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426|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三读汪曾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9-21 10: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rsjby 于 2018-9-21 10:52 编辑

    一、旧文今读《蔡德惠》
    有时,读一篇文,见一句话,心会无由地颤动一下,脑际突然一片空白。很怪,却并不茫然,反而觉得与作者灵犀相通,尤痒处被挠般舒服。也许,这就是所谓见文的激动,与文的共鸣吧。
    这种感觉不常有,刻意去寻,得不到;不经意间,又涌上来。很有点“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味。王国维认为,这是做学问写文章干事业的最高境界,其实,它也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了。
    一九四七年三月七日的《大公报》发表过汪曾祺的一篇短文,这篇文以人名为题,写与汪相识却早逝的西南联大校友蔡德惠。文很短,用词平淡,行文舒缓,全用白描,却两次使我的心“无由地颤动”,久久难宁。
    蔡德惠给作者留下印象让作者记住他的,是独自一人在井边洗衣:“只得记得一次,一个假日中,人多出去了,新校舍显得空空的,树木特别绿,他一个人在井边草地上洗衣服,一脸平静自然,样子非常的好。自此他成为我一个不能忘去的人。”读这段文,让人生出许多想象来,一个与校舍树木草地融为一体谦和安详沉静而又生动可及的年轻人跃然纸上。一直以为,说男子好,应该用儒雅俊逸、玉树临风、风流倜倘、貌若潘安之类的词。原来,真好,用不着雕琢修饰,就一个“好”字,足矣!最多,再如作者,表示一下“好”的程度,“非常的好”。看这句,感觉与作者完全一样,“他成为我一个不能忘却的人”了。
    一次,作者又到西南联大,遇雨而至蔡德惠工作的研究室,研究室“四壁都是植物标本,层层叠叠”,蔡德惠认真工作的态度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后,作者“偶然因为一件小事,想起这么一个沉默的谦和的人,那么庄严认真的工作,觉得人世甚不寂寞,大有意思。”从蔡德惠为人生的态度,想到“人世甚不寂寞”,进而觉得人世“大有意思”,过渡自然,了无痕迹。是啊,有一个读书人,红尘面前不惊不诧,与世无争,一心为学,醉心工作。面对这样的人这样的态度,能不生出些许感慨?这句话,是全篇唯一一处议论,也许,所谓的“文眼”,就在这里。
    汪曾祺的文,以前读过,小说《大淖纪事》、《受戒》,印象很深。读《蔡德惠》,更觉他文的好。他在《沈从文和他的〈边城〉》里评价沈从文时说:“他的语言是朴实的,朴实而有情致;流畅的,流畅而清晰。”“他很注意语言的节奏感,注意色彩,也注意声音。”也许,用这些话来评价汪曾祺的文,也很合适。

