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104|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2010年纪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1 11: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之一:寻访三阳川豆腐 

  从2009年9月某日开始,麦积区石佛乡峪口村的雷林宝每天早晨10点左右来到秦州区北园子菜市场,他把三轮车停靠在这条短街的南边,就对着过往的人们吆喝:“三阳川豆腐,浆水豆腐,尝着买呢!”

  这样的吆喝大概持续了一个多月,他就不再吆喝了,因为买他豆腐的人日益增多。在这个总长不过百余米的路边菜市场,原来就有三家豆腐摊点,两家本地豆腐已经经营多年,应该有稳定的客源;另一家水豆腐摊点相对迟一些,生意也比较淡。雷林宝的到来,显然打破了这个小市场原有的平衡,至少他把一部分客源吸引到他那里,另外几家的生意必然受影响。

  豆腐是普通百姓餐桌上的寻常食品,可炒可炖,但多年来,太多的石膏点豆腐让人们多少有些出于食品安全的担心。他的“三阳川浆水豆腐”,自然就格外有吸引力,每天两担约80公斤豆腐不需要怎么叫卖就卖完了。

  雷林宝做豆腐生意很多年了,原来在秦州区箭场里设点,因故停了两年再回去时,原来的摊位已经被别人占了,他只好来到北园子开辟市场。他说,现在做豆腐一年的纯利润还是1万多元,和前几年差不多。

  有一天,我发现他的豆腐的水分比刚开始时候多了,味道也大不如前。于是,又去了原来的一家摊点,女摊主问我:“你为什么不买我的豆腐了?”我说:“那家三阳川豆腐是浆水的,比你的好吃!”她又说:“你再买我的尝尝,看谁的好吃,他的豆腐那么多水,有什么好呢?”

  这是我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与经营者的对话。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竞争无时不在,即使豆腐经营者之间也不例外。“三阳川豆腐”作为天水民间的一个非正式品牌,曾经有过自己的辉煌,它现在是一个什么状态,是否还像从前一样值得信赖?带着职业的敏感与好奇,我们决定进行实地探访。

  2009年12月31日,一年走到了最后一天,石佛乡政府一片忙碌,作为基层政府,每个人手头的工作好像都要在最后一天有个了结和交代。乡上的主要负责人到区上开会去了,接待我们的是乡文书,对于我们想了解的“三阳川豆腐”,他显然知之不多或者不便发言。后来,他联系到乡党委副书记王治国接待我们。

  听说我们要了解“三阳川豆腐”的生产情况,他告诉我们,原来石佛乡一带做豆腐的很多,农闲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豆腐。这几年,做的人已经不多,目前只有少数几家还在做,具体情况不是很清楚,我们可以进村看看。

  冬日的三阳川四野安静,沿途的村民散漫地走动着,显然已经没有多少农事可以忙碌。

  我们驱车来到陶家村的一个豆腐加工作坊,这是由村民陶建东的女婿王小东和他儿子陶洪波合伙投资的专业豆腐生产基地,据说也是目前三阳川最具规模也最规范的豆制品加工厂。见我们前来采访,负责生产经营的陶建东一边非常热情地介绍着企业的情况,一边让正在上班的工作人员打扫院落和作坊的卫生。在豆腐加工作坊,我们看到新出锅的豆腐还冒着热气,满院都飘着鲜豆腐的香味。

  经过一番临时打扫,由“丁”字形活动板房构成的加工点院落干净清爽。几间房子有生产区,有仓储、办公区,也有接待室,院落门口有招牌,内墙显眼处有加工流程和每个流程的责任人的名字,这一切设置,看上去就是一个企业的样子。在投资人不在场的情况下,陶建东以主人身份向我们介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

  这个名号为“豆香坊”的豆制品加工厂兴建于2007年年尾,2008年元月投入生产,但这一年因技术不成熟,又受地震的影响,生产不是很正常。2009年,生产几乎没有中断,每天800多斤豆腐,大都批发到天水市内的零售摊点,全年销售约30多万元,平均利润率在30%左右。说到利润,陶建东补充说,这一年赚的钱,几乎全部用于购置设备和原料储备了,资金还是比较紧。加工厂现有员工6名,管吃住,人均月薪750元左右,如果生产情况好,再有全勤奖,最高时可达900元;具体负责生产和销售的经理助理黄金太,完成生产任务之后,各类收入在1000元以上。对于眼前的生产、经营和收入,员工还是比较满意。

  在谈到政府的支持时,陶建东说,开始建厂时,我们还是比较犹豫,但当时乡上和村上的干部都非常支持,正是在常报德、陶仲泉、陶满忠、杨小平等人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下,我们才办起了这个加工厂,言辞中,他显然有表示感谢的意思。现在,生产经营正常了,但有一点担忧是,因山上的土地整理工程还没完,原来做豆腐用的山泉水暂时供不上,对豆腐质量有影响。此外,没有太大的困难。

  “三阳川豆腐”是具有悠久传统和很好口碑的民间品牌,为什么不注册一个商标呢?对于这个问题,陶建东的想法好像不多,也没有正面回答。黄金太说,据老板(投资人王小东、陶洪波)说,我们正在申请注册,商标名称大概是“山泉”吧,具体进展不很清楚。

