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966|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生产队印象之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3-8 21: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农业学大寨

  我们村子下边有一座叫道葬坟的小山,坡度较缓,是一些松树林。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毛泽东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于是全国农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运动。队上就利用农闲时间在这座山西边山坡上大规模地垦荒,这就是当地学大寨的形式与做法。先是将地挖出来,再用石头砌出很高的地埂,然后将地填平,成为梯地。经过多年的劳动,挖出了近百亩山地,因为是学大寨运动中的产物,这些地被人们叫做“大寨田”,虽以田称,但因无水不能种稻谷,只是大春种包谷、小春闲置的旱地。

  在挖地劳动中,地里插着上面写有“农业学大寨”的红旗,在风中飘扬,被大风扯得叭叭作响。这座山与马厂村相邻,西边是漾濞江河谷,每到中午,风就特别大,呼呼作响,在冬季,大风吹到人身上,寒冷刺骨。当时我妹妹只有一两岁,每天干活,大人都将她带到地里,经过长期被吹风,得了被风呛了的病:脚手颤抖,肚子疼,鼻青脸肿,到医院里看病,开了一瓶松节油涂抹全身后治好了。

  将山坡挖成平地,上地埂成了有八九尺高的坎,熟土被深埋,生土翻了出来在表面,因为土很瘦又多砂石,庄稼收成很差,这些地的上埂,直到现在也未改良成肥土,后来人们才认识到这是违背规律的做法。

  另一种学大寨的形式是将地里的石头挖掉,或是将地深翻,挖掉石头后,便于耕种,土层深厚也就疏松了,这样做能提高粮食产量。大水塘有一块经过深挖的大地,被村里人叫做“深挖地”,土地承包后已成为肥沃的好地。

  遇到不太大的石头,用几个人或十来个人撬起,碰到很大的石头,就要用炸药来炸。炸石头要先在石头上打炮眼,一个人扶炮杠,另一个人使锤,两人要配合得好。炮眼打好后,放入炸药,再放上插上引线的雷管,装炮就算完成。炸炮时干活的人要远远的让开,选一两个年青力壮、身灵手巧之人点火,一般选在中途休息或吃饷午的时间。随着一声轰隆的巨响,石头被炸裂,再用炸杠撬开,有的大石头,要炸多次,才能取完。还在读小学时,我就参加打炮眼的劳动,但还不敢点炮。

  当时,县里还组织过各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到大寨参观学习,据说去参观者必须遵守一条规定:到大寨后不准进农户家看。吃到的饺子是用白菜做馅,按南方人的习惯,包饺子是要用肉做馅的,有的人出于好奇,偷偷地到农户家,才发现生活十分艰苦,回来后都说:大寨人的生活过不成。有一年在挖成的梯地上种包麦,先是在地里挖一些又大又深的坑,放上一些松土,然后种包麦,叫“大窝塘”。包麦出苗后,干天干旱,雨天塘内又会积水,收成也就不好。经过一次实践后,这种既费工又不增产的种植方法被淘汰了。

  读中学后我才明白:学大寨应当学习苦干实干精神,而不是学砍树开荒、把坡地挖成梯地的做法,当时的做法只学到了形式,没有学到实质。由于宣传力度很大,广播上讲,发到生产队的报纸上也报道学大寨的消息,于是县内提出了“远学大寨,近学光明”的口号。几十年过后的现在,学大寨的情形几乎被人们忘记了,当年开垦出来的梯地,水利设施至今仍未解决,这些地上已被村民们栽上了核桃树,将来会成为一片核桃林。

                      过年

  对过年的记忆,是从童年时代开始的。童年到少年时的过年,是在十分困难的环境中渡过的,然而还十分喜爱过年,也总是盼望着过年。因为生活相当贫困,过年既无新衣服穿,也没有人给孩子压岁钱,但孩子们都爱过年,过年也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生活要比平时好一些。有年猪的年份,过年这几天就有肉吃。于是孩子们就想:要是能天天过年该有多好。有条件的人家,会买一封炮仗,在腊月三十晚上和正月初一早上放。买不起炮仗的我们,也爱听别人放炮仗。有时向大人争要炮仗,因为买不起,大人总是说:“有钱买炮仗,落得一声响”,就是说买炮仗是太浪费的事情。在看别人炸炮仗时,见到有几个当时未炸响的,我们会很高兴地拾起来,有引线的,会点着火后炸,没有引线的,或将外皮剥开后再点火或是把未剥的炮仗放在石头上,用斧头砸响。不知道那时为何如此喜爱炮仗。

