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554|回复: 3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民间俏皮话趣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10-3-14 22: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民间俏皮话趣说


  民间有许多非常有趣的歇后语,俗称俏皮话。和我们一般都熟悉的歇后语不同,民间的俏皮话个个生动、幽默,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也蕴含着最朴素的哲理。而随着人们生活条件和生存状态的改变,许多俏皮话也将濒临灭绝。下面就搜集几则,与大家共赏:
  
  平房不漏——有(盐)言在先

  
  过去,在东北农村,住的多是平房。所谓平房,就是用泥坯垒起房山墙,上加房梁、椽子、檩子,檩子上再铺芦苇或是谷草编成的房笆,然后在上面抹泥。由于这样盖起的房子没有房脊,房顶是平的,所以称为平房。(另外还一种是有脊的,房上要苫草,则称为草房,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吟诵的该是这一类的房子了。)
  
  由于平房没脊,上面又是抹的泥,所以下雨时候雨水就会顺着泥土的缝隙往下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便想出了在泥里加盐的办法。由于泥里有了盐,下雨时就会吸收雨水形成盐水,盐水的张力要比雨水大得多,所以就不会再漏了。套用一句中学课本里话来说就是——劳动人民的智慧果然是无穷无尽的。
  
  于是就有了这句俏皮话:平房不漏——有(盐)言在先。
  
  参加工作多年,常常会有上级主管部门下来督导检查的情况。检查也就罢了,有意思的是,每次检查之前都会事先下达通知,要求下边做好准备。刚开始时总不明白:既然要检查,就应该是突然袭击,叫下边毫无准备,这不更会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吗?何必要事先通知叫下边有了防备呢?后来时间久了,终于有所感悟:原来,事先通知就是明确告诉下边:千万要做好应对措施,我们可是“平房不漏——有(盐)言在先”了,你们要是再不把戏演足,那可就怪不得别人了!因为无论是“上边”还是“下边”,彼此都很清楚:所谓检查,不过是例行公事,看看材料,走走场子,吃吃喝喝,做做样子罢了,又何苦把事情做得太绝叫大家面子上过不去呢?皆大欢喜岂不是更好?
  
  小孩儿拉屎——挪挪窝儿

  
  现在住着楼房、有着独立卫生间的人们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句话的意思,但住在农村、尤其是偏远地方的人们,对这种情形应该还不陌生。
  
  无论过去现在,无论大人小孩儿,当然都是要拉屎的,大人们好办,简易的、甚至简易得只用苞米秆夹成的都不怎么避人的厕所里就能解决了,可是对于小孩子就有些困难。因为这厕所实在过于简易了,简易得只有一个坑两块板,胆小的或是太小的孩子是不敢蹲在上面方便的,所以只好就地解决,好在农家院子只有一层土,拉完后拿锹一收也就是了。
  
  问题在于,如果在一个地方拉屎拉得多时,小孩子把握不好,就可能不小心蹭到屁股上,所以但凡有经验的孩子,每拉出一些,就会换一个地方,再拉出一些,就再换一个地方,而俏皮话“小孩儿拉屎——挪挪窝儿”就是这么来的。
  
  记得有一年,附近某乡长因为招商引资非法侵占土地,犯了众怒,引发农民集体上访,结果土地没占成,这位乡长也从被迫灰溜溜地走人了。这件事还上了省电视台的新闻,一时间闹得轰轰烈烈。本以为这位乡长的政治前途会从此彻底断送,可是没过多久,居然发现他又在县电视新闻中露面了,而且还出任了另一乡的一把乡长。这以后,类似的事情看得多了,就常常会会想起这句俏皮话来。是啊,“小孩儿拉屎”是一定要适时“挪挪窝儿”的,如若不然,把屎蹭到屁股上就不好看了——小孩儿如此,官员们又何尝不是呢?
  
  麻秆打狼——两头害怕

  
  麻秆这东西现在已经很少见了,但在过去的农村却是常见甚至是必备的,有一个比喻,形容人“瘦得像麻秆似的”,说的就是这个“麻秆”。麻秆,顾名思义,当然是麻的秸秆,但却不是指麻刚刚收割后的秸秆,而是指沤后去皮的秸秆。在东北,有两种麻,一种是苘麻,一种是线麻,前者是打绳子的好材料,后者则是大娘大婶儿用来纳鞋底的必备。
  
  无论哪一种麻,都不可能把生硬的纤维从麻秆上扯下来直接就用,必须要沤软了才行。初秋,到了麻成熟的季节,人们就会把它们成捆成捆的割下来,用石头压在水池子里,苘麻要三五天,线麻则要半个月左右,把表皮纤维沤得柔软了,再捞出来晾干,把表皮纤维扒下来打绳子或是纳鞋底,剩下的就是所谓的“麻秆”了。可以想像,这样沤过的麻秆又轻又脆,一碰就折,沾火就着,所以往往做为引火的工具。用它来打狼,不怕才怪呢?
  
  当然没有人会用它来打狼,不过如果真要这样遇到狼,相信狼也一定会害怕人的,因为他不知道你拿的是什么家伙,更不知道你是不是真的要对它下手。这就是所谓的“麻秆打狼——两头害怕”了。
  
  在反贪局调查贪污,或是公安局调查涉黑的案子时,涉案人员自然会惶惶不可终日,可是办案人员却也总会有些畏首畏尾、瞻前顾后,原因很简单:无论是贪官,或者是黑社会,都会有一定的后台基础,而有了这样的后台撑腰,办案者自己稍有不慎,是会遭到反强烈反噬的——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并不罕见。
  
  猎物害怕猎人并不稀奇,何以会有猎人怕猎物的情况呢?还是在于他们手中的家伙不地道,用“麻秆”去打狼,当然要“两头害怕”了,如果换成猎枪,还会有这样的情形吗?
  
