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中指导选择研究课题的策略
选择研究课题(以下简称选题)过程就是学生跨进研究性学习大门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确立研究课题的第一步探究活动,是强化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创新精神的起点。但是,选题过程往往是学生最容易出问题的阶段,教师应该细心观察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指导策略,把学生从活动开展之初就纳入正确的轨道上来。
(一)选题环节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随着活动的深入展开,我们越来越感觉到选题指导的重要性,因为它的确影响着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质量。从许多案例我们发现学生在选题过程中最容易出现问题。就这次实践而言,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生不适应或表现出消极排斥的态度
对于长期处于封闭学习状态下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生来说,要从旧的学习观念、学习模式、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中摆脱出来,迅速进入自主的探究学习状态中,必然要进行一番思想和行动的对抗过程,出现不适应或排斥的现象是正常的。教师应以宽容的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分析学生的学习心态,摆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我们在实践中还惊奇地发现,这种情况在一些优秀学生身上往往表现得更加突出,引起了我们的密切关注和思考。下面以一则典型案例来说明:
在四(三)班的选题指导课上,马辉[21]同学拿着“课题选择一览表”心里犯着嘀咕,“天天见的东西,有什么意思!”,不屑的眼神里透着轻视,边说着边拿起来语文课本,认真地看起来。马辉是一位学业优秀的同学,老师眼中的“宝贝”,总认为书本知识才是知识。
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学业优秀的马辉同学是传统教学中的“乖孩子”。这类同学一般理解力强,注重书本知识,性格温和而内向。但是学习的灵活性和操作能力相对较弱,面对综合性强的研究性学习,就表现出较强的排斥性心理,或者害怕在同学跟前丢面子,或者害怕失去自己在班级中的优势地位。但是研究性学习要求研究内容的“来源是多方面、多渠道的,即除了学习教科书中的间接知识以外,学习者还要广泛地获取未经加工的第一手资料——直接知识。不仅包括学生从现实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的实践性课题,还包括基于校内或校外已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包括通过批判性反思,对这些知识经验的可靠性及其合理性进行探讨的思辨性课题。” 因此,教师既不应出于保护优秀生的自尊心而有意回避出现的问题,也不应该出急于求成而拔苗助长,应该引导学生开阔视野,拓宽思维,走出传统教学的认识误区,走出课堂和书本的狭小空间,走向广阔的生活世界里寻找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自觉克服各种原因导致的心理障碍 。
2.学生问题意识比较薄弱,
所谓问题意识是人们在从事认识各种事物的活动中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的一种困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促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过程是一个由发现问题到确立课题的过程,因此学生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是进行选题的前提条件。
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随着年级的增长呈现越来越低的趋势。这种情况在实践初期也表现得十分突出。由于民族学生生活环境较为闭塞,交往面狭窄,许多学生不懂得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导致不善于思考,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归纳起来有这样两个方面: 一是由于传统课堂教学中形成的师生关系的影响,导致学生不敢提问题;二是长期学科教学注重灌输式教学,导致学生不善于提问题。这成为了活动开展之初的最大障碍,而且一时之间难以改变。教师在指导中就应该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敢说话,说真话,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勇于承担任务,勇于承认错误,不断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挖掘研究的潜能,在成功的体验中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使发言成为学生探究过程中的一种必要和需要,最终形成一种敢于质疑和发问的健康的心理机制。
3.选择课题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作为民族地区的小学生,初次接触研究性学习这种新型课程,选择课题中出现任何偏差都是合情合理的,教师必须以正常的眼光来看待。总体来说,选题过程最容易出现偏差的地方就是选题盲目性比较大,例如①题目过大:如伊拉克战争的研究,我们民族历史的研究;②远离生活;如宇航员的生活研究、我省经济发展的研究;③不会确立研究核心:一个课题可以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研究,需要研究的相关问题很多,学生在选题初期往往分不清那些是主要问题,那些是次要问题。如“县城的历史文化研究”专题中,有些同学就确立了诸如“县城和省城的关系”“县城与祖国的建设”等问题准备研究,偏离研究主题。
总之,这样一些问题的出现教师应该把它当作研究开展的欣喜的一步看待,因为是它们引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更表明了问题之所在,也就给教师确立正确的指导策略提供了最有价值的依据!
