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98|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秋到思良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10-21 10: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看到了金黄的田野,才算认识了秋。

  在我家乡的山陵地貌,这是少数难得的小型盆地之一。一条弯曲宛延的小河,在盆地内悠悠地流淌着。这小河叫思良江。

  这条只有五十多公里的思良江,养育着苍梧两大粮食生产基地,夏郢镇和旺甫镇。而且夏郢镇的稻米,是苍梧县最优质的。“路垌的妹仔思委的米”,是老一辈的苍梧人常说的谚语。思委村就属于夏郢镇。

  又深秋了,若想在附近看看“稻菽千重浪”,就到思良江畔去。其实这里一年可种三造水稻。只不过我不知道,现在的农人是否还有种三造的干劲。

  今天我去了,与几个同学自驾车。我看到了饱满的稻穗,在秋阳之下,泛着微微的波浪,正等着人们的收割。我想,大概要到霜降之后吧。因为十五岁时,初中二年级,参加过支援郊区的秋收。这个郊区不在思良江边,在城市的西面,一个叫龙平的村子。

  记得当时已很有寒意了,西风的凛冽和太阳的照耀,交织着寒冷与温暖的转换。也记得我感动的,是一片金黄的庄稼,一把一把地在镰刀的挥舞之下,收获着人们勤劳的果实。

  还记得,我下的那一户人家,是极贫困的农户。男主人殁了,女主人四十多岁,但却一脸的沧桑。家里的主要劳力,是一个比我大一岁的姐姐。下面还有三个弟妹,好像都没上学,因为我在她们家里,没有见一本书、一张纸。他们是用稚嫩的双手,努力地支撑着一个困顿的家庭。

  第一晚我在她家住下来,床铺是拆下来的门板。我想不到的是,农村的深秋,比我学校的山顶还冷。我瑟瑟发抖地勉强睡到天蒙蒙亮,醒了。我看到那个叫秀禾的姐姐,已在厨房的灶间生火做稀饭了。

  我爬起来,坐在她的灶前。秀禾问,怎么不多睡一会儿?我实实在在的回答,冷,睡不着。她扭头看了看我薄薄的棉被,说,今晚你就不会觉得冷了。我没有问为什么,只因知道到了农村,第一天就觉得,自己的生活本事,都不及她和她的弟弟妹妹。

  出工的时候,我紧跟着秀禾。第一天的工作,就是用镰刀割禾。她用几条稻杆,先把我的裤脚扎牢,然后才教我如何使用镰刀。切记切记,刀刃一定要向下,不然镰刀一个向上打滑,就会割到抓着禾杆的左手。一天劳动下来,有的同学的脚踝,被短短的稻桩戳得生痛。而我的裤脚,因为秀禾帮我扎牢了,一点事都没有。

  收工的时候,秀禾把我带到打谷场。扎了两把禾杆,让我挑回家,她则挑了一担更大的。把这些禾杆铺开在我的“床”上,那一夜,果然不感觉冷了。

  短短的两周时间,我们做了割禾、打谷、晒场。虽然小胳膊瘦大腿的累得几乎怀疑人生,但我却初步认识了,丰腴的秋,是在田野里,在那一片金灿灿黄澄澄的色彩里。

  如今几十年过去,当年的小姐姐秀禾如果还在,应该也是白发苍苍了吧,应该也是儿孙满堂了吧,我不知道。更不知道她的儿孙,是否还种庄稼。但再细想,当年的城西郊区,现在已经城镇化了,说不定她们,早已成为当年她羡慕的城里人了。

  当我面临着思良江畔那广袤的金黄的田野,对仍然坚守着土地的人们,内心生起了无限的敬意。曾经的“以粮为纲”的方针,我以为还存在着意义。用粮食为武器的威胁,远比飞机炮弹更为可怕。幸而我们的国家,在这方面守得牢牢的。每一个贡献粮食的人,都替我们守得牢牢的。正是他们,兜住了老百姓温饱的底线。

  思良江,也叫多贤水。为什么叫思良为什么叫多贤,我考究不出。但从字眼的意思,不难想像与儒家的文化有关。沿着思良江,从最北的思委村,到最南的河口村,大大小小三十多个行政村,二十年间,我起码我去过五成。不敢说有多深入的采风,但浅浅的浏览,也让人感受到这思良江边的人,对文化对读书的热爱。

  这里有苏东坡后裔的骄傲;有共产党广西第一个农村支部的荣光;有许多神话故事的传说;有每年一度的诗歌比赛……

  当然,最重要的,是它号称苍梧县的大粮仓。

  我知道尧帝曾经到过苍梧,却不知道他是否考察过思良江。但肯定有一批先人,发现了这片弱弱江水冲积成的小平原,是那么的富饶,那么的适宜种植庄稼。他们一个村落一个村落地定居了,繁衍了。到如今,思良江两岸,不但农业生机勃勃,工业也生机勃勃。梧州最大的新工业区,就座落在离江边不远的土地上。那是推山填壑打造出来的,不但现代化的工厂林立,也缩减了人们到思良江的距离。

  现在,思良江已成了人们常年近郊游览打卡的地点了。

  仙人湖景区、梦幻思良江景区、休闲乡村旅游区、有野-有营儿童游乐区、生态农业示范区等等。水泥路面可以驱车在四季的花花果果中行走,可以弃车登船在思良江的碧波中荡漾,可以脱鞋脱袜在湿地的小草上嘻戏。

  我最喜欢的是抚摸沉甸甸的稻穗,展望眼前的一片金黄。那是秋的赐予,是老天和土地对勤劳的馈赠。

  十几年前,我曾经问过某某村的村主任:思良江边的耕地,理论上说可以一年收获三造水稻。而农人是真的连栽三造吗?

