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高迎春 于 2020-3-2 14:14 编辑
漫谈“牌坊” 高迎春
去年冬天,曾经和文友郭兰英,曹青春一同前去大柳民俗展陈馆参观。这个民俗展陈馆,由老旧的农家院改造而成。简易的大门上方,木制匾牌上书“大柳民俗展陈馆”,一行刚劲有力的大字。大门的右侧,放置着一架奇怪的大算盘。高大的算盘的骨架,由钢板钢管组成,而硕大的算盘珠,竟然是过去农村用来礅地的礅硲碌组成。进了大门,但见石磨,石槽,石碌碡,石碾盘,石门墩,石夯等民用石器,琳琅满目。走过二门,是由东屋,西屋,北屋组成的小院。各种农用家具,各种木工家私,各种木制家私,应有尽有。在西屋门前,我看到一个石器构建,上面刻有“玉洁冰壶”四字。原来这个构建,是大柳东街一个石牌坊上的构件。石牌坊拆除之后,仅存的石构件,被大刘民俗展陈馆主人发现,辗转收存在这里。
但从“玉洁冰壶”这四个字推断,这个牌坊肯定是为守节妇女所立的贞洁牌坊。经采访得知,这个牌坊为清代嘉庆年间敕造。在汉代的时候,“敕”这个字,被用作自上命下的词。皇帝、尊长、长官,命令或告诫僚属、子孙,都称作敕。皇帝颁布爵位或物品的昭命,被叫作“敕命”;书有皇帝命令的凭证,被叫作“敕符”;皇帝所发布的命令、法令或立法,被叫作“敕令”。皇帝行文给臣僚的文书,被叫作“敕书”。白居易在《卖炭翁》诗中,曾用到这个词:“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白居易诗中所说的文书,毫无疑问,就是帝王给臣僚的敕书了。南北朝时期之后,敕这个词就被专指皇帝诏书了。敕造,既是奉皇帝的诏令而建造的意思。大柳东街荣门李氏,嫁到李家之后,遵守妇道。可惜丈夫身患疾病,一命呜呼。膝下无儿无女,年仅二十岁的李氏,不幸成为了寡妇。可是,她并未改嫁,而是一如往常,侍奉公公婆婆。婆婆去世之后,公公再娶,二房诞下一子。后遇瘟疫流行,公公和新婆婆一同撒手人寰。李氏便担当起抚养小叔子的重任。李氏守节四十二年,六十二岁病故。宁津县令闻知李氏贞节故事,特意上报朝廷。于是,皇帝颁布诏书,拨款敕造了这个牌坊,并命名为:淑行可风坊。
中国妇女的地位,在春秋时期还能和男人平起平坐。世俗云:“女子十五而许嫁,二十而嫁。”那个时候的统治者,为了繁衍人口,还特别给予青年男女子由择偶的机会,一经双方认可,便可以同居。这在《周礼》中有记载:“中春三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这在《诗经》诗歌中,也能够得到印证。例如在一首爱情诗中,一个打猎的青年,在丛林中邂逅一位美丽纯洁的姑娘,一见钟情。他便用洁白柔滑的白茅草,包上刚刚打到的獐子肉,送给他心爱的姑娘,从而打动了姑娘的芳心,成就了一段姻缘。自汉代开始,妇女地位逐渐下降,变为男权社会生活附属品和玩物。五代十国时期,南唐有一个皇帝李后主,此人虽然好读书,善作文,工书画,知音率,在政治上却是一个昏君。此时宫中有一个美女,轻盈善舞,用帛缠足,小脚弯弓如月。她穿上素袜,在六尺高的金莲花上跳舞,飘然若仙。李后主见罢,颇为珍爱。后人从此用“金莲”来形容小脚,使得缠足之风日益盛行,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沿袭一千多年。旧社会,用“三从四德”来禁锢妇女。三从指的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的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因此,妇女从一而终,成为妇女贞洁的道德标准。妇女笑不露齿,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成为妇女行动的规范。
