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929|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征文69号]遥远的希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8 09: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能够当一名老师、捧一个衣食无忧的“铁饭碗”曾经是父亲的最大愿望。然而即便是这样一个愿望,对于父亲而言却是遥不可及的。由于爷爷早逝,作为长子的父亲只好中途辍学,早早担负起家庭的重任。所以,尽管品学兼优,但能够使父亲通往理想的第一扇大门已经将他拒之门外了。
  
  当然,还有第二扇门可走,那就是先进学校当一名民办教师,以后再慢慢转正。如今,我的同事中的大部分走都是的这条路。可惜,我们家出身平民,连个当村长的亲戚都没有,所以,父亲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些在曾在上学时被他远远地把名次抛在后面的同学们进入学校去为人师表,而那扇门却永远也不会向他敞开。
  
  父亲很清楚,命运之神已经把他的双手定格在锹镐犁锄的木把儿上,今生今世再也没有拿粉笔、吃红本儿(供应粮)、享受老保的机会,于是,他就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我的身上。
  
  自从我会说话、会写字以来,可以说,父亲的希望就似乎已经不再那么遥不可及;而在我上学以后,当村小学的大喇叭里播出“三好学生”的名单时,那希望的影子更似乎已经隐然出现了。因为在学习上,我完全继承了父亲的勤奋聪明的优点。而我自己也颇以此为荣,也认为考师范、当老师、端铁饭碗、吃红本儿、享老保只是唾手可得的事。
  
  然而升入初中之后,我才知道,事情远不是如我想像的那么简单。我从初三参加中考的学生那里得知,报考师范是要加考体、音、美的。而我念的乡中学和大部分农村中学一样,一是师资力量不足,没有体、音、美的专业老师;二是只重中考科目,体、音、美作为副科很少上课,即使偶尔上了,因为老师不专业,也学不到什么东西。而我又天生对此不够擅长,所以这个看起来似乎已经很切近的希望的影子,又一次模糊起来。而如果念高中、考大学更不现实,因为家里根本就拿不出供我念书的钱。那时候,农村大多数家庭都是类似的,之所以许多“尖子生”会选择报考师范学校,就是因为上学念书可以少花钱、更可以早工作、早挣钱。
  
  就在我自己都觉得前途未卜的时候,不知不觉间已经升上了初三,临近了中考报名,却突然意外得知:那一年报考师范学校不再加考体、音、美了,而是改成了面试。其实,所谓的面试,不过是先看看个头儿及外形,再简单地问几句话。我虽然平常了些,但身体尚无缺陷,所以这一关很轻松地就过去了。于是,接下来的一切就都变得简单了:中考,报道,上学,毕业……四年的师范学校读下来,再回到老家,成了一名小学教师。父亲二十几年的希望终于成了现实。
  
  那是1994年的初秋,二十岁的我第一次走上讲台,开始了我的教学生涯。后来,曾多次在报刊上读到别的同行第一次走上讲台时的感受,那其中或欣喜、或激动、或慌乱、或神圣,或带着踌躇的意气,或带着年少的憧憬……然而对于我,却几乎没有任何感觉,因为这所学校我实在太熟悉了。我的小学阶段就是在这里渡过的,七年之后我再回到这里,教室还是那几间教室,教师还是那几名教师,教材还是那几本教材,唯一不同的只是水泥黑板变成了磁力黑板,而我从台下走到了台上。我在读南北朝及五代历史时曾发现,在短短的几年之内竟然可以改换一个朝代;而作为一所教书育人、培养祖国未来的教育机构,竟然会如此一成不变!
  
  所以当我第一次从别的老师手里接过一个班级、面对着四十几个只比我小七岁的孩子时(真是造化弄人,我接的是毕业班,他们大多是13岁,和我整整差了七年。),并没有觉得肩负着怎样的责任。这不过是一个职业、一份工作,一种赖以谋生的手段而已,没有一丝一毫的崇高,更不可能显得神圣。这些学生不过如司机座下的汽车,如工人手底的机器,不过只是工作的对象,抑或是工具。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尤其是乡村小学教师,我们大约只是深山里的采矿工,即使我们手中的矿石最终会成为闪闪发光的金子,却和我们无关,我们手中的只不过是一块块普通的石头罢了。
  
  就这样,我开始了我的教学生涯,每日上班下班,风雨不误。上班时备课、上课、辅导学生、批改作业;下班后则帮着父母做些农活儿,过着半教半农的生活。每个月都会挣来二百多元的工资,然后用这些钱来贴补家用,维持生活。
  
  记得曾经到一个开卖店的表姐家去串门,闲聊时她问起我的工资,竟然哈哈大笑:“你这个老师当的,一天还挣不上十块钱呢!”那语气里分明有嘲讽的意味。可是当时的我并不以为然,至少我还有可以安慰自己的理由:其一,我的工资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是会随着教龄的增长逐步上升;其二,我捧的可是“铁饭碗”,是旱涝保收的,在年老退休之后还有工资保障的。而她,尽管一时收入多些,却没有这些保证。
  
