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609|回复: 4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25 【书话沙龙】闲聊(交流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8-1 12: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冷晰子 于 2018-8-27 20:16 编辑

      朱天文,从她《黄金盟誓之书》的少女到《淡江记》的中年,始终如一的两条辫子,像极她文字的象征,很中国,也现代。照片上,不再年轻的她,两条辫子,竟也觉自然之美。无矫情痕迹。因为对这两本书的喜欢,陆续读完了她的《炎夏之都》、《世纪末的华丽》、《巫言》等。

      《黄金盟誓之书》里,朱天文不肯叫胡兰成爷爷。而在《淡江记》里,却是爷爷的称呼。咋读时,不知是胡,后读到许多句子在《黄金盟誓之书》里的似曾相识,方才明白。

       这声“爷爷”,朱天文叫得百转千回。有千钧重,又似自来亲。《淡江记》应是比《黄金盟誓之书》写得早,相较于《黄金盟誓之书》中的多怀念,这里,更是有人在眼前的暗自欢喜。此才了解,绝世才女张爱玲,何以在与千千万万人的相遇里,独独选了胡兰成,独独愿在胡的面前化一朵低到尘埃里的花。

      “看书,非要抱着客观冷静的分析和批判精神。看书就是要跟最好的东西相见,首先便要把身上既有的障碍清除,以赤子之心才能和万物素面迎接”。朱天文从胡兰成的语言里化来的语。在这一个丁香盛开的夏日,居又与我知遇。

      读书,莫不如此呀。凡能读之爱之的书,必是无踪无痕的从心里悄悄经过了,与你相知了。不以为好,又何必非要路过呢?绕道不就是了。此,也成为我的处世观。

       与《淡江记》同时阅之的,为朱天文1988-1990的小说读本《世纪末的华丽》,通本《世纪末的华丽》。唯爱一篇《带我去吧 月光》。之于情感,之于时空,原是虚幻的华丽。如你只求片刻,那便是一生幸福,如想求个永远,那必与痛相随。物是人非,不只是说辞。詹宏志为之写序《一种老去的声音》。确,与朱天文清新雅淡的散文比之,她的小说,布满人世沧桑。如若说她的散文是茉莉花的幸福,那么,她的小说,就是郁金香的沉沦。我常常以为,茉莉花、桃花、梨花是少年之香,百合是青春之美,而郁金香,是沧海之蝶。蕴藉、含蓄、但非年少青春的欲说还休,而是岁月沉淀之后的恬淡安然,是风烟俱净之后的轻轻一笑。然,曾经的暗涛还是在的。笔下,依有昔日的波涛汹涌。

       此前读完《张看红楼》和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且是同时读完,本意是想同时感念女性视角与男性视角的不同,却在两本不同的书中,看到了两个人对续书者高鹗的不同认知。张以为,高熟悉曹,俞认为,高只是追迹前人。从周汝昌到刘心武,均小小涉猎,几个人对《红楼梦》的研究,颇有远近高低各不同之感。说到底,追迹前人者,对红学种种,都只是猜测,不敢坐实。一如秋千,只敢在空中荡来荡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随便读读就好。

     《红楼梦》,晴雯最是让我喜欢。张爱玲在《红楼梦魇》里说,晴雯是黛玉的影子。细思之,有理。都是刚烈的禀性,只不过,一个婉转,一个刚直。却都是风流云散两无情。不知为何,《红楼梦》常常让我想到《诗经》,想到《诗经》里歌咏的爱:“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有昧昧洪荒的开元之喜。

      日子就像朱天文的书《最好的时光:侯孝贤电影记录 》。真是温馨,长长的慢镜头里,碎阳如金。于生之所爱,于情之所系,不辜负,即是圆满,何管今夕?
     
      人生如朝露,白发日夜催。
      弃置当何言,万劫终飞灰
      胡兰成说:“此诗可伴《击壤歌》的热闹,苏轼又像贾宝玉,要与姐妹没长在一起,等他化成飞灰。”《击壤歌》是朱天文的妹妹朱天心十七岁的开山之作,胡兰成为之代序并将《击壤歌》与李白的诗相提并论。到底是在说苏轼还是在说自己?在胡兰成的心里,张爱玲之于朱天文、朱天心,会是大观园里的谁?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48#
发表于 2018-9-1 23:27 | 只看该作者
问好!冷晰子文友,读书真多啊!此文中,涉及那么多作者,那么多作品,
可谓博览群书!赞一个!
文友的观点,也有特色,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理解!欣赏!学习了!
47#
 楼主| 发表于 2018-8-20 08:10 | 只看该作者
文璘 发表于 2018-8-19 18:36
我们对前人的研究更多要设身处地地深入到他当时的语境中,扪心自问:我们如果在那个时代,会不会作出更正 ...

幸好你有此补充,不然,单看上一条论,我又要误解了。
大是大非,无论是否读书人,心中都应有的。
前几日读吴兴华诗集,读到吴兴华的妻子写给他的序。说自己不后悔。我在想,当真不后悔吗?她本是在香港长大,吴兴华的才华以及谢蔚英的关系完全可以避祸香港。而非盛年惨死。
于只是凭借喜好闲人读闲书非学术研究的我而言,阅读任何文本,更多是感性的。惟愿盛世清平,国泰民安。
不论了,再论,楼要歪了。
感谢老师荐书以及多方指引。
46#
发表于 2018-8-19 19: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文璘 于 2018-8-19 19:06 编辑
冷晰子 发表于 2018-8-19 17:34
赵孟頫,如果单以彼时的历史论,他也做过元人的官。可是不能说他的《鹊华秋色图》不好。