    二、邂逅黄娥
    汪曾祺在《杨慎在保山》里写道:“《永昌府志》曰‘杨用修久戍滇中,妇黄氏代寄一律曰:雁飞曾不到衡湘,锦字何由寄永昌。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曰归曰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相怜空有刀环约,何日金鸡下夜郎?’”文中的“妇黄氏”,即杨慎之妻黄娥。
    杨慎,明朝川人,字用修,别号升庵,是四川除“三苏”外才华最出众、成就最高、名气最大的古代文人,其家乡成都新都现有桂湖和升庵祠纪念他。黄娥,杨慎之妻,有才,能诗,与卓文君、薛涛、花蕊夫人并称蜀中四大才女。杨慎因“议大礼”,三十四左右发配永昌,七十一岁死在永昌,一直未能归蜀。而黄娥,则在四川用了几乎一生的光阴,等待夫君的归来。这首名为《寄外》的七律,也许只是黄娥独守空闺、思念丈夫的许多诗文中的一首。但可以肯定地说:这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首。
    诗一开始,写两地天远,锦书难托。古代交通闭塞,旅途劳困。所谓“天府之国”的成都周边,在中原人眼里已属避荒之地,更别说“蛮夷”之地云南了。特殊的地理环境特殊的男权文化,使女子出行,阻碍重重,风险叠叠。正因为如此,黄娥便只能被动地守在家中等待丈夫,而不能主动前往永昌探视杨慎。与一般的闺怨诗不同,黄娥在感叹自己福薄命浅时,更关注的却是远在永昌的杨慎。“妾薄命”:自己在四川坐看春花秋月,独送夏虫冬雪,人惭消瘦;“君断肠”:夫君在南夷蛮荒之地,更有有家不能回,有国不能报的断肠之痛。最喜欢 “曰归曰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这一句,在一声声“盼归”的心语里,送走一年又一年;在一场场“苦雨”的愁绪里,度过一天又一天。等待,不知结果的等待,有切肤锥心蚀骨之痛,连黄娥自己也不敢相信这样的等待会有结果。结尾的反问里,既饱含着践“刀环约”的深情,又倾注着对无法捉摸的命运的无可奈何。何时?何时?这何时,其实,就是黄娥的一生。何止是她的一生,这何时,也是古代所有与夫分离的闺阁女子的生生世世。
    我惊异于黄娥的才华,在《寄外》里,将思念之情、盼夫之情、关切杨慎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但更让我惊异的是黄娥对爱情的忠贞不二。几十年独守空房,度日如年,却能坚守,却能始终如一,却能不离不弃。这,是多么珍贵的品质!在男子一统天下,女子处于从属地位的时代,有很多令人泣下的“闺怨”之情。黄娥,应该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和这些坚贞的女子比起来,所谓的“才子”们,就要逊色得多。这是为什么?也许与“烈女不事二夫”的礼教约束有关,也许与男人妻妾成群的生活环境有关,也许与男人女人的性格气质和对爱的理解不同有关……
    一直很偏见地认为,女子,写诗作文,最适合的就是“思”。而这“思”的对象,又无一例外地指向男人。黄娥的这首七律,似乎再次证明了这一点。男人们,可不能辜负这些女子的不尽思念哟。
    据说,在新都桂湖,有杨慎与黄娥塑像。为了暗合他们夫妻几十年天各一方的悲剧,两尊塑像隔湖而望。哎,塑者何其狠心:杨黄生而分离,死不同葬,到今天,依然被分于湖畔两侧,不能聚首。我幻想,有那么一尊雕塑:桂湖畔,杨慎黄娥,相依金秋,赏桂吟诗。在这雕塑里,黄娥的眼睛里应有才女的清澈明丽,更应该有与夫君想依的幸福迷朦:眼若秋水眉若波。她生时不能享家之温暖、爱之温馨、情之温柔,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让她在我们的想象里享受一个女人应该享受到的一切呢?

