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0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我,你,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16 14: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你,他

刀口漫步


  一堆人聊天,或者热火朝天,或者清汤寡水,那个满嘴都是“我”,“我”来“我”去,“我”个没完没了的人,当然是非常自我的,甚至时时刻刻都在以自我为中心。这个人最习惯的谈话方式就是倾诉、絮叨、牢骚,个人生命体验中的细枝末节,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任何琐事,都会在“我”的带领下,滔滔不绝地和盘托出,家庭、单位、朋友圈的事情,一旦和“我”搭上线接上头,都会被生拉硬拽到此人的生活区域——谈话路径——上来,这时聊天便成了“话语权”的争夺——就像KTV里争抢麦克风,哪怕天生一副破锣嗓子,唱歌从来就没着过调,也要扯着喉咙喊来“110”,打击自个儿的扰民行为——似乎“我”说故“我”在,哪怕明明知道是满腔废话,也如鲠在喉,必一吐为快,倾听是其最陌生乃至难以忍受的事情。这般情形也可以理解:很久很很久前,我们衣不蔽体,连饭都吃不饱,一个白面馒头都可以引诱一个饥饿的女人;很久以前,我们不敢随便说话,连文艺作品都要在意识形态的严密监视下苟活,资产阶级自由化是洪水猛兽,个人主义更一直被严厉批判着,当年的“我”是不存在的,统统被遮蔽在“我们”这个集体里,被拥有发言资格的人自作多情地“代表”着,以至现在仍有一些当代作家,还在时刻准备着做这个时代的“代言人”,惹得新生代读者不留情面地奚落:对不起,大叔,您表错情了。而现如今思想解放,人心浮躁,隐私可以拿来贩卖,“暴露癖”、“贫嘴癖”大行其道,人人争当“话唠”,早把孔老夫子“巧言令色,鲜矣仁”的著名论断抛诸脑后了——前几年《演讲与口才》杂志卖得挺火,专门教人说好话,后来央视弄了个《挑战主持人》,害得一干青少年哭着喊着要当主持人,更有琳琅满目的选秀节目火上浇油,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嘴巴哗哗的“大话王”,可也与此同时,整个社会开始声嘶力竭地呼唤“诚信”,“诚信”哪里去了?我看全淹死在四处流淌的口水里了。

  动不动说“你”的人,大多数是强势的,这个“你”也多出现在祈使句里,紧跟着的往往是下达的指令或发出的请求,尽管像是上级对下级布置任务——也包括夫妻之间相互耍横或者撒娇,但多是一种赤诚相见的交流,把话统统说在当面,甚至直接说到对方脸上去,无论赞美还是批评,吹捧抑或贬低,都是赤裸裸、明晃晃的,比总在说“我”的人要善解人意,更懂得体贴别人的感受,又比老在说“他(她)”者光明正大、率性而为……

  毋庸置疑,在任何谈话场合之下,一旦提到“他(她)”,必是在议论别人的是非,指摘人家的短长。背后的闲言闲语、疯言疯语,大部分只能在背后说说,能拿到当面去讲的着实少得可怜。当然也有例外,小说家写的最多的就是“他(她)”,专写别人的故事,上帝一样全知全觉,但每一部自传都是小说,每一部小说都是自传,作家最擅长挂羊头卖狗肉,躲在“他”后面写“我”,矫情地以为,这是虚构带来的安全。

  而诉诸日常生活,办公室里的家长里短,还是不妨少说些“他(她)”,多说些“你”,多一些相互关照,在巧舌如簧地说“我”时,也多听听对方到底在说些什么。

  行文至此,看看篇幅,三种人称所占的比例,“你”也许能够看出“我”的一些什么来,以后也完全可以通过这套理论,来研究一下“他(她)”。


3#
发表于 2009-11-19 11:14 | 只看该作者
  说长道短,是市民们的乐趣。对此,文章分析得有趣。说“我”,多是自吹;说“你”一是直率,二是吹捧;说“他”,多是说舌弄嘴……
2#
发表于 2009-11-16 17:14 | 只看该作者
小话题,大视角。“你我他”中折射出社会生活的深层次问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9-28 21:19 , Processed in 0.048967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