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715|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读王任重的一首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23 15: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读王任重的一首诗
  
  一九五九年六月毛泽东回韶山故居,作为中南局书记的王任重全程陪行。事后,二人均有诗作传世。毛泽东的是一首七律《到韶山》,王任重的则是一首六言,并无标题。

       令作者未曾想到的是,这首诗居然差点要了他的脑袋。
  
  当年的“造反派们”,给王任重罗织的罪名是:把毛泽东比作衣锦还乡的封建帝王;又以“何须”二字嘲讽毛泽东。
  
  他是否真有这种企图,还得从原诗中求解。
  
  第一句(起)道眼前景,叙述到韶山的第一印象。
  
  “韶山风光依旧”。语调平平,落脚于“依旧”二字。在作者看来,韶山还那个样子。在毛泽东笔下,“韶山风光”则是另一番景象:“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第二句(承)由所见生发开去,引出联想。
  
  “人世几经沧桑”。“沧桑”用典,为“沧海桑田”的缩语。出自葛洪的《神仙传》。由联想而生感慨,人间世事发生很大的变化,而韶山却“风光依旧”,两相对照,是何感受,可想而知。
  
  第三句(转)从写景转到写人,思维发生一次飞跃。
  
  “壮志已成大业”。从字面看,似乎不难理解,而其中“壮志”究竟何指,颇值得玩味。
  
  毛泽东《到韶山》一诗的颈联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壮志”的意义非常显豁,即是“换新天”。如果把这层含义代入王诗,就形成一个悖论。前面说“韶山风光依旧”,这里却说“壮志已成大业”,“依旧”和“换新天”孰是孰非。不得而知。
  
  第四句是结句(合)点明题旨。
  
  “何须衣锦还乡”。“衣锦还乡”,又是一个典故(典出《旧唐书》)与“荣归故里”同义,指某人富贵以后回到故乡。含有向乡邻夸耀的意思。综观此联,出句说“富贵”,对句说“还乡”,顺理成章。冠以“何须”构成反诘。
  
  这首六言诗,从技术上看,平仄略有瑕疵,起承转合的结构,倒是挺中规中矩的。从诗意上看,有些语句,特别是结句总觉有些不好理解。
  
  王任重对此曾作过解释,他说,在韶山接驾时,看到毛泽东足穿一双步鞋,而生灵感,意在表现人民领袖不同于封建帝王,是歌颂。
  
  如果真如王任重所说,应称作是“旧典新用”,使古老语汇产生新的内涵,可誉之为创造性用典的成功范例。遗憾的是,通观全诗,怎么也找不着支持的依据。行文的规范是,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连说相声的也知道,先叠好包袱,后面才抖得响。整首诗,前三句毫不涉及,半天云里掉一句。你说是这个意思,谁能信服。作为毛泽东多次钦点的才子,不至于会犯如此错误吧。
  
  虽然王任重的托词虽有些牵强。但在那个年代,这样辩解,也是时势使然,其情可悯,其事亦可原谅。
  
  我们认为,判别一个人罪与非罪,不在乎他说了什么,更不在乎他说的是谁,而要考察他说的是否事实,是否有道理。
  
  据说当时有人揭发,这首诗的前面,王任重称毛泽东为“老师”和“兄长”。他们怒斥王任重狗胆包天,竟敢与伟大领袖“称兄道弟”。说这话的,骨子里早已把毛泽东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封建帝王混为一谈了。倒是王任重能以平常心处之,保持最起码的人格尊严,显现出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
  
  再讨论一下对与错的问题,前面提到,二诗对韶山风光的观感不同。究竟是谁更接近实际,则是问题的关键。
  
  彭德怀引用过一首诗。彭是毛泽东的湘潭老乡,二人的故居仅距三十公里,应该是可以作为佐证的。
  
  小诗是这样写的:
  
  谷撒地,禾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我为人民鼓与呼。”
  
  这首小诗写于大跃进年代。
  
  开头两句便刻画出一幅农田荒芜、民生凋敝的凄凉景况,这与“稻菽千重浪”的诗情画意迥然不同。仅用“依旧”两字概括,似乎还相当保守。
  
  三、四句直接指出造成这种局面的政治背景。正是毛泽东极力倡导的“大跃进”“大办钢铁”,严重破坏了农村生产力。
  
  最后两句,诗人拍案而起,喊出了心中的担忧和为民请命的决心。
  
  后来的事情,不幸被这位彭大将军言中。一九五九年,也就毛泽东到韶山的那一年,便开始了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这场灾祸,给中国造成的负面影响,不亚于后来的十年动乱。应该说这是一场人祸,不是天灾,老太爷成了代人受过的冤大头。
  
