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607|回复: 5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丈量埃玛大街的长度——读小暖《通往埃玛大街教堂的长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3-28 09: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丈量埃玛大街的长度
——读小暖《通往埃玛大街教堂的长度》
梅林
  
        埃玛大街,这个名字,反复在我心里出现,以至不再会再磨灭了。它有无与伦比的美,小暖如数家珍般,给我们展示着。长长的走廊,有七十根左右的柱子,漫延成埃玛大街的长度。光有长度,那还是模糊的,但我们不会遗憾。水泥的色泽,雕花的绽放,喷泉的舞蹈,街灯的光芒,百合花的细密,直到教堂钟声的悠扬。如果你还嫌这些不够,那么,做祷告的人们的目光,会让你触摸到神圣的光环。埃玛大街如此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定定地看着它,便把它看成了世间的唯一。
  

  埃玛大街就是这样美,注定它不会消失。把它比成花朵,可以表现它的美。但要记住,它是因时光而绽开的,永不会凋谢。正因为如此,埃玛大街就有了足够的长度。如果你看不清它,那么它很普通,几十分钟便可走完,甚至只要几分钟。——其实,你所走的只是一条走廊,一条走廊而已。那不是埃玛大街。小暖可是走了很久很久,走了很多遍很多遍。从不同的方向走,从不同的时间走,从幼年一直走到成年走到此刻。还没有走完!
  

  时光不是对所有的人都有意义,而到了小暖这儿就不一样了。外婆就说她心事重,事实上,许多时候,她就坐在教堂前沉思,如同那些人对着天主祷告。她将心思写成纸条埋在百合花下,那心思就同花一样细密。在长长的时光里,她用长长的心思,结成了埃玛大街的长度。如果看到了这点,那应该可以算是小暖的准知音了。到底是什么样的心思,不用去多猜,从小暖对埃玛大街的描过,我们就可以揣摩到。不过,要想有更深的了解,那就要看到她在幼年的不被重视。实际上,一个心思极重的孩子,就算给它一个天堂,她也不会满足的。她的落寞来自内心,跟母亲与外婆没有根本的联系。两岁的孩子,就有如此重的心思,那么,我们不得不说,小暖对这个世界,有着太深太深的渴望。因为,那心思会在时光中无限滋长的。看了小暖别的文章,我们大略可以知道,她对人生,对艺术,有着与生俱来的深思与依赖。

  小暖的文章,从一开始读就被吸引了。哪怕是很短的文章,也如细碎的花,一朵挨一朵地开放。那些花,都是从心灵深处开放的。那就是最独特最美妙的感觉。艺术的感觉。没有感觉,无法亲近艺术,而小暖注定属于艺术。一样极细小极平常的东西,也能让她产生奇异的感觉。比如,她写道:“花池中的喷泉任意舞蹈的水流,教人想起那首清脆滚动的乐曲,当年我练习的过程中,总会因速度提不到理想的境界而犯愁。”由喷泉想到乐曲想到境界,那喷泉就成了一朵花,照亮了我们眼睛。而埃玛大街上,比喷泉美的东西还有许多。那美好的感觉就接踵而至了。如果你没有足够的心胸,恐怕读小暖的文章,你会窒息。我就是这样,读着读着,我就会禁不住闭上眼睛。我怕自己抓不住那些感觉。

  那些花还不是平面开放的,地上开满了,空中接着开。古代巴比伦有空中花园,我们在这里就看到了这样的花园。埃玛大街里的那些东西,不断地牵扯着小暖的神经,她逼不得已,一而再,再而三,去写它们。写得最专注的应该是教堂的钟声了。请听——“最远处教堂顶上的座钟,它每三十分钟报响一次,声音并不算宏亮,而是暗暗的,浑浊的,近乎于现代吉它的延时效果,因为延时,它的回声却比初声清晰与脆亮,一波一波荡击开来,能传遍整个埃玛大街。”这钟声,如此悠长,如此清脆,抵达内心,唤醒记忆,让她不敢也无法睡在时光里。

