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几个历史名人的另类故事 [打印本页]
作者: 吴墨 时间: 2020-4-12 18:38
标题: 几个历史名人的另类故事
后人知晓的历史名人基本是幼时家长或老师讲述的典故或故事,而这些被灌输的基本是某人的一个事例一个方面,或者说某人一段历史,大多说的是某人的优点,抑或说是闪光的一面,少有说该人如何如何不是的。但是,名人也是人,脱不了人之本性,人性恶在他们身上照样存在,甚或凭借他们自身优势表现的更加丰富多彩。后人知晓的名人之所以如此,大概是为了维护名人的光辉形象刻意为之吧。
真实的历史名人到底咋样,除了书本词条介绍的之外,当然还有另一面。此文就说说平常百姓基本知道的几个名人鲜为人知的几个小故事。
1.李绅。有些读者或许还不熟悉这个名字,可要说一句“粒粒皆辛苦”诗句,那名气纵贯古今家喻户晓。此人是唐朝诗人李绅先生,曾经写下《悯农》那首传诵千年名篇,今天两三岁的孩子嘴里学的都有它。“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意是让人们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谁人可曾想到李绅后来成了另一类人。
李绅6岁丧父,十分好学,饱读诗书,且颇有抱负,后如愿入朝为官至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等职,宰相级人物,相当于现今的副总理,彻彻底底的人上人。相传李绅做官后,一次登高远眺时,见到农民在火热的田地里劳作有感而发便写下了《悯农》这首诗。
李绅志向远大,对权力有很高的欲望,入朝为官后,作风也开始奢靡起来。相传李绅喜欢吃鸡舌头,每顿饭都得消耗百只鸡,院中被杀的鸡堆积起来都像是一座小山,十分铺张浪费。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年代,寻常百姓一年能品尝几回鸡?而教人粒粒皆辛苦的李大人一餐就是百只,云泥之别也!
因为喜好吃鸡舌,一盘鸡舌杀掉百只鸡,何等的奢靡,何等的浪费,何等的嚣张!此时的李绅与想当初写《悯农》时,地位变了,心态变了,人更是变得骄横奢靡了。彼时的诗句彻底成了教育别人的光鲜口号,只对人,不对己。
李绅除此之外,别的丑事臭事还有当官脸就变以势压人误判酿冤案等,最终死后受到被褫夺爵位,且后代也不得为官的处罚等,词条上都有,此处不再赘言。
2.匡衡。小学语文课本有一个典故叫“凿壁偷光”,说的是汉朝的大臣匡衡,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就偷偷的凿破了墙,偷着别人家的光来学习,后来做了大官的故事。老师经常拿这个故事来启发学生,告诉学生要好好学习,长大以后就可以做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了。
这匡衡长大后干了什么,语文老师却没说。
当初匡衡虽然偷了邻居的光勤奋学习,或许他天资有限学习成绩还是一般般,9次考试,才中了丙科,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类似于今天市级文教部门的小干部。后因对《诗经》的见解获皇帝青睐,从此匡衡的官运亨通步步高,官越做越大。乌纱帽本来就是皇帝佬手中的赏赐下官的物件,只要皇帝佬高兴愿意,想给谁就给谁,想给多少就多少。学习不行,只要皇帝佬讨喜欢比啥都强,状元榜眼探花等等文凭职称算个屁!汉元帝时匡大人坐火箭似的被拔擢位至丞相,达到了正国级鸟瞰九州。可谓有无真本事不重要,重要的是被皇帝佬器重。可谓祖坟上冒青烟了。
当了宰相,匡衡的欲望开始随着权势增大而膨胀。在他封侯的时候,按照规定赐良田31万亩,他却给自己多加了4万多亩。因为他是宰相,别人也没有辙。
先来算算这31万亩相当于今天有多大。汉代的1亩要比今天的1亩稍小,1大亩465平方米。今天1亩约为667平方米。汉朝1亩约等于今天0.697亩,31万汉亩就是21.607万今天亩。1平方公里等于1500亩,21.607万亩等于144.05平方公里。而北京天安门广场44万平方米,约合0.44平方公里。朝廷赐给匡衡的良田相当于327.39个天安门广场,这是何等之大?然而,这个想当初凿壁偷光的穷学子依然不满足,私下给自己加了4万多亩,约等于20个天安门广场!
