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073|回复: 3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钱钟书的文章有点“烧脑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4-22 10: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唐僧没有肉 于 2021-4-23 09:39 编辑

读钱钟书的文字比较烧脑,但经过这番烧烤后,能否炼出真金姑且不论,一个人的脑子会比以往变得更“明亮”倒极有可能——毕竟这文字的光和热即使留一点残末余烬也多少会留下痕迹。
  
  有些人想得太多,这并不完全是因为聪明。虽然聪明是必须的,也有可能只是敏锐和细腻,虽然一个人过分敏锐和细腻无异于自讨苦吃。
  
  有些人想得太少,倒也不完全因为蒙昧,更不是什么令人怜悯甚至悲哀的事儿——在鸡零狗碎的日子里挣扎,无心无肺其实是一种幸福,但这种幸福除了上天的恩赐,更需要的是智慧。
  
  读别人的书有两个好处,一是能把别人当作下面的榜样或者反面的教训,让自己知道应该或者不应该什么;二是把别人的东西当作“发面酵头”或者“引水”来酿造或者招引来自己的东西。
  
  但开卷有益这话其实不够严谨,哪怕你开的是“有益卷”,能否对你有益而不是有害最终还得取决于你自己。所以我说读别人书其实也有两个坏处,一是让别人淹没了自己,自己的脑子倒成了别人的“跑马场”或者“垃圾池”,驰骋或者发泄的都是别人,而你只成了别人的容器;第二个更可怕,把读书和生活当成一回事或者反过来完全隔离,这都是傻子,越读书越傻,越长越单纯,完全成了废物,能做的只能增添负面的消息。
  
  你永远得记住一句话,不管你读的是尼采、弗洛伊德还是老庄孔荀,你永远是你自己,于你而言,你本人才是上帝,而他们,充其量只是供你使唤的小厮。
  
  读钱钟书当然也这样,虽然他极博学,极毒舌,极深邃,虽然他的每一句话都需要反复揣摩才有可能明白点皮毛,但你确实没必要太过正经,放松一点——你才是主位,定准这个位,然后才是脑子的问题。
  
  01
  
  蝙蝠的故事:蝙蝠碰见鸟就充作鸟,碰见兽就充作兽。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在鸟类里偏要充兽,表示脚踏实地;在兽类里偏要充鸟,表示高超出世。向武人卖弄风雅,向文人装作英雄;在上流社会里他是又穷又硬的平民,到了平民中间,他又是屈尊下顾的文化份子:这当然不是蝙蝠,这只是——人。
  
  伊索本意是用来讽刺那些投机取巧企图八面玲珑处处沾光的“两面派”“老油条”;钱钟书先生则由这个寓言反向思维开来,用来讽刺那些处处充“个性”标榜“另类”以显示自己特立独行的人们。
  
  其实,不论是伊索本意也好,还是钱老先生的生发也好,我个人觉得如果只是作为人生处世的“技巧”,前者的“求同”“从众”,后者的“标新”“立异”都无可厚非,毕竟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和权利,但关键是不能把这种“技巧”或者“手段”当成“原则”和“追求”,不能迷失了自己的“本心”。
  
  确实,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不论是在官场、在职场、在生意场——要想立足,是离不开这样那样的圏子的。
  
  既然要进入圈子,就得入乡随俗方能与大家打成一片,比如别人身上全是泥,你怎么也得弄上点污泥在脸上;别人浑身散着臭,你想容身于此,怎么也得想法子抹点腥臊味——只有这样,大家才能信任你亲近你,才能在内心里把你当作同类,像屈原“众人皆醉唯我独醒,举世皆浊唯我独清”的傻瓜蛋儿,到哪辈子也不会活在污泥里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所以他也只能找罪受最终自绝于世;另一方面呢,人要想“出位”想“成名”而不至于“泯然众人”,又必须得使自己与众不同,驴在羊群里方显其大,鹤立鸡群里方显其高,所以如果你在羊群里,你就必须把自己当成驴当成马当成骆驼——虽然猪鼻子里插大葱也最终不是象,虽然羊头上再怎么盘上角也不会变成鹿,但是为了“成名”,你必须这样做。
  
