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12|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我了解的农村百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1-29 15: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了解的农村百年


  我生活在农村一隅,写全面的“农村百年”,未免有些难度:因为中国农村体广面大,人口众多,各地也有差异,要是写得较为全面,会是鸿篇巨著。况且,我也没有这方面的丰富资料。但是,我已经有了些年纪,平生的耳濡目染,亲身经历,让我感受到百年来中国农村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为了文章内容贴切一些,加上了“我了解的”四个字。在共产党诞辰百年之际,简要地写一写“我了解的”百年农村——因为有了共产党才有了这些变化。


  百年农村的变化,是全方位的。特别是共和国建立以来,农村的变化,可以用“脱胎换骨”形容。总的情况是,结束了封建体制下的精神枷锁,实现了人性化的社会。凡是生活在中国土地上的人,无论是什么职业,意识如何,在事实面前,都有深刻体会。


  百年农村变化,是全方位的,我虽然不能面面俱到,但可以扼要地写一写——


  一、人们的思想意识决定行为,导致生活环境的形成,因此先说说思想意识。


  传统的思想意识,农民们长期地被禁锢在命运、自卑与盲从的意识里。解放后人们思想意识冲破了牢笼,有了自我提高的意识。


  传统的中国,是以封建宗法和“命运注定”为主体的社会。人们的思想意识,长期被禁锢在命运注定的意识里。更因为生产力低下,农民们跳不出“求温饱”的圈子,如果遭遇了天灾人祸,便笼统地归结于“命运注定”。


  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辛辛苦苦的劳动,常常难以维持温饱。“命运”理论的盛行,农民们普遍认为,人的命运是在出生以前就注定了的,现实的人无法改变自己命运。身为农民,就是苦做苦累的命。富贵的人,因为命运生得好,苦命的人无论如何跟不上。于是,无形中产生了浓厚的自卑心理,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表现得低人一等。


  更有甚者,还认为富贵的人,由于生来命运好,福气大,有上苍护佑,会心想事成,还能逢凶化吉;苦命的种田人,只能苦中求生。因此,遇有重大事情,多是听从“命好”的人支配,常常形成无道理的盲从,还产生了多种类型的宗教,似乎信了神教才能放心。更加被动的是,在命运的思维里,人们的活动,一般都是中规中矩,普遍“不越雷池一步”。


  这些就是传统农民“命运注定人生”的主体意识,长期以来,形成了社会共识。


  事实是:由于社会制度长期的专制、僵化,生产技术停留在原生态,生产力十分低下,整个社会经济状况在最好的情况下,普通人也难以维持温饱,财大势雄的只能是极少数富贵人,广大农民长期生活在窘迫的状况下。


  我生活在长江之南,历来被称作“鱼米之乡”,算是富裕的地方。而这个“富裕”的地方,传统农民的生活,也只能是“辛辛苦苦的劳动,精打细算地生活”。不仅生产难以保障生活,许多天灾人祸,总是不断缠绕,人们思想自然地产生了迷惑。于是,社会上出现了许多解释人生命运的“哲学”,许多以此理论诠释命运的人以此为职业,走村串户,为人们“解惑答疑”,收取企求解释人的钱财。有些人甚至名气炽热,被尊称为“先生”,长期驾驭在思想意识领域里。这样,社会上广泛流行着“牛奈索不何,人奈命不何”的谚语。


  传统的社会制度,是“大人、老爷”(也即“绅士”)们说了算的社会,普通农民没有话语权。加上清朝后期、民国年间的长期战争频仍,土匪横行,各种强制势力林立,都向农民索要钱粮。因此,农民们的苛捐杂税多如牛毛,不仅沉重,还没完没了。社会当局为了应付战争,抓壮丁,派伕子更是经常的事。广大农民的生活只能用“水深火热”形容。


  这样的情况,令贤达人物非常激愤,他们热烈地用自己理解的理论抨击社会,企图改变中国的面貌。但是大多数只是停留在“说说而已”的层面里,对广大农民没有很大影响,无法改变农民们的思想意识和生活状况。