  有人说,小暖所写的东西,有意识流的迹向。对意识流,我所知甚少,但接触过一些意识流作品。我在想,想像是思维的花朵,那么意识流就是想像的花朵吧?从这个意义上说,小暖的作品有着丰富的想像,应该对意识流有着某种程度上借鉴。但是,她的作品并不因此就难懂。可能有时候她会打破常规,让我们感到不适应,但只要用心去读,你会发现她写得很自然。比如,那个街灯,也很美,到最后她才写。到了第四节,天也黑了,街灯也就亮了吧?还有,那些反复着的场景,也正是她的心情螺旋式上升的必然呈现吧?你要是时间不够多,心不够静,还是不要读小暖的文章。有些文章就是这样,不是供人消遣,边喝茶边聊天就能读不完的,它要用时间用心思甚至用生命去读。——小暖的文章就是这样。对一个深入到文字骨子里的作家来说,小暖理应受到人们这样的看待。

  最后要说,这不是什么评论,而是读了自己所喜爱的作品以后必然有的感悟,说冲动也可以,不经推敲,不加引证,想到哪儿说哪儿。回头一看,竟写了这么长,快赶上埃玛大街的长度了。能追随小暖,走在埃玛大街,哪怕只是嘱望,也很难得。上午都是课,下午理了发,从3:30开始看,看完就写了。5:40写完。这是我看得最快写得最快的时候了。是怕走不完埃玛大街吗?幸福中——


  再次说明:这不是文评,只是读文的感悟。我理论水平有限,不会写文评。本不想把它公布出来,但为了感谢小暖的热忱和辛苦,我反悔了。读小暖,我是在给自己补课。我写的东西都是平板的,而小暖的文章,感觉极美,空间极大,我走进去就出不来了。我说的是真话,不因为她是版主。在她是版主之前,我就在试着解读她的文章了。)

  (又及:通过与中财的老师与文友们的交流,对文中涉及意识流的内容作了一些改动。谢谢小暖的信任,谢谢师友们的关心。我要说,中财论坛真的不错。)

[ 本帖最后由 geng167 于 2010-3-28 20:50 编辑 ]
54#
发表于 2010-3-30 15:37 | 只看该作者
每一位作者所写的文字,都会留下他(她)生活的印记,暖用这篇《通往埃玛大街教堂的长度》来回顾和发掘一个敏感的小女孩对生活的恐惧,对母亲的渴盼。梅林这篇文字就是对此文的一个读后感,试着走进人物内心的一个解读 。解读一个人,有时候需要用心,多次走近,多次试着揭开幕纱。甚至可以说,解读一个人是需要用一生去慢慢品味的。问好梅林。
53#
发表于 2010-3-30 08:30 | 只看该作者
重温与提读。大家共同交流和进步。
52#
发表于 2010-3-29 14:59 | 只看该作者
这不是文评,只是读文的感悟。我理论水平有限,不会写文评。本不想把它公布出来,但为了感谢小暖的热忱和辛苦,我反悔了。读小暖,我是在给自己补课。我写的东西都是平板的,而小暖的文章,感觉极美,空间极大,我走进去就出不来了。我说的是真话,不因为她是版主。
确实,品读文友文章对小暖文章的理解有很多帮助!拜读!
问好!
51#
 楼主| 发表于 2010-3-29 14:57 | 只看该作者
  怀着虔诚的心,录下敬老师的文章,开始学习——

      用散文演绎音乐

  ——笨小暖《站在时光之外看时光之内系列》欣赏

          ■敬一兵

  荷马用七弦琴演奏,使我相信他不是瞎子。贝多芬用钢琴演奏,让我觉得他的血液永远都不会冷却。他们的生命,就是手中的乐器。凡音之起,由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即成声。大概正是有感于这样的道理,笨小暖站在时光之外,看时光之内的演替,情景交融之间,舒伯特、莫扎特、贝多芬、海顿、德彪西和巴赫等西方古典音乐家的作品,在她的眼帘里梭织往来,璀灿的光芒,点燃了她用心灵的音符来谱曲,再用散文来进行演奏的激情。

