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348|回复: 1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深情的述说------张宝申散文印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7 19: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深情的诉说

 ——张宝申散文印象

   
  前不久,宁津县文联特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评剧院一级编剧,原籍宁津县长官镇回族作家张宝申,与宁津作家们座谈文学创作经验。
   
  张宝申创作的现代评剧《黑头儿与四大名蛋》、《银河湾》,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北京市新剧目创作二等奖,他还出版了诗集《四月草》、《彩色的梦》、《岁月剪影》;散文集《艺文散记》;小说集《黑大侠情话》和《张宝申小说散文选》,因而他集剧作家,诗人,小说家、散文家于一身,是位能驾御多种文体艺术的奇才。听他娓娓而谈深遂广泛的创作经验,令人眼界大开。座谈会之余,获张宝申赠书三本,让我喜出望外。放置床头,夜深人静时阅读,如品美酒。特别是他饱含深情的散文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春天的悼念》,是张宝申写的三章悼念文章。其一:悼绍棠;其二:悼志民;其三:悼凤霞。刘绍棠上初中时,发表了小说《青枝绿叶》,后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因而在五十年代文坛被誉为“神童”。张宝申在中国评剧院任编剧其间,经《北京文学》编辑晓晴友介绍,结识了刘绍棠 。后来,多次到其寓所“蝈笼斋”拜访刘绍棠 。张宝申和刘成林合编的现代评剧《银河湾》公演时,刘绍棠携全家观看,之后写了评论文章,发表于北京报刊。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张宝申小说集《黑大侠情话》。张宝申特意找刘绍棠作序,刘绍棠一口答应。百忙中仔细阅读厚厚的文稿,很快就写出了序言。张宝申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时,刘绍棠便是介绍人之一。相交十多年,张宝申欣以刘绍棠为良师、为知音。刘绍棠61岁仙逝,张宝申闻讯潸然泪下。撰文悼念,以报知遇之恩,情深意厚的言词力透纸背。
   
  张志民是著名诗人,曾任《北京文学》和《诗刊》主编,也是北京作协、中国作协的领导人之一。张宝申以工人作家身份活跃于北京市文坛,很快就结识了张志民。常有书信来往。常有新作互赠。张宝申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张志民也是介绍人之一。身患肺癌的张志民溘然长逝,电话中得知消息的张宝申长久无语,继而长叹好人无长寿。挥笔悼念,情感人心。
   
  新凤霞是著名评剧演员,张宝申调入中国评剧院任编剧,与新凤霞成为了同事。现代评剧《银河湾》,由新凤霞的弟子谷文月主演。为了排好这出戏,新凤霞不顾自已已是偏瘫病人,亲自参与唱腔设计,座着轮椅到彩排现场观看演出效果。当得知张宝申是工人出身的编剧时,耐心讲授评剧艺术技巧,给予热情鼓励。现代评剧《黑头儿与四大名蛋》,由新凤霞的弟子高闯担任主演,新凤霞和吴祖光多次亲临指导。剧目演出成功,连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和“曹遇戏剧奖”。听到获奖消息的新凤霞,打来电话祝贺,又写了评论文章在北京报刊发表。身为病残之人,新凤霞培育新人,推荐新人的高风亮节,令张宝申敬佩不已。当这样一位家喻户晓的明星陨落时,张宝申禁不住为失去一位良师而泪泣。
   
  一篇动人的散文,应该有作者心的跳动,血的流淌;应该吸天地之大气,聚人间之正气。这样的文章,才能带给人心灵的震憾。张宝申这篇《春天的悼念》,饱蘸着深情诉说,从而达到了入木三分的艺术效果。写作者,都有这样的体会,愈是情感激荡,愈是感慨万端,文笔反而涩滞。当压制住喷发的情感之后,文笔才会流畅。而把握好情感节奏,往往更有欲泻先抑、一泻千里的艺术效果。散文贵在情真,而真情是建立在平时情感的孕育、积累基础之上的。因而细节描述愈真实,人格形象才愈显高贵。当读者感受到文中象、意、情、感、喻的转换,感受到作者摇曳多姿的知觉变异强烈程度时,就会和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同喜同悲了。