  过年是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要用麦面和香油(核桃油)炸馓子,用糯米炒炒米。过年这几天,早上要吃炒米茶:放上炒米、馓子、白糖或红糖,用瀑涨的开水烫熟,这是孩子们十分爱吃的食物。三十这天晚上,要煮肉和做上一些其它食品,进行庄重的祭祖活动,然后才吃晚饭。在我们这里,三十这天的晚饭要早,越早越好。当听到炮仗的响声,就是有人祭祖,准备吃晚饭了。

  院子里要栽一株砍去根段的松树,在根上焚香化纸,供奉食品,是祭祀天地的。中国人认为松树为树君,大抵是取“天、地、君”之意吧。当香点燃,院子里便飘着一种植物的香味。按家乡的风俗,三十晚上与初一早上是忌到别人家去串闲的,到了初二才兴出门走亲戚。初二这天,要将嫁出去的姑娘接回娘家过年。腊月三十和正月初一,又叫“大年三十”与“大年初一”,表示人们对过年的重视。正月初一这天是不出门干活的,表达了人们辛苦劳累了一年后休息一天的愿望。这天早上有“抢头水”的习俗:孩子们早早地起来,最先一个到水井或沟里取水,取到水后在井沟边点香、放鞭炮,告知别人自己抢到了头水,用取回的头水泡成的茶叫“敬茶”,先用来祭祀天地、祖宗,喝了这样的茶后会心里明净,吉祥平安,大概是取一年中第一天最早的水吧。过年这几天,人人都图个吉利平安。

  初一早上要吃元霄,这种食品用糯米面做成圆形或扁圆形,用炒过的核桃仁粉加白砂糖或红糖做馅,煮熟后就能吃,一般做得有桐籽大,越圆越好。少年时,我能吃完十四五个元霄。吃元霄,应该是象征一家人团团圆圆之义。这天人不但要起得早,而且饭也要早,这是预示做什么事都要早的美好愿望。

  生产队时,物质是相当匮乏的,生活十分艰难,但人们对过年是投入极大的热情与心力的,年味也就十分浓厚。奇怪的是: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今天,年味反而变淡了许多。
                         00年三月七日夜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苏忠伟 于 2010-3-8 21:25 编辑 ]
23#
 楼主| 发表于 2010-3-12 08:1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笨小暖 于 2010-3-10 09:18 发表


————
星均老师的评很精深,暖来认真学习!

谢谢小暖。
问好朋友!
22#
发表于 2010-3-10 09:1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梁星钧 于 2010-3-9 12:23 发表
  前篇:通过记述,让原事件复活,让人从中获得体验教益。学形式还是学实质的揭示,醒人。
  后篇:沉静的叙述,写过年的几个典型场面。从容不迫,一点也不浮躁,理趣情味讲得头头是道,语言简洁干练,取得了以 ...


————
星均老师的评很精深,暖来认真学习!
21#
 楼主| 发表于 2010-3-9 20:0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杜永生 于 2010-3-9 16:05 发表
在“农业学大寨”时期,很多地方都有“大寨田”模式,而学大寨的真正内涵就是苦干,实干,拼命干。即使当时的人们很有热情很有激情,可是由于各地学大寨的初衷有所偏离,生活依旧是贫困相加。在过去过年,是小孩子们 ...