  很多聪明人往往醉心于自己的“手段”,奔走于各方之间,长袖善舞明眸善睐上窜下跳老少通吃,似乎是手眼通天,却忽略了人生之中最本质的东西。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有人说是智慧,有人说是油滑,姑且不论,但不管你说什么话,你得知道自己是人还是鬼,是人不怕,是鬼也不怕,怕只怕不人不鬼,明明是鬼,却硬要披上人的外衣。
  
  《论语》有言:“巧言令色,鲜矣仁。”真理就是这么简单。
  
  蝙蝠的最终结局很不妙:鸟类不要它,兽类也不要它,所以它只能灰溜溜地落了个孤家寡人大白天不敢出来,只敢在夜里出来盘旋。
  
  寓言给人的教训很深刻:不管你怎么“作”,你永远不能忘记你自己到底是个什么“鸟”,如果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失去了原则而出卖了自己的尊严,那最终很可能会“赔了夫人又折兵”,谁也不“鸟”你。
  
  02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一到冬天,蚂蚁把在冬天的米粒出晒;促织饿得半死,向蚂蚁借粮,蚂蚁说:"在夏天唱歌作乐的是你,到现在挨饿,活该!"这故事应该还有下文。据柏拉图《对话篇·菲德洛斯》(Phaedrus)说,促织进化,变成诗人。照此推论,坐看着诗人穷饿、不肯借钱的人,前身无疑是蚂蚁了。促织饿死了,本身就做蚂蚁的粮食;同样,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写回忆怀念文字的亲戚和朋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
  
  此则寓言钱钟书先生做了自己的引申,借柏拉图语把促织与诗人联系起来,幽默风趣之间,既讽刺了那些见困而不助的“蚂蚁”们,又在轻松自如的笔触里流露机锋,捎带着讽刺了那些靠吃“死人”饭而活着的“批评家”和“学者”们。钱钟书先生不是刻薄之人,他也肯定不是与谁过不去,他这样写似乎只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某种看法——人立于世,最好还是有点真才实学,最终还是得靠自己——尊严是自己挣的,不是别人赏的,那牵牛花爬的再高,它也没有自己的骨头,一旦离开别人,它只能瘫在地上。
  
  按伊索本意看,此文警诫之意明显。可我在想,那些饿着肚子却依然还在唱歌的促织们,不也是值得尊敬和关注的吗?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有多少促织一样的艺术家,他们长于唱歌而短于谋生,他们的“歌唱”就像璀璨的群星点缀了历史的天空,可他们却生活在穷困和病厄之中。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只顾了粮仓和钱库,只盯着房子票子和肚子而忽略了精神的文化的追求,这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悲哀啊。
  
  “文章憎命达”,有多少大诗人大作家大艺术家,他们生前确实就养活不了自己,一部《红楼梦》,代表着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最巅峰,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古老东方文明大国的文明,可这鸿篇巨制的创作者晚年却是食不果腹,最终是留半部“红楼”抱病长终;还有那一生忧国忧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子美,再加上那个荷兰的以一朵向日葵而惊骇世人的梵·高……他们都是只会“唱歌”的“促织”——也许他们绝没想到,死后他们养活了多少学者、批评家、翻译,他们养活了多少出版商、印刷厂、造纸厂……
  
  也许,正是他们的悲剧让聪明的现代人开了心窍,所以“出名要早”,成名之后可以现世享受,这到底是一种进步还是悲哀?为了“享受”而追求的“成名成家”,到底是“谋生”还是“歌唱”?
  
  03
  
  天文家的故事:天文家仰面看星象,失足掉在井里,大叫"救命";他的邻居听见了,叹气说:"谁叫他只望着高处,不管地下呢!"只向高处看,不顾脚下的结果,有时是下井,有时是下野或下台。不过,下去以后,决不说是不小心掉下去的,只说有意去做下属的调查和工作。譬如这位天文家就有很好的藉口:坐井观天。真的,我们就是下去以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
  
  只知两眼向上看的人,一定会有失足的时候。但我更关心的是失足之后他会怎么样。我猜那些习惯了两眼向上看的人们即使摔破了头,处理好伤口之后,他们依然还是会两眼看天,并不是像人们说的那样“好了伤疤忘了痛”,也许伤口还没结疤,他们早就忘却了失足的原因。对这样的人,老百姓有句粗俗的比喻“狗改不了吃屎”,孰不知,现在有多少人家的宠物狗,吃的东西可能比主人家的老爹吃得都好,它们才没有闲情逸致去吃屎呢。
  
  那个天文学家到底是可悲,是可怜,还是可敬呢?
  
