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96|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采访手记:一个偏远山村的婚姻困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3-14 08: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个偏远山村的婚姻困局
三岔镇的四棵古柏,大概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这是一个地处山区林源地带的平静村庄,村前有潺潺小溪,山上有葱茏的林带,可以称得上山青水秀,但瘠薄的土地并不能带给他们想要的幸福。

佘家门:一个老人的幸福期待

  在佘家门村,今年81岁的田彩环仍然是一个6口之家的精神支柱。她率领的这个家庭由三代人构成:一个48岁的儿子,一直未婚;三个孙子,依次为28岁的王灶代、26岁的王灶银和23岁的王灶红;一个是已经去世多年的大儿子的哑巴媳妇,三个孙子的母亲。

  春天暖暖的阳光照着他们已经有40多年的老屋。和院子里的敞亮相比,几间屋子就有些背阴和潮湿,我们就坐在这个没有围墙的院子里,倾听老人叙说。

  她说,她最大的心愿是给孙子找一房媳妇,三个孙子只要有一个结婚了,她也就放心了。她还说,前几年,看着几个孩子一天天长大,她满心欢喜;现在,看着他们在她身边走来走去,她晚上睡觉都不踏实。在这个偏远的山区,娶亲需要很大一笔钱,不算盖新房,也得七八万元,而他们一家一年的净收入也不到1万元。

  2009年,具有小学三年级文化水平的王灶代去新疆打工,到年底结账,应该可以拿回来2000多元,结果包工头只给他打了白条;之前去过内蒙、宁夏等地打工的王灶银,因为基本不识字,外出打工根本挣不到钱,有时候连回家的路费都挣不到;最小的孙子王灶红小学毕业,还上过几天初中,是这个家庭文化程度最高的,3月10日这天,他去麦积区办事,我们没有见到,据说他是弟兄几个中最机灵的,今年准备去武汉打工。

  说起这个家庭的生活景况,田彩环老人说,由于几个孩子经常外出,家里的粮食基本够吃,钱没有,去年她80岁生日,她连一袋方便面也没吃上;今年春节,她没吃到豆腐。

  即便如此,老人仍然精神矍铄,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她对幸福的期待是:如果什么时候能够盖一座新房,就可以娶一个孙媳妇进门,给这个家带来生机和希望。

今年81岁的田彩环老人表情生动。


佘家门村局部。


田彩环和她的儿孙们。

三岔乡:一个文明古镇的现代出路

  佘家门村所在的三岔乡原名吴砦乡,位于甘肃省麦积区东部,地处秦岭山脉北麓林源区,渭河河谷地带,距麦积城区70多公里,陇海铁路、310国道纵贯全境,交通便捷。

  据三岔乡副乡长董小社和刘翠娥介绍,全乡分布在由“一线四沟”构成的狭长地带。“一线”为310国道沿线,四沟依次为佘家门沟、前进沟、太碌沟和王山沟。以渭河为界,对岸为陕西辖区的陈仓区凤阁岭镇。早在2006年,乡上就提出三岔乡的发展规划:“一线建市场,四沟兴旅游,基础治水路,产业调结构”。

  2009年,在基础设施改造方面,该乡新修农路41.6公里,维修农路8条42.3公里,完成道路硬化24674.15平方米,总投资超过500万元,目前全乡川区通村主干道基本实现了水泥硬化,山区通村道路基本实现了沙砾化;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一是以花椒为主导的种植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在巩固原来15000亩大红袍的基础上,新栽植花椒1400亩,花椒总面积达到16400亩,扩大早实核桃种植面积,新栽植花椒1400亩,总面积达到2800亩;二是养殖业产业化经营程度进一步提高,全乡黄牛存栏达到500余头,生猪存栏2万头,出栏2.3万头;三是劳务输出进一步扩大,外出务工人员1682名;四是项目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太碌免烧砖厂年产值1200多元,兴办6个采沙场,全乡二、三产业从业人员达3975人。全乡17个行政村15521人,2009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020元,比2008年的1632元有了显著增长,其中二、三产业的收入占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三岔乡其实也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承的古镇,早在宋代,这里曾是辽宋的主战场之一,宋代名将、吴麟兄弟曾经转战此地。该乡境内现存古迹有城隍庙、古城门和古城壕,古牌坊“三岔镇”牌匾为清乾隆年间书写,另有省级文物和森林旅游景点多处,具有发展旅游产业的资源优势。