  就在这样的自我安慰和期望中,四年过去了,我的工资果然涨到了三百元,每天够上十块钱了。而几乎就在这时,广大的教师们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在接下去的几年里,尽管工资单上的数额仍然稳步上升,真正兑现的却总是少得可怜;而即便是这些兑现的工资,也总是姗姗来迟,从来就没有按时发放过。那几年里,每个老师都在盼着诸如五·一、十·一、教师节之类的节日,因为在这些的节日之前,通常会把拖欠的工资被发上一两个月的。然而大家痛苦的期盼,却总如难产的孕妇,只有难以承受的阵痛,或许还伴随着鲜血和泪水,期盼中能给人以惊喜的婴儿却根本没有降生的迹象。
  
  在那些日子里,往大里说,县里县外、省里省外的罢课事件接连不断,甚至还发生过教师集体卧轨讨薪、阻挠列车通过的恶性事件。往小里说,几乎所有的乡村教师都挣扎在贫困的边缘。曾见过有夫妻两个都是老师的,他们的儿子正在念大学,为了供儿子念书,并且维持自己的生活,他们早已没有了教师的尊严,穿着寒酸、生活拮据、四处求借,但凡开口说话,脸上总是先露出一丝谄媚并且略带悲怆的苦笑。
  
  而对于我个人而言,正迎来了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到了该谈情说爱、娶妻生子的年龄了。
  
  农村的工职人员是很少的,而年龄相当的更是少之又少。待遇好些的单位,如银行、粮库等部门的女孩子们,对于我们这些穷教书匠是根本不屑一顾的(当然如果是男选择女则可能是最佳的选择。)而要找一个没有文化、没有稳定收入的农家女孩儿又不大甘心。所以,回到农村,也就意味着要把择偶条件放宽,或者说,可以无视条件,只要是门当户对、工作相当也就可以了——然而即使是这样的,也是寥寥无几。
  
  在那段最困难的日子里,我果断地停止了相亲,整整三年内,我拒绝了所有上门来提亲的人。直到后来工资上提一级,由省财政统一发放,相对来说稳定下来了,我才决定自我解禁。而在这几年里,市、县、乡各级财政足足欠了我们十个月的工资,加上历次国家规定上涨而未涨的,总额达到万元以上,而教龄长、工资高的老教师竟接近两万元。这些工资,直到2008年起才逐步补发,至今尚未补齐。
  
  在村小学工作了整整八年,这时候,国家的许多政策都做了调整。比如在农村问题上,先是“费改税”(统筹提留款统一改为农业税),后来又全面取消了农业税。而在教育上最大的手笔则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刚刚要实施素质教育的时候,着实是兴奋了一阵子。如果说,参加工作之初,只是把教学当成一件养家糊口的工作来做,那么,久而久之,整个身心便会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成为其中的一分子,这就不容你不对它进行一些思考。时下教育的弊端太多,人所共见,然而却没有人能够改变它。做为处于金字塔底端的一线教师,更只能在这个框架内受其束缚。
  
  而现在,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了,这绝对是我们国家与民族的一大福音,而绝不仅仅是教师们自身的幸事。
  
  首先要做的自然是学习,学习相关文件精神,学习素质教育理论,学习相关案例。于是抄笔记、写心得,听讲座……如此等等,这一关就算过去了。接下去的就是要付诸实践了,而这实践的直接结果就是开了一门新课程:二课(第二课堂活动)。每生每学期额外收费二十元,课上则是教授一些乐器、绘画、手工之类的玩意儿。不过这一活动也只坚持了一年,其后不久就在省政府明文下达的“关于制止教育乱收费”的文件干预下宣告夭折了。所以时至今日,我也终究没有弄清楚所谓的“素质教育”究竟是怎么一个东西。而就在这一系列轰轰烈烈的学习实施、检查验收活动之后,一切又重新归于沉寂了。唯一的遗存就是在学生的作业本上已不再使用阿拉伯数字的百分制,改成了拉丁字母的等级制——这一点可是上级督导检查时的重要硬性指标之一,绝对不容出半点差错的。
  
  说起来,对于农村教育影响最大的事件却不是素质教育本身,而是针对农民的“费改税”及最终的免税政策。由于之前的民办教师及代课老师是农村教育的主力,后来虽然转正了一部分,但其存在的比例仍然不低。这一部分教师的工资,就是出自于本乡农民缴纳的“教育提留”。免税之后,代课教师的工资无从出,所以大部分代课教师都被辞退;同时,师范院校也取消了国家统一分配制度。两者相撞的结果是,从这一时起造成了农村数量上的严重不足。为解决这一难题,各乡镇中心校纷纷采取措施,开始并班并校。几年下来,各乡镇大都把学生和教师集中到中心校统一上课,大部分村办小学则宣告寿终正寝,从此离开教育舞台。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也从村小学调入乡中心校。
  