  天文学家仰面看星空,那是他的正业——就像工人做工农民种地当老师的就应该专心教学生一样,既然是正业,他专心于自己的正业全然忘我而导致“失足掉了井里”又有多少可笑的成分呢?果如此,我想,可笑的倒不是什么天文学家,反倒是那些取笑他的“邻居”了。
  
  就算他不是什么天文学家,他只是一个普通的行路人,如果为了仰望星空的美丽而忽略了脚下的道路,也大没有取笑的必要。如果一个行路人只知道低头走路,我想他到死也可能不会失足,但他除了平平安安的走路外,他又得到了什么?就像我们活着吧,是得首先要平安地“活着”,可如果只为了平安地“活着”而只知想着锅里的米兜里的钱只知想着自己的老婆孩子,这平安的一生到底又有多少意义?来了,也只是来了;走了,也只是走了,在这来去之间,你到底留下了什么又带走了什么?这一圈来回在这茫茫的世界里到底有什么价值?
  
  走路,是得走路,但也别忘了留一点心情仰望,留一点时间欣赏。
  
  巴金说:“人不单靠吃米活着。”确实,米很重要,但活着,恐怕不只是为了那一把米吧。
  
  04
  
  狐狸和葡萄的故事:狐狸看见藤上一颗颗已熟的葡萄,用尽方法,弄不到嘴只好放弃,安慰自己说:"这葡萄也许还是酸的,不吃也罢!"就是吃到了,他还要说:"这葡萄果然是酸的。"假如他是一只不易满足的狐狸,这句话他对自己说,因为现实终"不够理想"。假如他是一只很感满意的狐狸,这句话他对旁人说,因为诉苦经可以免得旁人来分甜头。
  
  伊索说狐狸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由此心理学上出现了一个专门的概念叫“酸葡萄心理”,钱钟书先生却又深挖一层,猜想狐狸即使吃到了葡萄还是要说“这葡萄果然是酸的”,一语可窥钱钟书先生对人性的了悟和洞察,“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读至此处,谁还敢说行走于“人生边上”的钱老先生只是一位两眼盯着文字的“书呆子”呢?
  
  可是转过头来一想,这世界上难道真的只是“吃不到的葡萄酸”吗?恐怕不是,也许正因为吃不到,那“葡萄”才会在“狐狸”的心中显得更甜呢。不然,为什么那些没追到手的“情人”才更美,而到了手的反倒成了“黄脸婆”和“糟糠”呢?为什么没有去过的地方全是美景而到过的地方反倒只留下一肚子失落呢?为什么平头百姓总觉得“建功立业”才算圆满而那些身居高位的反倒认为“无功无名”才更自由呢?
  
  看来不管是酸也罢,甜也罢,葡萄本身不关键,关键还在人心。


评分

5

查看全部评分

30#
 楼主| 发表于 2021-4-26 17:54 | 只看该作者
fonyuan 发表于 2021-4-26 15:52
原来是哲学家掉井子里,现在变成了天文家
我想起了马季的相声,马季下蛋。。。
钱钟书是百年一遇的大才 ...

这倒也是。但读他的文章一百个人得有九十个费劲。
29#
发表于 2021-4-26 15:52 | 只看该作者
原来是哲学家掉井子里,现在变成了天文家
我想起了马季的相声,马季下蛋。。。
钱钟书是百年一遇的大才子。这没得说。
他是比较文学领域泰斗级的人物,无人可比。
就是一部小说也是至今不衰。

28#
 楼主| 发表于 2021-4-25 14:32 | 只看该作者
云馨 发表于 2021-4-25 13:13
钱钟书的文字,我只读过《围城》。老师此篇写得有深度,拜读学习了。

欢迎云馨老师前来赏读,这篇文字别的不说,写得很认真倒是真的,有些段落就是当年的阅读笔记,哈哈,有时也挺认真滴。
27#
发表于 2021-4-25 13:13 | 只看该作者
钱钟书的文字,我只读过《围城》。老师此篇写得有深度,拜读学习了。
26#
 楼主| 发表于 2021-4-24 10:22 | 只看该作者
高骏森 发表于 2021-4-24 09:45
读钱钟书的文字比较烧脑,但经过这番烧烤后。

烧烤?——烧脑(?)!

