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028|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肖江虹《当大事》:农村丧葬习俗最后的黄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5-5 15: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肖江虹《当大事》原文链接: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1203/21/200041_169467330.shtml 

   肖江虹《当大事》:农村丧葬习俗最后的黄昏

  文  雪中侠客

  读肖江虹的小说《当大事》,有种莫名的悲伤像暗涌的潮水在心里喷涌而出。那种文字背后的戏谑,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让人遍体生寒,我想,这就是文字的力量。

  孟子曰:“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唯送死可以当大事。”这是小说《当大事》的题记。其实,印象里,在农村的丧葬仪式中,送终的仪式要比养老更严肃,也更令人印象深刻。当这种原本庄严的仪式以一种滑稽的方式掀开帷幕的时候,总让人有些手足无措。这篇小说里,葬礼——当大事,由“大事”变成了“小事”的时候,让人有些啼笑皆非,也让人悲从中来。小说中,我们不难读出,人心已经异化的地步已经让人感到咋舌,换句话说,这也侧面说明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溃败、消亡。

  肖江虹的《当大事》以写实的手法敏锐地介入当下中国农村里一个令人痛苦的现实:无数的村庄中已经死不起人了。因为放眼望去,到处都是老弱病残(小说中称小孩为嫩苔苔、老者),留守老人们“黄泥巴都埋到脖颈”了,而留守儿童们年龄都还小,要找到青壮年来完成这庄严肃穆的仪式简直就是一种奢望,所以,小说里老者谭松柏的葬礼就显得滑稽而又充满悲凉的味道。



  整篇小说通过讲述一个乡村老人艰难而尴尬的送葬过程,真实地呈现了中国传统的乡村葬礼作为一种系统的文化仪式,是如何在新世纪的社会经济转型中被一点点、一步步地蚕食或者吞没的。我们从小说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送葬这种传统文化仪式的程序在细节上被消解的完整过程。

    小说开篇以松柏爹(谭松柏老者)的突然死亡事件切入,由此层层揭开这场当代乡村的尴尬葬礼。

    谭松柏的猝死让老婆松柏娘手足无措,因为身边除了几岁的小孙子,她找不到任何能帮忙的人。她尖锐悲痛的哭喊声在空寂的乡村黄昏中显得孤独而绝望。如同一只离群索居的老乌鸦。她的儿子在城里上班,因为担心工作丢了而无法请假回家,而整个无双镇似乎都面临着相同或者类似的情形:青壮年们在背着蛇皮口袋进城谋生,最终,家里死了人也无法参加仪式,有的害怕丢工作,有的放不下优厚的薪酬,还有的是在老板的压榨下根本无法脱身。

    松柏娘好不容易在哭喊声中看到赶来的几个老者,都是古稀之年的老人,摇摇欲坠,跑得气喘吁吁,连“卸门板”都仿佛是一场战争。按无双镇的习俗,人要死在床上,但不能凉在床上。几位年迈力衰的老者不得不亲自上阵,可是等门板卸下,松柏爹的尸身已经冰凉。接着是“上磨子”,为了让亡者在身子没热气拉不直的情况下拉开身子,七个老人不得不抬着沉重的石磨压到亡人身上,在作者白描写实的手法下,乡村的没落混杂着绝望的气息此时在整个无双镇弥漫开来。然而,这还不是令人最揪心的事情,随着仪式的推进,最让“管事”铁匠犯愁的是,农村繁复的葬礼习俗需要众多的人手,无论是为死者抬棺还是落葬,都需要众多青壮年,而管事放眼望去,非老即幼,根本无人可用。

