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704|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谈谈有“包孕度”的文学语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5-2 07: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王汉玉 于 2019-5-2 16:11 编辑

谈谈有“包孕度”的文学语言

    文学的语言要经典,要有容量,就必须要有“包孕度(The  subsumption   limit)”,而要有“包孕度”就必须抓住有“包孕”的瞬间。我在一首诗里这样写道:“明眸皓齿,莞尔一笑,别样的风姿被城市定格,抓住瞬间的美,城市  就是一个有包孕的时空——一袭长裙,暴露身材的端庄苗条;一方口帕,隐藏的是生性的含蓄。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组合,我把,美这个名词,献给伊斯兰的骄傲——回族美女!”就说明瞬间的“包孕”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

    如果大家还觉得不够明白,不够充分,我就举一个电影的例子吧,因为电影就直接是画面。那是多年前,观看《决战大西北》,一个不起眼的经典画面却让我思考了好长时间。画面是这样的,一个长镜头:部队开拔前线,从眼前一直伸展到远方,消失……队列整齐,斗志昂扬。就在道路的拐弯处,年轻的女战士微笑着把一支钢笔送给年轻的士兵,背景一片橘红色,天空几缕红色的云霞,把瞬间渲染的温暖、平和、宁静,可战士即将面对的却是硝烟战火。美的画面激起的是人们对和平、对友谊、对生命的渴盼和珍惜。这无疑是一个有“包孕”的瞬间。

    有“包孕”的瞬间在现实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关键我们要有发现美的眼睛和充分、超强的文学表现力,也就是语言要有“包孕度”。那么究竟怎样的文学语言才算有“包孕度”?我觉得至少有这样四个方面,举例说明:

      一、丰富的含义:我有一句诗“有照我的明月,伸出  岁月的指尖,抠神经的末梢;”这句诗是紧承上句的古典诗句幻化的,首先是用典“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点名季节是春天,感情是思念家乡。下句是拟人、是比喻,岁月如人也懂得我的心思,能伸出“指尖”,挠我的情思。再下句,仍然是比喻、是拟人,一个“抠”——口语;一个“末梢”——书面语,活泼生动,形象自然,又在情在理,可算是一个有“包孕”的句子吧,传达的含义是丰富的。

      二、凝练的手法:我在《静止的河流》末段写到:“河水,在睡梦的眼里静止了,诗是人们生活必须的张力,努力要留住这迷人的春景春情,河水,绿意……再没有理由不静止了!”“静止的河流”不是河流真的静止了,而是人们把春天美好的画面定格了。末段就集中写这一层意思:美好的春的画面被人们永远留在脑海了,在“睡梦的眼里”,人们还用诗的语言把春留住,春也好像知人意,“没有理由不静止了”。这种自然与感情、动与静、虚与实的巧妙结合就给了语言以张力,凝练生动,手法变化多样。

      三、形象的笔法和哲理的求索:仍然以我的诗为例:“公交线路是城市的神经,公交车就是敏锐的神经元,像电波,穿行在城市街区,大街小巷的人们明白了,什么叫出行便利!     不断增加的线路,是城市扩张的象征;不断美化的站点,是城市意识的现代感!”一连用了“神经”“神经元”“电波”三个形象的比喻说明公交交通在城市中的重要作用。再用一组对偶句上升认识:城市扩张,城市现代化,都从公共交通的发展中得到反映,有哲理了!

    “包孕度”的语言还会包含很多方面,我只从传统文论方面谈这样几点,以求抛砖引玉,引起大家的思索。这样我们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包孕度”的“度”究竟以什么为标准呢?

    还是传统一点,有“包孕度”的语言的终极标准还是要以“真善美”为终极追求。文学作为认识活动,以内在的尺度创造艺术真实,要义就是求“真”——体现为“历史理性”;作为审美活动,文学创作情感的评价对象,核心是“善”——体现为“人文关怀”;最终,文学创造还要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形式创造,为情感评价所把握的艺术真实“造型”,语言、境界呈现为“美”——体现为“文本升华”。总而言之,真、善、美即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有包孕的语言也不会超出这样范畴。


7#
发表于 2022-5-28 23:02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拜读了,点个赞!
6#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 15:57 | 只看该作者
欢迎批评………………………………
5#
 楼主| 发表于 2019-6-4 16:56 | 只看该作者
提一下……………………………………
4#
 楼主| 发表于 2019-5-9 16:50 | 只看该作者
高迎春 发表于 2019-5-2 08:05
你所说的“包孕度”,就是诗意的画面和诗化的语言。这样的画面有内蕴,这样的语言有深意,并不能用一句话来 ...

语言,既是内容,也是形式,需要好好锤炼!!!!!
3#
发表于 2019-5-2 08:05 | 只看该作者
你所说的“包孕度”,就是诗意的画面和诗化的语言。这样的画面有内蕴,这样的语言有深意,并不能用一句话来解释透,“它们”因此借以上升到艺术层面。
2#
 楼主| 发表于 2019-5-2 07: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汉玉 于 2019-5-2 07:37 编辑

所有引用诗歌见近期明月清风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23 06:11 , Processed in 0.06443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