不是笔误,就是烧和烤。
25#
 楼主| 发表于 2021-4-24 10:21 | 只看该作者
高骏森 发表于 2021-4-24 09:42
钱钟书是大家,记得有这么一说:北有饶宗颐,南有钱钟书。
钱钟书的书我也只读过《围城》,读的也不是很深 ...

谢谢骏森朋友真诚点评回复,所言甚合我心,所谓英雄所见略同,我们虽不敢妄称英雄,但所见略同大概是没问题的,嘻嘻。
读钱钟书的文字最大的作用是逼着自己把心思静下来,想一些东西。
其实现实生活中,我有时很讨厌自己思考的,说真话,无才而敏锐、多思而无文容易莫名生出烦恼,倒不如无心无肺浑浑噩噩更快乐,这样的意思在文中第一部分已经捎带出来。
敏锐的触角极容易让自己痛苦,别人还不知道你为什么痛苦,名人的痛苦尚可变现以安慰,而小民百姓的痛苦却更多被讥为矫情。。。。。。
不说了,说多了让人笑。
但作为娱乐,写文是我三乐其外的唯一,喝酒,看球赛,欣赏美女,哈哈,然后就是写文打发时光,很充实,有时也很自得,虽然在别人看来没意思。
我意思我的,谁管别人意思不意思,也对哈。
24#
发表于 2021-4-24 09:45 | 只看该作者
读钱钟书的文字比较烧脑,但经过这番烧烤后。

烧烤?——烧脑(?)!

是否笔误?
23#
发表于 2021-4-24 09: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高骏森 于 2021-4-24 09:44 编辑

钱钟书是大家,记得有这么一说:北有饶宗颐,南有钱钟书。
钱钟书的书我也只读过《围城》,读的也不是很深,我对此书的印象深刻和许多读者有些不同,别人印象里是方鸿渐跟孙柔嘉的感情,还有那句经典台词:城内的人想逃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而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湖南大学里对那一群教授知识分子的讽刺。
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词是:对于丑人,细看是一种残忍。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读老师您的文字,是最美的享受。
此文写透了,里面说到的,有不少人就是我身边的一些人,尤其是第三则寓言天文学家的故事,我怎么感觉说的就是我家里的一个人。
问好老师!
22#
发表于 2021-4-23 21:53 | 只看该作者
唐僧没有肉 发表于 2021-4-23 17:54
有人会相面,难不成这位朋友会相名,那可是大师了,别人称贫僧为半仙儿,你可是整个仙儿。

好,那咱俩都是仙
21#
 楼主| 发表于 2021-4-23 18:10 | 只看该作者
千幻烟 发表于 2021-4-23 16:05
拜读!写得好,欣赏点赞!

欢迎千幻烟老师前来,多指导哈。
20#
 楼主| 发表于 2021-4-23 17:57 | 只看该作者
蛇珠 发表于 2021-4-23 15:59
“走路,是得走路,但也别忘了留一点心情仰望,留一点时间欣赏。”

——优雅的步伐

感谢蛇珠朋友读得那么细,我都有点惭愧了呢,看到这两句,我以为是从哪里来的呀,哈哈
19#
 楼主| 发表于 2021-4-23 17:54 | 只看该作者
一师 发表于 2021-4-23 17:35
新朋友,老朋友,没肉就不是朋友。

我看这新朋友的名字就好玩,看得出是爱开玩笑的主,一师也爱 ...

有人会相面,难不成这位朋友会相名,那可是大师了,别人称贫僧为半仙儿,你可是整个仙儿。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8#
发表于 2021-4-23 17:37 | 只看该作者
千幻烟 发表于 2021-4-23 16:06
一师老师,太有趣了。

好久没来这里玩笑打闹了,看这唐僧好有趣的,就和她逗逗乐。
17#
发表于 2021-4-23 17:35 | 只看该作者
唐僧没有肉 发表于 2021-4-23 14:29
也是,人家本身就是骨,你个老唐没肉肉人家贪恋你个啥?
欢迎一师新朋友!

新朋友,老朋友,没肉就不是朋友。

我看这新朋友的名字就好玩,看得出是爱开玩笑的主,一师也爱开玩笑,咱俩一起开起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30 07:12 , Processed in 0.057626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