中国的牌坊,大致分为六 类。其一:功德牌坊。这类牌坊,就是为有功德的人树立的。在山东省桓台县新城镇,有一个“四世宫保”牌坊。是明朝万历皇帝,为当时的兵部尚书王象乾树立的。王象乾武功盖世,戍边有功,万历皇帝为他加功进爵,封为太子太保。当时皇宫中的东宫,特设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官职。太子太师,负责教授太子文化;太子太傅,负责教授太子武功;太子太保,负责太子安全。太子太保,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个警卫。其实,太子太保只是个荣誉称号,并不是真的天天跟着太子。有的皇帝没有太子,也封别人做太子太保;有的皇帝年龄不大,就封别人做太子太保。这还不算,万历皇帝还追封王象乾的曾祖、祖父、父亲,为太子太保和兵部尚书之官衔。所以,这个牌坊的匾额上题款为:四世宫保”。其二:贞节道德牌坊。这类牌坊多为表彰妇女守节,守孝,育儿,持家。宁津县大柳东街的“淑行可风坊”,就属于这一类。其三:百岁寿星坊。这一类的牌坊,就是给超过百岁的老人立的。封建社会征战不断,民不聊生,过百岁的老人少之又少,因此这类牌坊也就稀少。在山东青州市韩楼村,就有一个百寿牌坊。其四:科举功德牌坊。这类牌坊,是为考中进士,榜眼,探花等文人学子而树立。一为光宗耀祖,亦为乡里学习榜样。其五:地理标志牌坊。这类牌坊,只是当地的一个标志,大多立于村镇入口,或者集市街口,起到分割空间和令人识别的作用。其六:陵墓牌坊。这类牌坊,大多立于大型陵墓墓道上,有彰显死者地位显赫的作用。
清代咸丰十年(1860年),吴桥县令为遏制县境南部匪患,在小高家店修筑了一座城堡。在这座城堡的西门以里,有一座木制牌坊。是当时的吴桥县令为表彰高寅的续妻庞氏而立的。牌楼木匾上书:“贞洁烈妇”四个大字。我父亲小的时候,城堡西门尚在,这座木牌坊也完好无损。民国二十九年秋(1940年),罗荣桓带领部队进驻小高家店村。有一天下午,部队紧急集合,在城堡的围墙上修筑工事,晚上九点左右,与侵华日军和伪军激战。由于力量悬殊,罗荣桓在战斗间歇时,撤离了小高家店。日本鬼子和伪军进村后,放火烧了西城门,这座木牌坊也未幸免。日本鬼子撤离之后,躲避的村民纷纷救火。木制牌坊的木匾还未烧毁,被高寅后人拿回家去。这个木制牌坊,村里人一直叫做木牌楼。2009年,小高家店村的高凤彬,个人出资在小高家店村中心街西头,修筑了一座石牌坊。此牌坊高13米,宽9.6米。牌坊的正面上方写的是:厚德载物。牌坊的北面上方写的是:忠孝持家。这个牌坊,就是典型的地理标志牌坊。从此,小高家店村有了新的标志性建筑。从德州沿着德滨高速东行,远远的就能看到这座牌坊。前些年,年近八旬的叔叔高清澜,带领我们回家祭祖的时候,曾特意到这座牌坊下合影留念。
古代修筑牌坊,以木制为多。以柏木做地丁,基础以上的柱子用“夹杆石”包住,用铁箍拧紧。牌楼上端多为悬山式或庑殿式,柱顶盖上毗卢帽,以防风雨侵蚀。修筑在佛寺建筑内的牌坊,多为琉璃牌坊。以万年枋为骨架,修砖壁券门三个,壁下为青石或白石做须弥座,雕刻莲花等艺术图案。牌坊上的柱枋,雀替,花板,楷柱,龙凤板,明楼,次楼,夹楼等,与木制牌坊相似。不同的是,用黄、绿琉璃砖嵌砌壁面,因而显得威严壮观。修筑在街道,园林,陵墓前的牌楼,多为石牌坊。石牌楼简单的为三间四柱式,复杂的有五间六柱十一楼。石柱上的镂刻和浮雕,成为一大特色。在我们德州市,我见过的石牌坊中,以庆云县海岛金山寺的石牌坊最为壮观。在我们宁津县闫沙副食品批发市场,最早在大门处修筑了一座水泥牌楼。后来在扩建中拆除,有点可惜。在宁津县朱家道口村西沿河堤处,修筑有一座铁制牌坊。因为风吹日晒,破旧不堪了。去年11月村里人打算返修一下,上面的对联也想换一换。在相衙镇政府工作的郭兰英,打电话告诉我,已经修订了一幅对联:万里清流泽两岸肥田沃土丰收地,千年古木伴八方鹤寿松龄永岁人。横批:祥瑞道口。她说上面还缺一幅,让我给想一个。我写的是:秀水玉带五彩锦绣平原,苍龙金堤千秋风水宝地。横批:人杰地灵。郭兰英听了,比较满意。如今,这一座铁制牌坊,也不知修缮完毕没有。
宁津县的惠宁湖,在修建完成之后,在通往湖区的公路上,修建了一座跨路牌坊。这座牌坊,就是一座典型的地理标志牌坊。康宁湖修建之后,也修筑了一座牌坊。比起惠宁湖的牌坊,可就宏伟大气多了。德州董子文化街,在南门处有一座牌坊,与别处不同的是,这座牌坊是跨水牌坊,游船可以从牌坊之下游过。建在园林或街道上的牌坊,跨路的多见,而跨水而建的就比较罕见了。在普陀山进香古道妙庄严路口处,有一座高6.1米,宽7米,重达百吨的铜牌坊。这座铜牌坊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设计,也是中国第一座铜制牌坊。铜牌坊上一面书对联:庄严六时苦心苦行尽佛心,妙理三乘古道古来是觉道。一面书对联:雅颂声共梵音齐远,云和月随法鼓偕宣。牌坊上的横批写的是:慈航普渡。铜牌坊莲花雕刻,龙狮威武,仙鹤飞舞,琉璃翘角,别具一格。在山西运城绛县南樊镇,有一座嘉庆年间修筑的五门六柱牌坊。由于街道狭窄,这座牌坊正门的两边,修成了八字门,顶部为五楼造型。是当时的山东盐运官贾宗洛奉旨为其祖母修建的节孝牌坊。牌坊自上而下,浮雕人物花卉,麒麟瑞兽,图案优美,代表了二百年前石制牌坊的最高标准。牌坊南侧,修有石碑楼一座,内存石碑15通,记载着贾家四代人积善行德,恩泽乡梓的故事。