清乾隆年间书写的三岔镇牌匾在原处保存完好。

  副乡长董小社告诉记者,三岔乡2010年的奋斗目标是,实现经济总收入6980万元,人均纯收入2200元,主要思路是继续稳步推进以花椒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加大黄牛和生猪养殖,争取项目资金发展吴砦古城人文旅游和佘家门碧峪生态旅游产业,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的路子,切实改变农民群众的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

  在谈到佘家门村的生活状态时,董小社说,这个村子过去主要是出山的道路不通,交通不便。现在,路修好了,但耕地都在山上,土地质量差,农业收入低且不稳定,本村的女孩子长大都嫁到外面了,成年男子成婚的比例一直不高。在现有的经济和生活条件下,解决这个问题的难度依然很大。


三岔乡残存的明城墙遗址。


陇海线贯穿三岔乡全境。

换亲:一个村庄的婚姻困局

  3月10日下午,在村委会的小二层办公楼下,村主任李应怀介绍说,佘家门全村现有124户516人,200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只有1200元,而且贫富差距比较大,有些家庭人均收入还不到500元。虽然花椒和早实核桃种植面积已经占全部土地面积的50%以上,但收入不高,全村困难家庭仍近一半,其中10%为绝对贫困家庭。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成年男子结婚成为全村最大的困难,目前该村有未婚成年男子50多人,2008年有4家人成亲,其中2对为换亲;2009年只有1家娶亲。

  换亲就是交换双方家庭各有一男一女,都到结婚年龄了,两家姑娘互换,做对方家的媳妇,这样既解决了双方的经济压力,也组建了两个新的家庭。像田彩环这样的家庭,四个光棍的结婚成本几乎是个天文数字。田彩环的大儿子已经没有任何希望,三个孙子都是男孩子,家里没女孩,不具备换亲的条件,孙子的最好出路就是招亲,做上门女婿。

  也许正因此,在这个村子,换亲因为不需要太多的彩礼,成本低,一度成为解决婚姻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现在,随着年轻人外出打工数量的增多,观念的变化,本村女孩子外出以后都选择在外成亲,换亲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新增光棍也许会更多。

  谈到怎么会形成这种尴尬局面时,李应怀说,一是村里的自然条件差,发展农业经济的基础薄弱,农民增收只有外出打工这条路,但很多人因为文化素质低,出去打工也挣不到钱;二是民风朴实,对生活的要求不高,人们普遍缺乏闯劲;三是组织化程度低,一些人外出打工拿不到工钱,去年朱小红等12人在新疆打工被欠薪4万多元,一直要不回来。这些问题,一时间难以得到解决。

  交谈间,正在村口电话讨薪的朱小红拿着包工头给他的欠条给我们看,在这张没有署全名的欠条上,我们看到仅他一个人的欠款达6000多元。记者随即拨打朱小红提供的包工头孔某的电话,想了解一些情况,电话一直通着,但无人接听。据说,包工头是天水市秦州区人,一直在新疆领工干活,眼下又在天水招工。

  面对全村这么多光棍,村主任李应怀感叹,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女子全部外嫁,男子只好外流,说不定过不了多少年,这个村子就消失了。一位曾在这个村子生活的知情人说,他一个亲戚家的女孩从小就发誓,长大一定要离开这个村子,因为从她记事起,一家人年年都在搬石头修路,修好了被水冲坏,坏了再修,几代人都这样搬来搬去,也没把日子搬出个样子来。每想起搬石头修路,她的心比石头还沉。

  在田彩环老人家,我们问她的大孙子王灶生对未来的想法,他说他准备招亲,做上门女婿。据说,即使做上门女婿,男方也得拿出近2万元,问他有没这么多钱时,他低头不语。

打工回来的本地女孩从古镇牌楼下走过。


[ 本帖最后由 财智天下 于 2010-3-14 20:48 编辑 ]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3-22 12:36 | 只看该作者
一并谢过各位朋友的关注!

此稿刊发地址:http://www.tsrb.com.cn/tsrb/content/20100322/Page07HO.htm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3-22 12:3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平和·晚清 于 2010-3-19 11:51 发表
谁来拯救它,拯救这个文明的古镇,及这个古镇上的人们???
写的好!图文共出,说明力更强!辛苦了!


