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075|回复: 4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生产队印象之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26 17: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出工

     到收割庄稼的农忙季节,社员要出早工,也就是干早活。

  每当天刚亮,队长就会吹响哨子,那响亮的哨声在村子上空飘荡,把人们从睡梦中叫醒,随着一声声清脆的哨声和“出工啰,出工啰”的呦喝声,人们集中到村里的小路上,接受队长安排农活。一般是割豆子、割麦子之类的活计。夏天天气炎热,昼长夜短,白天干活劳累,人们很疲劳,睡眠不足。但早上凉爽,干活没有白天累,并且收割农作物是抢时间的,成熟后的庄稼最怕下雨收不回家,于是人们对干早活都很积极,除了少数怕苦怕累的懒人外,多数人都愿出早工。一个早工所干的农活,差不多能顶半天的劳动量,能有早活的工分,再加上白天的工分,就要比单干白工的多一些。

  早饭后,队长同样要吹响哨子,大叫“出工了,出工了”来召集社员出工。听到哨声后,人们陆续聚集到村里路边的一棵大核桃树下,这里便热闹起来,成为人们传递消息的场地,到每家每户的户主差不多到齐了,队长就开始安排、分配农活。有时一天要干几样活,都要落实到人。根据农活回家带劳动工具,赶到干活地点。到人到齐后队长一声令下,开始干活。到田地里干农活,中途要歇三个气:十二点时歇前气,时间一般是一个小时,第二个气是回家吃晌午时,第三个气是在收工前,一般到太阳落山时收工。

  那时干活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散工,就是按工日记给工分,无论干活多少,都按一人一天记给工分,播种与收割就是这样。这种做法不能调动社员的劳动积极性,出现了干活不出力混日子的现象。另一种是包工,按完成的农活量记给工分,人们为了多得工分,中途一般舍不得歇乏,因为多干活就能多得工分,背粪与给核桃脱皮用这种方法。到了生产队后期,人们面对终日劳累仍然不得温饱的现状产生了很大不满,于是消极怠工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薅秧时不拔杂草和稗子,只把田里的水搅混,挖包麦时也不盖草,十分毛糙,造成农活质量严重下降,因此人们常说:“人哄地皮,地皮哄肚皮”。农民在形容干活不出力,只混工分的情形时说:“干活磨洋工,吃饭打冲锋,拉屎去了三点钟,回来就收工”。由于那时的农民对集体主义的教育影响很深,人们一直不明白生产队这种体制已经不适应农业生产的发展了。

  后来人们认识到生产上不去农民太穷的原因可能是队太大,社员的依靠思想严重,于是在八十年代初开始了分组,经过分组,粮食产量有了提高,农民的生活比以前好了一些,分组干了两年,开始了土地承包到户,才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决了生产队时长期解决不了的吃饱饭问题,在此基础上,农村经济才得到发。持续了几十年的生产队历史也在人们的高兴中宣告结束。农村迎来了改革开发、生产发展的新时代。

                   砍柴

  砍柴是生产队时的重要农活,木柴是山区人们烧火做饭、取暖的唯一燃料。为了得到足够的柴禾,乡亲们就要经常上山砍柴。那时农家用的灶是老土灶,灶洞很大,凑一次火要放入一大捆柴,因耔柴量大而被称为“老虎灶”。每年要烧掉很多木柴,哪家的院里柴堆放的多,就说明主人家勤快,最怕出现缺柴烧的事情,因为这是让人害羞的事。

  白天要干生产队的农活,人们只有利用早上的时间上山砍柴,冬季是砍柴的高峰期,一般在夜里鸡叫头遍时就要出门上山,太阳出时将柴背回家,早饭后又出工干队上的农活。砍柴是一项很繁重的体力劳动,将柴从山上背回家,很费力气,冬天天气很冷,早上地面上到处都有白霜,脚手常被冷得发木,最艰难的是赤脚上山砍柴。那时因为太穷,人们赤脚干活是常有的事情。脚板被野刺、树棍和石头扎伤就是不可避免的。砍柴也就成为十分辛苦劳累的农活。

  记得我最初上山砍柴,是约五六岁时,和同院的一个叫干桃的孩子到村子北边的一个叫白胡子坟的山堆上砍柴。只砍了一个有一人多高的松树桩,钉上钉牛后用索子拖着走。此后便经常上山砍柴,到上小学后,就成为砍柴的好手,尽力帮助家里砍柴。放学后,一群孩子就相约上山砍柴。运柴有两种方法:背或拖。背是将柴放在背架上背着走,拖就是将一根较大的柴拴上索子在地面上拖着走。用这种方法运柴,在下坡路上轻松一些,到了平路和上坡路,就走不动了,只有将柴放到肩膀上抬着走,回家后再将柴砍段后劈成块。