  应该说,这个加工点的豆腐,已经不算传统意义上的“三阳川豆腐”了。就其制作工艺来说,“三阳川豆腐”属石磨加工、柴火烧煮、浆水点制而成,味道鲜美、醇厚,但其制作过程相对耗时费力,拿到市场,也不会比机制豆腐卖太多钱,现在几乎没有人愿意这样做豆腐了。

  临近下午6时许,我们来到三阳村的郭老自然村,村民郭建强家的豆腐也是刚出锅,但他一再强调,他今天做豆腐不是去卖的,是自己吃的,有一部分要送给亲戚,因为第二天就是元旦了。

  据郭建强说,他们村子早些年几乎家家都会做豆腐,用扁担担着走村串巷地叫卖。1994年前后几年,郭建强在农闲时候主要做豆腐,一年可以做8个月,每年大概有200多担,一年下来,纯收入也就一万多元,还得全家忙着。这几年,因为太拉力,也不怎么赚钱,现在没有人愿意把做豆腐当营生了,他本人也是农闲出去打工,农忙回家种地,收入和做豆腐差不多,还可以省出一个人的劳力。在他身边的妻子也附和说,做豆腐从早到晚要忙好几个小时,而且是先一天做,第二天才可以卖,挣豆腐的钱不容易。

  也许正是因为不容易,“三阳川豆腐”才久负盛名,才让人怀念。但这多半天走访下来,我们的一个强烈感触是:传统意义上的纯正的“三阳川豆腐”也许即将成为一个传说,我们只能在现有的生产和加工条件下,回味曾经有过的醇厚和鲜美。

  大概还是在10多年前,在市场经济初期的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和相关汇报材料中,我们听到也见到过“一村一业、一村一品”的提法,包括“三阳川豆腐”在内的民间农副产品加工业曾经受到政府和领导的重视与关注。时过境迁,那些宏大的设想和美好的规划,已然寂灭。

  其实,在天水及周边县区的各乡镇,豆腐加工都有悠久的传统。在农耕文明背景下,逢年过节,特别是进入寒冬腊月,农民自己动手做豆腐,既是对一家人一年辛苦劳作的犒赏,也可以拿到集市换点零花钱,置办年货。改革开放初期,一些农户选择专职做豆腐,但几年下来,他们发现,真正靠做豆腐赚大钱还是不容易,也就慢慢退出了。有些人去外地打工,有些人则另谋生意。就现在的三阳川来说,在家门口做豆腐的人已经非常少见了,一是毕竟靠近城区,挣钱的门路比较多,干别的省时省力,来钱快;二是本地几乎没有人种黄豆了,做豆腐的原料必须靠外运,运输成本高了,不确定因素增加,盈利空间缩小,风险也就大了;三是即使坚持下来,也只能是小打小闹,发展空间不大。据了解,在石佛乡临近几个村庄,像雷林宝这样的豆腐加工户屈指可数。

  在郭老村路边,我们看到早年间磨豆腐的一合石磨立在墙边,从已经磨平的纹路里,隐约可以看到这副石磨曾经有过的劳碌。在乡政府给我们的《石佛乡2009年工作总结》中,我们没有看到关于“三阳川豆腐”的字样。



电动化加工流程透着现代气息。



一合早年间磨豆腐的石磨兀立墙边,已经无人问津。



一口传统的老锅,因难以把握火候,已弃置不用。



村民指给我们看原来的磨豆机。



新出锅的豆腐,还冒着热气。

(此帖将保存本人2010年度为报纸采写的纪事类文字,仅交流,不计酬,也不回帖,请各位见谅!)

原载:http://www.tsrb.com.cn/lyzm/content/20100110/Page01NU.htm


[ 本帖最后由 财智天下 于 2010-1-28 09:37 编辑 ]
22#
 楼主| 发表于 2010-3-23 15:38 | 只看该作者
之七:

“清水精神”:因实干而生动

  
  从麦积区进入清水县地界,你可以从路边的大型广告牌上读到“宁在苦中干、不在苦中熬”的“清水精神”,还有一句让人激动的标语是“只为发展想办法、不为落后找理由”。在清水城区,看着宽阔的马路,整洁的街道,你一定会惊异这个小县城的巨大变化。

  实干才能改变,改变就是发展,发展是一种呈现,这种呈现也是对“清水精神”的生动诠释。

  3月18日,清水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魏胜奎告诉记者,近年来,面对清水产业建设不突出、城乡建设起步晚、交通道路不通畅、经济发展比较慢的被动局面,清水县委、县政府号召全县人民树立““宁在苦中干,不在苦中熬”的“清水精神”,一年至少解决一件制约清水经济发展的瓶颈性问题。通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和认真实践,“清水精神”已经成为提振全县上下、特别是广大干部工作作风的强大引擎,不仅落实在具体工作和行动中,而且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去年,清水县委、县政府坚持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乡镇转职能,机关转作风,村级抓班子”的总体思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创新机制,改进方法,着力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选干部、配班子。