人性恶之一就是贪得无厌欲无止境。但是欲壑难填的人终将会自食恶果。
匡丞相祖坟上的冒青烟此时突然停息了。他这回有点不走运,纸包终究不住火,这事很快就吹到皇帝佬的耳朵里。皇帝佬很生气,准备治他的罪,一查之下,发现匡衡的贪污行为远远超过自己的想象。皇帝觉得自己被耍了,立马把他一撸到底贬为庶民,令其卷铺盖卷儿回老家。没几年他就在他曾经偷光的老家病死了。
3.朱熹。这可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大人物。说他非常有名是历史官方表述,他是宋朝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著名的学者、诗人;是孔子、孟子以后最杰出的儒学大师、中国历史上第一大理学泰斗、程朱学派集大成者、闽学派代表人物,世尊称为“朱子”的朱熹朱大圣人。仕途从19岁中进士后,担任过知府、巡抚,按照现行的官职,属于省部一级的高官。后又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成为帝师与专职秘书。用风光和高贵谓之恰如其分。整日围着皇帝佬转悠的级别是哪一级?可能应当比省部级略高一二吧?
这么一个权势熏天又是一个学界泰斗,该有的都有了,按说做人做事都该遵纪守法堂堂正正吧?他讲过或者无限发扬光大的最经典的一句话,“存天理,灭人欲”。但他做的和说的相去甚远,抑或说背道而驰。朱圣人也难免俗且玩儿出了重口味儿。
一是一次朱大人独自登山踏青,看到了结伴而来的两个年轻女尼,一女娇小可人,一女婀娜秀美……正合朱圣人心意,顿时兴致大发,这样那样一通扇乎,说的水里的鱼能自己蹦上岸,把两个二八小尼姑忽悠得很快就毅然决然地辞别了尼姑庵,跟随朱大人踏进京城朱家高门楼。二是朱圣人儿子众多,其中一个儿子不幸病死了,结婚没多久,年轻貌美的儿媳妇独守寡居了。
朱大圣人没事总是去关心探望,一回生分二回熟悉三回热络,没过多久,寡居的儿媳妇居然怀孕了。
如果说流传的涉及到朱大圣人职场能力与朝堂争斗故事,属于能力渐进范畴;争斗手段不算高明,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可这俩两个故事实在是让人目赤耳鸣大开眼界。而且都双双出现在结束他政治生命的弹劾奏章里。就算退一万步,儿媳妇大肚子这事不是你干的,但作为一家之主,儿媳与人通奸,不夫而孕说明你家风不端,门风不正,在彼时也能治你一个管家不严之罪。
多行不义必自毙,出来混总要还的。《宋史》卷三十七记载:“十二月辛未,金遣完颜崇道来贺。明年正旦,是月,监察御史沈继祖劾朱大圣人,诏落熹秘阁修撰,罢宫观。”朱大圣人惨遭弹劾。被弹劾的朱大圣人赶紧上书请罪,在《落职罢宫祠谢表》却无一字自辩。证据确凿,随即被罢官。
之后朱大圣人一蹶不振,一直到死都没能翻身。当然,翻身被拔高那是明代以后的事情了。
关于11条罪状的真实性,后世存有争议。从当时的党争(庆元党案)的大背景来看,估计存有栽赃诬陷、夸大其辞的现象。
俗话说,苍蝇不盯无缝的蛋,无论有何争议,不说其他问题起码纳小尼姑为妾是事实是真的,朱大圣人自己肯定有不检点不道德的地方,才被别人一击而中。清乾隆年间编撰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说:“所论颇属持平”,意思就是所记应是属实。毕竟已经过去了几百年,朱熹的功过是非自有评鉴,不再妄言论述。
