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36|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4.【金秋】骑行三省赏菊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10-20 07: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袁达清 于 2017-11-15 10:15 编辑

  豫东永城市的骑友相告,芒山镇正在举办菊展。这是首届“开封菊展”,走进芒砀山举行的盛会,来自开封的全部菊花已于9月28日布展完毕,展出时间将持续到10月18日。本次菊展在布展在造型上充分吸纳了汉文化原素,形成了汉鼎、中华龙、彩凤凰等汉文化特色造型。让东京汴梁菊花与汉源山水的美丽相拥,同气连枝,大美天下。   
  10月14日周六,我们苏北丰县“丰邑骑行群”和“悦骑团”一行十人,早晨自丰县出发,沿着254省道向南,在大沙河镇李寨南西行至徐州到二坝湿地的沿河公路。骑行在高出平地好多的河堤路上,朝阳基本褪去红颜,由磨盘大小缩小至黄罗伞盖一样,红颜色渐淡,柔和的明媚之色渐强。近处的果园、远处的聚落静默着,有些王母娘娘的蟠桃园的仙姿,和琼楼玉宇的飘逸。一条条水泥小道从河堤路上发出去,消失在果园深处。似乎把河堤路当做大的绳索拎起来,就牵动着水泥路,把村庄带动了,每一处院落都是一个音符,随着绳索的五线谱跳跃,乐音就不经意的响起来,微微侧耳,有《光明行》的旋律。
   
  下了河堤路,折而向南,苏北丰县的《光明行》,瞬间化作皖北砀山县唐寨镇的《二泉映月》亲和,故黄河滩上的老梨树足以当担阿炳怀中命若琴弦的古朴和苍凉。我们不能骑了,得和老梨园亲近亲近。亲近古木,犹如亲近祖先,亲近文化,亲近命脉,仿佛我们的前生今世尽在古木写成的字里行间。仰视枝丫横斜的树冠,感觉我们就是新生儿,睁开眼,就是全新的世界。酥梨已经下光,但落在老树上的酥梨比比皆是。小梨只能卖给榨果汁的,大片的酥梨还没有全部下完,果农是不待见小果子的。特别大的酥梨,他们也不摘,拉到外面没有人要,有些人居然信奉“朋友是不能分梨(分离)的”,简直令人哭笑不得。谁能体会到果农的不易!当然,还有鸟啄食的,有一点伤疤的,也有给小鸟有意留着的。而今都成全了我们,坐在树下一顿猛吃,蜜甜、爽脆,让我们不知道东西南北,沉醉在梨园深处,想呐喊,想吼一嗓子,想躺下来。吃了个梨饱,又摘了一些填充挎包,飞驰而去。
   
  过砀山县唐寨、文庄、程庄、朱集诸镇,越过陇海铁路,到达豫东条河乡。这是永城市最北端的乡镇,区区几十公里,我们已经完成了骑行三省的路程,芒山镇就在眼前了。穿过郑徐高铁线路,立于芒砀山主峰上的高大威武的刘邦塑像,即向我们招手。此地为“大汉雄风”景区,风光秀丽的"赤帝峰",为芒砀山主峰,因刘邦芒砀斩蛇起义后隐匿于此而得名,又名"紫气岩",为永城八景之首,名曰"芒砀王气''。山顶立刘邦铜像一尊,高39.9米。区内有刘邦纪念园、刘邦隐匿的密云洞、汉高祖庙、芒砀山汉代礼制建筑基址、张飞寨等景点。苏北丰县,是两汉文化的源头,此地为两汉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支点。此外,还有保安山王陵景区、汉兴源景区、夫子山景区、陈胜王陵景区等,2017年2月,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区。
      
   轻车熟路,我们来到了菊展的所在地:保安山王陵景区。未入景区大门,已经被五彩的菊花所陶醉,一朵朵、一簇簇、一片片,云蒸霞蔚,姿态万千。而且安徽省淮北市的骑行队在此、永城市的骑行队也在此。一番嘘寒问暖,一番惺惺相惜,距离拉近了,话题多了起来。他们两只骑行队,玩得更好,不但阵容强大,而且带来锅灶,在离景区远处埋锅做饭,把骑行和野炊融合在一起,真带劲!合影留念后,大家进入赏菊阶段。
       
  菊花是中国十大名花第三,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也是世界四大切花(菊花、月季、康乃馨、唐菖蒲)之一,产量居首。因菊花具有清寒傲雪的品格,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历来为国人所钟爱。中国人有重阳节赏菊和饮菊花酒的习俗。唐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在古神话传说中菊花还被赋予了吉祥、长寿的含义。 大朵、小朵,姚黄魏紫,园抱、退抱、反抱、乱抱、露心抱、飞午抱的花朵式样,令人目不暇接;敦厚如弥勒佛的,纤细似婀娜飞天仙女的;富丽堂皇的,清寒有节的;襟抱未开、羞颜未展者,强弓硬马、笑傲江湖者,临风起舞、衣袂飘飘者,咬定青山、团团合抱者;应有尽有,令人沉醉。如果此时,有清蒸硕大的肥美螃蟹,有甘醇清冽的美酒,持蟹赏菊,把酒临风,那是怎样一个令人心醉神迷,不知今夕何夕!
      