  葬礼中的一件件尴尬的事接踵而至:原本应该来八个道士结果只来了四个老道士,四个青年道士去城里揽工去了,按规矩这场法事要颂八卷经,唱九转经文,还有必不可少的举灵幡、破地狱、过天桥,至少需要三天半的时间,如今人手不足,且来者年老力衰,只能简化,一次又一次简化。接着出现了一幕更加滑稽而荒唐的情景——一个当了三十二年乡村代课教师的教书匠被迫改行做了杀猪匠,原本应该是大头、力壮的杀猪匠干的事情,如今换做一个文弱书生(瘦得像一根风干了的豇豆)来做,画风就显得怪异而滑稽。然而,教书匠在旷野上对猪的拙劣追杀行为并没有给人带来多少愉悦的空气,倒是给乡村的葬礼带来一丝不详的气息。古老的杀猪匠行业也在滑稽的闹剧里逐渐这样消亡了。然而,绝望似乎看不到尽头,葬礼并未因此而结束,还在继续着。

   松柏爹生前选定的坟址因距离村庄较远,且路途坎坷不平,以现有乡村的人力是无法完成送亡者上山的壮举的。于是,葬礼只能从权,继续简化,到了最后,迫于无奈,松柏娘不得不在王明白老者的建议下,求助于附近的一个钻井队,但那些生龙活虎的年轻工人拒绝了他们。又将小说的绝望氛围推向了高潮。他们只能把亡者的棺材拆卸开来,就近在房屋旁边草草掘墓下葬。尽管老道士在一旁高唱着“当大事”的经文,但“大事化小”的做法毕竟掩饰不住乡村葬礼解体的现实。

    肖江虹的文字,从最初看《蛊镇》、《百鸟朝凤》、《天地玄黄》到现在的《当大事》,内里都透着对现代文明对农村传统习俗的冲击,而这一篇《当大事》更是将城市文明发展与农村传统丧葬的对抗写到了极致。可以这样说,这是一曲对农村传统丧葬习俗最后的挽歌,对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的侧面反映也令人深思。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8#
发表于 2019-5-7 13:15 | 只看该作者
写农村的好小说不多了。能读到,当幸运。
7#
 楼主| 发表于 2019-5-6 07:31 | 只看该作者
冷晰子 发表于 2019-5-5 17:31
前些天写了一个乡村杀猪匠,没想到在这里遇见。可见,作为从村庄出来的我们,是这篇文章悲壮的见证者。
如 ...

很多职业都在逐渐被取代,被遗忘,有些习俗确实有它陈旧的地方,有些东西却需要纪念。
6#
 楼主| 发表于 2019-5-6 07:29 | 只看该作者
柳藏 发表于 2019-5-5 17:35
一个旧的行业消失,一个新的行业兴旺。
一种旧的文化消亡,却并不一定有新的文化来替代。
这种伤逝,堪比 ...

时代的车轮碾过去之后,有一些东西在消亡,有一些事情被替代,确实很无奈的事情。问候柳版
5#
 楼主| 发表于 2019-5-6 07:28 | 只看该作者
欧阳梦儿 发表于 2019-5-5 18:35
看侠客老师的书评,就知道这篇小说很是抓得出时代的脉博。时代巨轮的碾压,总会有一些不可调和的矛盾,让人 ...

时代总要淘汰一些东西,但是淘汰的同时,有些被异化了,有些走向了极端。让人反思。问候
4#
发表于 2019-5-5 18:35 | 只看该作者
看侠客老师的书评,就知道这篇小说很是抓得出时代的脉博。时代巨轮的碾压,总会有一些不可调和的矛盾,让人措手不及,无可奈何。
3#
发表于 2019-5-5 17:35 | 只看该作者
一个旧的行业消失,一个新的行业兴旺。
一种旧的文化消亡,却并不一定有新的文化来替代。
这种伤逝,堪比虫子死于时代车轮之下。无奈,亦无以追回。
……
越过百年、千年,便都习以为常了。
2#
发表于 2019-5-5 17:31 | 只看该作者
前些天写了一个乡村杀猪匠,没想到在这里遇见。可见,作为从村庄出来的我们,是这篇文章悲壮的见证者。
如今的乡村,早已是遍地瓦砾的荒草漫烟。
死者为大,都已经担不起尊严。肖江虹老师的文章在我读来惊心动魄又无限悲凉,说实话,我不敢细读,单如今乡村消亡的速度,已经让外出谋生的我们惊心动魄。
感谢侠客推荐与叙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3 07:19 , Processed in 0.060049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