  《三次探亲》,也是凝结着张宝申情感的佳作。张宝申14岁离开家乡,到北京投奔祖父母,15岁进北京618厂当学徒。三年出师后可以探家了,可父母为避饥荒,带着三个幼弟闯关东去了黑龙江,因而有家回不得。直到196612月底,张宝申46岁的父亲病故时,才在一封电报的敦促下回家探亲。火车上塞满“大串联”的红卫兵,好不容易挤上车,冒着漫天雪花赶回家乡。离别10年回家探亲,探到的是父亲的遗容,是母亲无望的愁容,是亲友满脸的泪容。第一次探亲,给张宝申留下的是惊恐和悲痛。



  十年动乱结束,张宝申的心情也得到了解放,因而产生了回家探亲的强烈愿望。此时,张宝申已是誉满京城的工人作家。回家的时间,是19771230晚上10点。而当晚7点,《北京文学》杂志社在北京饭店举办“新春诗会”,按排张宝申在诗会上朗颂自已的诗歌。时间紧急,火车可不等人。幸亏《北京日报》编辑王振荣帮助,把一百多斤重的行李送上火车,张宝申才得以顺利登上回家的火车。张宝申知道家里贫穷,行李中有他素日积攒下来的凭证供应的白糖,碱面、肥皂、火柴,茶叶、电池,有定量供应的大米、白面、花生油。十年浩劫,故乡的乡亲们日子依然艰难。张宝申把捎回家的物品分成了数十份,赠与亲友,皆大欢喜。第二次探亲,张宝申分享到了亲友团聚的快乐,也看到了乡亲们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为农村注入了巨大活力。已调中国评剧院任编剧的张宝申,正想创作反映农村改革的剧本,便和编剧刘成林商议好,回家到宁津长官镇体验生活。于是,促成了张宝申的第三次探亲。19804月,正是春暖花开的时节,回到家乡的张宝申,特意领刘成林赶长官大集采风,集市上天津茶叶、济南糕点、德州扒鸡、长官包子,各种名吃满街飘香,实行包产到户后的长官大集物资丰富,一片繁荣新气象。此次探亲,张宝申真正感受到故乡在改革中发生的巨变。回到京城后,于1981年初创作出了现代评剧《银河湾》。第三次探亲,故乡带给他的是创作上的灵感,是剧本创作的成功。



  张宝申说:此后,我又多次回故乡探亲,不断和乡亲们分享着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喜悦。可我的记忆里,惟有这三次探亲,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每个人的生活轨迹,都是时代的缩影,通过这三次探亲,使我深深记下了祖国坎坷的脚步和历史不可阻挡的潮流。写散文须要投入真情,而真情是散文生命的基础。作者坦露的情感愈真实,愈高尚,作品的感染力就愈强。读张宝申的《三次探亲》,不由被其中涌动的情感波澜所打动。巧妙熔铸在作品中的理性思考,无疑发挥出了以情引善,以美导真的劝世功能。



  张宝申的散文作品《故乡寻踪》、《师表》、《与戏结缘》、《父亲的医道》、《评剧“白派”三代人》等,也都是抒“我”之情、言“我”之志的佳作。情感积累,是散文作者对物象情感属性和自已情感经验的积蓄储备,它和生活积累,思想积累,知识积累、艺术积累有机融合,是构成散文写作很重要的心理准备。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情绪,都因人而异,它凝缩在内心,打成了许多感情的结。正是情感的波涛与浮力,为人格的出现开辟了心理空间。正是情感变异主导着知觉变异,从而打开了创造富有美感的艺术形象之门,而人的情感世界,也从摇曳多姿的知觉变异效果中,得到了生动形象的体现。张宝申的散文,有着浓郁的回族文化气息,凝结着他独特的情感经历,深情诉说中闪耀着人性光辉,构成了他散文作品的高光和亮点。



