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留守两个字,大多数人都会想到留守儿童问题,这是我国国情使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务工,而他们的下一代只有留守在老家上学。其实,在我国,留守的不只是儿童,还有留守老人、妇女,甚或各行各业均有留守现象的发生。比如乡村教师,找个农村的对象,另一方没有工作,但是为了家庭生计,可能也会加入务工大潮,使其另一方被迫留守在家。但是,最值得关注的依然是留守儿童和留守的空巢老人问题,今天,笔者在此只谈留守儿童问题。
一年一度的春运结束以后,那些留守在家的儿童与老人又成了人们关注的对象。当大批农民工涌向城市时,一大批的农村孩子要么被父母带着到城里农民工子弟学校求学,要么与父母匆匆分离,被迫留守老家读书。这些被迫留守的孩子大多有爷爷奶奶隔代照看,要么随亲戚照看,甚或独自一人独立生活,如果家离学校远的,还要一个人在学校附近租房,安全问题就成了一个潜在的隐患。 无论是随父母一起就读的孩子,还是留守在家的孩子,他们都面临着学习的重任,都是教育的对象。特别是被迫留守在农村的孩子的教育问题,更是一个事关孩子一生前途的重大社会问题,这不得不引起社会的重视。
留守孩子家庭教育的缺失是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如果紧靠学校老师单方面的教育是不行的,没有监护人的孩子最容易的出现一系列的问题。长期以来,多数留守孩子大多跟随爷爷奶奶生活,而隔代教育的爷爷奶奶们只是管好孩子吃饱穿暖,从不会过问这些孩子的学习生活和道德品质等各方面的教育。单方面地依靠学校教育孩子是残缺的,因为教育是一个开放性的事业,只有把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让孩子的教育更加阳光灿烂。
一些农民工家庭收入的确困难,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是靠外出务工,他们也期望给孩子一个完整的世界,只是由于生机所迫,也只有牺牲了孩子的前程去奔赴“钱”线了。那么脱离父母的孩子主要表现在那些情感的缺失呢?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父母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人物,在孩子眼里,父母至高无上的形象是谁也不可替代的,他们对父母既尊重又信任。这种情感的依托主要表现在情感、行为和思想认识上等各方面的脱离,中学生还好点,特别是小学生在情感特别依恋父母。
笔者是一名农村中学教师,在我所任教的班级里48名学生有31名是单亲留守或双亲留守,面对这么多的留守学生,总有几个非常难以管理的,有的甚至经常逃课或上网,对老师的说教当做耳旁风,给家长打电话后作用也不大。 那么,如何爱护和关心这些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是最令我们广大一线教师头疼的大事。虽然农村各个中小学都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但那些顽固不化的孩子依然触动不了他们的灵魂,不服管理。为了使这些缺乏家庭温暖的孩子能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这不仅仅是教育者的事情,更需要整个社会都伸出援助之手,建立一些社会“关爱工程”来稳定这个庞大的社会阵容。那么,解决农村“留守学生”问题的出路在哪里呢?
学生张博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吉林开超市,他和一个上高中的哥哥一起在学校附近租房上学,而父母只是通过手机遥控来监督孩子,家长为孩子配了一部智能手机,恰好给张博又创造了一个可以上网玩游戏的最好条件。所以,张博是班里经常迟到、请假,甚至缺课频率最高的学生。 有一次,我正在办公室批阅作业,音乐老师宫老师打电话告诉我说:“张老师,你班学生张博发热了,在座位上趴着呢,你赶快来看看吧!”当我匆匆地把张博从座位上拉起后扶到办公室时,他本来就细小的眼睛简直眯瞪成了一条线,我用手抚摸了他的额头,感觉很烫,最少发热烧的有38度,打电话给他的父母,家长远在千里很爱莫能助。在家长的请求下,我只有放下手中的作业骑着电瓶车带他去附近的诊所去看医生,等看好病把他送到租房处拐回来上最后一节课时,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当我拿起教案往教室赶时,已经是迟到了近三分钟时间。 像张博这样双亲留守的学生还有很多,而他们的教育问题则成了当今教育的一个无法回避且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一些家长为了生计不得不外出务工,把孩子的教育问题全部推给学校和社会是不应该的,他们应该留下来一位家长在家监督孩子的学习和教育,因为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无论在学校还是将来踏入社会出现的问题将会更加严重。教师的教育能量毕竟是有限的,学生在学校时,老师是监护人,而出了校门又有谁来监督他们的言行呢? 每当我匆匆地踏进教室看到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神,我的教育悲悯情怀就会油然而生,特别是那些留守孩子那脏兮兮的衣服和略有呆滞的目光时,我们做教师的只有像家长一样去呵护那一颗颗幼小而无助的心灵,特别是像张博这样的双亲留守儿童。 教育无小事,事关千万家。教师的责任在校园,在课堂,更在于对教育的良知和大爱。一名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一腔情怀,更源于内心的良知!
要想解决“留守学生”的问题,在笔者看来,首先,国家对待农民工子女到城市就学要取消各项“择校费”“捐助费”等强制性的教育乱收费。让那些有条件的农民工带着孩子到城市就近入学。虽然说现在的农村教学质量、教育资源等相对于以前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相对于城市的教育资源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提倡有条件的家庭尽量不让孩子留守。其次,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要关注“留守孩子”的生存现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在生活上多关怀、学习上多指导,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为他们力所能及地提供物质保障,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必不可少。第三,国家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在农村中小学建立图书馆、阅览室、体育室等文化娱乐设施,充分发挥留守儿童之家的作用,学校还要设立“关爱下一代”留守儿童办公室和人员机构,让留守学生在校有一种如在家的感觉。
两千年前的孔子主张“仁爱”的同时,更注重“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古人尚且如此,吾辈岂敢怠慢矣!教育事业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学校在规范学生言行等日常行为习惯教育的同时,更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更应该把安全、纪律、卫生和学习天天讲,常常讲,因为安全是学校的保障线,质量是学校的生存线,制度是学校的发展线!
总之,留守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有他们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独特的情感体验,但愿全社会都来关注“留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