  在机关,积极探索全程差额、民主择优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机制。以全省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县委书记用人行为以及差额选拔科级领导干部试点(双试点)为契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制订出台了《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县委书记用人行为暂行办法》、《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报告和评议暂行办法》等四项配套制度,坚持以差额选任为主线,紧扣干部动议、提名、考察、酝酿、票决五个关键环节,探索建立了差额选拔任用科级领导干部工作机制。在干部调整动议环节,坚持“五动五不动”、“三提三不提”,增强了干部动议的计划性和针对性;在差额推荐提名环节,区分不同职位,采取了县委全委会推荐提名、单位干部职工民主推荐提名、组织部门综合提名、公选竞争提名四种方式,有效防止了推荐提名干部少数人先入为主,施加影响的问题;在差额考察环节,改进识人手段,实行演讲陈述、集体面谈、个别谈话、民主测评、实地查看、查阅资料“六个必经程序”,确保了考察结果的客观公正;在差额酝酿环节,广泛征集拟任职单位,县级党政分管领导,人大和政协主要领导,纪检、审计、信访部门等“四方面意见”,坚持充分酝酿,做到优中选优;在差额票决环节,对拟提拔职位的差额人选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强化了集体决策。通过创新方式,强化措施,进一步规范了干部选任程序,有效防治了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使重实干、抓机遇、上项目、谋发展真正成为各级干部的思想主流。

  据统计,2009年共调整干部2批84人,其中差额选任科级干部30名;建立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与乡镇党委、县直部门领导班子定期约谈、访谈和诫勉谈话制度,共谈话136人次;对7名领导干部进行了任中和离任审计

  在农村,以“抓班子、带队伍”为核心,全面推进基层组织建设。以“一定三有”为目标,积极探索村干部管理考核的有效举措,建立村干部报酬正常增长机制,全县村干部人均增资430元,使人均年报酬达到了4279元;建立村干部管理考核机制,按考核结果兑现了绩效报酬;建立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为全体在职村干部办理了养老保险,为47名困难村干部和离任村干部按标准发放了补贴,对19名优秀村干部按照每人1000元的标准进行了奖励,调动了村干部工作积极性;在后进村整顿中,突出整顿村班子、理清发展思路、发展支柱产业、规范村务管理等工作重点,通过县直部门帮建、乡镇集中包抓、组织调整等措施,使部分软弱涣散的村班子得到了明显转化,当年共调整村班子17个,调整村干部25名。

  在社区,采取“一考试三差额”的形式,公推直选社区党支部书记。2010年1月,通过公开考试、差额面试、差额考察、差额选举的形式公开选拔的4名事业编制副科级社区党支部书记走马上任,这是继“公选”村党支部书记后,这是该县在创新社区干部选任方式上的又一积极探索。

  3月17日、18日两天,在清水县春耕生产第一线,我们看到下基层干部在田间地头,组织和指导农民群众铺设顶棱地膜;在永清镇和红堡镇的规模化养殖小区,基层党组织积极帮扶群众,真正发挥着示范带头作用。白沙乡马沟村支部书记程具满说,去年腊月,全村召开群众大会,帮助每家每户制定未来三年的发展规划,群众非常欢迎。村民程存录说,村委会还定期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他的3个蔬菜大棚的收益逐年提高。 

  公开、公平、公正的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机制,不仅改变了从机关到基层的工作作风、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让“清水精神”更加深入人心。魏部长告诉记者,今年全县组织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三服务”、“两满意”为目标,紧紧围绕全县中心工作,全面推进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人才队伍建设,努力为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原载:http://www.tsrb.com.cn/tsrb/content/20100322/Page01HO.htm
21#
 楼主| 发表于 2010-3-23 15:07 | 只看该作者

之六:
清水畜牧业:牛气冲天

  3月17日上午,在清水县永清镇双场富达养牛合作社,理事长马商儿说,昨天我的6头牛卖了27400元,育肥3个月,每头牛毛利约1500元。在他的牛舍里,现存栏33头,其中母牛22头,牛娃一头,有3头母牛待产。

  这是一个由3家农户合作兴建的坐落在河滩沙地的肉牛生产基地,设计繁育能力为180头,建筑面积1400多平方米,总投资70多万元,其中巩固退耕还林项目资金28万元,农民自筹24万元,3户农民贷款18万元。马商儿说,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和利润水平,两年以后,就可以还清贷款,大见成效。这位已经做了4年村支书的党员,也是该村的致富带头人,去年他家的纯收入达6万多元。这个养牛基地不仅是让他满怀信心的一项事业,也是带动全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一个重要出路。过去很多年,该村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还是外出打工。目前,在养牛基地做饲养员的3个村民,包吃包住之外,每人一年的工资性收入为8000元。

  2008年,按照上一年的年报数据,清水县被列为甘肃省16个肉牛产业大县之一。2009年,清水县抓住这个重大建设机遇,一是认真编制了《全省肉牛产业大县建设清水县肉牛产业发展规划》和《清水县2009年肉牛产业实施方案》,并通过了省、市专家的评审,指导肉牛产业科学发展;二是以黄牛养殖小区建设、草食畜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和农作物秸秆青贮氨化利用为重点,进一步打牢草食畜牧业科学发展基础。新建成秦亭镇张吕,山门镇观音店、白沟,永清镇双常,草川铺乡磨儿和红堡镇崔刘等6个标准化肉牛养殖小区。在秦亭、陇东等养牛大乡新建成黄牛冻配点8个,累计达到40个,冻配能繁母牛15500头,授胎率85%。维修已有贮草池19000立方米,新建46180贮草池立方米,青贮氨化以玉米秸秆为主的农作物秸秆65180立方米。三是以肉牛为主的草食畜得到了恢复性增长。

