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044|回复: 5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批评秦皇岛简枫的《一些小事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18-12-3 13: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lvhq018 于 2018-12-3 15:18 编辑

原文链接: 一些小事儿  

    记得好像是秦皇岛简枫自己或者哪个文友说过,一篇好文章,细节的错误会使文章的成色打折扣。简枫是细节高手,但这篇《一些小事儿》却是有疏漏的。我不妨就《一些小事儿》说一些小事儿。

    论坛一个做老师的文友说过,ta看文章,如果“的地得”不分,就不会再往下看了。有些过分,偶尔的错字难免,若因此而猝读,恐怕会误了一次享受美文的机会,得不偿失。毕竟瑕不掩瑜嘛。但瑕疵太多,都成麻脸了,就真的掩了玉。简枫此文,就有众多“的地”不分的地方,比如:
    专心的玩着什么——专心地;
    恶狠狠的骂她——恶狠狠地;
    却是谈笑风生的说旧事——谈笑风生地;
    一点点的鼓胀破裂,再一点点的鼓胀破裂——一点点地;
    悠闲的步行回家——悠闲地;
    小嘴巴噼里啪啦的说话——噼里啪啦地;
    小手反复的揉搓——反复地。

    在标点符号的运用上,也略显随意。标点符号的运用,有时会使文字表达的内容完全不一样。典型的例句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不同的标点,竟能生成八种不同的表达。简枫此文中有不少标点符号使用上的问题,使读者对她想表达的意思产生歧义或误会,比如:
    “我是否在那年月恶狠狠的骂她,伤害她以至于无意间给孩子的心里造成一种不可释放的压力。”全句明明是疑问句,结尾却用句号,改成问号简单明了;

    “老太太不在了,傻儿也不在了,那些葫芦不知道去了哪里。舀水盛面还是悬挂起,我有些好奇。”如果作者只是想表达对“舀水盛面还是悬挂起”好奇,并无问题。但在作者的表述中,对“老太太不在了”、“傻儿也不在了”、“那些葫芦不知道去了哪里”分明都表示出好奇的心理,尤其是“那些葫芦不知道去了哪里”更是以“不知道”三个字而把好奇之心淋漓表现出来,那么在标点的运用上,“我有些好奇”前面的所有现象表述就应该统统用逗号,即“老太太不在了,傻儿也不在了,那些葫芦不知道去了哪里,舀水盛面还是悬挂起,我有些好奇。”或者,在“我有些好奇”前面以句号结尾,即“老太太不在了,傻儿也不在了,那些葫芦不知道去了哪里,舀水盛面还是悬挂起。我有些好奇。”这样就没歧义了;

    “噢?为什么啊?因为他说乐华七子是娘炮。”猛一看,以为是病句,或者是呓语,其实作者是在表达两个人的对话,这种对话表现形式是极易造成读者误读的。文字表达应该力求读者看明白,有些作者追求隐涩的表现手法,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或者追求极简的写作方法,那是作者的写作特色,这没什么。但语句应该让人读懂。此句加上引号,或者分成两行,读者一目了然,何乐而不为?况且,作者心里也是全力想让读者读懂的。
改成:“噢?为什么啊?”“因为他说乐华七子是娘炮。”
    或者改成:
    “噢?为什么啊?”
    “因为他说乐华七子是娘炮。”
    并没有破坏极简的风格。不能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简枫的语言表达是讲究意境的。但语句不是靠病句罗列形成的,而是靠完美的语言节奏和语气格局形成的。此文中有些语句是欠考虑的,用病句达到语气舒缓的目的,得不偿失。比如:
    ——孩子们刚散学,坐在自行车或者电动车的后座上专心的玩着什么,小粘贴橡皮泥或者吃一串糖葫芦。
    前面动词“玩”引领宾语,后面“小粘贴橡皮泥或者吃一串糖葫芦”是玩的举例,是对“什么”的举证,应该是名词从属,即“玩着小粘贴橡皮泥”,那么,“吃一串糖葫芦”显然是病句了,因为我们不能说“玩着吃一串糖葫芦”。做一下修改:
    ——孩子们刚散学,坐在自行车或者电动车的后座上专心地玩着小粘贴橡皮泥或者吃一串糖葫芦什么的。
    这是两个动宾结构用“或者”并列,共同充当宾语,表达了不同孩子在干不同的事。而且,并没有破坏原来的语言风格。
    或者,可以改成:
    ——孩子们刚散学,坐在自行车或者电动车的后座上专心地做着什么,玩小粘贴橡皮泥或者吃一串糖葫芦。
    这是两个动宾结构并列,进一步解释宾语“什么”的内容。而且,这也没有破坏原文的语言风格。