谢谢晚清读和留言,问好你!
11#
发表于 2010-3-19 11:51 | 只看该作者
谁来拯救它,拯救这个文明的古镇,及这个古镇上的人们???
写的好!图文共出,说明力更强!辛苦了!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3-15 22:3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房子 于 2010-3-15 22:27 发表
这种记实性的作品,更有直击现实的心灵震撼意义。是生活现实的一面镜子。能引发人们关于人类生态的思考。很不错。
问好财智。


  呵呵,祝贺你老人家荣任散文斑竹,因为忙乱地工作着,生活着,来这里少了,但仍然关注论坛,真心牵挂朋友们,祝你在这里更好地施展才华,做一个优秀的斑竹!

  远握!
9#
发表于 2010-3-15 22:27 | 只看该作者
这种记实性的作品,更有直击现实的心灵震撼意义。是生活现实的一面镜子。能引发人们关于人类生态的思考。很不错。
问好财智。
8#
 楼主| 发表于 2010-3-15 22:1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董万军 于 2010-3-14 21:40 发表
读罢此文,被深深地震撼了,文字的力量足以改变一个古镇。
送上祝福——给小镇的人们和所有的好人!


谢谢万军朋友,也问好你!
7#
 楼主| 发表于 2010-3-15 22:1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zfx875206 于 2010-3-14 21:12 发表
首先钦佩朋友客观而真实地记录了我们西部地区贫穷落后的真实状况,从对一户居民细致的采访,到乡政府和村委会的总体情况介绍,使文章具有了涵盖性,最后再回到村民身上,让我们对偏远山区因为贫穷而面临的婚姻状况很 ...


谢谢匣子朋友读评,问好!
在现实面前,新闻只能客观叙述,以引起关注!
读过你的文字,很有才气的!
6#
发表于 2010-3-14 21:40 | 只看该作者
读罢此文,被深深地震撼了,文字的力量足以改变一个古镇。
送上祝福——给小镇的人们和所有的好人!
5#
发表于 2010-3-14 21:12 | 只看该作者
首先钦佩朋友客观而真实地记录了我们西部地区贫穷落后的真实状况,从对一户居民细致的采访,到乡政府和村委会的总体情况介绍,使文章具有了涵盖性,最后再回到村民身上,让我们对偏远山区因为贫穷而面临的婚姻状况很是担忧。在采访的同时作者深入挖掘了造成这种贫穷落后状况的原因(自然条件差,发展农业经济的基础薄弱,农民增收只有外出打工这条路,但很多人因为文化素质低),并对如何解决给予了厚望。布局精湛,行文条理清晰,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匣子学习了,问好朋友。
4#
 楼主| 发表于 2010-3-14 20:5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笨小暖 于 2010-3-14 09:17 发表
一个老人的幸福期待、一个文明古镇的现代出路、一个村庄的婚姻困局——三个焦点,三幅场景,一个主旨:我们还是太贫穷了。这个贫穷是基于物质的,还没有立意于知识。这单纯的贫穷无疑是时代的悲哀,而记录并叙述这一 ...


谢谢你认真评读,在中国的基层和乡间走一走,就知道活着和幸福是怎么回事了!
新闻纪事类作品,放这里有些突兀,权当我一个仓库吧!
问好并祝福你!
3#
发表于 2010-3-14 09:17 | 只看该作者
一个老人的幸福期待、一个文明古镇的现代出路、一个村庄的婚姻困局——三个焦点,三幅场景,一个主旨:我们还是太贫穷了。这个贫穷是基于物质的,还没有立意于知识。这单纯的贫穷无疑是时代的悲哀,而记录并叙述这一切,成为艰辛的义务和使命。文章的纪实性、真对性、以及场景的客观铺就,使许多乡村共同的内核征态有了深绵的挖掘,去掉影象于文艺色彩上的模糊感,存留焦虑的中心,侧重并清晰地把发展不均的生存态链作出完整的交待,这缜密而不容忽视的焦虑感更要成为许多人的关注点而不是某一个人,某一群人,所以文章的昭示性很强烈,透过表象和内在的杂乱无序,过滤细碎的沙粒,凝聚成这样一篇有价值的纪实报告散文,旗帜般张扬在更多的思考和共鸣中,召唤、开拓、改观如上一切的阴影,这是文章的主旨思想,也是社会发展中的一项良好的促动。通篇下来,唯三岔乡的叙述颇具乐观而已。粗糙阅读,留下自己微弱的足迹,感慨万千,期望这样贫穷和没有阳光的画面从此渐渐消失和改观。
2#
发表于 2010-3-14 08:59 | 只看该作者
先报个到,再细细聆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8 18:57 , Processed in 0.307156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