  经调查统计,全县黄牛饲养量达到10.56万头,比2008年增长26.16%;羊饲养量13.33万只,同比增长46.3%。2009年6月17日,在此间召开的全市草食畜牧业发展现场会,全面推广清水发展草食畜牧业的成功经验和做法。2009年,在全市畜牧业发展目标责任考核中,清水名列第一。

  这天中午,在清水县科技养殖示范园区,高少华主任介绍说,该园区是清水“畜牧强县”战略的重点工程之一,占地面积208亩,总投资2110万元,目前入住 40个养鸡户,高峰期存栏蛋鸡30万只,2009年产值4100万元,实现利润380万元,现存栏蛋鸡17.8万只。

  据了解,去年全县新建养殖小区17个,其中养牛小区6个,养鸡小区1个,养猪小区10个,已全部完工并投产。截止2009年底,全县畜禽饲养量达312.47万头(匹、只),增长50.16%,其中:牛饲养量10.56万头,增长26.16%,猪饲养量40.16万头,增长49.2%,羊饲养量13.33万只,增长46.3%,鸡饲养量243.4万只,增长56.2%;出栏各类商品畜禽136.49万头(匹、只),增长61.6%;争取国家和省、市各类项目无偿投资达1036万元,通过招商引资签约项目3个,签约资金5080万元,到位招商引资资金856万元。

  一个特别具有说服力的数据是,去年全县畜牧业生产总值达3.62亿元,增长33.5%,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685元,增长22.6%,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占比接近三分之一。畜牧强县战略正在从可能变为现实。

  县畜牧局魏继增局长告诉记者,截止去年8月,清水放养鸡、清水粉壳蛋和清水肉牛已通过农业部和省农牧厅无公害农产品产地、产品认证,放养鸡、粉壳蛋的绿色产品认证即将得到批复。2010年,全县畜牧工作将继续突出肉牛产业大县建设这个主题,重点扶持草食畜牧业,积极发展蛋鸡,稳定发展生猪,适宜地区发展生态放养鸡,确保畜禽饲养总量达到300万头(匹、只)。一是注重效益,加快畜禽规模养殖步伐。进一步配套完善去年新建17个养殖小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按设计标准规范运营;在此基础上,新建28个畜禽养殖小区(场)、10个养殖专业村和350个规模养殖户,年末全县畜禽饲养量净增50万头(匹、只)。二是突出重点,加快以黄牛为主的草食畜牧业发展步伐。大力实施“万千百十”工程,在东南部黄牛养殖基础较好的乡镇建成黄牛饲养量在1万头以上的乡镇1个;在秦亭镇年庄村等村新建成千头以上黄牛养殖专业村4个;在红堡镇红堡村等村建成黄牛饲养量百头以上的肉牛育肥场10个;在全县新发展饲养量在10头以上的肉牛繁育户100户;在全县18乡镇新建青贮池5万立方米,种植紫花苜蓿3.4万亩,种植饲用玉米2000亩;要采取“保内外引”的办法,全县新增能繁母牛饲养量新增1.5万头以上,年内完成黄牛冻配2.3万头。三是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推进畜牧产业化进程。大力支持科达禽蛋购销有限责任公司、明飞清真肉食品加工厂、鑫淼农畜产品公司千吨肉鸡加工厂、富平万头猪场、康健牛业、秦源牧业良种鸡繁育基地等企业持续快速发展,提升产业质量。积极扶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年内新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3个,扩大专业合作组织的覆盖面,使更多的养殖户进入合作组织,实现分散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畜禽防疫是发展养殖业的重要保障。去年,由于各项防疫措施落实及时到位,未发生重大动物疫情。今年仍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畜牧兽医部门将全力开展防疫物资的调配和技术指导,要高度重视饲料、兽药和添加剂等投入品的监管,坚决打击制售假冒饲料、兽药和饲用添加剂的不法行为,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中国农民世代相传的梦想。在清水大地,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个希望正在变成现实。









摄影:天水日报记者 周文涛  天水晚报记者 何永德

本文刊发地址:http://www.tsrb.com.cn/tsrb/content/20100323/Page01HO.htm

[ 本帖最后由 财智天下 于 2010-3-23 15:19 编辑 ]
20#
 楼主| 发表于 2010-3-22 15:25 | 只看该作者
之五:
一个偏远山村的婚姻困局

三岔镇的四棵古柏,大概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这是一个地处山区林源地带的平静村庄,村前有潺潺小溪,山上有葱茏的林带,可以称得上山青水秀,但瘠薄的土地并不能带给他们想要的幸福。

佘家门:一个老人的幸福期待

  在佘家门村,今年81岁的田彩环仍然是一个6口之家的精神支柱。她率领的这个家庭由三代人构成:一个48岁的儿子,一直未婚;三个孙子,依次为28岁的王灶代、26岁的王灶银和23岁的王灶红;一个是已经去世多年的大儿子的哑巴媳妇,三个孙子的母亲。