  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仿佛与生俱来,这是作者在《站在时光之外看时光之内系列》给我带来的第一印象。凭借严格的理解眼光品鉴古典音乐作品,就像古典音乐反过来对欣赏者的品鉴要求也是严格的一样,建立在这种对应关系的基础上,作者把音乐的抽象性还原成感性画面的文字描述,自然而然就有了古典主义的迷离愁绪。长久的伤感,使作者至今依然不愿意放弃从古典音乐中寻找历史、寻找艺术和寻找令人动容的情愫的执著努力。这些没有语言的事物,没有音乐的音乐,没有旋律的旋律,比内心轻轻飘荡起来的忧郁花朵还要美丽,既检验着作者品鉴的质量,也检验着作者内心的质量。《站在时光之外看时光之内系列》的文字被古典音乐的光芒吸纳的同时,也折射着古典音乐的光芒,成为了作者在一个视点上反反复复进行深度发掘的激情,以及体现了作者线性思维的深刻和感官的穿透性能力的特点所在。生活的场景,无论是以音乐为视觉切点,还是以人物为视觉切点,能够反复在同一个切点上进行挖掘开发,而又不落入机械重复的俗套,必须要有深刻的内心感悟与体验才行,必须要有情景交融的决心和信心。所谓古人唱歌兼唱情的承传事实,文由心生,凡音之起皆由人心之动所致的道理,对此就是一个映证,在《站在时光之外看时光之内系列》内表现得淋漓尽致,感动了作者也感动了我。我以为,只要具备了感念之情和虔诚之心,用散文演绎音乐,与用乐器演绎音乐,是一样的优美。

  我始终相信,面对一个音乐人,就是面对一面灵魂的镜子,审视一个音乐人,就是审视自己的人生。如果不是这样,为什么作者在面对每一位古典音乐作品的创始人时,会生发出如此丰满翔实的情愫呢?会用散文演奏出如此动容的音乐呢?记不得是谁说过,音乐最能具体也最能抽象,舒驰我们被概念搓得发烫的神经似乎就非音乐莫属了。没有宫廷怨妇的琐碎、做作,没有表现出类似吉普赛流浪者的野性与苍凉,没有留下上帝在性别色彩上涂抹给女人的脂粉气,是笨小暖朋友用散文演奏音乐时,能够在忠实于舒伯特、莫扎特、贝多芬、海顿、德彪西和巴赫等音乐家呈现的镜像面前,反映出舒驰或者释怀这些充满了动容元素的根本所在。从《站在时光之外看时光之内系列》这个具有随笔感悟性质的系列文章描述里,我看见的语言和词汇,都是抛弃了慷慨激昂、堆砌形容和曲折述说成分的话语。这种近乎口语式的述说,有一种质朴纯净和精粹的美感。难怪我在作者的系列文章里,总是能够听到四分之三拍的舞曲旋律,包括兰德勒舞曲、华尔兹舞曲、米奴哀小步舞曲、或者任何地方风俗曲调的同时,更多的是疏雨滴荷叶叩挞挞的清脆浏亮的天籁之声,原来女性气质所构建的细腻与纤柔的旋律,是散文与音乐相互切入的天然媒介,谁把握住了这个媒介,谁就能够让音乐和散文,传递出感人至深的力量。散文在本质上,具有音乐的韵致,因而在艺术上自然就表现出了音乐这个时间艺术的属性。对人来说,把他与其它万物区别开的是人的精神,精神是一种时间的存在,在空间中并不占据任何位置,精神永远是一种流淌,而在所有的艺术中,时间艺术是最贴近人的生存状态的。记得有位作家说过,不懂得音乐的人也就不懂得生活,音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反映了人的生活态度。用散文演奏音乐,无疑就是让时间流淌得更感性了,从写作的角度来看,加强感性的色彩,就是加强了笔触的细腻与深刻性。这样的印象,不是我的臆断,而是《站在时光之外看时光之内系列》在我脑海里沉沦的结果。


