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692|回复: 3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节】霜风渐欲作重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10-25 08: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云馨 于 2020-10-25 08:16 编辑

【节】霜风渐欲作重阳

      一直以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就是一简单的重阳节,民间在该日有登高敬老的风俗。却不曾想,这个节日的由来,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一位叫恒景的青年,父母也被瘟疫夺走,他自己因病差点儿丧了命。后来,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出门访仙学艺。在东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寻求到了一位神奇的仙长,仙长被他为民除瘟降魔的精神所感动,收他为徒,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恒景废寝忘食地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恒景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当日午时,瘟魔冲出汝河,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由远古的传说故事,不由得就联想到北宋著名的大文豪东坡先生,他不也是一位为民除瘟降魔、造福一方百姓的大英雄吗?
  
  “霜风渐欲作重阳,熠熠溪边野菊香。”是东坡先生《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苶有怀子由弟二首•其二》中之句,这首诗是1074年(熙宁七年)八、九月间,先生将离杭州通判任时所作。重阳将近,溪边野菊已开出耀眼金花。他为了捕蝗来到这山石高峻的浮云岭,触景生情,想到自己整日疲于奔波、形同厮役的处境,深感疲惫不堪。时局的动荡、仕途的艰险,以及这场特大蝗灾给百姓带来的困苦,他奔走呼号、欲诉无门的愤懑,一一涌上心头。
  
  当时,王安石的变法可谓标新取异,是一种进步。但新法本身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问题,加上新法执行中的某些偏差,给当时的百姓带来了诸多不利,这正是引起东坡先生的痛苦所在。诗人用“人间忧患长”五字加以概括,表达了自己对百姓生活担忧的感慨。
  
  每逢佳节倍思亲。现实生活的诸多不顺与困窘,给诗人思想情感上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诗人怀乡情浓,念亲至深。在这首诗中用事深切,抑扬顿挫,写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难言之隐,也是兄弟间推心置腹的肺腑之言,更多地体现了他对百姓坐于涂炭般生活的同情,特别真切感人。
  
  东坡先生在杭州的故事很多,他与杭州这座美丽的城市有着密切的渊源。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先生因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他被贬谪出了汴京,来到了杭州,成为一个小小的通判。先生得不到重用,自然有愤懑之情,但西湖的湖光山色,却抚慰了他的抑郁之心。正是因为这片山水的滋养,让他力志撇开政党纷争所带来的叨扰,做一个心系百姓的好官。
  
  先生两度出任杭州前后大约5年。他为杭州城的百姓们办了很多好事,如体查民生疾苦,判官妓从良、灭蝗灾、赈济灾民,以及防治水患,挖井引水、为百姓解决饮用咸水之苦。直到现在杭州城还烙印着东坡先生的足迹。其中,他主持疏浚西湖、垒建的长堤¬---“苏堤”更是家喻户晓。
  
  当年,百姓饮水苦恶,先生协助太守修复钱塘六井,沈公井。他到任杭州通判的第二年,主持修复六井的工程刚刚开工,后就被调离杭州。十六年后的公元1086年,五十四岁的东坡先生以龙图阁学士出任杭州知州。这对先生来说,是一件幸事,而对杭州来说,更是一件值得庆幸之事。
  
  再度回来,他发现自己喜欢的西湖竟然因为疏于治理,已是荒草丛生、湖水干涸,湖底的淤泥堵塞了整个湖。当年,诗人笔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美丽西湖已非复往昔。面对西湖的一片衰败景象,先生没了闲情逸致,他下决心恢复西湖往日的秀丽风光。于是,他上书朝廷,请求开浚西湖,并作出了全面整治西湖和兴修杭州水系的计划。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以官府名义号召募集善款,还身先士卒带头捐资黄金五十两,组织人员进行疏通。
  
  先生下令撤废了湖中私围的葑田,在今湖心亭一带全湖景深之处,建立了石塔三座,禁止在石塔范围内养殖菱藕,以防湖底的淤淀。又将疏浚出来的大量淤泥,变废为宝,一部分用作农田基肥,让原来的沼泽地变成肥沃的农田。另一部分淤泥,则堆积建造了一条沟通西湖南北的长堤,并在堤上造了六座桥,种下各色花草树木,使西湖平添了无限风光。
  
  有民谣唱道:“西湖景致六吊桥,一株杨柳一株桃。”苏堤春晓就此而得名,成为名扬天下的著名景观。
  
  先生是一介书生,却是实干家。1090年春季,瘟疫在杭州肆虐,百姓饥馑,流离道路,满城人心惶惶。先生毅然从公款里拨出二千缗,自已再捐出银两,在杭州城众安桥处建了一家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公立医院——“安乐坊”。专门收纳穷苦病人,给他们施药、施粥,并请名医庞安时来坐堂问诊。先生还自费采购了大量药材,命人在街头支起大锅,煎熬了大量的“圣散子”汤剂,让过往行人都服用,治愈了无数病人,使一场可怕的瘟疫得以遏止。
  
  从东坡先生先后两次任杭州为官,为百姓治理蝗虫,防疫、渡荒,疏浚西湖等业绩论,先生堪称防疫抗疫的楷模,具有现代精神。据传,当地百姓曾给健在的东坡先生建生祠,顶礼膜拜,有人家还在厅堂挂有先生的画像,时常感念先生的恩泽,在他离开杭州时,百姓们都哭着为他送行。这该是何等的崇高声望。
  