  离开韶山后,毛泽东便直接上了庐山,召集“神仙会”。会议期间,彭德怀将自己的担忧,以书面形式向毛泽东谏言。万没想到,他这封“万言书”,竟会导致了一场政治官司。从而“改变”了庐山会议议程,使之由预定的“反左”转到“反右”的方向。,彭德怀也因此被打为“右倾”,被褫夺了一切官职,走上一条不归路。
  
  今天,当我们对彭德怀的忠诚与正直怀有深深敬意的时候,不能不遗憾这样舍身请命的人,实在太少太少。据说十大元帅中,当时敢说真话的,只有彭德怀一人。
  
  毛泽东的晚年错误,决不能归罪于他一个人,十年动乱也不只是少数个别人的罪孽。试问那些曾经选择沉默的人,如今清夜醒来扪心自问,是否觉得自己也多少应负点历史责任。
  
  身为共产党的高级官员,王任重虽缺乏彭德怀那样的勇气和胆识,但也有自己的思考,在独立思考极度匮乏的年代,还是应该予以肯定的。
  
  当年写这首诗,王任重原本没准备发表。它也许不过是一时的感触,一则诗歌体日记而已。不幸的是,由于无意间露白于天下,惹下弥天大祸。挂黑牌游长街,坐飞机挨批斗,直至蒙受了八年的牢狱之灾。
  
  尽管如此,王任重本人还是很欣赏这首小诗的。
  
  在王任重诞辰90周年、逝世15周年时,某收藏家把一本《为人民服务》单行本捐赠给荆门市档案局。该书是六五年版的,在第10页空白处的左上方,居然保存了王任重的墨宝,抄录的就是这首《韶山风光依旧》。当时正值“文革”前夕,将六年前旧作抄录出来,而且抄在这样一本书上,是怎样的心境,也许是个永远的斯芬克斯。
  
  不仅如此,在一九八七年,再度复出的王任重,又亲自将这诗的手书体捐赠给韶山。
  
  现在,此诗已刻成石碑,收入韶山碑林,永远的镶嵌于韶山的石崖上。







[ 本帖最后由 铜人像 于 2009-9-28 20:28 编辑 ]
5#
 楼主| 发表于 2009-9-24 09:1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lqm407 于 2009-9-23 20:07 发表
  能在那个年代曲折地表达自己的一些“不合时宜”的看法,这也需要勇气。王任重还算那个时代有些正气的人。“文革”后,好像主持宣传工作,为拨乱反正做出了一些贡献。
  彭德怀的那首诗,不是他写的,是一首民 ...


谢谢版主指正!
4#
 楼主| 发表于 2009-9-24 09:1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微风轻拂 于 2009-9-23 15:57 发表


文章还是不错的。对毛的看法也客观,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他是负主要责任的,按照毛的智商和农民亲历,他应该知道亩产万斤对一个农民经历的人来说,是个天大的笑话。

另外,也不能怪那些选择沉默和投赞成票的人, ...


谢谢版主点评!
3#
发表于 2009-9-23 20:07 | 只看该作者
  能在那个年代曲折地表达自己的一些“不合时宜”的看法,这也需要勇气。王任重还算那个时代有些正气的人。“文革”后,好像主持宣传工作,为拨乱反正做出了一些贡献。
  彭德怀的那首诗,不是他写的,是一首民谣。陈少敏也没有投反对票。她只是没举手而已。那时是不投票的。后来为了此事,陈遭到了整治。
2#
发表于 2009-9-23 15:5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铜人像 于 2009-9-23 15:30 发表
 毛泽东的晚年错误,决不能归罪于他一个人,十年动乱也不只是少数个别人的罪孽。我们试问那些曾经有幸参加会议的人们,当年你们选择了沉默,或是高扬起手臂投了赞成票。而今清夜醒来,是否会扪心自问,自己是不是多少也应该负点历史责任。


文章还是不错的。对毛的看法也客观,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他是负主要责任的,按照毛的智商和农民亲历,他应该知道亩产万斤对一个农民经历的人来说,是个天大的笑话。

另外,也不能怪那些选择沉默和投赞成票的人,除非活得不耐烦了。彭德怀的悲剧就是一个例子,毕竟蝼蚁尚且贪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25 18:08 , Processed in 0.150389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