  强调散文的本我性,突出音乐传递内心世界的全息性,是作者用散文演绎音乐的又一个特点。这个特点,在《站在时光之外看时光之内系列》里,栩栩如生地表现成了小提琴装上弱音器后,从音色上更加突出的充满感伤情调的质地和况味。情景交融是感伤情调的张力或者弹性的源泉,这个形而上的审美认识,过去我在写作中一直把握不好,并为之深深困惑,直到我读了《站在时光之外看时光之内系列》中作者描述海顿的第四十四号交响曲的相关章节后,才有了茅塞顿开的感受。对于海顿的第四十四号交响曲的描述,作者采用了大尺度、大范围和大视觉的穿插方式,把作者最初接近海顿四十四号交响曲作品的认识过程,通过音乐作品漫溢而出的源于自己生活情景的遐想,对生活的直接体验片段,海顿四十四号交响曲结构特征和艺术元素,以及由此作品的背景所体验出的海顿的人生经历等线索,延伸得纤毫毕现,让我感性地体会到,延伸就是一种穿透,连接其间的,尽是张力的韵致。“海顿也一样惧怕过死。但,他把自己最喜爱的作品定格为葬礼音乐,验证了一位艺术家对生与死的判断,他给自己的死树立了哲学上的思考和意义,即死是生的前提,是创造的另一种激励,生与死彼此建立的是创造性的关系而不是毁灭。这不是某一个人说出来的,而是许多艺术家在生死交替的经验里总结出来的。海顿的死,毫无怀疑地说那正是他灵魂的飞翔”,这段描述无疑就是一个高光点。确实,音乐是一种真正形而上的东西,其诠释的绝不只是人的情感,如果只是以个人的情感来诠释音乐,音乐的生命力就会失去。同时,对音乐的理解仅仅限于技巧方面,这样的人毋宁称为音乐匠人,却难以称为音乐家。没有特别的感情经历,没有形而上的感悟,很难有很好的作品出来。这种特别会引导你直通生命的本底。艺术作品是一种形而上的表现,尤其音乐,就在于它不是表现了私人感情,但每一个个体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又能通向艺术为自己敞开的一个视域。我以为,音乐是这样,散文也是这样。为了这个茅塞顿开的认识体会,我得好好感谢笨小暖朋友。

  现在,我更倾向于这样的认识:《站在时光之外看时光之内系列》,就是作者用散文这把小提琴演奏出来的音乐作品。细腻的音乐感悟和与之结合的人生感悟中,不失女性柔情的性格,成就了这部音乐作品的格外松透的感觉,这种感觉,有十足的小提琴“松香味”。音乐鉴赏散文能够写出松香味,说明作者情景交融的叙述与议论,在这篇系列文章里肩负的责任,自然就不同于其他文章了,它们除了起到佐证与客观的作用外,更成了作者呈现自己认识、观点、看法或者感悟的一种深刻与细腻的工具。这样的别致新颖的写作方式,映证了散文的在场性特点,也在事实上说明,评论文章或者鉴赏文章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如何彰显出作者独到的见解和个性的色彩,确实值得借鉴。抱了如是的目的,我曾经问过作者,你能否用一句话说明你对音乐的认识,她的回答是:对我来说,音乐就是横在我理想和意识里的刀子。这句话,很有个性。


  审美大多是片面极端的,或者说要通过片面极端的形式表现出来,有时不片面就不深刻,就无以一针见血,就无以刻骨铭心,更无以产生强烈的刺激和反应。作者的文章和作者说的这句话,都有这个意味,成了我继续解读《站在时光之外看时光之内系列》的一个线索。