    三、重读《大淖记事》
    《大淖记事》是很多年前读过的。读这篇小说时,题目里有一个不认识的字:淖。查了字典,才知道读nào。许多年过去了,这篇小说的情节一点也记不起,但这“淖”字却一直清清楚楚地记得,这字,是因为这篇小说才认识的。
去年,很认真地读过辽宁出版社“大家散文”书系里的汪曾祺散文集《无事此静坐》,很喜欢汪曾祺文里的淡雅和随意。最近,重新翻出《汪曾祺小说选》,从后往前一篇一篇地看。自然,又遇到了《大淖记事》。
    读汪曾祺的小说,你得有耐性。他娓娓道来的淡言雅语,往往离故事的主题很远很远;风光风俗的描绘细腻细致,总是占据小说很大很大的篇幅。想要在他的文里寻找跌宕起伏的情节、鲜艳刺激的场景很困难;即使是非常尖锐的矛盾冲突、特别血腥的厮杀打斗,在他的笔下也很“斯文”,淡淡的如同凉白开。但细细回味,这淡淡的凉白开里,却有一股雨后山野弥漫的清香和初出崖缝泉水的甘醇。很多时候,真的有点分不清他写的究竟是散文,还是小说;竟然是在描绘故乡风土人情,还是在讲转承起合的故事。《大淖记事》也是如此,小说共六个部分,男主人公十一子在第二部分结束时才出场,而女主公巧云到第四部分才现身。百度百科介绍说:《大淖记事》“写小锡匠十一子同挑夫的女儿巧云的爱情故事,挺拔厮称的十一子和心灵手巧的巧云在劳动和日常生活中产生了感情,作品同时以散文的笔调,细腻的描写了大淖的风光、世俗和人情。”可见,这篇小说一半讲的是爱情故事,一半写的是大淖风光。
    《大淖记事》的世界是一个自然纯朴随情随性的世界。大淖的乡风纯朴真切,特别是男欢女爱,非常达观豁然,很少有所谓“道德”的规范与人文的影响:“这里的女人和男人好,还是恼,只有一个标准:情愿。”十一子与巧云的爱情来得很自然,一点也没有世俗的考量与计较。或许天底下的爱情都是一样的,总是相识,相熟,慢慢相知,相爱:“巧云家门前的柳阴是一个等待雇主的好地方。巧云织席,十一子化锡,正好做伴。”天长日久,渐渐地有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情愫。最喜欢“像一片薄薄的云,飘过来,飘过去,下不成雨。”这句,年轻人这种纯洁初恋的感觉,真就象薄薄的云一样,飘过去,飘过来,一忽儿西,一忽儿东,下不成雨,找不着北,但心底里却有一丝莫名的喜欢与希冀在。当这说不清楚道不明白的喜欢与希冀漫漫凝结成雨丝雨滴甚至姿肆成瓢泼大雨时,便有了浓烈的肉体冲动与真切的生命结合。
    《大淖记事》的世界是一个并不太平却也并非全无理性的世界。大淖的练阳观里水上保安队的刘号长“破”了巧云的身子。显然,这是巧云并不情愿却又没有办法的事情。经过这事,巧云突然有一种越来越强烈的感觉,心里那一丝对十一子莫名的喜欢一下子明确起来,那片“薄薄的云”终于演绎姿肆成瓢泼大雨。在这场完全融入自然的爱情之初,巧云敢爱敢做,她蒿子一点,撑向淖中央的沙洲,对十一子轻轻一声:“你来!”将她的万千般柔情蜜意展现得淋漓尽致。随着故事发展,十一子面对刘号长一伙扑面而来搂头盖脸的掍棒,却坚不松口,用死护卫与巧云的爱情,其忠贞与坚定,令人稀嘘感慨。让人难以想象的是,在那样一个年代,竟然还有一个“县政府”在锡匠们和平示威的压力下,还了十一子与巧云一个“公道”:“小锡匠养伤的药钱由保安队负担,刘号长驱逐出境。”看到这里,我们不由得不长舒一口气,为十一子与巧云庆幸。
    读《大淖记事》,十一子与巧云,特别是巧云鲜活地浮现在眼前。或许,现在已经无法寻到这样的女子,但她却仿佛就在不远处的山间、林中,就在那片或许已经不存在的“大淖”东边,纯朴、洁净、自然地生活着。或许,现在已不存在十一子与巧云他们那样的爱情,但他们的爱情却一直盘旋在我的脑海里;虽然明知这种不受世俗羁绊、“道德”约束、“人文”控制的爱情,这种只要“情愿”就能在一起的乡风、民俗、环境只存在于汪曾祺的小说里,但一种莫名的希冀却深深地刻在心灵深处:细腻,温柔,甜蜜。人,或许都是这样,越是不可能的事情,越是希望它实现,越是没法实现,越是念想不断。这就如那片“薄薄的云”,虽然“飘过来,飘过去,下不成雨”,却一忽儿东,一忽儿西,让人找不着北,让人心里甜甜的,回味不尽。
    读着汪曾祺的文,不管是小说,还是散文,总有一种感慨:斯人已逝,文何可寻?或许,高度文明残酷竞争的现代社会已不可能产生汪曾祺似的人物,拜物无限为欲所困的生存生活已不可能存在这样自然性灵的文笔。这,或许便是汪曾祺和他的文的意义!


    注:此文系原创,非首发。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11#
 楼主| 发表于 2020-1-8 08:51 | 只看该作者
幽谷幽兰 发表于 2018-9-28 08:23
读汪曾祺的小说,你得有耐性。他娓娓道来的淡言雅语,往往离故事的主题很远很远;风光风俗的描绘细腻细致 ...

