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439|回复: 3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消失的旮旯书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7-27 09: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rsjby 于 2017-7-28 11:00 编辑

    旮旯书店,在巿里,离我几十里地。其实,它不叫旮旯书店,它有一个更富人文气息的名字。但在我这里,它却一直是我第一次见到时,一下子从脑子里冒出的这个名字。

    曾经,所居小城,只一家新华书店,规模小,摆在书架上的多是教材、教辅。买书,是个问题。幸好,偶尔能到市里出差。每次去,火燎火烧地办完事,就逛书店。没有明确目标,并不一定买,但站在书架前翻书、选书,是种享受。


    好几次,走过旮旯书店,看它小气得不能再小气的门面,想:这么小的书店,开在小学旁,卖教辅的吧?转身走开。某日,又出差,驾驶员去修车,我慢慢逛书店。熟悉的书店逛完,车还没来。我在约定的上车点站了会,犹豫着踅进旁边的旮旯书店。


    旮旯书店实在是太小了。


    门面很袖珍,不到两米。一米多的门面两边,各还有十几公分的墙壁。门面比一般家庭的入户门宽不了多少,但要高出许多,向上一直开到顶。店里很逼窄,三面靠墙摆着高高的书架,两个人在书店错身,须侧身收腹。与其叫它书店,不如叫它“书巷”。书很多,书架上,一本挤着一本,没一丝缝隙;靠顶,一捆挨着一捆,堆得满满当当;地上,刚到没有归架的书一摞压着一摞,码得乱七八糟。


    旮旯书店主要经营人文社科类图书。许多新华书店和其他个体书店没有的书,它有。许多新华书店和其他个体书店还未出售的书,它已开售。想买的书,如店里没有,报出书名,留下电话,一周能到。我站在很逼窄的“书巷”里翻书,不时有人在门外问:我的书到了没?店主一边热情地回应:到了,到了,一边从书架上抽出书,递过去。


    经营书店的是一对年轻夫妇。


    男的戴着眼睛,谦和文雅。说起书来,头头是道:哪个版本好,谁的译笔妙,什么书读起来有味道,市面上谁的作品“火”……不一而足。


    长期守店的,是他妻子,丰腴富态。她经常拿一本书,靠在门边,有些陶醉地看。见有人来,赶紧侧身让过。好几次,我看到她坐在门边的小凳上写东西,一页裁得四四方方的牛皮纸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娟秀小巧。与丈夫相比,她对书的了解要差一些。但对什么书好,好在哪里,也能说出一二来。


    这次,收获很大,我买两百多元的书,结帐时,她给我九折优惠。


    从此,只要到巿里,我都要逛旮旯书店,每次都要买一些书,每次都能享受九折优惠。去的次数多了,互相也认识了。他们渐渐地知道我喜欢什么书,一走进店门,就会介绍新书。我不着急,把“书巷”里的书挨着过一遍,东挑西选,买几本,心满意足地回家。


    到旮旯书店的次数越来越多,与店主交往的时候也越来越多,但除说说书外,从不谈及自己。我不问他们姓甚,他们不管我名谁,彼此心有灵犀:见面浅笑一下,结帐九折优惠。


    后来,不太出差了。遇到好书,便打电话问:有没有?一般来说,我关注的书,旮旯书店都有。即使没有,他们也很热心:给找找,下周你再问问!一听声音,他们就知道是我。我要的书,他们总能找到。书到了,我托人去拿,带回家。一次,带书的人说,店老板问我是干什么的,还说我买的都是好书。听到赞扬,我一边暗自高兴,一边悄悄遥遥地对他们说:你们的书店,是好书店,你们卖的,都是好书!


    有天,打电话找书,只“嘟嘟”响铃,电话没人接。后来,又打过几次,“嘟嘟”声也消失了,只有“咝咝”的电噪声。我突然有种不祥的预感:莫非,旮旯书店,开垮了?专程跑到市里,旮旯书店的“书巷”,新开着一家文具店。我问:书店搬了?店老板一脸茫然:书店?不知道。我坐在车里,到处乱转,转了大半天,几乎转遍了市里的大街小巷,也没找到谦和文雅的他,丰腴富态的她,和他们的旮旯书店。


    旮旯书店,从我的生活里消失了,消失得很神秘,很突然。


    我不知道,旮旯书店和它的主人还记不记得我——那个爱买点书、不太会说话的人。我只知道,我无法忘记。每次,走过它曾经寄身的小门面,都要侧脸看看。在网店选书淘书,电脑屏幕会幻化出一条堆满书的窄窄“书巷”。与书友交谈,浮现在眼前的一会儿是谦和文雅的他,一会儿是丰腴富态的她。


    偶尔,旮旯书店会在我的梦里复活:谦和文雅的他,在“巷”底归类码书;
丰腴富态的她,在“巷”口端坐看书;而我,则站在“书巷”中间的书架前,翻书,选书。有时,“书巷”是宁静谦和的,阒寂无声,书影,人影,仿佛雕塑。有时,“书巷”喧哗热闹,来来去去的,全是读书人,说说道道的,全是书话书语。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30#
发表于 2017-8-3 14:48 | 只看该作者
挺好的文 ,点赞。
29#
发表于 2017-7-31 08:35 | 只看该作者
rsjby 发表于 2017-7-31 08:29
哈哈,裤衩在我们这里叫“窑裤儿”。正好写了一篇方言“窑裤儿”,贴上来,算是备注。

