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54|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乡里过七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8-27 15: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55 编辑 <br /><br />
 “七月里,秋风凉,风吹茶花满院扬,风吹茶花满院扬,一朵一片去采上。”

  当《采茶歌》在秦州大地响起时,等花了眼,愁断了肠、思碎了心的牛郎织女终能相见了。想那“二月里,杨柳梢,风吹纸儿钱,牛郎和织女耍嬉过秋千,怀抱琵琶闲又闲,琵琶儿懒的弹,弹琵琶的人儿呀,琵琶儿懒得弹。〈见《酸拌汤》〉”的情景是何等惬意与幸福呀!

  七巧节便是希望的再现和幸福的延续。

  “七杯酒,七月七,牛郎织女配佳妻,这才是好夫妻。”在地方秧歌中的唱词寄托了人民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而华歧乡,每到七巧节的前几天更像过节唱大戏一样热闹,每家都请来亲戚朋友,白天端上美食招待,夜晚挤进农家小院听戏文看秧歌,耍到兴起时有好事者便毛遂自荐上场子边扭边唱,惹得喝彩不断,掌声不断……

  到了七巧节的当天,家家户户起个大早,把屋里院外打扫的一尘不染,最主要是将几天来收拾的献饭、鲜花之类的物件准备停当,才为自家人做早饭。这当口,小孩子早就没了影。“七月里,秋风凉,朱须打马过乌江,朱须打马乌江过,乌江岸上的女贤良。”童音在通往庙院的小道上伴着尘土飞扬,庙院才是他们的乐园——由村里“长老级”的人物从十里八村请来能弹、会唱的,打鼓、拉弦的,还有“跳神”的聚在一起。大人们称这些“跳神”的为“师公”,他们多以男性为主,头上常常用红布条缠着,两耳间插满动物的羽毛,脸上涂着各种色彩,呈现出不同的形象,真是“人、蛇、神、鬼”应有尽有。他们手提八卦形手鼓,延着八卦图样围着场子不停走动,时而快如闪电,时而缓慢滑行,手鼓也一会儿如雷声滚动震慑人心,一会儿似高山流水悠扬动听……所有在场的人都被这样的场景迷住了,摄服了!只有孩子们迷恋鼓声的高低与“师公”步伐的节奏,他们时而近前捂住耳朵咧嘴傻笑,时而退后几米瞪圆眼珠子,有那淘气的小孩也学着“师公”有模有样的移动着脚步、舞动着身子……!而好戏还在后面。

  “将爷”是七巧节的特色节目之一。“爷(本地的山神,土地神,菩萨、玉皇大帝等诸多大仙)”从打坐的庙里被“请”来之后,便被邻近几个村里身强力壮的小伙子轮流抬着的,在村子里为大家送福。

  吃过早饭之后,家里女人和孩子都跑到会场看热闹去了,只有当家的男人在自家庭院摆设香案,盛陈瓜果,望空焚香膜拜,祷告!盼着“爷”从自家门前过,也好沾些喜气。如果“爷”绕道走了,他们一定会跑老远把备好的待献物品送到爷的手里,随后涌入抬“爷”的人流一路跟将下去,在风水先生指定的一个山头“将”(跑),“爷”是不累的,而人却跑不了几个来回便上气不接下气。

  待那些青壮年爬在地上动不了时,已快中午时分,会场里已派人看过几次了,要迎“爷”入场子。“师公”精气神更足了,是否“爷”注了仙气给他们便不得而知了。
  大戏开演了,弦子,二胡,锣鼓喧天,这真是“七样景七层天,七子八婿站堂前……”
  唱社火上场了,扭的、蹦的,笑歪了嘴的。只听那“七盏灯来什么灯?长坂坡前赵子龙。杀了七出迸七进,白龙马血染成枣儿红。”

  便有人和了声:“七盏灯来什么灯?齐楚燕韩赵魏秦。秦始皇他把六国统,又调百姓筑长城。”

  又有人应道:“七盏灯来什么灯?七郎打猎在山中,身背鸟枪手拿弓,白兔身上显英名……”如此这般三天三夜不消停!

  妇女们把端午节带上的七色彩线解下来扔在房顶,让喜鹊叨去,用它搭建牛郎和织女相见的鹊桥。到了晚上,如果披上牛皮,站在葡萄树下就可以听到牛郎和织窃窃私语,正可谓: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携素手,扎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也有有心人拿出自己的针织品来互相比谁的手巧,牛郎织女是否见面了?人们并不关心,只是到了七月初八,依稀可见的喜鹊浑身毛发全无,听说是在鹊桥上被牛郎织女踏光了,也有人说在“七巧节”上,“爷”高兴时拔下来作为吉详物赐给了那些善男信女,使有情人终成眷属,还听说……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13#
发表于 2009-8-28 15:17 | 只看该作者
你们哪里真热闹啊!
12#
发表于 2009-8-28 11:22 | 只看该作者
浓厚的地方风情,使得七夕这个节日更赋予了一种神秘的色彩。文章洗人眼目,内涵丰富。问好!
11#
发表于 2009-8-28 08: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56 编辑 <br /><br />文章散发出了浓郁的民俗底蕴,欣赏并问好朋友!

10#
发表于 2009-8-28 07: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56 编辑 <br /><br />再提下。一会欣赏。问好!

9#
发表于 2009-8-28 07: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56 编辑 <br /><br />民俗风味浓郁的一篇好文!

8#
发表于 2009-8-28 07: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56 编辑 <br /><br />很生动的描写,很浓厚的生活气息!

7#
发表于 2009-8-27 21: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56 编辑 <br /><br />独特别致的乡村风俗。拜读,欣赏,问好!

6#
发表于 2009-8-27 17: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56 编辑 <br /><br />浓郁地方风情文化,在我的家乡也有对歌习俗.问好!

5#
发表于 2009-8-27 16: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56 编辑 <br /><br />欣赏,问候!

4#
发表于 2009-8-27 15: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55 编辑 <br /><br />很浓郁地方风情文化.欣赏并问好!

3#
发表于 2009-8-27 15: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55 编辑 <br /><br />歌声曼妙出灵动的回忆,展现着丰厚纯美的文化底蕴和民俗风情,我的家乡这样的对唱也很多。问候朋友!

2#
发表于 2009-8-27 15: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55 编辑 <br /><br />先记号。正忙。段落之间空一格子。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6 20:04 , Processed in 0.162643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