读汪曾祺,是一种难得的享受。比较而言,个人觉得汪曾祺最好的作品还是他的小说。
10#
发表于 2018-9-28 08:23 | 只看该作者
读汪曾祺的小说,你得有耐性。他娓娓道来的淡言雅语,往往离故事的主题很远很远;风光风俗的描绘细腻细致,总是占据小说很大很大的篇幅。想要在他的文里寻找跌宕起伏的情节、鲜艳刺激的场景很困难;即使是非常尖锐的矛盾冲突、特别血腥的厮杀打斗,在他的笔下也很“斯文”,淡淡的如同凉白开。但细细回味,这淡淡的凉白开里,却有一股雨后山野弥漫的清香和初出崖缝泉水的甘醇。
                                                                    ——真的是读出了原汁原味啊
9#
发表于 2018-9-27 11:48 | 只看该作者
汪的文章令我记忆最为深刻的是《陈小手》。
第一次阅读,看到陈小手从马背上跌落时,瞬间难以呼吸,仿佛中枪的是自己。
8#
发表于 2018-9-26 07:06 | 只看该作者
这样读书,才会有所获,真是让我受益匪浅。
7#
发表于 2018-9-22 10:51 | 只看该作者
看到标题,就进来了。
非常喜欢他的文,无论散文还是小说。
他的小说特别有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拜读。

点评

他的小说最令我心动处,是那种散文的格调。  发表于 2018-9-23 22:14
6#
发表于 2018-9-22 07:51 | 只看该作者
如今的很多评论家,于汪曾祺的文章给予的评论都是:冲淡平和,随遇而安。这可能于汪老心中始终存着对生活的善意和希望有关。
其实,真实生活中的汪曾祺,并非只有文章中的闲适,他所经历的时间经纬已经言明他必然的遭遇。但是在他的文章中却很难看到,或者有一些小小的蛛丝马迹,也被大多数的读者忽略。在后来汪曾祺的儿子汪朗的回忆中,父亲汪曾祺是在自己的文字中有意无意的屏蔽不美好,而留美好于后世。也许,在汪曾祺的心中,住着一个孩童。

点评

汪曾祺经历了太多的起伏,所以才有老年时的豁达。  发表于 2018-9-23 22:13
5#
发表于 2018-9-21 21:10 | 只看该作者
汪曾祺的文章淡而有味,冲淡平和,喜欢他的《人间草木》读过,不过瘾,有卖了收藏,枕边书,没事就翻翻,读起来津津有味。您提的几本书都没读过,惭愧

点评

书柜里有十多本汪曾祺,但似乎还不够,还想买。最想买的,是一套《汪曾祺全集》。  发表于 2018-9-23 22:12
4#
发表于 2018-9-21 11:42 | 只看该作者
恰如平民饭菜,有淡香而无焦味。其味平甘,令腹饴却不气胀。如此评文,真好。

点评

读完一书,信笔写点“评”,既是一种记录,也是一种深化。  发表于 2018-9-23 22:10
3#
发表于 2018-9-21 11:12 | 只看该作者
和R兄一样,我也喜欢汪曾祺,可以说是他的铁杆粉丝。他的文笔和语言一流,当代作家中在语言的关口上能与他颉颃的估计只有林斤澜和阿城了。一段时间,我写小说就是模仿他那个套路。学过现代史的都知道,汪曾祺的师承,来自京派,尤其是沈从文。但两人却是大大的不同。从文冷,曾祺热。从文楚,曾祺儒。从文形而上,寒冰在近,孤寂无边。曾祺形而下,备具仁德,留恋细部光景。曾祺终不如他师。

点评

说得太对了。汪曾祺的文,看似平淡,但其中却有功利的影子。沈从文写过《湘行散记》,汪曾祺也写过一篇关于湘行的文,两相比较,可以看出二者的差距。为此,我瞎叨了一篇《不一样的湘行》。  发表于 2018-9-23 22:09
阿城文字恣意汪洋,大爱无形。也是很喜欢。  发表于 2018-9-21 11:44
2#
发表于 2018-9-21 10:50 | 只看该作者
可以打上原创标识,不加版权就行。我们坐下来学习。

点评

这三篇都曾在其他网站发过,前两篇曾在纸媒上发过。  发表于 2018-9-21 10:5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7 00:21 , Processed in 0.050021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