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777|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消暑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8-4 18: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范廷伟 于 2018-8-4 21:18 编辑

  时间过得真是好快好快呀,不知不觉间,我仿佛还没有从春花烂漫的四月里醒过神来,办公桌上的台历,就一下子翻到了烈日杲杲、遍地流火的夏天。时间就是在这接踵而至的“小暑大暑”节气中,完全开启了“上蒸下煮”模式,“暑”字当头,烈焰当空,到处热气蒸腾,滚烫而污浊的热风,将目之所及的一切都郁闷成了一种红色。我喜欢饮茶,每年暑期,都会在读书的乐趣里,体会到“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的凉爽,还会情不自禁想起林清玄的一句话:人生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

  日月穿梭,时光流转。古时候的夏天,和时下的炎炎夏日应该是一脉相承吧,我们从建安七子中陈琳的《大暑赋》中,读到“土润溽而歊烝,时淟涊以溷浊”这句话,就可以感受到一种人在蒸笼中的闷热;同为建安七子的王粲,也在其《大暑赋》中写到人们热汗频频:“气呼吸以祛裾,汗雨下而沾裳,就清泉以自沃,犹淟涊而不凉。”在消暑工具极其单调的情况下,骄阳炙烤中,汗如雨下时,即使人们埋身于清泉溪流,自己身上的污秽仍然层出不穷,挥之不去,因此,我们可以张开自由想象的翅膀,想象古人们这种炙热难耐的感觉,是否不啻于那则成语故事“请君入瓮”般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折磨呢?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古人笔下的夏日,不知道有否夸张的成分在里面,但像宋代梅尧臣所说的“飞鸟厌其羽,走兽厌其毛。人亦畏絺绤,况乃服冠袍”,实在令诸如我等后人,充分见识了他们别具特色、技高一筹的奇思妙想、文字功夫。禾稻枯焦,心如汤煮,兽厌其毛,人脱冠袍,非常贴切地将人们度日如年,心焦气躁的形象刻画了出来。只是从古典文学作品和传世名画中,古人们的避暑消夏方式,似乎只是如陆游在《昭君怨》中写到的那样:“昼永蝉声庭院,人倦懒摇团扇。”

  我实在不记得,我们这代人童年时是究竟如何度过一个个炎炎夏日的。除了个把次随“孩子王”去水塘、沟渠野泳,还是冒着被班主任老师用最简易的检验法——在胳膊上用手指甲划一下,检验是否呈现白色划痕,轻则门外挨晒罚站,重则室内教鞭伺候。那时候的孩子们,一个个总是大大咧咧,泼泼辣辣,很是皮实。放暑假的那些日子里,知了们“高蹈槐梢与柳荫,争鸣直到日西沉”,天越是炎热,知了叫得越欢,对孩子们的诱惑力就越大。孩子们便拿了一块面筋与一条长杆,去村外的沟渠边、树林间粘知了,屏心静气,伸长脖梗,即使娇嫩的肉皮晒爆了几层,倒也乐此不疲。那个年月,孩子们的消暑方式,无非就是“以热攻热”抑或“乐而忘热”。

  记得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当那台“金龙牌”落地摇头电扇搬进我家堂屋时,亲朋好友有事没事,总爱到我家里看个稀罕。那些摇了一辈子大蒲扇的老人们,更是羡慕得不得了。有了电扇的比对,这蒲扇的劣势就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了。帮着父母割麦收秋干零活,喝冰镇饮料,吃冰镇西瓜,只能暂时解决问题,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父母总说我是挫了尾巴的猴子——安顿不下来。那时,作为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坐功还不行,毕竟还不懂心静自然凉的道理。“几朝烟雨几朝晴,六月江南云水蒸。扇底寻风无爽意,此时又怨小飞蝇。”我知道热了,但是烈焰灼人的这种“热”法,热得让我无所适从,不知所措。

  慢慢地,我也长大成人,然后结婚生子,终于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挓挲舞脚、毛毛糙糙的性格改了不少,因为喜欢读书、赏画、品茶,我将位于高高四楼之上的书房美其名曰“伴月斋”。烈日炎炎,天干物燥,静坐于书香弥漫之中,一把扇,一杯茶,一本书,诗词如清风,一吟消酷暑。有了这样的一种“深阅读”“沉进去”,可忘世间繁杂,慢品人生禅意。书中自有青山隐隐,亦有碧水迢迢,室外虽是烈日酷暑,室内却是清凉四溢,茶香满盈。用自己静下来、慢下来的心情,精研、细品朋友们那些高崖仄宇、峭壁万寻的山水精品佳作,我的心便随了山色之苍黛幽微,山气之凉爽袭人,心意之静谧悠远,沉浸在这种可以栖息精神的理想世界了。