  刀子的作用在于切割,目的是分离事物。但在写作中,切割也仅仅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从区分中看见具象的共性,看见自然与我们认识之间的距离,一如散文和音乐,音乐和哲学。在《站在时光之外看时光之内系列》里,作者用文字这把刀子精细地切割了古典音乐作品。舒伯特、莫扎特、贝多芬、海顿、德彪西和巴赫等西方古典音乐家的作品,都被作者切割了,成了单纯的音线、音色和乐思片段,乐器部分也被分解成了轻巧的泛音和拨弦的瞬间凝固图象。切割的方式不同,细致程度不同,就意味着作者进入音乐的途径不同。我在阅读《站在时光之外看时光之内系列》的时候,常常能够从作者对古典音乐家作品的演绎特征、艺术全息性元素细致入微的解构切点上,体味到作者采用对照、烘托、映衬以及纵横交贯式的随笔手法给我带来的诸多感受,比如局部之合不等同于整体,文学单元和音乐单元的叠加,可以产生出艺术效果倍增和放大的装饰作用。比如文学的丰富性和音乐的魅力,隐藏在切割带来的不确定性中。比如写作构思的确定性被解构后,泄露出来的多重解端口所昭示的词与物的宽泛与延伸的歧义。作者在《站在时光之外看时光之内系列》中不仅在意切割的过程,更在意切割后的处理——凭借感性色彩强烈的工笔描绘手法,让设立的每一个意象,都指向了多重方向,散射的力量,形成了系列文章的光点闪烁不定。之后,作者才将自己深度性地嵌入到背景之中,既逻辑清晰地呈现了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悟和由此生发出来的人生回望与反思,同时又将自己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跳和每一次血液的流动,都与音乐作品密切地交融在一起,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古典音乐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我生活的寓意和暗示,并让我不由自主就跟随作者类似欧洲流浪汉小说所采用的写作手法那样,走到哪里就说到哪里,以致我完全可以体验到,不是作者在寻找古典音乐,也不是古典音乐在寻找作者,而是作者和古典音乐原本就一直共存于彼此心灵感应的地方。往更深的层次上来理解,这种共存,不是邂逅或者邂逅后的徘徊,而是一种等待。正是这种等待的现象,才让作者与音乐作品,有了相互证实和沟通的机会,有了极端的关照态度,有了难以泯灭的热爱激情。用文字的刀子切割音乐,这种个性的方式,让我流连忘返。


  不得不承认,正是被作者横在理想和意识里的刀子切割,我的认识,才一次次被切割,又一次次被作者感念、体验和认识切割的结果,推向了散文与音乐,音乐与哲学的层面上。站在这个层面上,我不仅看见了时光之内的情形,也看见了散文的本质就是音乐,而音乐的本质是以系统的乐音为媒介来塑造形象、表达人类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时间艺术。过去我一直以为,音乐与哲学并无关系,音乐是感性的,它通过特定的形式传达和抒发情感,是心情的艺术,而且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易被接受;而哲学是理性的、抽象的,并往往被认为是难以理解的,甚至是高校里最令学生头痛的一门学科。现在被作者的文字刀子一切割,我才发现,哲学作为一种世界观对其同时代音乐的特征和创作风格都有一定的影响,被克罗齐称为美学之父的古希腊先哲柏拉图,在审美教育中之所以特别看重音乐,就是由于在他看来,音乐与哲学最为接近,最能互相沟通,“哲学就是一门最崇高最优秀的音乐”。更何况,音乐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和哲学建立了密切的联系,通过感情与理性的高度统一揭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音乐作品是感情世界里主、客体相互改造、相互交融的产物,作为动态艺术其陈述过程具有否定之否定的辨证原理,音乐创作灵感的产生,声音物质材料由量变到质变都充满着哲学思辨,音乐欣赏也体现了客体刺激——主体反映的哲学特性和原理。关于切割这条认识线索,确实太重要了。


  沿循这条认识线索读《站在时光之外看时光之内系列》,就能够发现,切割的目的不仅仅是呈现音乐的艺术内涵和结构特征,更多的还是以切割为契机,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面,对人性进行揭示、关照和挖掘,水乳交融地结合作品的意境和背景来抒发自己的感念与感悟。并且,切割越是精细入微,呈现和解构音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其精细组成的元素成分的笔触,就越是细腻缜密,作者关照人性的感性色彩就越是强烈。正是因了这种对照和认识,文章才从音乐的层面,自然而然过渡到了生活的层面,行文的风格,也才凭借这种过渡,有机地整和了音乐观感评述与散文随笔的优美韵致,形成了作者这个系列文章的独到个性与高光点。我以为,欣赏的价值,就在于此。