透过上述三人故事,阐述着一个老旧的道理:评价一个人好坏优劣,绝不能只听说了什么,更要看他做了什么,后果如何。人的变化随着自身的环境和所处社会层次以及手中权力大小而变。幼时和长成人后,当官前后,无权和有权时,默默无名和飞黄腾达身居要职握有重权后的思想观念很可能天壤之别甚或南辕北辙。谁能相信当初写出粒粒皆辛苦的李绅,做官后为吃鸡舌一顿杀100只鸡;幼时家贫凿壁偷光的匡衡所思所想,与他当宰相后贪得无厌;朱熹这样表面高大上的高干学界泰斗做出纳尼姑为妾老公公扒灰之丑陋事。这些皆说明了行比言更重要。
一个个光鲜亮丽后人学习的楷模名人圣人,说他龌龊无耻卑鄙的稀罕能信吗?感情能否接受和历史事实毕竟是两回事。
他们曾经说过一些被后世认可的好话甚至是流传后世的名言甚或是箴言,也做过一些善事好事,但曾经的好话好事不能掩盖或抵消他们的丑事恶行,更不能有意宽宥或含混含糊,应当泾渭分明功过各算。
这几个之流们,人前台上是怎样的表演,在他们的主子面前是怎样的欺瞒和拍马溜须?而私底下又是怎样呢?
絮叨这堆惹人烦的破文字,意在对历史人物不能一味只看词条书本,不能被套在他们脖颈上的光环闪晕了,还要知道他们的全貌,应知道他们为人不齿的另一面。他们虽为高官,但品性是低下的。要摒弃那种某人一旦成为所谓的名人圣人就处处皆光辉伟大,一好百好万般好,麻子也会放光彩,身上的虱子都成了双眼皮儿的稀世之宝,身无一处不是的怪病。尤其是一些人得势后的嘴脸及所作所为,更是不容可以忽略,甚或粉饰及美容。
我的老朋友邓林说:“言行分裂的人,灵魂绝不可能高贵。始于装作伪,终于无耻,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稍一思忖,委实如此。
历史上,这类名人也绝不止这三个,限于篇幅,点到为止吧。
本文部分文字参照借用了凯迪等网站文友文章部分内容,因无法联系原作者,在此一并致谢!
2020年4月12日16:00.
作者: 孙姜 时间: 2020-4-12 19:58
本帖最后由 孙姜 于 2020-4-12 20:17 编辑
问好吴墨老师。出门一天,读评来迟,勿怪啊
作者: 孙姜 时间: 2020-4-12 20:17
本帖最后由 孙姜 于 2020-4-13 14:33 编辑
复杂,多面,才是人性。流传下来的故事中,只的一些人的高光一面,是教化的需要?
环境变化人,由底层社会跻身上流社会后,忘本的人太多。吴老师举的这三个例子,很典型。
借古鉴今,本文的警世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期待吴老师分享更多好文
作者: 孙姜 时间: 2020-4-12 20:18
“言行分裂的人,灵魂绝不可能高贵。始于装作伪,终于无耻,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作者: 吴墨 时间: 2020-4-12 21:13
谢谢版主的认可和谬赞!我只想说,刻意塑造光辉形象对文明社会而言是毒药。应该揭开这些人头上的面纱。祝好!
作者: 草舍煮字 时间: 2020-4-12 21:18
人性是复杂的,看待人物也不能离开其历史局限,不能用现代的眼光来衡量。
古代做官就是为了改变命运,奢侈享乐,这是人性。虽然也提出了高不可攀的道德标准,但那只是摆门面。
书中自有黄金屋、颜如玉、千钟粟、车马簇,这是皇帝倡导的。你能要求他的臣民做官是为人民服务吗?所以文中所说的并不奇怪。
作者: 晗夫 时间: 2020-4-13 12:17
又见吴墨兄犀利文字,倍感亲切,向兄长问好!