  1917年俄国人应用马克思理论,十月革命成功,推翻了沙皇统治,建立了“苏维埃”社会制度,对中国影响巨大。中国先进的贤达人物,将马克思主义引进国内,1921年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对旧社会进行“革命”,通过艰苦的斗争,在逐步觉醒了的全国大多数人民支持下,终于建立了全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共和国建立以后,共产党在努力发展生产的同时,更是着重解放人们的思想意识。通过多次暴风骤雨似的洗礼,人们的思想意识终于获得了解放,生产力大幅度提升。农民们的生活环境,生产热情进入了前所没有的新境界。


  事实说明,是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建立的共和国,解放了人们的传统观念,让人民群众有了大展宏图的环境,贫穷落后的中国,才有了兴旺发达的新气象。。


  那么,旧中国的农村与新中国的农村是什么区别呢?我们看看事实吧。


  二、社会状况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面,传统与如今的现实,有着天壤之别。


  1、由于人们的生活状况,是建立在经济状况基础上的,因此,这里说说生产状况与社会生活的环境。


  长期以来,中国农民都是“脚踩黄土背朝天”地在土地上求食,生产方式与原始生产差不多,用的是粗笨的工具、笨重的体力,加上基本的畜力,生产水平低,产量微薄。


  传统的水利条件是自然形态,虽然当政的历届政府也曾经组织农民兴修水利,但都只是“青苔蹋漏洞”似的作为,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旱涝灾害频繁,个体农民无可奈何,种田基本上是“靠天收”,因此有“会做不如天宜”的俗话。


  农民种田,首先要有土地。自己有土地的农民,家有“条牛担种”的条件,加上勤勤恳恳地一年累到头,而且谨慎处世,没有遭遇灾厄,年年保住平安的话,是可以过到“丰衣足食”的生活。这样,算是“殷实”的人家。但是,这样的人家很少。


  “运气”不好的人家,遭遇了天灾人祸后,只好变卖本来不多的土地。在高利贷的社会里,只要是跌入了灾难的人家,常常是“跌入债坑”,很难“爬”出来。时间长了,失地农民越来越多。而为了生存,只好租种别人的土地。我们这里的租金,是以亩为单位,按稻子计算的。一般租金是每亩(老亩)360斤(老秤)稻子(土地质量很差的,也是300斤上下)。当时的年产量是五百斤到八百斤之间,最好的也只是千把斤。因此,租金一般是收获的一半,起码也得三分之一。由于是原始的生产方式,一个农民做不了多少田,租田的农民交了田租后,自己的生活都很艰难了。由于失地农民逐年增多,而想租到田种,还必须得到田主的信任,否则是很难租到田的。


  什么是“债坑”?就是当时的高利贷。当遭遇灾难的人必须借债时,在得到债主的信任后,就得背负高利贷。高利贷正常利息是借一还二,甚至有加三加四,最高是加五的。加几,就是本金的几倍。不是有相当经济来源的人家,借了债就不容易还得清,而后再在债上加债,越来越重,直到无力归还。这就是“跌入债坑,爬不出来”的真实情况。


  一些遭遇了重大灾难,难以恢复的人,很快在社会上失去了起码信任,无法租到田种。也借不到债。他们为了生存,只好“另辟生路”。自认为有“能干”的,便做强盗土匪。其中一些人看到时势的混乱,便聚集在一起,组成武装集团,做着明火执仗的土匪。没有参加武装集团的,便临时勾结几个人,做苟且的抢劫。常常是在夜里蒙面去抢劫熟悉的富裕人家。这样的临时土匪行为,被称作“掏乌龟”。被抢了的人家一般只能有所怀疑,却没有证据找到作案人。因此,当时就算是殷实之家,也是生活在惊心吊胆的环境里。


  更多没有“能干”的人,只好做“偷鸡摸狗的行当”。因此,当时的社会,贼偷盛行。平常人家的物资,稍不留神,就会被偷;人们养的家禽、晒的衣服,一不小心,就会被偷去。做这样事的人,被称作“吃冷饭”和“叉鸡收晒”,似乎是一种职业。


