡出了个文学大家感到非常的骄傲和自豪。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先生的家人冒着危险,千里迢迢赶赴云南昆明,用青花坛子将骨灰盛了带回来,隐藏在老家的木头箱子里,每到逢年过节的时候,摆在天井的案几上,让子孙后代们祭拜一下,村里的邻居街坊们都不知道,直到平反以后,骨灰才移至北京八宝山。在去年广田小学的揭牌仪式上,李先生的女儿李岫教授的讲话,让在场的镇直领导、教委领导和到会嘉宾(包括我在内)都情不自禁的落泪了,至今想起来,心里还酸酸的。是的,离家七十年了,先生终于回家了,回到了家乡众多亲人的身边,回到了他日思夜想的故土大地。他理应受到我们的尊敬和怀念,他确实是金码大地的文化老人,是一方地气、底气和福气,是故乡人民的极为尊容和无尚骄傲,永远值得我们纪念和学习!
  谢谢杜老师的点评。您的鼓励永远是我学习和创作的动力!
26#
发表于 2009-5-7 01:27 | 只看该作者
作者怀着一颗虔敬质朴的心境,对李广田先生的生平做了细致细腻的记述。文章至少有8000字吧。这也是作者最近发表的一篇大手笔。作者是在一种扎实、朴实、翔实中力求人物形象的笃实、厚实、真实。支持精华!
25#
 楼主| 发表于 2009-5-6 14:3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祁连云烟 于 2009-5-5 19:05 发表
细节铺陈自然,描述细腻且深刻,底蕴厚重,第一次写较长的文章,在结构和文字上把握得就比较好,足见作者的用心与行文的严谨,欣赏问好。
支持若雨斑斑意见,问好!

感谢您的鼓励。问好!
24#
 楼主| 发表于 2009-5-6 07:5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林丽霞 于 2009-5-5 21:09 发表
这样的怀念文字,写到让人如此感动的份上,的确是高手。

感谢林老师的鼓励,还需要向您多学习才是!
23#
发表于 2009-5-5 21:09 | 只看该作者
这样的怀念文字,写到让人如此感动的份上,的确是高手。
22#
发表于 2009-5-5 19:05 | 只看该作者
细节铺陈自然,描述细腻且深刻,底蕴厚重,第一次写较长的文章,在结构和文字上把握得就比较好,足见作者的用心与行文的严谨,欣赏问好。


支持若雨斑斑意见,问好!
21#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18:0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芳香碧丝草 于 2009-5-5 14:47 发表
写这样的文字,没有一定的基础是写不来的,真的羡慕范老师!向你学习!问好!

谢谢您的热情鼓励。问好!
20#
发表于 2009-5-5 14:47 | 只看该作者
写这样的文字,没有一定的基础是写不来的,真的羡慕范老师!向你学习!问好!
19#
发表于 2009-5-5 12:26 | 只看该作者
  细节铺陈自然,描述细腻且深刻,底蕴厚重,第一次写较长的文章,在结构和文字上把握得就比较好,足见作者的用心与行文的严谨,欣赏问好,支持精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5 09:07 , Processed in 0.058382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