  就这样积久已成习。每年暑期时候的闲暇时间,我绝不和朋友们上街撸串当“膀爷”,也绝不坐在空调房里独享清凉,而是“躲进小楼成一统”,市声不入耳,俗规不至门。宋真宗赵恒曾经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而我要说的是“书中自有花清芬,书中自有消暑方”。高高的“伴月斋”内,半树先生告诉我:天气这般溽热,何处可得清凉?竹下吃茶一盏,水边读诗几行。大曾先生也这样和我说:夏日独坐荷塘边,几卷闲书看半天。一把破扇慢慢摇,无事便是小神仙。无一例外,他们都用丰子恺先生一样的技法,仅用寥寥数笔,把传统笔墨与现代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再配上率性而肆意调侃的打油诗,令人肌骨清,通仙灵,赏心悦目好舒服,两腋习习清风生。

  乡间俗话早说,该成不冷,不成年景;该热不热,不成年月。寒来暑往,四季交替,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不经过这般炼狱重生,怎会有凤凰涅槃;不经过灼热的蒸煮,原野上的庄稼自然也不会拔节秀穗。我早已摒弃了“春困、秋乏、夏打盹,冬天不纺棉花”的懒惰思想,在知识的海洋中,积极增长才干;在节气的蒸煮中,令之精神澡雪。诗人于谦说“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执手入禅境,煮茶赏佳作。结合多年来的读书经验,我以为,这该是最适合于我的一种消暑方式了。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7#
 楼主| 发表于 2018-8-8 18:44 | 只看该作者
言默然 发表于 2018-8-6 15:56
暑天思絮,好文笔,拜读学习了,问好,祝福清爽

感谢来读。沉进去,深阅读,会有收获的
16#
 楼主| 发表于 2018-8-8 18:41 | 只看该作者
阳光笑靥 发表于 2018-8-6 13:24
我是开着空调电扇读书打发过这个暑热的,否则真不知道能否活过来
老师的文字很有深度。欣赏学习了:tim ...

各有各的消暑方式
15#
 楼主| 发表于 2018-8-8 15:43 | 只看该作者
淡淡不如风 发表于 2018-8-7 10:46
前年安空调后,用了一天。
去年,用了一周。
今年,用了二十天。电费好几百。

立秋了。凉爽了。呵呵。感谢来读
14#
发表于 2018-8-7 10:46 | 只看该作者
前年安空调后,用了一天。
去年,用了一周。
今年,用了二十天。电费好几百。
冬北从来没这么热过,最高36度。
好在,八月一到,立刻降下来,今天最高21度。
13#
发表于 2018-8-6 18:33 | 只看该作者
不认识的字太多,读来消暑不易,只长愧热之心,且待明日立秋才好……
12#
发表于 2018-8-6 18:09 | 只看该作者
廷伟老师的知识渊博,古诗词信手拈来。对于消暑,古人也没什么好办法,况且那时,没现在热,夏天好过。您的消暑方式是雅好,读书,喝茶,心静自然凉,超赞!
11#
发表于 2018-8-6 15:56 | 只看该作者
暑天思絮,好文笔,拜读学习了,问好,祝福清爽
10#
发表于 2018-8-6 15:13 | 只看该作者
读消暑赋,享透心凉!诗词歌赋当蒲扇了!赞!
9#
发表于 2018-8-6 13:24 | 只看该作者
我是开着空调电扇读书打发过这个暑热的,否则真不知道能否活过来;P
老师的文字很有深度。欣赏学习了:time:
8#
 楼主| 发表于 2018-8-6 11:47 | 只看该作者
lvhq018 发表于 2018-8-5 09:26
一段时间内,用“心静自然凉”与酷暑做斗争,不管用,反倒体会了“处凉自然静”。还是唯物主义好。

感谢来读。问好了
7#
发表于 2018-8-5 09:26 | 只看该作者
一段时间内,用“心静自然凉”与酷暑做斗争,不管用,反倒体会了“处凉自然静”。还是唯物主义好。
6#
发表于 2018-8-4 22:45 | 只看该作者
写文章是需要静的。前些日子忽然想到,阻碍妨碍我们写作的那些事情那些情绪,有点像酷暑,有点像寒冬,但凡一颗心是静的,就会抵御那些纷杂。
5#
 楼主| 发表于 2018-8-4 21:19 | 只看该作者
秋實 发表于 2018-8-4 19:42
也建议范老师把《消暑记》改为《消暑赋》吧,是不会屈尊了这篇文字的。

恭敬不如从命。感谢来读,顺祝夏安。
4#
发表于 2018-8-4 19:53 | 只看该作者
热死了,估计只有本溪水洞是凉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7 18:30 , Processed in 0.112581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