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441|回复: 3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且听时光】阅读杜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6-2 07: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何足道哉 于 2018-6-4 05:55 编辑

  阅读杜甫
  
       
  在唐代的诗坛上,李白、杜甫齐名,人们称作“李杜”。所以,在阅读杜甫的时候,总是喜欢将两个人放在一起,比较来读。
  
  李白的豪放不羁,杜甫的沉郁严谨,代表了唐代诗歌两种艺术风格,也让两个人成为唐代诗坛上的两座高峰,至今无人能够超越。诗词风格的形成,与诗人的个性、气质有关,与诗人的生活环境、个人的经历,不无关系。
  
  “安史之乱”是唐代的重大事件。一个强盛的大唐王朝,从此由盛转衰,国家陷于战乱,社会动荡不安,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杜甫恰逢这个长达七年的战乱,他大部分作品创作于“安史之乱”时期。安稳的生活被打乱了,烽火硝烟燃遍了边塞、中原,到处是逃难避祸的人群,到处是烧杀掠抢的乱兵,到处是残垣断壁。“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同那些逃难的人一样,经受着战乱的煎熬。他的作品,必然会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一边描写黎民疾苦,一边叙写离愁别恨,一边渴望战火平息黎民重归安宁。就像后来南宋那些经历了国破家亡的诗人们一样,他们的诗词里,怎能不会“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怎不会“披衣起,但凄凉四顾,慷慨生哀。”呢?“安史之乱”中的杜甫,无论如何都难以写出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那样神采飞扬的诗句的。因为,李白生在盛唐,杜甫身处战乱之中。
  
  所以,杜甫的笔墨,更多更加深入地触摸到了生活在最底层的黎明百姓,更直接,更深刻地了解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更真切地直面天下苍生的苦痛,才会有了那著名的“三吏”、“三别”。才会发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慨叹。他的人和诗,才被称赞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人间疾苦,笔底波澜。”
  
  诗人是敏感的,敏感的诗人又是多情的,多情的目光总是能够捕捉到时代的脉搏,反映社会风貌。这些诗人的文字一一记录了他们所处的时代的风花雪月、沧海桑田、铁马金戈。时代,因为他们而丰富多彩,铭记于诗册;而这些诗人,因为他们多情的文字,连同这个多彩的世界一道,不朽了。杜甫就属于这样的诗人,敏感而多情。他怀揣着一颗敏感的心,用一支饱含深情笔,描摹社会、记录人生,把唐代由盛转衰过程中的那场战乱,以及那场战乱带给人民的苦难,一一呈现出来,淋漓尽致、触目惊心。如果没有杜甫这样的诗人,没有他大量描写“安史之乱”给社会、百姓造成的深重灾难,我们就不可能那么完整、那么深刻地了解当时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剧烈变化,和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满目疮痍,遍地狼烟。
  
  战乱,让一个曾经强盛的王朝,迅速走向衰落;战乱,也因此改变了许许多多人的生活。“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流离失所,惶恐不安。这些,目睹了、经历了,诗人就一一诉诸笔端。像那些伟大诗人一样,无法熟视无睹,无法麻木不仁。一边逃难,一边苦痛、一边痛心疾首地创作。战国的屈原是这样,晋代的陶渊明是这样,汉代的司马迁是这样,杜甫,也是这样。因为,他们同样具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同样具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
  
  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不仅仅因为他们高超的艺术造诣,更是因为他们艺术的、社会的自觉,一种自觉的社会担当。屈原被猜忌、被罢黜、被流放,但他痴心不改,用手中的笔,去描写、去抒发,创作出一部《离骚》;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大印高悬,归隐山林,却一边“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一边“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司马迁身遭宫刑之奇耻大辱,却一边忍辱偷生,一边呕心沥血笔耕不缀,为后世留下了一部《史记》。杜甫同许许多多逃难的人一样,颠沛流离,忍饥挨饿。可是他又和许许多多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的人不一样,不沉沦、不绝望;清醒着、悲悯着。用一颗敏感的心,用一支多情的笔,关注着人们的苦难,关注着时局的变化。用诗,记录悲欢、揭露残暴。《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诗人的社会担当,诗人的艺术自觉,给唐代留下了史诗般的作品,也为后人,留下了一面镜子,让人感叹,让人警觉。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一边饮酒,一边赋诗。那种优哉游哉的生活,那种“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狂放不羁,固然让许多人悠然神往。但与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比起来,多少有些喧嚣与奢华了。反映天下苍生疾苦,关注社会沧桑,无论古今,都应该是作家的责任。在这一点上,李白与杜甫比较,就稍逊风骚了。流觞曲水,一觞一咏,俯仰天地,畅叙幽情,的确一大盛事。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却更加令人钦佩。在那些伟大的诗人中间,陶渊明与杜甫应该属于穷困潦倒一类了。一个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中,吟咏山水,抒怀明志;一个在“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中悲喜交加,在“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中抒写苦难。一个在世外桃源开创了一代田园诗派;一个,在历经了种种苦难之后,为唐代世道沧桑写实。“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样的情怀,怎能不让人敬仰之至呢?
  