作者: 莹莹子期 时间: 2020-4-13 12:37
人是多面性的,性格,行为并不一定统一,那些光鲜的外表也许就有我们所不齿,我们不能要求自己做一个高尚的人,但是可以让自己做一个正直的人,论语说:吾日三省也,我们不三省,一省可否?
作者: 淡淡不如风 时间: 2020-4-13 12:42
多是网络普及观点,大量引用,作者本身的创作有少,可能最后那个日期算原创吧。——本帖不应该算原创。是拼凑挪用文章。
要这么原创的话,我把《春夜喜雨》抄下来,署我名发表得了。
作者: 吴墨 时间: 2020-4-13 13:40
谁要求他的臣民做官是为人民服务了?只是揭穿口是心非道貌岸然一肚子肮脏烂杂碎的伪君子狗东西而已。难道那个时代言行分裂就没错?
作者: 吴墨 时间: 2020-4-13 13:44
老朋友,这几年你藏到哪里了?找不着你心里空落落的。这两年我身体不佳没写文章,这两天看见一篇说朱熹的文章后来了兴致,胡说八道了一番,叫你见笑了。你有微信吗?若果有,咱俩私聊可好?祝好!
作者: 吴墨 时间: 2020-4-13 13:49
我已经在文末说明了情况,我看你是来找茬儿的吧?
作者: 草舍煮字 时间: 2020-4-13 13:57
哈哈,仁兄执念了。
那些行为在那个时代不奇怪,这是我的原话。
要说对错,不同时代标准不同。新史学的标准,不只盯住人物的道德言行,更注重他在历史文明进程中的作用。
作者: 吴墨 时间: 2020-4-13 14:00
可能我误会了先生的意思,不争不辫了。
作者: 草舍煮字 时间: 2020-4-13 14:04
是的是的,先生宽宏。
李绅后来如何,不妨碍学生们学习他在清贫时写的《悯农》。
作者: 淡淡不如风 时间: 2020-4-13 14:13
原创:《春夜喜雨》
作者:淡淡不如风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野鸡城。
本文部分文字参照借用了杜甫文友文章部分内容,因无法联系原作者,在此一并致谢!
2020年4月13日14:00.
作者: 夜莺 时间: 2020-4-13 14:17
个人喜欢读这些故事。问好!
作者: 吴墨 时间: 2020-4-13 14:29
你一字不少原封不动叫参考借用?孰是孰非,读者自有评说。再则,我在这儿发文章仅仅是扩大一点影响,压根不考虑所谓的稿酬。
作者: 淡淡不如风 时间: 2020-4-13 14:48
啊,不是原创还想稿酬?
哪只眼睛看出我一字不动了。
动了两个字,按比例,比你原创的多。
作者: 一孔 时间: 2020-4-13 15:15
好久不见吴墨兄了,,掌故倒是听过一些,对于朱熹的事情一直存疑,思凡上可能的,越雷池的事情可能性不大,宋朝的党争,一开始还是君子之争,但也掺杂着一些异味儿,比如对于欧阳修的攻击,而到了后期终陷入人身攻击了。其实,这个现象很有点代表性。人之治人,要想搞倒,不妨先搞臭,这是套路,并未绝迹。
作者: 吴墨 时间: 2020-4-13 16:16
一孔版主你好啊!这两年我身体不佳没写文章,这两天看见一篇说朱熹的文章后来了兴致,胡说八道了一番,叫你见笑了。好长时间不来这里了,还是有些想念,在这和你们相处几年忘不了彼此的情谊。不曾想,一来就碰见一只苍蝇,真晦气!另,今天还见我另一个老朋友晗夫,不知你熟不熟,他和你相似,是一个有文采的人。问好!
作者: 淡淡不如风 时间: 2020-4-13 17:55
自媒体吧,玩自媒体的人才有这个底气,东抄西抄凑乎一篇,就敢满世界发。
哦哦哦,只是猜测。
作者: 何足道哉 时间: 2020-4-14 08:37
“言行分裂的人,灵魂绝不可能高贵。始于装作伪,终于无耻,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你的朋友应该是一个哲学家。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