  此外,更多的诚实人,活不下去了,只好走村串户地乞讨,因此当时要饭花子到处都是。


  这些,便是当时农村人所处的实际生活环境。


  共和国建立后,组织农民,利用集体力量,全面改造自然,经过不断的努力,农业生产旱涝保收的环境逐渐完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解决了特别困难人的生存困境,上面所说的情况得到了根本的改变。


  改革开放后,国家大力发展农业科学,广大农民在自主生产的情况下,得到了科学种田的技术,生产产量奇迹般地上升,解决了长期以来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紧张的局面。粮食由“任务派购”,到了长期充斥市场,还曾经出现过“卖粮难”的情况;农产品由票证分配,到了寻求推销,唯恐卖不掉的局面。


  随着改革开放的道路越走越宽广,农村中出现了传统农民“大转型”的形势:广袤的农田,实行了“流转”制度,集中在大户手里,现代化的农业蓬勃发展。农民已经不再是完全“凭力气”劳动,而是用智能方式生产。大型机械和现代化的生产方式,使种田人的数量大幅度减少,许多农民进城务工,在城里买了房子,成了真正的城里人;新一代的农村人,大部分有了现代文化与知识,不再务农,与城里人一样,做起了“蓝领”“白领”。


  近百年中国的农村巨大变化,令人欢欣鼓舞,因此,我写了一本《三农今昔》的书,将这些情况做了较为全面的叙述。


  2、传统的人们日常生活情况,与现代比较,区别是很大的。


  人们的日常生活有两个范畴,即道德行为和吃饭穿衣。


  历来人们在传统的“仁义道德”哲学影响下,都有“顾面子”的特点,因此有“正人君子”与“卑鄙小人”的说法。明面上,哪怕是做强盗土匪或叉鸡收晒的,也都是满口“仁义道德”。普通人,更是努力争取做“正人君子”,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做“不要脸的事”。这样的情况,维护了传统的社会秩序,使当时的人有着大面场上注重人情与和睦相处的愿望。


  而在日常生活里,就得根据个人家庭的状况了。


  家境好的,可以“吃穿不愁”。但这种不愁,实际上是很菲薄的,一般能有粗茶淡饭就心满意足了。即使是初步向上的人家,在吃、穿上也都是十分节省,因此,当时有“咽喉如海深,吃得斗量金”的说法,十分注重平常的节俭,而且有着过于苛刻的倾向。


  吃食方面,一天能有三餐饭吃,就算很好了。菜多是家庭蔬菜,还多是以咸菜为主。虽然有家禽和禽蛋,平常舍不得食用,只有来了贵客,才可能使用一点。平时连孩子们想吃个蒸蛋,都很难得。吃饭时,家长们总是招呼孩子少吃点菜,说:“吃饭吃饭,不是吃菜,吃菜是为了能把饭吃下去;吃许多菜,就成‘菜包驴’了。”壕沟村的老柏被派去做伕子,带了一块豆腐乳、一只咸鸭蛋,做了七天回来,腐乳只吃了一只角,咸鸭蛋才吃了个小洞。


  比较困难的家庭,一天只能吃一顿或者两顿干饭,其他多是以粥,或者杂粮搭配生活。关于喝酒,认为是奢侈,没有大事,是不会有酒喝的。有些财主,虽然有良田若干,钱财许多,生活也很节俭,曾经有传说,有个大财主喝酒,一粒黄豆要做两口吃。


  当时吸烟的人不少,但都是吸的黄烟,很便宜。


  在穿衣方面,更是节俭到了不能再节俭的地步。衣料多是土造的粗布,后来多是最便宜的“洋布”。孩子们的衣服是“新老大,旧老二,补补连连归老三。”每一件衣服都是破了补,补了再补,直到破得“稀散无连”,抓不上手了,才会被拆破布;而破布又是补衣服与做鞋底的原料。因此,当时穿破衣的很普遍。某人要是有件把好一点的衣服,那是为了做客特别制作的,平时舍不得穿。