  骑行前来,投身古韵苍苍的芒砀山景区,夫子崖有孔圣人的足迹,轻吟《论语》,瞩目孔子避雨处的夫子的圣像,仿佛拂开历史的烟云,见证了夫子周游列国,语出如金的生活。隐王陈胜的埋骨之地也在此,揭竿而起,争取自由、土地,反抗暴秦的大旗猎猎飘起。纵然以身横死,侠骨之香至今不散。刘邦斩蛇园、梁王墓群、曹操盗墓,都在菊花的光影里,亦真亦幻,令人遐思,思接千古。
      
  菊花、菊花,我花开后百花杀!温婉的花朵里,有“醉里挑灯看剑”的豪迈,有“一剑霜寒十四州”的剑气!骑行前来,赏的是菊,品的是文化,触摸到的是古老的岁月,共鸣来自三个省的土地、人文。
      
  菊花是我国经长期人工选择培育的名贵观赏花卉,公元八世纪前后,作为观赏的菊花传至日本,17世纪末叶荷兰商人将中国菊花引入欧洲,18世纪传入法国,19世纪中期引入北美,此后中国菊花遍及全球。而且有好多别称:寿客、金英、黄华、秋菊、陶菊。花色也丰富,此地即可见红、黄、白、橙、紫、粉红、暗红等诸色。不知是否可以这样说,赏花不必知道许多东西,只要开心快乐就好,可是有花不赏,你这个人恐怕有点太死板、无趣了吧。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22#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0 20:44 | 只看该作者
王阳 发表于 2017-10-23 21:55
赏菊的乐趣,一半在菊展,还有一半在骑行路上了。

说得好啊!目标只是一个结果,路上的风景最动人。
21#
发表于 2017-10-23 21:55 | 只看该作者
赏菊的乐趣,一半在菊展,还有一半在骑行路上了。
20#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3 21:44 | 只看该作者
剑叩南天 发表于 2017-10-23 17:47
跟着看了一次菊展,如果结尾再回扣一下前面骑车跨三省,或许更有意思。我曾写了首看菊展,发在这里助兴

...

谢谢,所言极是。有您的关爱和指导,我的进步会更快的。
19#
发表于 2017-10-23 17:47 | 只看该作者
跟着看了一次菊展,如果结尾再回扣一下前面骑车跨三省,或许更有意思。我曾写了首看菊展,发在这里助兴

他乡看菊赛
赛菊街心擂摆开,争娇夺艳斗奇瑰。
我家也有黄花美,恨不西风捎过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3 12:32 | 只看该作者
柯英 发表于 2017-10-23 10:05
一路骑行,一路赏景。很写实地记录这一趟远征,是一场户外运动的最好纪念。

谢谢,骑行,锻炼了意志,考验了体能,放飞了心情。
17#
发表于 2017-10-23 10:05 | 只看该作者
一路骑行,一路赏景。很写实地记录这一趟远征,是一场户外运动的最好纪念。

点评

褒贬尽在,又不露骨。像评委。  发表于 2017-10-29 16:07
16#
发表于 2017-10-22 03:16 | 只看该作者
橙子 发表于 2017-10-21 19:23
谢谢鼓励,祝愿您写出更好的作品来。

愿意和老师一起努力!祝老师一切安好!
15#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1 19:24 | 只看该作者
欧阳梦儿 发表于 2017-10-21 11:52
以骑行路线时间先后为序,移步换景的写法,一一描绘。

谢谢评点,祝愿您写出更好的作品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1 19:23 | 只看该作者
刘晓斌 发表于 2017-10-21 09:02
支持老师!祝周末愉快!

谢谢鼓励,祝愿您写出更好的作品来。
13#
发表于 2017-10-21 11:52 | 只看该作者
以骑行路线时间先后为序,移步换景的写法,一一描绘。
12#
发表于 2017-10-21 09:02 | 只看该作者
支持老师!祝周末愉快!
11#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0 15:36 | 只看该作者
戏笑九宫 发表于 2017-10-20 07:51
让东京汴梁菊花与汉源山水的美丽相拥,——“相拥”用“邂逅”替代是否更艺术?仅供参考,其实用“相拥”一 ...

有点汗颜,哪有这么好,只是笔随意动,写出自己的感觉罢了。

10#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0 15:11 | 只看该作者
戏笑九宫 发表于 2017-10-20 07:51
让东京汴梁菊花与汉源山水的美丽相拥,——“相拥”用“邂逅”替代是否更艺术?仅供参考,其实用“相拥”一 ...

谢谢,惭愧,只是一路写来,并没有牵扯到诸多问题。再次谢谢精彩评点。
9#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0 15:07 | 只看该作者
姚玉凤 发表于 2017-10-20 12:28
看来真可以称你为苏北老乡了,因为我老家就是徐州贾汪区的,看了你的散文,真是羡慕极了,什么 叫潇洒?你 ...

早知姚玉凤老师文名,今天一见,三生有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25 17:31 , Processed in 0.184300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