  杜甫,以他沉郁顿挫的诗歌,在唐代的诗坛上树立起一座现实主义丰碑。杜甫,以他直面社会,关注人生的精神,让唐代的诗歌,有了更加宽广的意涵、有了更加深厚的底蕴。唐诗,因为有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拥有了更加崇高的地位。
  
  唐诗不朽,杜甫亦不朽。
  
  唐朝,何其有幸,同时拥有了李白、杜甫两位伟大的诗人。我们民族何其有幸,拥有了杜甫这样一位真诚的诗人。生逢乱世,饥寒交迫,饱经磨难,却不曾放下笔,不曾放下诗。
  
  有诗在,一个民族就不会迷茫、不会沉沦、不会消亡。
  
  诗歌,可以点亮一个民族的灵魂。而诗人,就是那个点亮的人。
  
  杜甫,就是这样的诗人。
  
  

 
 
 
  
  

30#
发表于 2018-10-16 22:12 | 只看该作者
活动结束了,这里冷清了啊。
29#
发表于 2018-7-5 10:54 | 只看该作者
感谢何老师支持,看到获奖名单有您,很开心!
28#
发表于 2018-6-21 14:01 | 只看该作者
活动结束之时,再来看看各位会员的帖子,何老师的这篇稿子,几经周折方与大家见面,老师的这种精神很感人。我建议推荐为杜甫版积极参与活动的会员。
27#
发表于 2018-6-15 19:34 | 只看该作者
垂老别

唐代:杜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老端。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26#
发表于 2018-6-15 19:33 | 只看该作者
无家别

作者:杜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25#
发表于 2018-6-15 19:32 | 只看该作者
新婚别
作者:杜甫 (唐)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24#
发表于 2018-6-14 19:45 | 只看该作者
潼关吏
作者:杜甫 (唐)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馀。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23#
发表于 2018-6-14 19:44 | 只看该作者
石壕吏
作者:杜甫 (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22#
发表于 2018-6-14 19:43 | 只看该作者
新安吏
作者:杜甫 (唐)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21#
发表于 2018-6-13 17:02 | 只看该作者
杜甫的独特之处在于在战乱的年代,他虽同许许多多逃难的人一样,颠沛流离,忍饥挨饿。可是他又和许许多多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的人不一样,不沉沦、不绝望;清醒着、悲悯着。用一颗敏感的心,用一支多情的笔,关注着人们的苦难,关注着时局的变化。用诗,记录悲欢、揭露残暴。
20#
发表于 2018-6-7 12:06 | 只看该作者
[且听时光],正在继续,欢迎参与!
19#
发表于 2018-6-5 07:34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杜甫,作者是以非常冷静的态度,非常严谨的态度,去品杜甫这个人的。时代背景注定杜甫写不出李白那种豪放洒脱的诗歌。在战乱中,他一路所见的衰败,苦难无不触动他悲天悯人的心。他用一支饱含深情笔,形成自己的特色,也是时代的烙印。他痛恨战争,呼唤和平,对社会永远起着积极作用。
18#
 楼主| 发表于 2018-6-5 06:42 | 只看该作者
艾桃 发表于 2018-6-4 09:41
通过阅读杜甫,从历史长河里找到了诗人的伟大意义:有诗在,一个民族就不会迷茫、不会沉沦、不会消亡。
诗 ...

谢谢艾版精彩点评,谢谢老虎热情关注,问好两位。
17#
发表于 2018-6-4 09:41 | 只看该作者
通过阅读杜甫,从历史长河里找到了诗人的伟大意义:有诗在,一个民族就不会迷茫、不会沉沦、不会消亡。
诗歌,可以点亮一个民族的灵魂。而诗人,就是那个点亮的人。杜甫,就是这样的诗人。这个观点是新奇的,独特的。

点评

赞同艾桃的观点。在沙漠里只有诗人可以在想象中游泳。  发表于 2018-6-4 11:1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2 23:56 , Processed in 0.061404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