  总之,当时人们的生活,虽然贫富差距很大,但总体上大部分人是很节俭的。


  如今,人们生活有了巨大变化。吃食方面,常常是营养过剩,胖子多了;穿衣方面,花样新颖,旧衣成堆,甚至有“不好”处理的现象,社会上基本看不到穿破衣的人了。,


  3、人们健康水平大幅度提高。传统农民,在健康方面,基本上是“听天由命”;共和国建立后,十分注重人民健康,大力发展现代医学,人们普遍实现了“健康长寿”。


  传统的人们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普遍对传染病不理解,更不知道防治方法,于是,许多常见的传染病,常常成为群体病。


  传统农村中的麻子、癞痢、老粗腿很普遍,“痨病”,“黄胖病”折腾得人们十分痛苦,得了脑膜炎、盲肠炎等常见病,只能丢掉性命。寿命能活到花甲(六十岁),就很幸运了。


  麻子是天花的后遗症。得了天花的孩子,在病程自然过去后,能侥幸康复起来的,很多人天花疹子瘢痕留在了脸上,成为了麻子。而且,天花是猖獗的传染病,长期没有办法防治。因此,社会上麻子众多。这些人本来俏丽的面孔变得丑陋了,终生只能“忍辱生活”。


  癞痢是孩子头上生“黄水疮”的后遗症。当时只要村上有孩子头上生了“黄水疮”,不要几天时间,就会有许多孩子陆续生起黄水疮来。黄水疮生在头上奇痒无比,必须抓挠,常常弄得鲜血直流。人们用了许多方法,也无法治得好,只能让其自然结痂。于是,“癞痢头”总是在某个村庄产生众多的“和尚头”。这样的人,本来满头秀发,竟成了终生“秃瓢”。


  由于天花、黄水疮的后遗症形成的麻子、癞痢,都是年纪不大的孩子或者青少年,在漫长的生活里,人们常常取笑他们,因此,社会上流传着许多关于麻子、癞痢的儿歌,说明那是当时很普遍的情况。


  “老粗腿”是血丝虫病的后遗症。得了这种病的人,不仅身体难受,行动变得迟缓,还严重影响劳动效率。


  当时,每到夏天,幼小的孩子常常是“一头的鸡头波疖子”,流脓淌血,疼痛难忍,不到秋凉,不得康复。许多人因此留下了大小不一的疤痕,满头的秀发,出现了许多窟窿。


  当时的“黄胖”病很普遍。那是一种慢性病,病人体态虚胖,遍身姜黄,长期不能劳动。凡是得了这样病的人,家庭总会被拖垮。当时的俗语说:“黄胖,黄胖,睡断床贯,听见碗响,慌忙慌张”。因为,黄胖病人虽然不能劳动,却还是能吃饭的。这种病,我以为就是现在医学上说的“传染性慢性肝炎”。由于有传染性,这样的病人不少。


  当时患肺结核病的人也普遍。凡是得了这种病,经常咳嗽不止,一口口的绿痰,带有血丝,甚至还有恶臭,被称为“痨病”、“换肺”。病人瘦如“丝瓜筋”,无法根治,只能病死。人们根据现实,知道这病有传染,说是家庭的“病根”,在病人死亡快断气时,用木工锯子锯断病人卧室门槛,说这样能将“传代的病”断根。其实,这是没有办法的主观臆想。


  此外,血吸虫晚期病人,被称作“水鼓胀”,慢性胃炎叫做“心气痛”,“气管炎”说是“发老齁”……总之,历久的许多常见病,群体病给人们生活压上了灾难性的痛苦。


  当时人们生育没办法节制,然而,生的多死的也多。刚出生的婴儿,许多死于“脐风”;幼童与少年常常死于白喉、脑膜炎等疾病。遇到这样情况的人家,当然悲惨,而社会上却有“是儿不死,是财不散”的说法,以此安慰遭遇这种悲伤的人。


