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狐利普,隐入尘烟 读《人生的枷锁》很痛苦。 这份痛苦在于,不同的人从菲利普身上都能读到自己。童年、少年、中年,求学、读书、处世,亲情、友情、爱情,宗教、艺术、哲学,总有一个“锁”能戴到自己头上。 越是内心细腻敏感的人越是如此。 这份痛苦还在于,毛姆对宗教、艺术、哲学等等大篇幅、主观性的辨析。如果不了解这些,就完全是不知所云了。当然,这些文字完全可以跳过不读,基本不影响故事进展。也当然,如果不读这些文字,对于完整的理解这本书是有很大影响的。 坦白说,菲利普不是个完美的人物,甚至不是个健康、正常的普通人。父母双亡、跛足、性格内向而敏感、心性脆弱而善变……种种缺点不一而足。他不像拉里一样纯洁而高尚,也不如斯特里克兰德般果敢而决绝。 总有一些闪光点吧。比如,始终不曾湮没的善良、泯乎众人的平凡,以及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么说菲利普,似乎有点过。不过,《人生的枷锁》通篇所剖析的,不就是这几个字吗? 对这本自传色彩的作品,毛姆是满意的,甚至有人说这是毛姆最满意的一部作品——很明显,这是在写出《刀锋》与《月亮与六便士》之前。写作《人生的枷锁》的时候,毛姆41岁,最是感慨中年时。4年之后,《月亮与六便士》问世。再之后25年,在70岁高龄时,毛姆完成《刀锋》。 很大程度上,《月亮与六便士》可以看做《人生的枷锁》的续篇。当菲利普娶了善良且富有母性的萨拉,定居小渔村以开小诊所谋生。在之后十年、二十年,他会不会突然想起自己追逐自由的远行梦想,幡然醒悟,离开家庭去追逐绘画以及富有不确定性的远东之行? 很难说。但几乎每个中年人,不只是男人,都会有过类似的困惑吧。况且,从过往的经历来看,菲利普并不是个安于平淡的人。 看过一篇书评,将《人生的枷锁》归结于一句话——任何一个经历磨难,还能保持善良与独立思考能力的人,都是英雄。 并不太赞同这句话。并不是说这句话不对,而是,菲利普用自身经历告诉世人,在挣脱一个又一个枷锁之后,只不过是又心甘情愿地戴上了另一个更大的、将精神痛苦隐藏在俗世幸福中的枷锁。 人类的心灵总是相通的。 就像《笑傲江湖》里的令狐冲,一个跳脱不羁的侠客、一个潇洒出尘的浪子,在挣脱爱情、师恩等等枷锁之后,也选择了与任盈盈退出江湖,隐入尘烟。 是不是这是所有人的结局?从这一点上,我相信金庸是读过毛姆作品的。 可是,江湖啊,有人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怎么退出? 剃刀锋利,得度者稀。 是为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