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开杏坛广收弟子,门徒三千,贤人七十二,为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然而,孔子一生的政治理想却未实现。鲁国对孔子敬而不用,孔子遂率门徒周游列国,但始终被各国君主敷衍对待,仁政与德政的伟大政治抱负难以实现。孔子大概自己也没想到,他自己未能实现的政治抱负,在其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中起到了绝对主导的统治地位。
两千多年以后,中华民族经历短暂的消沉之后开始复兴,民族文化重新得到发扬。这时候,“孔子”开始了另一次真正意义上环游世界的周游列国——中国在世界上近百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Confucius Institute),即孔子学堂,它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大学,而是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机构,一般都是下设在国外的大学和研究院之类的教育机构里。孔子学院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给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提供规范、权威的现代汉语教材;提供最正规、最主要的汉语教学渠道。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已有接近300家孔子学院遍布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美国及欧洲最多),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国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
孔子学院的设立秉承孔子“和而不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思想。如果孔子在世看到如此盛况,想必他会抚须感叹:“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或者又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虽然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汉语热”也成为学术界追捧的话题。但孔子学院本身在我看来还存在很多有待改善之处。
首先,我们往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派出的教师都是国内培训出来的。这些教师的汉语水平和自身素质当然都非常优秀,但中国的培养模式到了国情迥异、语言不通的国外显然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如何结合不同国家的文化特色和国情,摸索适合当地的培养模式也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以合作办学的方式存在。在资源配置、课程选择等方面可能就会因为每个当地机构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与现代商业上“连锁经营”的理念是不想符合的。我认为,孔子学院应该有自己鲜明而统一的特色,包括校舍外观、内部装修、课程安排甚至校服等都应该统一。这样才能更加提高孔子学院本身的影响力与竞争力,提高自身的形象。不至于像某些评论者所说的那样,是“杂牌军”。
最重要的一点,我认为孔子学院的定位比较模糊,或者说有点本末倒置。孔子学院虽然以孔子为名,但学院实际工作内容却与孔子并无多大关系。孔子学院的主要工作内容是汉语教学、中文教师培训、中文图书馆及中文资料查询、汉语和中国问题研究、组织实施汉语水平考试、提供留学中国咨询等。从这些主要工作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学院其实就是一个汉语培训机构,与孔子思想传播、孔子研究没有太多联系。孔子在这里更多的是一种符号化的象征意义,即孔子代表了中国传统和现代文化的精髓,是一个具体化的抽象符号。
孔子学院是否可以更多的将发展方向放在提炼中国传统和现代文化的精髓、提炼中国文化中具有普遍意义和教育意义能够感染其他民族的东西,然后广为传播呢?让世界更深入的了解中国、了解中华民族的特质和思想精华。如果用汉语向其他国家传播这些存在暂时的困难,我们甚至可以用英语或者当地语言广为宣传。让世界学习汉语固然重要,但我认为语言毕竟只是一种工具,思想传播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他们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思想产生了兴趣,便会主动的学习汉语。而我们的传统思想博大精深,特别是儒家文化,有太多人类哲学中共性的光辉,经过适当宣传,其魅力是相当迷人的。
什么时候孔子学院从一个新东方式的“语言培训学校”真正转变为如孔子般传播思想、传道解惑,让全世界为中国文化着迷,那时候孔子学院才能称的上是名副其实的“孔子”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