  共和国建立后,政府大力发展现代医学,努力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这些常见病、群体病渐渐被控制,有的已经被消灭。如今社会上年轻人已经看不到麻子、癞痢了。新生儿与婴幼儿,除掉意外的极少数,基本上做到了“个个成林(生一个活一个)”的水平。每当疫情大流行时,国家总是运用最坚强的手段,付出极大力量,严格控制疫情流行,保确人们健康。


  人们都知道,现在人比从前人长寿了。控制或者消灭了这些常见病,群体病,提高了人民健康水平,确保了人们的健康体质,是寿命增长的重要原因。


  4、住房方面,农民们普遍从住草房、草棚,住上了楼房,最简单的也住砖墙瓦房了。


  现在人们都喜欢参观古老的民居,特别是徽州那样古老的房子,很是吸引人们的兴趣。为什么?因为那是很稀罕的珍品。事实上,那些古老的好房子,都是当时财主们留下的,普通农民是没有条件住那样房子的。限于经济条件,普通农民多是居住土墙草顶的房子。


  土墙草顶的房子叫做草房,最大的特点是:材料简单,容易建造,弄得好也能冬暖夏凉。但是怕大风,常常是一场狂风骤雨,便掀掉盖草,屋内没有藏身的地方。而且,因为是草房,容易遭遇火灾,因此,当时草房失火的情况很频繁。凡是遭遇火灾的人家,无论原来是什么样的家境,都会沦为赤贫,俗话说“火烧一世穷”,就是说的这种灾难。


  一些经济条件极端困难的,只能长期居住草棚,进出门都得弯腰勾头。


  圩区农民种的是水稻,收获的稻草便是生活燃料。住在草房里,为了避免漏雨,一般不用烟囱,因为烟囱必须从草房顶上通到空中,难以做到不漏雨。这样,烧起锅来满屋子都是浓烟,“稻草烧锅一笼烟”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新建的草房,很快就会被烟熏得乌黑,家具也都是黑咕隆咚,像是被黑漆涂了一样。人们住着这样的房子,虽然经常想着改造。但是,生活的艰难,这样的房子,圩区人只能是祖祖辈辈都住着。


  共和国建立后,人们的住房,经历了简陋的草房、土墼墙草房、省草屋的瓦房,到开放后的楼房、砖墙瓦房的过程。特别是开放后,农村社会发展很快,经济大幅度提升,只是十年左右,大多数人家住上了楼房,最简单的,也是砖墙瓦房。现在,草房已经很难见到了。


  5、人们的出行由传统的步行,有时还肩负重担,进步到了方便的乘车。


  任何时代的人,总有出行的必要。传统农民的出行,多是步行,要是能够乘船,就算是很方便的了。至于骑马坐轿的,基本上不是农民。


  当时农民出行不仅步行,还都是赤脚穿草鞋,任是天寒地冻,也都是如此。有时候还得挑上担子,那是很辛苦的事,因此有“九成生活(劳动)十成路”的说法。正因为这样,传统的农民,没有很重要的事,是不出远门的;许多人终老也没有到城市里去过。


  如今交通已经四通八达,即使是偏僻的地方,也有水泥路通达。普通农民普遍有了自己的电动车,许多农家也有了私家车。重要一点的小镇,公交车已经做到了尽如人意。农民们的出行,与城里人已经没有太大区别。国家大格局的便捷交通,像是神话里的仙境了。现在农村人出行的方便,已经是方便、迅速、舒适的了。


  6、文化方面,由少数富人仅有,普及到了全体人民。农民中也有了高等学历的人。


  中国传统有“世间万般皆下品,思量唯有读书高” 的说法,农民中也有“万事书中出”的俗语。然而,传统农民中能读书识字的,真正是“凤毛麟角”,普通农民都是“不识扁担一字”的文盲。因此,当时的中国农村,是文盲充斥的社会。