  春天暖暖的阳光照着他们已经有40多年的老屋。和院子里的敞亮相比,几间屋子就有些背阴和潮湿,我们就坐在这个没有围墙的院子里,倾听老人叙说。

  她说,她最大的心愿是给孙子找一房媳妇,三个孙子只要有一个结婚了,她也就放心了。她还说,前几年,看着几个孩子一天天长大,她满心欢喜;现在,看着他们在她身边走来走去,她晚上睡觉都不踏实。在这个偏远的山区,娶亲需要很大一笔钱,不算盖新房,也得七八万元,而他们一家一年的净收入也不到1万元。

  2009年,具有小学三年级文化水平的王灶代去新疆打工,到年底结账,应该可以拿回来2000多元,结果包工头只给他打了白条;之前去过内蒙、宁夏等地打工的王灶银,因为基本不识字,外出打工根本挣不到钱,有时候连回家的路费都挣不到;最小的孙子王灶红小学毕业,还上过几天初中,是这个家庭文化程度最高的,3月10日这天,他去麦积区办事,我们没有见到,据说他是弟兄几个中最机灵的,今年准备去武汉打工。

  说起这个家庭的生活景况,田彩环老人说,由于几个孩子经常外出,家里的粮食基本够吃,钱没有,去年她80岁生日,她连一袋方便面也没吃上;今年春节,她没吃到豆腐。

  即便如此,老人仍然精神矍铄,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她对幸福的期待是:如果什么时候能够盖一座新房,就可以娶一个孙媳妇进门,给这个家带来生机和希望。

   今年81岁的田彩环老人表情生动。


  佘家门村局部。


  田彩环和她的儿孙们。

三岔乡:一个文明古镇的现代出路

  佘家门村所在的三岔乡原名吴砦乡,位于甘肃省麦积区东部,地处秦岭山脉北麓林源区,渭河河谷地带,距麦积城区70多公里,陇海铁路、310国道纵贯全境,交通便捷。

  据三岔乡副乡长董小社和刘翠娥介绍,全乡分布在由“一线四沟”构成的狭长地带。“一线”为310国道沿线,四沟依次为佘家门沟、前进沟、太碌沟和王山沟。以渭河为界,对岸为陕西辖区的陈仓区凤阁岭镇。早在2006年,乡上就提出三岔乡的发展规划:“一线建市场,四沟兴旅游,基础治水路,产业调结构”。

  2009年,在基础设施改造方面,该乡新修农路41.6公里,维修农路8条42.3公里,完成道路硬化24674.15平方米,总投资超过500万元,目前全乡川区通村主干道基本实现了水泥硬化,山区通村道路基本实现了沙砾化;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一是以花椒为主导的种植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在巩固原来15000亩大红袍的基础上,新栽植花椒1400亩,花椒总面积达到16400亩,扩大早实核桃种植面积,新栽植花椒1400亩,总面积达到2800亩;二是养殖业产业化经营程度进一步提高,全乡黄牛存栏达到500余头,生猪存栏2万头,出栏2.3万头;三是劳务输出进一步扩大,外出务工人员1682名;四是项目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太碌免烧砖厂年产值1200多元,兴办6个采沙场,全乡二、三产业从业人员达3975人。全乡17个行政村15521人,2009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020元,比2008年的1632元有了显著增长,其中二、三产业的收入占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三岔乡其实也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承的古镇,早在宋代,这里曾是辽宋的主战场之一,宋代名将、吴麟兄弟曾经转战此地。该乡境内现存古迹有城隍庙、古城门和古城壕,古牌坊“三岔镇”牌匾为清乾隆年间书写,另有省级文物和森林旅游景点多处,具有发展旅游产业的资源优势。
  
清乾隆年间书写的三岔镇牌匾在原处保存完好。

  副乡长董小社告诉记者,三岔乡2010年的奋斗目标是,实现经济总收入6980万元,人均纯收入2200元,主要思路是继续稳步推进以花椒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加大黄牛和生猪养殖,争取项目资金发展吴砦古城人文旅游和佘家门碧峪生态旅游产业,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的路子,切实改变农民群众的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

  在谈到佘家门村的生活状态时,董小社说,这个村子过去主要是出山的道路不通,交通不便。现在,路修好了,但耕地都在山上,土地质量差,农业收入低且不稳定,本村的女孩子长大都嫁到外面了,成年男子成婚的比例一直不高。在现有的经济和生活条件下,解决这个问题的难度依然很大。


   三岔乡残存的明城墙遗址。


陇海线贯穿三岔乡全境。


换亲:一个村庄的婚姻困局

  3月10日下午,在村委会的小二层办公楼下,村主任李应怀介绍说,佘家门全村现有124户516人,200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只有1200元,而且贫富差距比较大,有些家庭人均收入还不到500元。虽然花椒和早实核桃种植面积已经占全部土地面积的50%以上,但收入不高,全村困难家庭仍近一半,其中10%为绝对贫困家庭。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成年男子结婚成为全村最大的困难,目前该村有未婚成年男子50多人,2008年有4家人成亲,其中2对为换亲;2009年只有1家娶亲。

  换亲就是交换双方家庭各有一男一女,都到结婚年龄了,两家姑娘互换,做对方家的媳妇,这样既解决了双方的经济压力,也组建了两个新的家庭。像田彩环这样的家庭,四个光棍的结婚成本几乎是个天文数字。田彩环的大儿子已经没有任何希望,三个孙子都是男孩子,家里没女孩,不具备换亲的条件,孙子的最好出路就是招亲,做上门女婿。