  那位村主任是这样回答我的:分田到户了,各户种多少造是各户的选择。重要的问题不是种多少造了,而是是否还有人种,多少人外出打工再没有回来。

  是的,那时多少丢荒的耕地,让人看着就心里拔凉拔凉。

  难怪国家曾经出过政策,凡是种粮的农户,给予适当的补贴。于是,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我有地,但我发包给你种,我只要补贴,继续外出打工。你种的粮食收入全都归你,关键是得种粮食。这是我在2000年前后接触到的,民间自发的土地流转的雏形。这个雏形,慢慢地诞生了种粮专业户。

  直到2021年1月,国家因势利导,出台了允许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条例。后来再明确三大禁止,其中之一就是,禁止耕地的非粮食化。我为这一条禁止喝彩,当然能不能做到令行禁止,全靠基层的工作人员了。这将又是一个漫长的岁月。

  这样,土地改革,经历了解放后的分田分地,五十年代的人民公社,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包产到户的分分合合,最终又回到集中经营的轨道上来。只不过,土地的承包权、经营权有法可依,再不是糊里糊涂的大锅饭了。

  几乎无际无涯的稻田,是包产到户能做到的吗?显然不能。农业是第一产业,第一产业不实现机械化智能化,四个现代化就是空话。这么宽阔广袤的水稻,不会还如五十多年前,动员中学生下乡支援,挥动镰刀了吧。我想,必有庞大的一体化的收割机、打谷机、扬场机,把这丰满殷实的颗颗粒粒,尽收到它们应藏的地方去。

稻穗黄了,在田野掀开丰收的翅膀,这才是最最美丽的秋。

2022.10.18





评分

5

查看全部评分

26#
发表于 2022-10-27 16:17 | 只看该作者
秋到思良江,回忆与现实融汇交融,将人的思绪带到了思良江畔那块丰饶又美好的土地……欣赏佳作,学习并问好!
25#
 楼主| 发表于 2022-10-27 09:46 | 只看该作者
匡建华 发表于 2022-10-26 14:46
欣赏老师精华作品,点赞!问好!

谢谢匡老师的赞和鼓励了,问好。
24#
 楼主| 发表于 2022-10-27 09:45 | 只看该作者
xam720 发表于 2022-10-25 15:58
一次郊游 ,一段回忆,向读者展现出一个地方的变迁史。文章中所表现的秋天,不仅是在风景之中,且是在农民 ...

谢谢720版主留评。是的,珍惜土地,是一大问题。
问好。
23#
 楼主| 发表于 2022-10-27 09:44 | 只看该作者
木门长子 发表于 2022-10-24 15:58
既有时代的印迹,也包含一些政治术语。岁月沦桑,人文流转,只是土地才是真正的生命之本。且珍惜吧!

感谢木门老师的赏阅留评。问好。
22#
发表于 2022-10-26 14:46 | 只看该作者
欣赏老师精华作品,点赞!问好!
21#
发表于 2022-10-25 15:58 | 只看该作者
一次郊游 ,一段回忆,向读者展现出一个地方的变迁史。文章中所表现的秋天,不仅是在风景之中,且是在农民的心里,欣赏,问好!
20#
发表于 2022-10-24 15:58 | 只看该作者
既有时代的印迹,也包含一些政治术语。岁月沦桑,人文流转,只是土地才是真正的生命之本。且珍惜吧!
19#
 楼主| 发表于 2022-10-24 10:3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唐长老细致的点评。秋安愉快。
18#
发表于 2022-10-24 10:27 | 只看该作者
文章虽然题为“秋到思良江”,但笔下却少写秋景,这本身就别具匠心。
时间穿插,忆及当年下乡经历,忆及那位比“我”大一岁名叫秀禾的女子,文字里怅惘夹了暖色底子。但文章又未沉浸于回忆,再次把时间串起来既有历史的感怀,又有自身的思考,这使文字充实之外更添几分厚重。
好文字!
17#
 楼主| 发表于 2022-10-24 10:26 | 只看该作者
剑鸿 发表于 2022-10-23 16:52
写出来独特的地域风情风貌。印象里,徐霞客好像经过苍梧。

谢谢剑鸿老师过访留字。徐霞客的确来过苍梧。
16#
 楼主| 发表于 2022-10-24 10:16 | 只看该作者
何叶叶 发表于 2022-10-22 22:51
学习李老师新作,周末快乐。

何叶老师愉快。敬祝秋安。
15#
 楼主| 发表于 2022-10-24 10:15 | 只看该作者
云馨 发表于 2022-10-22 14:06
老师笔下思良江的秋天充满诱人的色彩,当年思良江的故事也非常感人。

赏读学习老师佳作,周末愉快!

谢谢云馨老师赏阅。问好。
14#
 楼主| 发表于 2022-10-24 10:15 | 只看该作者
灯芯草 发表于 2022-10-22 13:17
仿佛也跟着作者走了一趟思良江,听了一段关于思良江的故事,也更加感叹粮食的来之不易。

谢谢灯芯草老师过访留 评了。问好。
13#
发表于 2022-10-23 16:52 | 只看该作者
写出来独特的地域风情风貌。印象里,徐霞客好像经过苍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1 05:32 , Processed in 0.439898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