  张宝申在《张宝申小说散文选》序言中说:“我写散文不多,更不精,只是个人情感的实录,但从中可以看到个人、家庭和时代的变化。”谦逊的姿态,令我想到节高虚心的翠竹。文坛泰斗巴金创作散文的秘决是:把心交给读者。张宝申的散文作品,渗透着浓郁的自我情感,跳动着一颗真诚磊落的心,爱国忧民的心。看来,他写散文,也是遵循把心交给读者这句话的。于是,一面灵魂的旗帜,就在字里行间猎猎飘扬了。张宝申,是从宁津这片热土上走出去的一位颇有成就的文学艺术家。退休后的他,依然默默耕耘在回族文化的田野上,相信他一定能捧出更多饱含着深情诉说的佳作,以回报读者的期待。




  山东省宁津县工商局  高迎春  邮码:253400







[ 本帖最后由 高迎春 于 2009-12-7 20:31 编辑 ]
125#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0 11:5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莲千语 于 2009-12-18 08:11 发表
每位作者的文字后都隐隐有着自己生活的影子,
不亲历悲欢离合,不体味世情百态,不深入了解社会,不做深度思考,
其文字始终禁锢于井水小池,难成大器。
通过高老师的文字,认识了一位新老师。
定当赏读张宝申老 ...
谢谢你的真诚留言。
124#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0 11:5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laohai66666 于 2009-12-18 07:32 发表
:handshake
谢谢!也祝福你元旦快乐。
123#
发表于 2009-12-19 20:22 | 只看该作者
高老师好,您的大作收藏学习,祝圣诞快乐!
122#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9 10:0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照无眠 于 2009-12-16 20:11 发表
向高兄问好!
谢谢问候,听说你调到长官去了,近来还好吗?
121#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8 16:3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马林健 于 2009-12-16 09:25 发表
引用


每个人的生活轨迹,都是时代的缩影。生活积累,永远是散文写作的泉流。文章对张宝申的记述很详细,从他的身世到过往岁月,从创作体验到散文之精要,从记人议事到个体感悟。全篇语言平淡而显豁,契合书写对 ...
握手致意!
120#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8 16:3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嘎玛丹增 于 2009-12-15 21:59 发表
不仅认识了一个作家,还有写作散文的身体经验。

问候:))
谢谢光临。你好!
119#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8 16:3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飞花落叶 于 2009-12-15 21:51 发表
再读高版美文!
谢谢再来。
118#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8 16:3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一丁 于 2009-12-15 21:21 发表
支持精华,学习并问好!!
谢谢问候。
117#
发表于 2009-12-18 08:11 | 只看该作者
每位作者的文字后都隐隐有着自己生活的影子,
不亲历悲欢离合,不体味世情百态,不深入了解社会,不做深度思考,
其文字始终禁锢于井水小池,难成大器。
通过高老师的文字,认识了一位新老师。
定当赏读张宝申老师文字。
问候高老师!
116#
发表于 2009-12-18 07:32 | 只看该作者

好久没有来了,问好老高!提前祝福您元旦快乐!

:handshake
115#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7 20:5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李有旺 于 2009-12-15 08:35 发表
读后获益非浅,收藏学习.问好高兄.
谢谢收藏。
114#
发表于 2009-12-16 20:11 | 只看该作者
向高兄问好!
113#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6 19:4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妹姚 于 2009-12-14 07:59 发表
印象最深的是张老先生那次给我们讲课,他那认真坦诚的人生态度令人刻骨铭心,这是一种大家风范!欣赏迎春美文问好。
谢谢阅读。
112#
发表于 2009-12-16 09:25 | 只看该作者
引用


每个人的生活轨迹,都是时代的缩影。生活积累,永远是散文写作的泉流。文章对张宝申的记述很详细,从他的身世到过往岁月,从创作体验到散文之精要,从记人议事到个体感悟。全篇语言平淡而显豁,契合书写对象之本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6-13 08:01 , Processed in 0.058991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