  也许正因此,在这个村子,换亲因为不需要太多的彩礼,成本低,一度成为解决婚姻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现在,随着年轻人外出打工数量的增多,观念的变化,本村女孩子外出以后都选择在外成亲,换亲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新增光棍也许会更多。

  谈到怎么会形成这种尴尬局面时,李应怀说,一是村里的自然条件差,发展农业经济的基础薄弱,农民增收只有外出打工这条路,但很多人因为文化素质低,出去打工也挣不到钱;二是民风朴实,对生活的要求不高,人们普遍缺乏闯劲;三是组织化程度低,一些人外出打工拿不到工钱,去年朱小红等12人在新疆打工被欠薪4万多元,一直要不回来。这些问题,一时间难以得到解决。

  交谈间,正在村口电话讨薪的朱小红拿着包工头给他的欠条给我们看,在这张没有署全名的欠条上,我们看到仅他一个人的欠款达6000多元。记者随即拨打朱小红提供的包工头孔某的电话,想了解一些情况,电话一直通着,但无人接听。据说,包工头是天水市秦州区人,一直在新疆领工干活,眼下又在天水招工。

  面对全村这么多光棍,村主任李应怀感叹,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女子全部外嫁,男子只好外流,说不定过不了多少年,这个村子就消失了。一位曾在这个村子生活的知情人说,他一个亲戚家的女孩从小就发誓,长大一定要离开这个村子,因为从她记事起,一家人年年都在搬石头修路,修好了被水冲坏,坏了再修,几代人都这样搬来搬去,也没把日子搬出个样子来。每想起搬石头修路,她的心比石头还沉。

  在田彩环老人家,我们问她的大孙子王灶生对未来的想法,他说他准备招亲,做上门女婿。据说,即使做上门女婿,男方也得拿出近2万元,问他有没这么多钱时,他低头不语。

此稿刊发地址:http://www.tsrb.com.cn/tsrb/content/20100322/Page07HO.htm

[ 本帖最后由 财智天下 于 2010-3-23 15:10 编辑 ]
19#
 楼主| 发表于 2010-3-22 15:2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几位朋友的关注和阅读,问好你们!
18#
发表于 2010-3-9 15:25 | 只看该作者
记录下生活中真实片段,实在有心人哟。真好,存下的是史实和人物丰采!
17#
发表于 2010-3-9 13:38 | 只看该作者
图文并茂,文笔优美的纪实文学作品,欣赏!
16#
发表于 2010-3-8 18:0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问候,看到你的文字,很有气势,学习问好.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3-8 15:41 | 只看该作者
呵呵,终于把图片传上来了!
借此,祝福论坛各位美女和资深美女节日快乐,各位男士沾光快乐,别忘了多干活,多表现!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3-8 14:18 | 只看该作者
咨询一下,谁知道:图片怎么无法上传呢,是我的问题还是论坛本身的问题啊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3-8 13:34 | 只看该作者
之四:
同一片蓝天下,不一样的精彩

——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0周年采访实录



  每年三八”,我们都要以我们特有的方式庆祝这个属于半边天的节日。

  2010,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0周年纪念。34,在这个光荣的节日即将到来之际,我们采访了她们,她们或是一个优秀的团队、一个先进的集体,或是一个坚韧而有为的创业者、致富带头人,或是一个平凡的资助者和受助者。
  从她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女性的力量,她们对城市文明、公平正义和富裕生活的付出与奉献,也看到了她们一路走来的艰苦和辛酸,以及对幸福的理解和想望。



城管女子中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是一支年轻、亮丽的队伍,当她们在秦州街头执行任务的时候,总会引来赞叹的目光。 

  34日上午10,我们赶到秦州区政府大院,采访正在此间参加区上一个表彰大会的这个集体。当身着清一色制服的11名队员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词是:英姿飒爽。

  她们是天水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秦州分局女子中队全体成员。在微微的寒风中,她们站在政府大院里,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据队长李宏和指导员杨小敏介绍,这个中队成立于20041,现有队员11,设中队长、指导员各1,全部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来自基层各股室、中队,她们的主要职责是平时在日常执法管理一线,在集中开展活动时组队执行任务,是一支具有机动性、灵活性的特勤队伍。 

  组队五年多来,她们围绕创业、创新、创优这个中心,将创建巾帼文明岗与城市管理紧密结合,在工作中大力弘扬爱岗敬业、文明服务、乐于奉献的职业精神,积极营造争创氛围。

  城管工作的最大特点就是工作任务重、没有节假日,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她们不仅要依法履行城市管理职责,还必须忍受一些预料之外的谩骂和羞辱,妥善处理各种关系。与违章者打交道多了,挨打受骂也让女队员习以为常。她们告诉记者,其实苦点累点都算不了什么,最让人难受的是在执法时,仍有不少群众不理解、帮倒忙,或冷嘲热讽,或故意挑唆,激化矛盾。每当这时,她们只有靠自己加倍的努力,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点一滴去践行执法为民、执法服务的宗旨,为民分忧、为民解难、为民办事,以亲民爱民的形象赢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女队员们以真诚播撒爱心,以勤恳奉献真情,五年来,她们共收到锦旗8,表扬信19,受到分局内部奖励3次。 