  音乐的魅力,是音乐灵魂存在的最高形式,自然也就是散文灵魂存在的最高形式。无论从演奏的方式、种类、技巧来看,音乐都是丰富多彩的,并且还在向着无穷尽的空间,与散文结伴,不断奔赴。咀嚼作者的音乐散文,我就有这样的印象。倾听音乐,还有用音乐编织而成的散文,一千个倾听者的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点也不奇怪,所以自己也就会常常止步于对音乐、散文的任何牵强附会的解释面前。含糊或者是戏谑性的思想,确实只有用可认知的、符合常规的形式来表达,才有可能真正被理解。《站在时光之外看时光之内系列》的感悟性叙述和议论,也证明了这一点。也许,在音乐鉴赏、感悟和评论中,笨小暖朋友始终坚信自己的写作态度和方式是正确的,以致她面对一个音乐人,就是面对一面灵魂的镜子,审视一个音乐人,就是审视自己的人生,从而在审视和写作中,产生出如此丰满翔实的情愫。一个作者能够坚持自己的信条,这就已经足够了。通过《站在时光之外看时光之内系列》,我大致看出了作者写作信条的端倪——由于对音乐的爱好,作者才得已不断深入到音乐的核质内,在感悟音乐和人生的同时,也体验到了音乐在记录人生和叙述内心世界方面,确实比文字更具优势。时间的跳动,现实的变换,心理的摇摆不定,想象的变化以及情景交融的综合,很难在浮表的文字上面飘动,倒是更易于在音乐的旋律里呈现。《站在时光之外看时光之内系列》之所以能够深深触动我,并留在我的记忆中成为最基本的因素,正是意象以音乐的形式出现,突然间恢复了它们的现实面目。


  远古的男女由于难以用语言、文字表达爱情,便尝试用富有节奏的音律,来互相吸引,就象鸟儿求偶一样。虽然我不知道,文字起源于何时,但自己却同意这样的说法,在文字之前,就有天籁之音乐的存在。而且,语言和文字不能到达的地方,也必然有音乐存在。清新的空气、绚丽的阳光和涓涓溪流,共同伸出情真意切的双手,温柔地呵护着人类的摇篮,等待我们第一次睁开天真的眼睛好奇地注视世界时,它们便彼此协调地演奏出一曲曲悦耳动听的天籁之音,召唤我们去触摸自然。冥冥之中,触摸音乐对心灵产生了强烈的撞击,使我瞬间灵悟,只有音乐,才能够克服人为的障碍,把自然灵秀的心情,忠实地描述。大凡一篇精美的散文,都是用心灵的音乐来谱曲,然后凭籍每一个清晨的歌声,浑然而就,一如《站在时光之外看时光之内系列》,句子短,空间大,极富忧郁的张力,令我一读再读。
50#
 楼主| 发表于 2010-3-29 14:49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柯英老师的佳作,贴到这儿,以便自己学习。谢谢柯英老师。愿与柯英老师及更多的文友一道,去读小暖,学小暖。

       向笨小暖学习什么

   前两天在中财论坛闲逛,偶尔走进“天籁之声”板块,看到一个叫笨小暖的作者发的贴:《站在时光之外看时光之内系列》,先觉得题目很有意味,进去一看,眼睛顿时被她的文字抓住了。说真的,近年来阅读面的扩大,对文字我几乎有点麻木了,尤其是网络上阅读,一目十行能读过一篇文章已经是十分有耐心的事。然而,这个作者的文字的确让我眼前一亮。读过她的几篇文字,我竟然有点不可遏止的激动,像是当年在文学之路上刚刚入门时一样,一看到优美的作品就兴奋。我被她的文字和艺术才质深深折服。

  笨小暖写得这个系列是“音乐随笔”--我权且这样命名。在她的笔下,海顿、莫扎特、舒伯特、贝多芬、巴赫等一批大师级的音乐家一一亮相,她带着读者一首首去鉴赏经典名曲。笔触所至,融入了自己生命中独特的体验,用自己最本真的感觉理解着音乐的内核。她的文字是那样纯净、纯真、纯粹,像山野里没有受世俗任何污染的兰花,静谧地开放着自己的幽香。尽管我对音乐一窍不通,但她的文字让我一下了爱上了音乐这门艺术。我像个小学生一样一篇篇翻看她的文字,一首首倾听她推荐的音乐作品,内心深处时不时被久以麻木的艺术感觉冲击着,那盏昏暗的神灯一再被她的文字点亮。