    ——孩子们四散着去往四面八方,再回来看他们个个油光水滑的俊俏。
    作者显然是想表达两个主体,一个是“孩子们”走了,另一个是“我”看他们个个油光水滑的俊俏。但极简的风格让读者误以为“孩子们再回来看看”,孩子们看自己“油光水滑的俊俏”吗?只能解释为病句了。
    ——孩子们四散着去往四面八方,再回来时,我看他们个个油光水滑的俊俏。
这样改如果嫌啰嗦,还可以这样改:
    ——孩子们四散着去往四面八方,再回来时个个油光水滑的俊俏。
    以补语说明孩子们后来的状态,一个主体,但并没有妨碍是“我”看到的“他们个个油光水滑的俊俏”。

    某些表达欠逻辑的地方,也给读者留下些许遗憾,比如:
    ——女儿和我说过,她时常会做同样的梦。
    这里,“同样”两个字略显含混,因为本节最后,作者说:“ 我没有对女儿说,我一生的噩梦也是重复着相同的场景。”这会使读者误以为这个“同样”是与作者“做同样的梦”。但如果是这样,前面没有交代,就显突兀,而且,最后又说,“ 我没有对女儿说”,既然没说,女儿咋知道是“同样”的梦呢?逻辑上不通。所以这个“同样”应该理解为女儿自己反复做“同一个场景”的梦。如此,做如下修改:
    ——女儿和我说过,她时常会做同一个内容的梦。

    ——老师我们能不能和美术班一起放学站队啊。
    “一起放学站队”让读者误以为在时间上一起站队,即美术班站队的时候,“我们”也应该站队。从后来的内容看,简枫是要表达“站在一起”,改一改才清楚:
    ——老师我们能不能和美术班放学站队站在一起啊?

    ——像海潮一波未尽一波又起,冲刷着堤岸。此刻在更远处,我的朋友们在做什么啊,属于我们共同的黄昏燃烧着红云。我觉得此刻应该有人也想起了我,也像我这般悠闲的步行回家,即使生活里有那么三五样不随心意的事情也不当紧。
    前面“像海潮一波未尽一波又起,冲刷着堤岸”,后面“悠闲的步行回家”,前后矛盾呀!心情都像海潮那样了,还是“悠闲”?那得多大的心脏啊?既“不当紧”,又咋能“像海潮一波未尽一波又起,冲刷着堤岸”?

    最后,一些表达不清楚的地方,也影响了阅读的连续性,比如:
    “舀水盛面还是悬挂起”——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动作?
    “杨树叶的小金箔”——是杨树叶“中”的“小金箔”还是“如小金箔的杨树叶”?
    “她在狭长的胡同里编麻花”——是用绳子“编麻花”吗?

    大部分读者是不会如我这样,看文章时进行前后对比分析,再猜测作者想表达什么意思。读者一般都是看了,疑惑,然后往下看,再疑惑,在不断被疑惑打断意境中,使读文的美感断断续续,进而影响了读者对文章的评判基准。所以好文章最后争夺的,永远是细节。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45#
 楼主| 发表于 2018-12-6 22:44 | 只看该作者
宇の航 发表于 2018-12-6 22:25
有点像李敖对琼瑶的《窗外》,应该算是文字校订人

哪有那么高大。                              
44#
 楼主| 发表于 2018-12-6 22:43 | 只看该作者
文字闪耀生活 发表于 2018-12-6 10:30
我来取长补短了,简枫的文意境很美滴,我是佩的的,关于得地的我也有困扰。学习。

不光“的地得”,其他的探讨都被忽略了。
43#
 楼主| 发表于 2018-12-6 22:41 | 只看该作者
淡淡不如风 发表于 2018-12-6 08:49
“的地得”最可怕的地方是错误率逐年递增。
我教的学生,已经百分之八十不能区分了。
这很正常,学校老师 ...