  一个诗人为一座城市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到如今仍然福泽一方百姓。先生不仅是读书人心中的偶像,更是平民百姓的知心朋友,成为活在百姓心中的不朽。
  
  曾经两次游履过杭州西湖,漫步于长长的苏堤之上,不难发现,这座城市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随处都能寻觅到东坡先生的足迹。迄今为止,世界上很少有哪座城市像杭州这样,执着地保留着这位文化名人那么多的印记,杭州已经把自已和东坡先生紧紧地融合在了一起。
  
  时隔千年,先生坚毅、豪放、豁达于一身的高贵品质,以及高超的文学造诣,无不感染、感动着生前身后无数的人。他对黎民百姓的诚挚深情与厚爱,更值得后辈们学习。
  
  斯人已古,绩留千秋。当风拂柳枝,碧水荡漾时,过往苏堤的游人,遥想起千年前的先生为黎明百姓除瘟、赈灾,带领杭州百姓热火朝天地疏浚西湖的场面,也会是感慨万千吧!
  
  今又重阳,茱萸头上带寒露,金菊篱边傲冷霜。倘若登高祭祖与敬老,相信在苏堤上漫步、在六吊桥上观景,或攀登上孤山岛或凤凰山上的游人们,定会在心中默念起这位体恤黎民百姓的好朋友、造福一方的父母官,更应该祭奠这位被千古传颂、卓尔不群的文化名人!

  

评分

6

查看全部评分

31#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13:02 | 只看该作者
yugongjin 发表于 2020-10-31 20:06
更应该祭奠这位被千古传颂、卓尔不群的文化名人!欣赏

谢谢!            
30#
发表于 2020-10-31 20:06 | 只看该作者
更应该祭奠这位被千古传颂、卓尔不群的文化名人!欣赏
29#
 楼主| 发表于 2020-10-30 12:50 | 只看该作者
月牙 发表于 2020-10-30 12:47
近期眼力欠佳,差点错过云馨这篇。

写不尽的苏轼。。。本文有传说,有诗句,有民谣;写实、抒 ...

月儿读文仔细,留评好给力,非常感谢!
28#
 楼主| 发表于 2020-10-30 12:48 | 只看该作者
童心是 发表于 2020-10-29 18:24
提读支持,精彩继续~~!~

谢谢!            
27#
 楼主| 发表于 2020-10-30 12:47 | 只看该作者
童心是 发表于 2020-10-29 18:24
精华作品欣赏学习点赞~~!

欢迎童老师光临指点!
26#
发表于 2020-10-30 12:47 | 只看该作者
近期眼力欠佳,差点错过云馨这篇。

写不尽的苏轼。。。本文有传说,有诗句,有民谣;写实、抒怀、阐理交融。
重阳节的传说,增加了本文的文化背景和阅读趣味。
苏轼写诗怀子由,精心选取其中几句来引申、扩展,看似随意,实则颇具匠心。
所有选材,形散神聚,将重阳节怀人之情、赞对黎民之爱,写得荡气回肠。
赏读,问候。:handshake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5#
 楼主| 发表于 2020-10-30 12:47 | 只看该作者
洋洋洋 发表于 2020-10-29 17:15
老师知识渊博,博古通今,以古论今,提出“  当时,王安石的变法可谓标新取异,是一种进步。但新法 ...

研读历史,苏轼值得后辈学习的东西真是很多。感谢洋洋雅评支持,问候!
24#
发表于 2020-10-29 18:24 | 只看该作者
提读支持,精彩继续~~!~
23#
发表于 2020-10-29 18:24 | 只看该作者
精华作品欣赏学习点赞~~!
22#
发表于 2020-10-29 17: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洋洋洋 于 2020-10-30 06:10 编辑

        老师知识渊博,博古通今,以古论今,提出“  当时,王安石的变法可谓标新取异,是一种进步。但新法本身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问题,加上新法执行中的某些偏差,给当时的百姓带来了诸多不利,这正是引起东坡先生的痛苦所在。诗人用“人间忧患长”五字加以概括,表达了自己对百姓生活担忧的感慨。
        ……  
     从东坡先生先后两次任杭州为官,为百姓治理蝗虫,防疫、渡荒,疏浚西湖等业绩论,先生堪称防疫抗疫的楷模,具有现代精神。”  的两段话,觉得分析和说得很实在,准确,有独到之处,很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十分赞同,欣赏,为此点赞。
21#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8 14:02 | 只看该作者
MLMC 发表于 2020-10-27 22:28
欣赏佳作,挺好,欣赏,赞一个,问好云馨文友。。..................

欢迎满仓老师光临支持,问候!
20#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8 14:01 | 只看该作者
然野 发表于 2020-10-27 11:30
文章的名字吸睛,内容更是清新厚重。
    以东坡先生重阳的诗句为切入点,渐次展开先生在杭州“为官两 ...

写得粗浅,还望老师多指点,感谢雅评支持。问候!
19#
发表于 2020-10-27 22:28 | 只看该作者

欣赏佳作,挺好,欣赏,赞一个,问好云馨文友。。..................
18#
发表于 2020-10-27 19:08 | 只看该作者
云馨 发表于 2020-10-27 10:41
苏轼为官为民殚心竭虑的崇高精神,值得后辈们传颂、学习。

感谢轻尘雅评支持,问候!

苏轼的一生真是苦难流离的一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20 05:49 , Processed in 0.151450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