  欣赏笨小暖,更多地是向她学习。

  天赋且不论,首先是她那份艺术的执着。对音乐,她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热爱,音乐是她心情的诠释,音乐也是她精神的乐园,在她的生活中,处处似乎都有音乐的烙印,从早上起来伴随着音乐洗脸刷牙,到吃饭睡觉也在音乐声中进行。一个人对艺术执着到生活化、自然化的程度,的确是特立独行。这种精神的高蹈,让人活得十分纯粹,外界的任何东西无法改变内心的声音,她的生命是圆润的。回首我们在艺术之路上的追求,一开始也是那么纯粹,而当外界的诱惑过于强大时,渐渐就迷失了自己,在红尘之中,心灵的天秤早已失衡,艺术被当成了某种装饰或某种工具,久而久之,我们常常找不到本真的自己。笨小暖不同,她一直执着地活在自己的艺术乐园里,用心血浇灌着自己的心香。

  其次,向笨小暖学习感知生活的本领。她是一个音乐人,更是一个有思想的作者,她能从音乐中听出生活的节律,悟出命运的哲理,生命仿佛给了她一双灵性的耳朵,同时又给了她一个富有艺术天才的头脑。她用文字描述音乐,用音乐诠释生活,用生活灌溉音乐,文学与音乐的隔墙,被她轻而易举打通了,在这两个艺术世界里,她像鱼儿一样自如地游弋。她那些点点滴滴的感悟,也许是音乐课上一时的顿悟,也许是路途中的灵光一现,也许是听音乐时的偶尔走神,但都是那样本真,不掺杂任何修饰的成份。她的思考常常具有一种神性的光芒,一下子能把人带进一个纯净的空间。在这个物质化的时代,物质的东西对她艺术的心灵没有任何污染。艺术能做到纯粹的境界,做人能做到纯粹的境界,都是最高境界。而只有没被污染的心灵才能有这份坦然与觉悟。

  再次,向笨小暖学习艺术的表述。读着她诗意的文字,我时时想,她是一个多么优秀的诗人!也许艺术是相通的,能在一个领域有所作为,便可平移知识,打通相邻的领域。笨小暖在这方面无不让人惊叹。我们所接触到的音乐教程,往往是那样死板、生硬,而她的文字那么优雅、从容、质感,文字与音乐达到了和谐优美的融通。想想我自己做“湿地”这一主题的写作,当初也是多么想把文字表述的很诗意一些,但当笔触所至,常常力不从心。吃透一个学科容易,但用自己的感悟形象生动地表述出来又是另一回事,我们常常处在两难的境地。笨小暖的“音乐随笔”,至少为我提供了一个参照。

  最后,我想引述笨小暖的一段话结束:“生命给了我们那么多思考的经历,一年,一月,一天,一秒,最终成为艺术的积累。假使我们活得平凡到彻底,但那个灵魂曾被自己精心雕琢、呵护、修整与关注,以至于不会在阅读自己之后轻易被遗忘。”为了生命中的一份执着,为了对生命的一份关照,我们需要坚持。


49#
发表于 2010-3-29 14:14 | 只看该作者
顺着这样流利舒心的字一气看完,被文中对暖的解读很是感动。暖的字,很早就接触过,而且也都仔细读过。她的字,轻灵,飘渺,美丽,透着深刻的人生感悟。每章字,都是从灵魂内部发出的声音,似小桥流水,又如琴上弦乐。
每个写手,都有来自内心深处的表达方式,意识流也好,乡土气息也罢,文字,就是一个人的倾诉,至少,自己能懂。
这章字,至少我能懂,其实,这些字里的内容,是我很早就领悟得到的,只是我之前也如梅林一样,不善于写评,也就最近才接触到,而且尝试着写评。
感谢梅林这样发自内心的文字,暖是幸福的,每个读到这章字的读者,也是幸福的!
48#
发表于 2010-3-29 13:54 | 只看该作者
梅林说:“再次说明:这不是文评,只是读文的感悟。我理论水平有限,不会写文评。本不想把它公布出来,但为了感谢小暖的热忱和辛苦,我反悔了。读小暖,我是在给自己补课。我写的东西都是平板的,而小暖的文章,感觉极美,空间极大,我走进去就出不来了。我说的是真话,不因为她是版主。在她是版主之前,我就在试着解读她的文章了。此贴仅供交流。)”