额滴神呐。太好了。别开生面的小文。
28#
 楼主| 发表于 2017-7-31 08:29 | 只看该作者
秦皇岛简枫 发表于 2017-7-30 11:28
乡下女人都喜欢去市集买花布,自己做宽松肥大的花裤衩。在乡下,很自在。

哈哈,裤衩在我们这里叫“窑裤儿”。正好写了一篇方言“窑裤儿”,贴上来,算是备注。


      窑裤儿
      四川很多地方,把男人的内裤,叫“yáo裤儿”。有时,还在前加一“火”字,叫“火yáo裤儿”。在缺衣少食的年代,“yáo裤儿”也是奢侈品,不是谁都能穿上的。穿得上的,特别是半大孩子,就有些显摆,大热天里,脱掉长裤,穿着“yáo裤儿”,招摇过市。这个词,在方言里,要儿化,才有味。那时的“yáo裤儿”,多是自家缝制的,裤管几至膝盖,整体阔大宽松,凉风吹过,飘摇不已。所以,有人觉得,“yáo裤儿”,应该写作“摇裤儿”。
      女人的内裤,与男人的一样阔大宽松。有些不讲究的女人偶尔会热得只穿内裤,在门前屋后走动。凉风吹过,裤管飘摇不已。但奇怪的是,女人的内裤,却不叫“yáo裤儿”。由此可知,“yáo裤儿”之yáo,不是因风飘摇之“摇”,应该另有其字。
      突然想起小时候烧砖烧瓦的烧窑匠。窑里的砖、瓦烧好,炭火虽灭,但余热尚存。烧窑匠带一群青壮男人,光着上身,穿内裤,进入窑里,将烧好的砖、瓦搬出,码好。莫非,口语里的“yáo裤儿”之yáo,是这烧砖烧瓦之“窑”?入窑者,只穿内裤。入窑时所穿之裤,为入窑之裤,简而为窑裤,再在口语里儿化,称窑裤儿。入窑搬砖搬瓦,是体力活,是男人的天下。烧窑有讲究,要避开生理期内的女人,甚至不让女人近窑。否则,窑要烧坏。因此,入窑之裤、窑裤、窑裤儿,只男人有。女人虽也穿内裤,却从不称之为窑裤儿。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时会称男人的内裤为“火窑裤儿”。那窑,曾是火窑。入窑之裤,就是入火窑之裤、火窑裤、火窑裤儿。
27#
 楼主| 发表于 2017-7-30 22:56 | 只看该作者
文字闪耀生活 发表于 2017-7-30 21:14
想起小时关于书的记忆,有只遙远了。

这样的书店正在渐渐远去,它们终将成为一种历史。
26#
发表于 2017-7-30 21:14 | 只看该作者
想起小时关于书的记忆,有只遙远了。
25#
发表于 2017-7-30 11:28 | 只看该作者

乡下女人都喜欢去市集买花布,自己做宽松肥大的花裤衩。在乡下,很自在。
24#
 楼主| 发表于 2017-7-30 10:50 | 只看该作者

很多年前,曾开过租书店,收益还可以。只是自己的许多好书,被折磨得体无完肤,很是心疼。所以,关门了,把它们搬回家来,慢慢治疗。现在,在书柜前走来走去,依然能见到它们的伤痕,一直后悔。

点评

去乡下。  发表于 2017-7-30 11:29
23#
发表于 2017-7-30 10:28 | 只看该作者
有些念想,只在心底了。纵然百转千回,也不回。一个人的时候,怀念一番。期间滋味,唯有自己体会。
22#
发表于 2017-7-30 10:28 | 只看该作者
时光安然 发表于 2017-7-27 16:41
我曾一个朋友原本是开饭馆的,不知搭错了哪根神经,改租书了。后来赔得没裤子穿,书店也只能处理了。

穿裤衩。
21#
 楼主| 发表于 2017-7-30 10:13 | 只看该作者
云馨 发表于 2017-7-29 20:26
自从有了网络小说,看书的人少了,书店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小城之中能有这 旮旯书店,也算是稀罕了。

书店,是城市最可观的风景。到合肥,看到许多书店,虽然其街面脏乱差,车随便停在主干道上,但因这些书店,却令人对其印象深刻,好感一直。
20#
 楼主| 发表于 2017-7-30 10:12 | 只看该作者
闫广慧 发表于 2017-7-29 19:44
小店规模不大,看得出老板却是个爱书和懂书的人。希望他们的买卖兴隆,倘若有机会,我也愿意去照顾他家的生 ...

只是,这样的书店终究抵挡不住红尘滚滚和网络汹汹,最终关门 了。
19#
发表于 2017-7-29 20:26 | 只看该作者
自从有了网络小说,看书的人少了,书店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小城之中能有这 旮旯书店,也算是稀罕了。
18#
发表于 2017-7-29 19:44 | 只看该作者
小店规模不大,看得出老板却是个爱书和懂书的人。希望他们的买卖兴隆,倘若有机会,我也愿意去照顾他家的生意。
17#
 楼主| 发表于 2017-7-29 11:25 | 只看该作者
木豫 发表于 2017-7-28 08:14
喜欢书店,很喜欢。可惜,越来越多的书店消失了,因为电子媒体的强势。叹息,叹息。

的确,现在都是在网上买书,价廉。但没有站在书架前翻书的味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24 04:55 , Processed in 0.268126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