  为了减轻柴与地面的摩擦力,拖起来轻一些,我们会削掉树皮。松柴砍起来软一些,但不经烧,栗树砍起来很坚硬也很重,但很耐烧,我们都爱砍栗柴。因为那时树多,森林也很密,砍柴是选树种的,只有怕到远处的人才砍木质松软的树种。冬天砍的柴一般是湿柴,堆在场院里晒干后,堆码在淋不到雨的地方备用,上年烧不完的柴叫腊柴,因为干透了,烧起来火力很旺。每当遇到家里办事,有腊柴最好,做饭人最怕柴干不透影响做饭菜的速度。

  砍柴是农村孩子经常要做的活计。长期的砍柴劳动,使孩子们的身体磨练得结实了,力气也大了,但由于砍柴是重体力活,还有危险,在砍柴劳动中也容易受伤。我的双膝关节上,就多次被刀子砍伤过,早在少年时就得了关节炎,还是到了成年自学中医后才治好了。长年累月的砍柴劳动,拼命地苦挣,腰椎也被挣伤了,成了腰肌劳损,一到天气变化就疼得厉害。父母虽嘱咐柴要背得轻一些,但因为很勤快,总是希望一次能拿回更多的柴,于就是拼命地力挣,从小就苦起了劳伤病。“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们这些农村的苦孩子,先是从放猪、砍柴等平常的农活开始,尽力帮助家里干活,到少年时,已经成为干农活的好手。从小就成为听话、勤快、理解大人难处的孩子。

  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家乡实行了土地承包,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人们养起了毛驴,开始用毛驴驮柴了,于是人们才从繁重的背柴劳动中解放出来。如今农户的灶已经改成了节柴灶,可节省六成左右的木柴,但村民上山砍柴的现象仍未绝迹,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仍有影响。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彻底解决村民的生活能源问题,让人们告别砍柴的历史,是我的一个愿望。
                      00年四月二十五日夜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苏忠伟 于 2010-4-27 08:41 编辑 ]
42#
发表于 2010-4-28 18:16 | 只看该作者
把这些编制起来写出,是珍贵的史料。闲时我得从头好好读读。回味一下当年。
41#
发表于 2010-4-28 16:35 | 只看该作者
熟悉的场景温暖的回忆,拜读美文!
40#
发表于 2010-4-28 16:28 | 只看该作者
非常亲切,一下就把我带回乡下的童年时光了。文字质朴,但也不缺文采。所谓“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棚,然后君子”,说的就是这样啊。
39#
发表于 2010-4-28 15:22 | 只看该作者
出工的记述很具体,也很能让读者产生思想共鸣。在那个年代走过来,谁也不会忘却“出工”的日子,那是一种集体行为,也是大呼隆行为。为什么产量低、始终穷,就是因为很多人出工不出力,反正干多干少还是穷。砍柴的经历就像我们当年拾柴或挖树根一样,都是生活所迫。问好!
38#
发表于 2010-4-28 11:24 | 只看该作者
再提。
37#
发表于 2010-4-27 23:29 | 只看该作者
昨日云烟,有雨有泪,你把握的不错。支持。

[ 本帖最后由 茌山石 于 2010-4-27 23:30 编辑 ]
36#
发表于 2010-4-27 21:15 | 只看该作者
出工,记工分,生产队的事。。。
问好。
35#
 楼主| 发表于 2010-4-27 20:5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于文华 于 2010-4-27 20:41 发表
两个旧日生活场景被刻画的历历在目,活灵活现。拜读学习,勾起了往日生活的情景。问好1

谢谢于老师的指导及鼓励!
问好于老师!
34#
发表于 2010-4-27 20:41 | 只看该作者
两个旧日生活场景被刻画的历历在目,活灵活现。拜读学习,勾起了往日生活的情景。问好1
33#
 楼主| 发表于 2010-4-27 20:3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与秋相伴 于 2010-4-27 17:35 发表
生产队出工的事现在想来真是一段悠远的回忆啊。
欣赏学习!问好朋友!

谢谢与秋相伴!
问好朋友!
32#
 楼主| 发表于 2010-4-27 20:3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党龙 于 2010-4-27 16:32 发表
遥远的记忆,难忘的回忆。学习并!问好

谢谢党龙!
问好朋友!
31#
 楼主| 发表于 2010-4-27 20:3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李雷 于 2010-4-27 13:37 发表
关于出工,我听过“磨洋工,混十分”的谐语。两章文字依然彰显文友一贯的写作风格,读来畅快!问好!

谢谢李雷朋友!
问好!
30#
 楼主| 发表于 2010-4-27 20:3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房子 于 2010-4-27 12:41 发表
写过去的生产队,写农村特有的生活景象。作者文笔生动、细节具有典型性,在亲和的语调中,在对怀旧的情感中,过去的乡村生活景象得以清晰地展示到读者面前,具有输理、呈现乡村特定历史的见证和参考价值。

谢谢房子版主的鼓励!
问好朋友!
29#
 楼主| 发表于 2010-4-27 20:3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汤如浩 于 2010-4-27 11:22 发表
因为忙碌,先记号,问好!

谢谢如浩!
问好朋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1 15:44 , Processed in 0.050493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