  她们的不懈努力和辛勤付出终于赢得了人们的高度赞誉,这个集体先后被评选为全省、全国巾帼文明示范岗”,2009年又荣获全国三八集体等荣誉。李宏、杨小敏她们认为,争创巾帼文明示范岗不仅是一个建岗的过程,更重要的是集体自我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价值体现的过程。 

  每一个荣誉都是一个新的起点。她们表示,这个年轻而富有活力的集体一定继续保持和发扬成绩,为进一步弘扬新时期和谐城管精神,开创城市管理工作新局面,奋发努力,再立新功。

薛菊香:贫穷也是一种力量


  34日下午,在秦安县何川工业园区,天水盛源商贸有限公司新建的厂区和厂房看上去格外鲜亮。 

  如约出来迎接我们的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薛菊香一袭深色的职业装,透着朴实与干练。在简单参观了她的企业之后,这位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为改变命运而四处奔波的农家女子,给我们介绍她创业的起因。 

  1965,薛菊香出生在秦安县王窑乡刘窑村,和那个贫弱的时代一样,薛菊香的童年是在困苦中度过的。高中毕业之后,为了尽快改变家乡和自己的生活困境,她早早就选择了自谋出路,自主创业。从最初小打小闹倒腾鸡蛋等农副产品开始积攒经验和资金,她一直在寻找更大的商机,后来她发现中药材应该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她一边在陇西做中药材贸易,一边了解中药材行情,学习如何鉴别药材质量,思考如何以自己的家乡为依托,进一步做大这个产业,带动家乡父老共同致富。    

  2006,在各种条件初步具备之后,薛菊香决定围绕本县林果业支柱产业,以花椒、中药材资源为依托,创办经营实体,进行农产品的收购、加工和销售,这样既能增强农户的市场竞争力,又能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这年3,她创办了盛源花椒加工厂,当年就把花椒收购价格由过去的每斤10元左右提高到每斤15元左右,首先给家乡老百姓带来效益,花椒种植户的收入一下子增加了50%;其次,更多农户加入花椒种植,也为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奠定了基础。20078,她又在秦安县何川工业园区创办了天水盛源商贸有限公司,该公司占地面积20000多平方米,总投资3600多万元,其中固定资产1100万元,流动资金2500多万元。一年多来,企业坚持以诚实守信,重视人才,做实、做大、做强为宗旨,严格管理、创一流企业;精诚务实、树知名品牌为目标,生产经营很快进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2009,公司实现销售收入4000多万元,与四川、重庆、新疆、宁夏、湖南、湖北、上海等省市,与哈尔滨制药六厂、广西玉林制药厂、兰州佛慈制药厂等国内大型药厂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还设立了两家分公司。 

  已经是天水市第五届人大代表的薛菊香,2008年被评选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2010115,在甘肃省第五届创业带头人表彰大会,她作为甘肃省返乡创业带头人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表彰,并在大会上作了专题发言。 

  回顾自己多年来创业的艰辛,薛菊香说:“都是苦日子逼出来的!” 

  贫穷也是一种力量,它既可以让一个人甚至一群人倒下,也可以让一个人奋进从而带动更多的人走出贫穷,走向富裕。薛菊香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创业的精彩。

  对于2010年的发展,薛菊香预计企业的销售收入将有10—20%的增长,达到4500—5000万元,中药材深加工生产线也将很快上马。 

红盾卫士:巾帼不让须眉


  在天水市工商局麦积分局,有一支由4名女性组成的队伍,她们在科长雷丽娜的带领下,以创建巾帼文明岗活动为契机,立足岗位,严格管理,务实创新,以优良的作风和出色的业绩赢得了分局干部职工的普遍赞誉。2006年和2008年先后获得区级和市级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2009年荣获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这个集体就是天水市工商局麦积分局审计科。 

  34日下午6,科长雷丽娜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她说,审计科主要负责分局的财务管理和内部审计工作。在巾帼建功创建活动中,她们始终把提高干部的整体素质作为创建活动的重点,坚持开展素质教育和技术比武活动,教育女干部增强责任心,刻苦钻研技术,目前,全科女干部在业务上都能做到熟能生巧,个个能独挡一面。 

  近年来,审计科围绕分局和全区中心工作,认真开展了四比四看活动,促进了科室整体工作水平的提升。在比服务、看态度竞赛中,改变了以往各所送账上门的审计方式,实行不定时登门审计,有效加强了内部审计工作力度,使财务管理工作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无论在2006年创建省级文明单位,还是在2008年的抗震救灾工作中,审计科积极出主意、想办法,克服经费短缺的实际困难,厉行节约,少花钱、多办事,充分发挥了服务和保障作用,被分局评为先进集体2008415,积极响应妇联的号召,在甘肃省麦积区甘泉镇朝阳村启动了岗村联动、共建新农村活动。从这天起,分局财务审计科与甘泉镇朝阳村正式结成岗村联动的帮扶对子,认真开展了三联三帮四落实活动,切实帮助农村妇女提高自身素质,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自主创业方面,努力实现自身价值。财务审计科还充分发挥工商部门“12315”申诉举报网络的作用,及时解决农资消费纠纷11,设立了农村经纪人登记的绿色通道”,提供信息咨询和服务32人次,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21户;强化了对农资和日用品的监管力度,帮助农村姐妹解决合同纠纷4,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和合同欺诈行为,协助工商所查办各类经济违法违章案件13,做到了出现问题及时解决,有效地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 