  如果说,以前在村小学的我是井底之蛙,那么进入中心校之后则无疑相当于从井底跳到了菜园里,虽然江河里那种广阔的大天地尚遥不可及,但毕竟视野比过去的我开阔了许多。这时我才知道,原来上级教育局及进修学校是每年都要举行诸如学习、培训等教研活动的,只不过这些活动,一般来说是只有中心校的老师才有资格参加的,各村小学的老师则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只能守老守田园看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了。对于他们而言,只要不发生安全事故就是尽到了义务,至于收成则只有听天由命了。
  
  同样是进入乡中心校之后才知道,本校也是颇为闻名的,是“省级绿色学校”、“市级文明单位”,校长本人甚至曾获得“全省十佳校长”称号。正因为校长的“优秀”,所以在县里县外颇具能量,在各种学习培训及观摩研讨之类的活动中,我们都可以应付自如,或缩减人数,或偷工减料,或提前撤退……什么新理念新教法,都不过是纸上死丁丁的文字,与教学毫无关系。至于所谓的“素质教育”,校长则在会议上明确指出:“中央不过是唱高调罢了……”
  
  既然中央也是在“唱高调”,那么地方就只有踏踏实实地做实事了。事实上,学校就是这样做的。以考试成绩确定学生的名次,以学生成绩确定教师的教学水平……如此等等。大概不过是“全国上下一盘棋”,我们学校只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在这唯一的指挥棒下,学校的教学活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出于安全考虑,各种体育器材都是绝不允许学生接近的“禁地”;出于节约能源的考虑,各种电教设施都是只供督导检查的摆设。
  
  一切如旧,一切如旧,这时的我,参加工作已经有十几个春秋,而那些我曾经就读过的学校却依然如故,可见的只有越来越陈旧的校舍、越来越年老的教师,以及一代代旧貌换成新颜的孩子……
  
  对于我个人而言,也许命运之神已经将我定格在这片黑土地上,定格在这三尺讲台上。然而对于这片土地上的数以亿计的父老乡亲们,却仍然怀着如当年我的父亲一样望子成龙的希望;对于这块讲台下的他们的孩子们来说,也怀着比我当年更为远大的理想和更为美好的憧憬——而能够尽自己的所能,帮助他们向着他们的希望再缩小毫厘的间距,也许正是我、以及如我一样的广大乡村教师们的希望。
  
  一提到希望,就总会想起鲁迅的名言来:“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并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先生的话原也不错,只不过他没有料到,靠人多“走”出来的只不过是乡间的小路,就如我们家乡田间地头常见的土路一样,是晴天坎坷、雨天泥泞、行走艰难的。而如今,是早已跨上了“信息调整公路”的时代,所以“修”出的路才更加平坦、更加迅速,而只靠双足去“走”,又是在这样的土路上,恐怕永远也走不到希望的终点。
  
  回首走过的前半生,父亲自己的希望曾经破灭了,却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最终在我的身上变成了现实。我知道,这其中有有多少艰难曲折,又有多少的偶然和变数,哪一种都可能将这脆弱的希望破碎成粉末。可是我的希望呢?我们的希望呢?不知道还要等待多少个几十年……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征文组委会 于 2010-6-8 09:06 编辑 ]
吴沓89 该用户已被删除
8#
发表于 2011-3-21 10:32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7#
发表于 2010-7-5 16:0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太和五中张奇 于 2010-7-3 15:11 发表
发自心底的苍凉与苦涩。这便有普遍意义。我们所从事的工作,除了那有数的职能部门外,无不平淡、拮据。马不吃夜草不肥,人无灰色收入不富

呵呵,
6#
发表于 2010-7-3 15:11 | 只看该作者
发自心底的苍凉与苦涩。这便有普遍意义。我们所从事的工作,除了那有数的职能部门外,无不平淡、拮据。马不吃夜草不肥,人无灰色收入不富
5#
发表于 2010-7-3 08:37 | 只看该作者
我对乡村老师,多少有点了解。读此文,心有戚戚焉:一是文章的“史”的意味——税收政策的变化对老师命运的影响。二是职业感受,有发自心底的苍凉与苦涩。这便有普遍意义。我们所从事的工作,除了那有数的职能部门外,无不平淡、拮据。马不吃夜草不肥,人无灰色收入不富。三是于平淡中追求人生价值的愿望强烈。这点隐藏在字里行间。
往前走吧,只能是往前走吧。
4#
发表于 2010-6-9 15:51 | 只看该作者
教育本身也存在诸多令人深思的东西.
问好!
3#
发表于 2010-6-8 10:49 | 只看该作者
遥远的希望 : “这其中有有多少艰难曲折,又有多少的偶然和变数,哪一种都可能将这脆弱的希望破碎成粉末。可是我的希望呢?我们的希望呢?不知道还要等待多少个几十年”,在乡村开展教育是一个难度的课题。读着这些历程,确实教人辛楚,但,希望是要长在心里的长青之树,只要你信,就会有命运的转折。我的父母过去也是教师,我知道他们工作的辛苦和工资的微薄,但,总有一天会好。因为无论希望有多遥远,但它一定是要被叫做希望而不是任何其它。
2#
发表于 2010-6-8 10:11 | 只看该作者
提起阅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1 02:58 , Processed in 0.059691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