这是快节奏的一种主张,有人也在提出干脆用拼音取代汉字,写起来更容易了,但汉字的魅力全失。比如“dandanburufeng”,也可能会被理解成“单单不如凤”,南辕北辙了。
42#
 楼主| 发表于 2018-12-6 22:37 | 只看该作者
槐安. 发表于 2018-12-5 19:35
哇哈哈,十八兄快出来,偶觉得楼上岐岐先生讲滴好好嘛

叛徒。                                                                                 
41#
 楼主| 发表于 2018-12-6 22:36 | 只看该作者
槐安. 发表于 2018-12-5 19:35
哇哈哈,十八兄快出来,偶觉得楼上岐岐先生讲滴好好嘛

叛徒。                                                                 
40#
 楼主| 发表于 2018-12-6 22:35 | 只看该作者
槐安. 发表于 2018-12-5 19:35
哇哈哈,十八兄快出来,偶觉得楼上岐岐先生讲滴好好嘛

叛徒。                                                                 
39#
 楼主| 发表于 2018-12-6 11:33 | 只看该作者
yugongjin 发表于 2018-12-4 09:12
最好文章,就是这里,问好

欢迎朋友也来积极互动。多交流!
38#
发表于 2018-12-6 10:30 | 只看该作者
我来取长补短了,简枫的文意境很美滴,我是佩的的,关于得地的我也有困扰。学习。
37#
发表于 2018-12-6 08:49 | 只看该作者
“的地得”最可怕的地方是错误率逐年递增。
我教的学生,已经百分之八十不能区分了。
这很正常,学校老师也不能区分了。
区分得最好的是我们七十年代的老师,他们很严谨。
相信在未来,会统一的,那样就省事了。
36#
发表于 2018-12-5 20:45 | 只看该作者
槐安. 发表于 2018-12-5 19:35
哇哈哈,十八兄快出来,偶觉得人家鲜然先生讲滴好好嘛

鲜然在哪里?嘎嘎嘎,我到处找她。是岐岐来了,不过都是诗歌版的美女。我们有理由怀疑你看花眼了。哈哈,你自罚两杯咖啡吧!

点评

唧唧,断片了,被活捉了,闪,呼呼去了~~  发表于 2018-12-5 20:49
35#
发表于 2018-12-5 19: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槐安. 于 2018-12-5 20:56 编辑

哇哈哈,十八兄快出来,偶觉得楼上岐岐先生讲滴好好嘛;P
34#
发表于 2018-12-5 14:28 | 只看该作者
岐岐 发表于 2018-12-5 08:53
我之前帮人出版过诗集,所以我知道这是三校的标准,不禁又一次佩服的五体投地。是这个的吗?我也一直分不清 ...

是的啊,18他只是一个载体。我们讨论的是关于字词句的地得。论坛是大力支持的。
33#
发表于 2018-12-5 12:16 | 只看该作者
岐岐 发表于 2018-12-5 08:32
不过还是很感动版主如此负责,如果是我,我会很开心有朋友要求我的文字更好更完美。我想简简的心情一定也是 ...

建议大岐岐带领隐隐赶过来,口诛加笔伐。批评18,咱们正儿八经的批评他。有精华有稿酬有中财逗。呵呵,我就逗你玩儿。

点评

嗯,咱不针对人,就针对这事儿  发表于 2018-12-5 14:19
32#
发表于 2018-12-5 08:53 | 只看该作者
我之前帮人出版过诗集,所以我知道这是三校的标准,不禁又一次佩服的五体投地。是这个的吗?我也一直分不清的得地
31#
发表于 2018-12-5 08:32 | 只看该作者
不过还是很感动版主如此负责,如果是我,我会很开心有朋友要求我的文字更好更完美。我想简简的心情一定也是这样。018版主批的有些狠,但有几处是中肯的意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4042767|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4-8 16:43 , Processed in 0.387550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