我所说的历史的眼光还包括阿尔都塞说的“对症阅读”,即从文本的罅隙和裂缝中找到作者故意隐瞒故意遗忘故意漏掉的细节,当然也包括故意夸大或者贬低故意篡改故意彰显的地方,这都需要与历史的语境结合起来,然后从这些方面分析综合推理演绎,从而找出检验一切伟大心灵或者俗情俗意的试金石——真诚!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45#
发表于 2018-8-19 18:41 | 只看该作者
冷晰子 发表于 2018-8-19 17:34
赵孟頫,如果单以彼时的历史论,他也做过元人的官。可是不能说他的《鹊华秋色图》不好。

因此,我们不会因为他们的错误而去否认他们的成就,更不会因为他们的成就而去掩盖他们的错误。这是历史辩证法。
44#
发表于 2018-8-19 18:36 | 只看该作者
冷晰子 发表于 2018-8-19 17:34
赵孟頫,如果单以彼时的历史论,他也做过元人的官。可是不能说他的《鹊华秋色图》不好。

我们对前人的研究更多要设身处地地深入到他当时的语境中,扪心自问:我们如果在那个时代,会不会作出更正确更明智的选择?胡兰成那一代知识分子在参与公众事务和公众建设时都表现了强烈的投入色彩,或者都有感时忧国之沉重,当然也不排除他们投机成分。无论他们作出怎样的抉择,都要追问:他们在抉择的过程中是否牺牲曾经所保持的东西,他们做出的是否有利于自己的道德律或者使命,是否为种群的幸福提供哪怕一点可能性。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43#
发表于 2018-8-19 18:28 | 只看该作者
冷晰子 发表于 2018-8-19 17:34
赵孟頫,如果单以彼时的历史论,他也做过元人的官。可是不能说他的《鹊华秋色图》不好。

嗯,让文学艺术的回归文学艺术,让政治意识形态的回归政治意识形态,这个观点起码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都一直在一个较为正确的语境内。但今天看它缺少对问题现象的思辨力。我所说的历史意识和历史眼光,不是官方正史的意识不是宏大叙事的历史意识和眼光,因此我不会浅薄的因为胡兰成的汉奸身份而去用知人论世和文如其人的观点去否定他。历史说到底是一种叙述方式,一种文化的语境,是一种语言的编码组码和解码。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42#
 楼主| 发表于 2018-8-19 17:34 | 只看该作者
文璘 发表于 2018-8-19 14:37
胡的成就还是不容抹杀的,人是人,文是文,阅读时要分开,这是文本的目光。但对一个高级的阅读者来说,还 ...

赵孟頫,如果单以彼时的历史论,他也做过元人的官。可是不能说他的《鹊华秋色图》不好。
41#
发表于 2018-8-19 14:37 | 只看该作者
冷晰子 发表于 2018-8-19 09:29
也许有点钻牛角尖也说不定,世故和天真,还真不好说,我觉得如果单论这两本书,反而是《今生今世》是世故 ...

胡的成就还是不容抹杀的,人是人,文是文,阅读时要分开,这是文本的目光。但对一个高级的阅读者来说,还得有历史的目光。
40#
 楼主| 发表于 2018-8-19 09:30 | 只看该作者
文璘 发表于 2018-8-19 07:45
你的观点基本上是对的。我心目中的华文文学,应该包含新马,印尼,港澳台,大陆以及所有使用中文进行创作 ...

补充得很对,赞成。

            .
39#
 楼主| 发表于 2018-8-19 09:29 | 只看该作者
文璘 发表于 2018-8-19 07:48
胡最好的文字还是《山河岁月》和《今生今世》。这个人也许太天真,也许太世故,有话就不好好说,偏要绕着 ...

也许有点钻牛角尖也说不定,世故和天真,还真不好说,我觉得如果单论这两本书,反而是《今生今世》是世故,《山河岁月》为天真。
38#
发表于 2018-8-19 07:48 | 只看该作者
冷晰子 发表于 2018-8-18 14:36
胡兰成的文字我是很喜欢的,甚至超过张爱玲的喜欢,抛开政治不言。读过他的《山河岁月》、《闲愁万种》、 ...

胡最好的文字还是《山河岁月》和《今生今世》。这个人也许太天真,也许太世故,有话就不好好说,偏要绕着走,千方百计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人品可疑。
37#
发表于 2018-8-19 07:45 | 只看该作者
冷晰子 发表于 2018-8-18 14:33
港台文学,应该说,于大陆文学而言,离政治稍微远了那么一点,不能不承认,因为十年文革,大陆文学断了文脉 ...

你的观点基本上是对的。我心目中的华文文学,应该包含新马,印尼,港澳台,大陆以及所有使用中文进行创作的族群。未必大陆就是中州正韵。
36#
 楼主| 发表于 2018-8-18 14:36 | 只看该作者
文璘 发表于 2018-8-18 13:03
朱的东西更多受乃师胡兰成影响,祖师奶奶张爱玲对她的影响也很深。但她学不来张爱玲的讥诮和狎昵,也没有张 ...

胡兰成的文字我是很喜欢的,甚至超过张爱玲的喜欢,抛开政治不言。读过他的《山河岁月》、《闲愁万种》、《禅是一枝花》、《今生今世》、《中国文学史话》。
35#
 楼主| 发表于 2018-8-18 14:33 | 只看该作者
港台文学,应该说,于大陆文学而言,离政治稍微远了那么一点,不能不承认,因为十年文革,大陆文学断了文脉。真正中华文化的文脉,在某一个时期,还是在台湾。
现在不敢说了,个人认为,日本文化的入侵,让现在的台湾,也有点大杂烩的意思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4 04:06 , Processed in 0.131370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