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虎与小鱼 于 2018-6-28 06:49 编辑
由《无问西东》想到的几件事
(2018年6月25日,星期一的早上,我像幼年的自己在电影院的人群与黑暗中低下头,不愿悲伤。)
电影(点击链接可收看):《无问西东》
一、“审视”
是谁把片中的每个人推上了命运的车轱辘?
——红颜:就王敏佳而言,即使今日不再有批斗这种事情,即使她不再是第一被告,可难道不是这甜美的面容下那颗虚荣的心从来就与薄命并称一词、像患难与共的伴侣吗?
细节1:王敏佳谎称自己给毛主席献过花,并与毛主席合影。
细节2:王敏佳一直活在自己编造的谎言里,并且不愿意醒来(可见她拿相册在同事面前炫耀这个细节。)
——艺术:难道只有芭蕾是吟风弄月下幸福之源吗?对,还有音乐,“清华大学的校歌”,“基督教歌曲《奇异恩典》”,吴岭澜看到的小提琴演奏,是的,还会有谁会在这些意味深长的曲调中,在这开始于大战的大暴雨中,在那战火滚滚于车轮之间如此平和、镇定?
——战争:中国的上空不是没拉响警报、浓重夜雾里的滚滚飞机不是没装炮弹。但是为什么沈光耀在那军令下会一再出尔反尔,这难道是玩笑,这难道不是人间悲剧?——贫困、沉沦,也都要记在战争的帐上。
——爱情:简直是快刀中的快刀呀,什么时候会为沉醉与挣扎的人稍微停下过一刻?李想、陈鹏与王敏佳,许伯常与余淑芬就是很典型的个例。
——坚守:在这部人间烟火片里,他们都听从自己的内心,做了一次又一次有责任、用心的自我旁观者。观照内心,是要有抽身而出的毅力才可以做到的。
——意外:不期而遇,是让生者怎么再活下去?告诉你吧,如果不彻底放弃,难道还有什么稍微好一些的选择?譬如李想放弃了自己所有的食物,譬如沈光耀放弃了听从军令,一而再,再而三地向边区的孩子投放食物。
——旁观者:勿庸置疑,镜头是冷静的叙述者。它真实地再现或者还原了很多细节,比如沈家的牌匾、沈光耀的母亲等等。
谁把片中的每个人都推上了命运的车轱辘?不要责怪编导忍心纠集着这些苦痛吧。是它们上下其手,自动排起来,一个接一个、或一哄而起要拿这几个人是问了。如果那王敏佳不虚荣,或不多管闲事;如果沈光耀在跪下的那一刻,做个孝子,或者晚一些发生战争,还有陈鹏,还有李想。如果,再多的如果也无法阻止历史前进的脚步。
二、“电影”
是一门艺术,这很高级。就象字都在字典里,怎么寻找,怎么摆放,就是优劣的能力。在经典面前,手擀面与方便面在此刻才显得泾渭分明。就像那些场次的好电影一样,内容是梦的主角,占上风,它没留下投向群众的影子,表现形式是次要的,这里似乎只有表现本身。
让人首先忽略了拍摄现场(目前有多少让人难堪、笨拙、说不过去的“大师”在勉为其难地摆弄导筒、摄像机)的表演是好电影。《无问西东》也确实做到了。它无疑是出色的。那些情节与细节、命运与幻灭、人物与性格,有许多可说但我无暇、无力评说的好。
三、“盖帽”
这是排球与篮球的术语。我大胆地把它引到我的笔下,无关其他。只是为了强调某件事。就象某个具有非常心智的作者说的,他一出手,就把许多叫作家的给盖了。《无问西东》就是这样——一出场,不也把很多叫青春爱情片的电影给盖了吗?不仅已经盖了过去的,还盖了后来的(当然不会是全部)。
四、“回忆与杂谈”
2018年,中国的雨镇。我在一个朋友的推荐下第一次看到《无问西东》,尽管这中间断断续续,尽管这中间我不停地被家人叫开又回来。但我喜欢它,喜欢它细节处理的精致、它优美的背景音乐旋律、它的艺术表现手法。并且知道里面有章子怡、张震、黄晓明、陈楚生和王力宏。(章子怡似乎演过《卧虎藏龙》、《十面埋伏》,《夜宴》。她与我喜欢的赫本一样,是出色的演员,而陈楚生与王力宏似乎是歌手,分别唱过《有没有人告诉你》与《落叶归根》)后来,我第二次看完《无问西东》时,就从网上下载了章子怡在《十面埋伏》里的剧照,并保存在自己的文档里,就象二十年前我保存张曼玉一样,我一点都不觉得自己肤浅。毕竟我们与60多年前的人一样,是从感性开始的,理性是后来的事了。(所以,我也理解了许多把经典当作古典忘却的所谓的“新人类”了)
五、“假设”
很聪明的想法,把问题丢给观众——“如果提前了解了你们要面对人生”,如果!
(本帖系交流帖,不加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