(二)指导选择课题的策略
1.选题之前,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背景知识补充
所谓做好课题背景知识的铺垫是指一方面要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就是介绍有关的新知识,给学生提供研究的范围,启发学生研究的动机,调动和培养研究的兴趣。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对学生进行如下知识的介绍是最为必要的:
①向学生阐明什么是研究性学习,推行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意义和作用;②介绍本次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方案、具体日程安排和要求;③介绍国内外和校内外研究性学习的成功案例,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④介绍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异同和各自优势,摆正学生的学习态度;⑤介绍当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开阔学生视野,为学生选题做好知识准备。这次研究性学习实践中,给学生介绍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和伊斯兰文化的基本内容与特征是必不可少的主题,也是重中之重。
通过介绍一些基本知识,激发起学生研究的动机和兴趣, 就可以比较迅速地把学生引入到学习的情境中来,在具体的情境中就容易产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2.从多种方法和途径切入指导,提高学生选题的自主性
研究性学习的核心特点就是开放性和生成性,就是在开放的教学系统和教学情境中,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探究生长出新知识、新经验。因此,教师指导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使之得到充分地、自主地、生动地、有差异地发展,给予学生自主选题的最大空间。
通过实践研究,我们意识到拓宽学生选题空间的含义除了物质空间的一般含义外,主要一层含义是要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心灵空间。对于初次接触研究性学习的同学,由于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的长期作用和课堂教学概念的限制,思维圈子狭窄,心灵空间狭小,以致常常感到没有问题研究或没有自己研究的问题,丧失研究的兴趣和研究的动力。这个现象也必须引起指导教师的高度重视。选题指导,教师的主要任务就在于想方设法激发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兴趣,鼓励学生在所处的自然、社会、学习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留心观察、用心体会、细心辨析,从日常生活中不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多方面寻找可以进入研究范围课题,充分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和心灵空间。
本次研究性学习实践考虑到民族地区小学研究性学习开展的实际情况,事先选择和拟定了课题一览表,遵循“由扶到放,选定课题”的原则,引导小学生确定选题的范围和方向。同时,我们在指导操作阶段主要如下一些策略来拓展学生自主选题的空间,增强学生选题的自主性:
①尊重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个体差异,鼓励学生自报研究课题,发挥特长。例如在“选题申报表”中设计了“我最想参与的主体”“我还想参与的主题”“我可以参与的主题”等栏目,并要求阐明每个课题选择的理由,以此提高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学生挖掘课题的潜能;②尊重学生的选题意见和建议,在小组成员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民主决定小组的研究课题;③为了保证研究质量和结果的正确性,给予选题阶段充分的时间保障。在一个月的实践中,选题就占去了一周。
如果条件充分的话,教师还可以通过开设有关的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参观访问,督促与同学、老师、家长讨论,启发学生记忆、反省有价值的事件,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发现和寻找研究课题。特别是要引导学生发现那些与教材内容有关联的可供研究的问题;那些学生个人生活中特别感兴趣问题;那些学校、社区、家庭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或自己不易觉察但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既要拓展空间的广度,也要挖掘空间的深度,还要培育学生心灵的自由度,从三个维度出发引导和激励学生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和主动探究问题,培养学生对外部世界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让问题的产生成为学生思考的需要和必然,那么学生的选题就更具有自主性。
3.消除定势思维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思维活动中,由于过去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方法以及认识问题的态度所形成的思维定势,会对人的思维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长期的授受式教学使学生习惯于听老师讲,形成思维定势,而不去主动提出问题。这也是这次实践中导致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主要原因。我们操作中采取两种常用方法来克服学生由于接受式教学形成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①课堂辩论法。教师提出一个观点,要求学生当时提出质疑和反驳,同教师展开面对面的思想交锋。内容可以涉及当前的社会热点、教材的重点难点、或者是小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
②问题探索法。通过对某个现象(或问题)及相关事实材料的搜集、归纳、分析、综合,实现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探索;并在搜索、研究、发现问题的同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这是培养学生积极心态和问题意识的主要方法。
课堂辩论和问题探索法都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学生过去总是消极等待老师提出问题的被动局面,激发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积极性,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会自己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设计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不断增强问题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4. 引导学生论证课题的可行性,克服选题的盲目性
学生有了问题意识,最困扰指导的就是克服学生选题的盲目性。只有引导学生走出选题的盲目性后,才有可能进入研究的实施阶段。如何来引导学生论证呢?我们通过如下案例的分析来探讨这个问题:
在小组研究课题确定完毕后,几位男生怀着一腔的义愤来到马义老师的办公室,强烈提出“我们要研究伊拉克战争!”他们正义而果敢的脸庞上挂着坚毅的神情,令人敬佩。在马老师地悉心说服下他们走了,却留下了启示!
我们具体分析一下这个案例:著名学者钟启泉说,“我们今天倡导的究性学习课程不仅仅是转变学习方式,而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研究性学习课程因此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
从上述理论来分析,这几位同学的要求不但是正当的,而且果敢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从设立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初衷和课程的精神来说,我们必须满足这几位小学生的研究愿望和要求;但是从事实角度来分析,伊拉克战争虽属于热点问题,但是涉及面大,让初次涉足研究性学习的贫困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生研究还十分不合适。这显然是他们的民族情感冲动所表现出的盲动行为。这时,教师就应该发挥核心的指导作用,因势利导,保护他们的热情,改变他们的思路,确立研究的目标,选择恰当的研究内容,帮助他们寻找合适的研究课题。
在实践中,我们为了纠正小学生克服选题的盲目性,设计了“六问法”来对学生所选的课题进行可行性论证,帮助他们选择力所能及的研究课题:一问题目是否恰当?二问是否贴近自己生活和社区的实际?三问凭借自己的知识水平、实践能力是否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目的?四问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否可以在周围环境中获得?五问通过本组成员的力量是否可以达到研究的目标?六问研究活动有无人身安全?一般通过“六问法”就基本可以确立恰当而可行的研究课题。
总之,选题的指导是要把学生的选题过程变成学生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实践、不断创新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变成有趣有味、有得有失、有苦有乐的自主实践过程,变成学生受益终生的个体经验积累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