感谢杜版主的悉心指导!
是的:生产队时,吃到一顿肉很难,如今不少人做到了天天能吃肉,有的人甚至说:不吃一顿肉都过不去。生活的变化,有些让人意料不到。
问好朋友!
20#
 楼主| 发表于 2010-3-9 19:5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鸽子杨军 于 2010-3-9 13:15 发表
质朴的文字,熟悉而亲切的旧事,带着淡淡的若涩味!好在,现在生活好多了,历史不会再重演了,让人感慨啊

谢谢鸽子杨军。
是的:生产队不会在中国历史上再出现了,我们的后代会过上比我们更好的生活。
问好新朋友!
19#
 楼主| 发表于 2010-3-9 19:5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梁星钧 于 2010-3-9 12:23 发表
  前篇:通过记述,让原事件复活,让人从中获得体验教益。学形式还是学实质的揭示,醒人。
  后篇:沉静的叙述,写过年的几个典型场面。从容不迫,一点也不浮躁,理趣情味讲得头头是道,语言简洁干练,取得了以 ...

感谢梁老师的精心指导!
问好朋友!
18#
 楼主| 发表于 2010-3-9 19:4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杜永生 于 2010-3-9 11:03 发表
先记号。后欣赏。问好!

谢谢杜版主!
问好朋友!
17#
 楼主| 发表于 2010-3-9 19:4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季大相 于 2010-3-9 08:38 发表
那年月,纯朴亦是苦中有甜的滋味.真情文字,学习

谢谢大相!
对生产队的记忆,有一种十分复杂的滋味……
问好朋友!
16#
 楼主| 发表于 2010-3-9 19:4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笨小暖 于 2010-3-9 06:59 发表

 景言绪,绪言情,境言心—— 几幅场景交织相融,无一不透散着对生活的浓厚深情。过去的年代,竟也有许多现代人所无法体验的事物,构成独特的风景和思绪,展望着时光之端与未来。通篇叙述生动,白描笔触,勾勒得 ...

谢谢小暖的细心点评与热情鼓励!
问好朋友!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3-9 19:4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zfx875206 于 2010-3-8 23:31 发表
因为没有经历过,所以有点听古话的感觉,欣赏朋友朴实的文风,学习了,问好。

没有经历过生产队时代,应当说是幸运的,因为那时的生产生活很苦啊。
问好朋友!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3-9 19:3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李雷 于 2010-3-8 21:37 发表
学大寨,老百姓越学越穷。过大年,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今天,年味反而变淡了许多。——叙写的真实,尤其是吃白菜馅饺子的回忆。家乡特有年俗,令我长了见识。
苏老师文章一贯是质朴,自然的风格,给人亲切之感。欣 ...

谢谢李雷朋友鼓励!
问好!
13#
发表于 2010-3-9 16:05 | 只看该作者
在“农业学大寨”时期,很多地方都有“大寨田”模式,而学大寨的真正内涵就是苦干,实干,拼命干。即使当时的人们很有热情很有激情,可是由于各地学大寨的初衷有所偏离,生活依旧是贫困相加。在过去过年,是小孩子们最为期盼的事情。在我们这里有句老话叫:大人巴种田,小孩盼过年。实际上,因为当时物质生活的贫乏,也只有能在过年期间得到想要的想吃的。现在,生活水平与过去具有霄壤之别,想吃什么、想玩什么,想得到什么,只要兜里有钱都可以满足,也就是天天都在过年。回望过去,实际上就是凝聚在内心的真切情愫,需要这样的抒发与记述。问好!
12#
发表于 2010-3-9 13:15 | 只看该作者
质朴的文字,熟悉而亲切的旧事,带着淡淡的若涩味!好在,现在生活好多了,历史不会再重演了,让人感慨啊
11#
发表于 2010-3-9 12:23 | 只看该作者
  前篇:通过记述,让原事件复活,让人从中获得体验教益。学形式还是学实质的揭示,醒人。
  后篇:沉静的叙述,写过年的几个典型场面。从容不迫,一点也不浮躁,理趣情味讲得头头是道,语言简洁干练,取得了以点代面,以少胜多的好效果。文尾的反问也耐人寻味,将全文脉络一下很好地回映和串联起来了。
10#
发表于 2010-3-9 11:03 | 只看该作者
先记号。后欣赏。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8 19:01 , Processed in 0.184271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