————
不是单纯的评析,是梅林的心血,更是梅林的原创。并且,文章与人所处的境遇是两个概念,在暖还没来散文版之前的09年,敬一兵老师就写过暖的文章,柯英版主也写过笨小暖的字,一样的解读,一样的厚重。暖内心,充满无尽的感动。在这里,再次深深感谢敬一兵老师,柯英老师,再次深深感谢梅林:解读无微不至,促动进步之功绩不泯。
辛苦了!!

敬一兵老师的贴子:
http://bbs.zhongcai.com/viewthread.php?tid=134671&highlight=%D3%C3%C9%A2%CE%C4%D1%DD%D2%EF%D2%F4%C0%D6
柯英老师的贴子:
http://bbs.zhongcai.com/thread-134735-1-5.html
47#
发表于 2010-3-29 09:0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7# 敬一兵 的帖子

敬老师多提意见,谢谢!
46#
发表于 2010-3-29 09:0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6# 王九峰 的帖子

谢谢王先生悉心点评!
45#
发表于 2010-3-29 08:5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杜永生 于 2010-3-28 16:49 发表
先记号。晚上来认真欣赏。问好!


————
永生兄辛苦了!问好。
44#
发表于 2010-3-29 08:5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飞花落叶 于 2010-3-28 16:41 发表
文字的表现形式千姿百态——万紫千红才是春啊!


————
是的,一个版内要有更多争鸣,才会兴旺与红火。
43#
发表于 2010-3-29 08:5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飞花落叶 于 2010-3-28 16:39 发表
很早注意到小暖以及她的文字,觉得她是个奇才!
也注意到你和她的互动,很是欣慰,天才也是需要知音的,不是吗?
欣赏并且祝福!


————

飞花你好,谢谢你对暖的表扬,暖觉得很不好意思,一些字,随心随性,与大家一样地记叙,而我们每个人,都是热爱书写视书写若命的人。再次谢谢你!
42#
发表于 2010-3-29 08:5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高迎春 于 2010-3-28 15:59 发表
一篇情真意切的评论,总是心与心的碰撞。看着会员之间,会员与版主之间有这样真情的互动,我真高兴。 :victory:


————

谢谢高老师亲临,确实如此,会员与会员之间,与版主之间的彼此促动,大大带动了交流意识和共鸣的欣慰,令一个版内的活跃度强烈增长,真的是很幸福的事呢!
41#
发表于 2010-3-29 08:5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房子 于 2010-3-28 15:49 发表
读文章是一种感觉的共鸣,一如梅林朋友读笨小暖朋友的文章所产生的这些感觉。有时候感觉上的共鸣却又在文字那里不可尽述。笨小暖突出的艺术化文字,其实是她燃烧的生命激情、体验与想象。就像我们燃烧自己的心血和生 ...


————
房子老师才是真正的意识流传播和开拓者。所以,有时当别人说起暖的字迹里有意识流时我很是不解,一是因为自己从没有涉足过,不太深懂和具备意识流写法的要领和深层,二是对意识流艺术充满敬畏,至今一直没有敢涉足过。意识流手法的创作,大多要参看房子老师的文章主旨和形态,悉心懂得要领才可涉足。可能世上有许多人读不懂意识流,但,不可把读不懂的理由归结于意识流,这本身就是概念上的责任感,所以要调整清晰。谢谢房子老师指点,再次谢谢梅林:辛苦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9 14:14 , Processed in 0.164566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