  什么时候我们的执法者会拥有一把极具威慑力和打击力的猎枪呢?(水如空)
  
  
  

[ 本帖最后由 水如空 于 2010-3-15 21:15 编辑 ]
31#
发表于 2010-3-23 23:17 | 只看该作者
呵呵,楼主这是保护文化遗产哦,应该还有更多俏皮话吧?!期待啦。
30#
发表于 2010-3-20 19:44 | 只看该作者
留个脚印,周末依然有些忙碌。忙完细品!
送上问候!
29#
发表于 2010-3-19 22:0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9# 水如空 的帖子

如空一不小心欠了文债,表示同情

不过,显见大家是多么的认可你的为人和为文,真的难得。
28#
 楼主| 发表于 2010-3-19 20:53 | 只看该作者

旧帖要压下去了,故在此一并回复:

多谢诸位朋友捧场,真的受宠若惊,想谦虚一把又不敢,因为记得有人说过一句名言:“你还没伟大到可以那样谦虚的程度!”
朋友们的支持和期望却实实在在地给我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这一篇是随意之作,要续下去已经很难,何况要写成系列了。因为这三则俏皮话是和过去的民俗相关的,要搜集出这样的俏皮话并不是很多,而且还要联系时政就更难。没有办法,权且记下这笔帐吧,容后慢慢还……
27#
发表于 2010-3-18 20:18 | 只看该作者
十分欣赏水先生的文章。如此联系实际解说歇后语,让我们受益不浅。
希望水先生写出系列来。
26#
发表于 2010-3-17 16:45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盼继续。
25#
发表于 2010-3-17 16:3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1# 25#的帖子

说得好!支持。
22#水版啊不是失落,是惋惜呵呵。像水如空这么好的老师一定要顶的。水如空勤奋钻研精神很是崇拜,很荣幸和你一起当粉丝啊。羡慕你们都记性好,而我看什么都记不住。却又不专心,最近又要忙着关注冰上公主去了。嗖嗖嗖,世锦赛滑冰去了呵呵。
24#
发表于 2010-3-17 16:16 | 只看该作者

      生命源于乡土,文化源于生活。离开了乡土、离开了民间的文化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的,最终会像一抹轻云随风而逝在浩渺无边的远方。


23#
发表于 2010-3-16 22:17 | 只看该作者
前来学习!送上支持!
祝贺精华!
22#
发表于 2010-3-16 19:31 | 只看该作者
另外,你记东西咋那么扎实呢?我觉得我记东西就很牢了(窃笑一秒 ),可比你差很多。羡慕得狠:)
21#
发表于 2010-3-16 19:2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1# 水如空 的帖子

如空,你真的是很儒雅。我在想,做你的学生当是多么幸福的事呵。无论工作多忙,农活多累,一定要牺牲时间多来江天交流,不然,云端会很失落的:)

看来我跟云先生都是你的粉丝了
20#
 楼主| 发表于 2010-3-16 18:46 | 只看该作者
多谢诸位朋友的关注!
尤其感谢云端兄提供的素材,现在心里也没底,不知道能否形成文章,但我会尽自己最大努力的,也许时间会长一些……
民俗文化尽管不是主流,但毕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所以要珍惜,也要关注!
有一句话,大家应该都熟得烂透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问题就在于:只有保持本民族固有的文化,才会与世界其他不同的文化进行互补,这才可能使本民族的文化走向世界,在世界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如果抛弃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只一味崇洋学洋,结果一定很可悲。唐太宗说:取法其上,仅得其中;取法其中,不免为下——和人家学,再怎么也不可能学到人家骨子里去,形似都难,何况神似?
中国文化向来有着强大的融合力,于外来文化从为抗拒,而是取其可用部分,将其融合,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最典型的就是佛教文化。而近代,随着列强的入侵,西方文化也同时入侵,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在一定程度上再次丰富了中国文化。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无论怎样融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本根从来就没有发生过动摇,更不用说会有根本性的改变。甚至可以说,无论是谁,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没有改变的可能。一切试图捣毁中华文化的努力注定要以失败告终。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19#
发表于 2010-3-16 15:58 | 只看该作者
我现在不爱用纸写,因为我写字太慢,字又不好看。水如空对手稿的别有一番情谊,对了,还有李明的手抄本《红》还有自加的情节,对我倒是启发和教育。一直以来都以为没电脑可用就是现代人不学习的借口。
幸亏你们还写字,否则若干年后,“写文章”要变成“打文章”了。
18#
发表于 2010-3-16 15:3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一水 于 2010-3-16 12:44 发表
我是觉得,云先生和如空可互为知音了:)很多次,我见你们的跟帖回复观点是那么的一致,最让我惊讶的是你们对苏轼和佛印的几诗偈公案的掌握运用,相通之处让我羡慕,可见心思是多么的灵犀,这真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机 ...

过奖了。看水如空的文章,学识及严谨治学精神,我只有敬佩和羡慕的份儿。
佛印那两个典故,说来就是我所知道的全部关于佛印的典故,且还是从朋友的文章那里看到的。说灵犀,倒是我那位朋友的学识和素养,可以作比:)
17#
发表于 2010-3-16 13:1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云端 于 2010-3-15 22:55 发表
同样是版聊,我就喜欢楼上两个水说的这样,有实质内容的。
另,我知道的民间俏皮话好多的,水如空若真要写系列,我可以提供素材。

再说本文,说得都是对,但仔细想想也真的很有现实基础。文章我确实是喜欢的。有 ...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我基本是把云先生的跟帖当作文章来读了,把这现成的词句给你,大约应该算一种呼唤了 (就不信你把那些俏皮话烂到肚子里,哈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9-29 01:23 , Processed in 0.512852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