  传统的农村,虽然有私塾学堂,但处于生活拮据环境里的农民,绝大多数是没有条件送孩子进私塾读书的。而私塾学生受教育却有两个阶段,即“开蒙”与“开讲”。初步“开蒙”识得了几个字,在没有“开讲”之前,是不知道该字意义的。因此,一些孩子虽然进入了私塾,因为没有资本“深造”,即没有进入“开讲”的阶段,这阶段的书还是等于没有读。


  农民们由于没有文化,长期见不到书文,总把纸上的文字当做神圣的东西。只要是形成文字的,都认为是“书上说的,总不会错”。于是,思想与行为都受着先生大人们约束。一些不良绅士,便利用这些特点欺负农民,农民们即使明知不对,却也没有反对的想法。


  共和国建立后,很快进行着“扫除文盲”的群众运动。许多一字不识的农民,时间不长便有了读书看报的能力,即使书报读不了的,思想认识上也得到了对文字的正确理解。特别是全面普及了教育,农家孩子不需要多少钱,都有了读书的机会。在共和国成立以后出生的人,基本上都有了文化,最简单的也可以识得门面字。社会文明程度有了空前的提高。


  改革开放后,在普及初等教育的同时,高等教育也普及起来。现在农民子弟成为大学生的很普遍,有的还成为了学者。研究生、博士生已经不算稀罕。这样的变化,是农民们祖宗时代想也不敢想的事。


  三、中国有了共产党后,才有了共和国,才从贫穷落后,走向了欣欣向荣。


  中国近代曾经出现过许多政党,都说要改造中国,然而,没有真正成果。唯有共产党不怕牺牲,排除万难,真正的开辟了中国新局面。共和国成立后,更是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唯一的奋斗目标。这其中的历程,现代人都有目共睹,我不需要一一赘述。


  有人说,中国农村的进步,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然而,正是有了共产党,才有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改造中国,建设中国,所经历的道路虽然曲曲折折,但总体上是在日趋完善,奋勇向前。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亲身经历了这些过程的我,真正感慨万千。于是将这些经历进行了梳理,撰写了一部《农家沧桑》的长篇小说,比较完整地叙述了一百多年来中国农民们的经历,说明了“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们谋福利”的历史事实。


  客观地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社会也一样,历史上还不曾有过十全十美的社会。共产党主持的社会有时候也不可能十全十美,出现一些偏差或负面现象是难免的。共产党“发现偏差及时拨正”的特点,是其他政党所不具备的。经历了坎坎坷坷生活的人们,于实践中,都理解到了:我们中国,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一往无前,才能从贫穷落后走向先进,走向繁荣富强。


  今年是2021年,是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共产党的功德无量,我所写的只是我熟悉的农村,而且百年来的农村变化是全方位的,我这篇文章不可能面面俱到,顶多只是个缩影。


  回顾农村百年,已经从贫穷落后,正走向繁荣。我谨写此文,以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一百周年!


  本文8112字


  2021年4月27日星期二写


  2021年6月18日星期五修改

10#
 楼主| 发表于 2022-2-8 18:18 | 只看该作者
水如空 发表于 2022-2-8 14:14
东北的现状是:
一、人口锐减,老龄化严重,生育率极低。这从人口普查的结果可以看出来。以本县为例,二 ...

您好!您所说的,是现在情况吧?也就是“农民大批转业”的现象吧?我写的是“百年农村”,题目似乎不完全相同,因此我在这方面写的很少。看了您写的内容,我有同感。谢谢您用心写了这么些内容。
9#
发表于 2022-2-8 14: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水如空 于 2022-2-8 14:29 编辑
河杨 发表于 2022-2-7 14:55
我所在地方,是安徽南部。我在文章开头就说了,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并不完全相同。你所说的东北, ...