牌坊始于春秋时期中叶,历经衡门,坊门,乌头门(棂星门)及由两柱单间到多柱多间漫长而曲折发展演变过程,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性标识建筑。所谓“衡门”,即“横木为门”。简单说,就是横一木在门上。这横木,就是横梁。《诗经》曰:“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最早记录了衡门的存在。在新石器时期,人们狩猎而生。狩猎归来,都要点上篝火,围着篝火跳舞庆贺。为了制造气氛,便以横木为门,上面装饰松枝,花草。我以为,最初的衡门,就是为庆贺狩猎,庆贺丰收而搭建的。发展到后来的凯旋门,也有庆贺胜利归来的意义在其中。我的姥爷,每到年节时候,总是在家门上扎上横梁,捆绑上松柏树枝,来作为喜庆的装饰。可见,这种用衡门装饰松柏花草来庆贺的形式,是一代又一代,传承而来。现代人结婚结扎彩虹门,赶庙会扎五彩牌楼,何尝不是由衡门演变而来呢。衡门多是临时的,时令一过,便会拆除。到了唐代时期,出现了坊门。坊与坊之间,有三米高夯土坊墙。因此,坊门成了长期性建筑。为了便于管理,唐代朝廷特别建立了里坊制度。坊门按时启闭,除了节日可以昼夜开门,其余时间钧实行宵禁。官府颁布告示,往往也张贴于坊门之上。这在白居易《失脾》诗中,便有记载:“宅院小墙库,坊门贴榜迟。”坊门,因此有了新的功能。随着经济发展,坊门也由简易到逐步豪华起来。人们将华表与坊门结合,组成了乌头门,即棂星门。而棂星门,后来成了孔庙门前的标志性建筑。
到了宋代时期,对如何制作乌头门,有了详细规定:“正门阀阙一丈二尺,二柱相去一丈,柱端安瓦筒、墨染,号乌头染。”由于乌头门华贵庄重,气势威严,有权有势的大户人家,纷纷用作府邸大门。因此,乌头门成了名门权贵,世代官宦的象征。门阀贵旌,阀阙世家的词汇,便由此而来。宋代的乌头门,渐渐被棂星门称号所取代。棂星即“灵星”,又称“天田星”。汉高祖规定,祭祖先要祭灵星。因为古人认为,天田九星主畿内田苗之职。所以,特修建了灵星祠,用于祭天。北宋宋仁宗修建“郊台”,祭祀天地,设置“灵星门”。因木制门上有窗棂,为区别“灵星”,故而称作“棂星门”。因棂星门两根华表柱高扬,呈冲天状,民间百姓干脆称其为冲天牌坊。宋代后期,达官贵人嫌弃棂星门装饰不够华丽,气势不够雄伟,便将阙的刑制借鉴过来。这样坊门之上,便有了楼顶装饰,从而使坊门进一步演变成了屋宇式牌楼。琉璃瓦顶,飞檐挑月,龙飞凤舞,雄狮镇门,这样的新式牌楼,比原来的坊门,更为庄重美观,器宇轩昂。受人们的追捧,就在情理之中了。就这样,中国的牌坊由蘅门起步,渐渐成为造型美观,图案华丽,色彩斑斓,雕刻精美的建筑艺术品。
唐宋时期,朝廷为了提倡封建伦理道德,坊民有了“嘉德懿行”,也悬于牌坊上“表闾”。这样一来,牌坊就负载了旌表功能。明清时期对牌坊的修筑,有了严格的规定。只有帝王神庙,陵寝,才可以使用“六柱五间十一楼”,一般臣民最多能用“四柱三间七楼”。山东的孔林万古长春坊,用了六柱五间五楼,因为是孔圣人,才获得如此的殊荣。明清时期,凡是通过岁贡、恩贡、抜贡、例贡等形式,被贡国子监读书的生员,和获得举人以上功名的人,方可以经地方官府审核,报朝廷审批之后,由官方出资修建功名牌坊。修筑牌坊须皇帝恩准,方能建造,一旦批准,就等于臣民获得最高等级的荣誉。这对于个人、家族、地方,都是一种至高无上、无与伦比的殊荣。牌坊由此演变为封建王朝加强统治的工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反对封建迷信,提倡婚姻自由,一些禁锢妇女人性的贞节牌坊得以拆除。而那些具有地理标志的牌坊,却得以保留至今。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在园林规划和城市建设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地标性牌坊和纪念性牌坊,为承载民族文化,为美化地方环境,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020年2月27日写于迎春堂
宁津康宁湖衡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