  麦积分局财务审计科的全体女干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不平凡的业绩,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大潮中,真正做到了巾帼不让须眉”,展示了红盾卫士的风采。  

张玉梅:一个人的辛苦与守候

  我们无意间听说麦积区天源地水新能源经销公司的吕爱爱要在三八前夕去看望她资助过的一个单亲家庭,征得她的同意,我们就一同前往。

  来到麦积区甘泉镇阳湾村时,已是晚上7点多。到村口,天已经黑下来了,天上还下起了毛毛细雨。看到我们进去,正准备给孩子做饭的张玉梅连忙把我们让进堂屋。其实这个四口之家,2003年丈夫意外去世之后,一直是张玉梅一个人在苦苦支撑。每年三个孩子上学,她就得到处举债筹措学杂费,眼下已经累积了近4万元的外债。

  去年秋天,正在她为孩子的学费发愁的时候,经区妇联介绍,曾经是下岗职工的吕爱爱伸出援助之手,资助她最小的孩子张梦缘走进学堂。2006,吕爱爱和一亲戚共同创办了公司,经过4年多的打拼,手头宽松了,她觉得自己应该给更加困难的家庭特别是弱势群体一些帮助,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去年国庆节,她为正在筹建的麦积区甘泉养老院、元龙养老院各捐助一台太阳能热水器,随后又资助了包括张梦缘在内的5名贫困儿童。

  看到吕爱爱来到自己家里,11岁的张梦缘和母亲一起接过吕阿姨手里的水果后,就一直保持着沉默,只是偶尔抬头看看我们。显然,从早出晚归的母亲那里,她似乎已经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和不易。因为从去年开始,当母亲在外打零工中午回不来的时候,她都是自己照顾自己,她甚至学会了给自己做一点葱花面。

  说起一家人现在的收入,看上去显得瘦弱而憔悴的张玉梅已经泪流满面。对于未来的生活,她说只能等现在天水师范学校的姑娘毕业有了工作之后看能否得到改善。以她目前种地一年不过2000多元的收入,很难偿还那么多的外债。 

  即便如此,从张玉梅的言辞中,我们还是感受到了一份倔强和顽强,问她为什么不申请农村低保时,她说她不知道该怎么申请,也许从内心深处,她也知道低保不是那么容易申请到的。她宁愿守着三个孩子,把苦日子过到头。 

  在微弱的灯光下,那三个成长中的孩子也许是这个简陋而贫寒的家庭最大的希望,也是这位单亲母亲必须用一生来守候的阳光。 



打工生活:让她们有了尊严

  在麦积区艺术陶瓷有限公司打工的靳红霞,来自于秦安县兴国镇康坡村。41岁的靳红霞和老公于2001年被聘请于本公司后,就一直安心在该公司做彩陶工艺。 

  谈到她眼下的工作和生活状况时,靳红霞说,她的大儿子高中毕业后在外地打工,小儿子正在当地读高中,由家里两位老人照看着。她70多的老公公康新田,是秦安大地湾赫赫有名的彩陶艺人,也是本村唯独会做彩陶的艺人。靳红霞说,两位老人在老家专门有个做彩陶的院子,由于名气大,各媒体的记者经常找到她家采访呢。 

  靳红霞说自己的彩陶手艺是跟着自己的丈夫学的,她的丈夫康存良可是他们家的第三代彩陶传人。 

  谈起彩陶的传人,靳红霞略带兴奋地透露,她的老公公康新田已决定今年把彩陶手艺传给她的大儿子。 

  与靳红霞不同,赵芳丽是麦积区甘泉镇屈坪村人,今年38岁。2000年开始,她和老公一起来到这家公司打工。由于企业实行计件工资,个性好强的她每月都能按时领到800元左右的工资。她不但可以供两个上高中的儿子上学,平时给自己花钱时也不再伸手向老公要了,因为和老公一起挣钱,她在家中的地位也提高了不少。厂子每周有一天的休息日,家里的农活她和老公休息天时一起干。 

  问起三八妇女节准备怎么过时,性格开朗的她笑着说,厂子每年在三八时给女工们赠送小礼物,但农村人对三八不重视,还是和平日一样过。说实话,主要是舍不得花钱给自己过这个节。


原载:http://www.tsrb.com.cn/tsrb/content/20100308/Page03HO.htm


[ 本帖最后由 财智天下 于 2010-3-8 15:36 编辑 ]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2-9 22:5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高迎春 于 2010-2-7 16:48 发表
恭祝2010年笔健,祝福新春快乐!


谢高斑问候,也祝你新春愉快,万事如意,阖家幸福!
11#
发表于 2010-2-7 16:48 | 只看该作者
恭祝2010年笔健,祝福新春快乐!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2-7 16:2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琴若雨 于 2010-2-7 16:21 发表
真实的捕捉,贴近生活、贴近民众,欣赏。问好财智先生。


谢谢琴斑读和鼓励,是给报纸弄的新闻专题,在这里保存一下!
9#
发表于 2010-2-7 16:21 | 只看该作者
真实的捕捉,贴近生活、贴近民众,欣赏。问好财智先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8 21:04 , Processed in 0.217278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