东北的现状是:
一、人口锐减,老龄化严重,生育率极低。这从人口普查的结果可以看出来。以本县为例,二○年前六十多万人口,以每年近一万的数量减少。一所乡小学,从十年前的一千余名学生直降到现在的四百人,而且还在连年下降。二、年轻人大量流入城镇,农村房屋空置严重。一般来说,有近1/3的房屋空置。留守的都是老人,还有部分儿童。
三、土地没有闲置的情况,由于耕种机械化程度提升,所以种地虽不挣钱,但省力,所以仍是相当一部分农家的重要收入来源。
四、贫富分化严重,有钱的也有,但和南方没有可比性;没钱的是大多数,留守老人没钱,没文化,没有劳动能力,守着一亩三分地艰难度日。
五、男人娶媳妇困难。不是个人条件好坏的问题,也不是经济条件好坏的问题。有钱的,长得也不错的照样找不着,因为村里根本就没有女生。能出去打工的找着了也就找着了,留守在家里的基本都找不着对象。哪个村里都有几个三十岁上下的。
六、土地肥力弱化严重。宝贵的黑土地啊……越来越薄了。看新闻,黑龙江那边还有往出倒卖的……
七、小商户举步维艰。乡镇到县城一级,小商户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垄断。比如电信类的被某个亲戚圈子垄断了,农资类的被某个圈子垄断了……如此等等,其他人要分一杯羹势比登天。二是无利。眼见的,许多商铺黄了,许多小饭馆黄了。守着商场里摊位的大妈们受网购冲击,顾客稀少,闲来兼干叠纸元宝的活儿,一天能多挣十几块……举个例子:县城火车站附近的“十元管饱”小饭店,专供长途汽车的司机或农民工们吃饭的。就算一天卖出300份,毛收入3000元,去掉房租、水电费、用工费、成本,也只能收入四五百元……
我的父辈们渐渐远去了,他们的房屋大都空了下来,合村并镇已是必然。而小县城里,虽然高楼林立,但除学区房等好地段外,到了晚上,灯火亮起来的不足一半……
8#
 楼主| 发表于 2022-2-7 14: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河杨 于 2022-2-7 18:33 编辑
水如空 发表于 2022-2-7 14:41
能公布一下您了解的具体是什么地方的农村吗?
我在东北,我所了解的农村和您了解的农村似乎不是一个时空的 ...

我所在地方,是安徽南部。我在文章开头就说了,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并不完全相同。你所说的东北,我不了解,所以写不出你那里的情况来。欢迎你也谈谈你所了解的情况。谢谢你的关注。并愿你阅读愉快。
7#
发表于 2022-2-7 14:41 | 只看该作者
能公布一下您了解的具体是什么地方的农村吗?
我在东北,我所了解的农村和您了解的农村似乎不是一个时空的呢……
6#
 楼主| 发表于 2022-2-6 20:38 | 只看该作者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22-1-29 16:19
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
无论如何,百年来农村的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善,这个结果完全离不开执政党的作用 ...

谢谢版主对文章的认可,感谢加精!愿朋友们阅读愉快!
5#
 楼主| 发表于 2022-1-30 08:43 | 只看该作者
云馨 发表于 2022-1-29 19:22
河扬老师将农村百年翻天覆地的变化情况,介绍的详尽。赏读学习了。

说是“翻天覆地”也不假。农村人是从传统走向了现代,各方面的变化,是非常彻底的,回顾起来,真像是塑造的故事,然而却是真正的事实。因为感慨很深,所以写这篇文章。谢谢您的阅读与支持。愿您阅读愉快,并祝春节愉快!
4#
发表于 2022-1-29 19:22 | 只看该作者
河扬老师将农村百年翻天覆地的变化情况,介绍的详尽。赏读学习了。
3#
 楼主| 发表于 2022-1-29 16:27 | 只看该作者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22-1-29 16:19
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
无论如何,百年来农村的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善,这个结果完全离不开执政党的作用 ...

谢谢版主。正因为如此,我的感慨很深,所以写了这篇文章。虽然不全面,但已经有个大概的了。通过这些情况,生活在如今的人,应该感谢共产党。
2#
发表于 2022-1-29 16:19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
无论如何,百年来农村的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善,这个结果完全离不开执政党的作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 10:34 , Processed in 0.06075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