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43|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聚焦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精彩记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2-6 15: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刘彦林 于 2023-2-8 14:43 编辑


聚焦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精彩记述

——纪实文学《山湾梦谷》艺术特色简评


山湾梦谷》是由甘肃作家杨艳辉和宕昌文联主席刘辉合著、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十五万字的纪实文学。该书特邀省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王登渤做题为《站在时代脉搏上的书写》的序。全书图文并茂,记述宕昌县两河口镇山背罗湾村在省政府的帮扶下,不仅整村异地搬迁到县城,还将原村打造成古羌民俗旅游景区,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实现涅磐重生的故事,笔者以为达到了“为时代立传、为乡村写史、为农民发言”的终极目标,主要表现在:


第一,《山湾梦谷》紧跟时代步伐,既是贫困村的“乡村志”,也是记述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奋斗史”。


《山湾梦谷》一书的观察点——“山背罗湾”,是地处宕昌县海拔1900多米的化马山上的村庄。这里大山高耸、贫瘠、坚硬、苍凉,具有大自然的磅薄雄壮、风貌独物的特质,但地域偏僻、交通不便、耕地稀缺,致使在此地生活的几代人过着举步维艰的贫苦日子。当地政府想方设法力求改变该村千余人的生存境遇,却收效甚微。2018年,在全国脱贫攻坚拉开帷幕之际,山背罗湾村成为省政府的帮扶点。时任省长唐仁健多次深入村社,为贫困户排忧解难;帮扶队第一书记和队员长期坚守岗位,精心谋划、倾心帮扶;宕昌县主要领导和乡镇、村社干部同心同德、夜以继日奋战在帮扶一线。这一切给村民带来了希望,也给足了信心,经历“拉电、通水、修路”等变化,村庄的居住环境、生活条件和家庭经济等等都有了质的变化,随之而来的还有精神上的享受和愉悦。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经过多方考证、通盘权衡和精心筹谋,为了真正改变山背罗湾村人的生活境遇,以更高要求、更高标准和更大实惠为目的,把千余口大山深处的农民迁移到了县城的“山水雅园公寓楼”安居,住上做梦都不曾梦到的环境文明、宽敞明亮的高楼。更令山背罗湾人想不到的是,政府还引进投资,把他们深情依恋的穷乡僻壤因地制宜建成民俗风景区,并让一部分难舍故土的人做了景区员工。在县城居住的部分山背罗湾人,则被安置到扶贫车间工作,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生活的后顾之忧没有了,“穷根”和“穷帽”问题得以彻底解决,村民们喜笑颜开,干劲十足地奔向新生活。


《山湾梦谷》采取特写与全景式结合的视角,以干净爽利、流畅优美的语言,详细地记述帮扶队、各级领导为把贫困村人带出困窘的泥淖,舍小家而顾大家,扎根艰苦环境和不辞辛劳的忘我工作,通过具体的人和事件凸显他们的责任担当、全心全意为扶贫工作尽心尽力的高尚品格与公仆形象,尤其重点记述了山背罗湾村人为摆脱贫困的困扰,在改变生活条件、增加经济收入和解决婚姻大事等一系列生存问题过程中的苦恼、迷茫、希冀、憧憬、喜悦和圆梦等心路履痕,以及一步一个脚印地迈上“小康生活”新征程的曲折历程,生动地注解了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给老百姓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革,以小见大地突出了作品的时代特征、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第二,《山湾梦谷》贴近农村农民,既是山背罗湾的“发展史”,也是诠释摆脱贫困制约群众的“心灵史”。


《山湾梦谷》观照的重点人群是山背罗湾村的282户1183人中比例很大的贫困户。他们从祖辈就倍受交通不便、田地稀缺、无电缺水、家境困窘和婚姻大事的困扰,发生过许多令人悲痛、遗憾和无奈的事情,而精准扶贫全面实施后,他们的生活状况有了较大改善。当山背罗湾村成为省政府的帮扶点后,村人的生存境况发生了日新月异的改变,成为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作者杨艳辉、刘辉以敏锐的目光,把一腔热情撒向山背罗湾村,把满心真诚投注“与天斗、与地斗”的群众,用纪实的笔触对比性地展示该村人的生活生产生计状况、苦乐酸甜和内心深处的挣扎与诉求,在脱贫攻坚落实过程中不同年龄和不同身份人的悲喜交集、邻里纠纷、干群矛盾和心理焦虑,以及整村异地搬迁后的恋旧情结、情绪变化、情感表达、行为表现、观念更新等,都是选择多样性的角度进行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心理的记述,真切地呈现在贫困线上满怀憧憬的山背罗湾人奋力追逐全面小康生活的过程,目的就是要把这个历程艺术性地还原并精彩地呈现出来,即为“一部中国农民的心灵史诗”。在六大章四十六小节中,选择贯穿始终的人物有村支书杨争海,老者豆新华,年轻人李谢选、李让安,村医杨风生,光棍罗瘦猴,被疾病夺去生命的豆土根等数人为代表,借他们的“回望”和“口碑”,突出表现在“山高、路陡、地薄、缺水、歉收”的艰苦条件,群众们试图凭借“背土、抢水”的方式扭转贫困面貌,受到“山高路远、气味难闻、无电缺水、婚姻难题”等制约,想极力“拔穷根”的渴求与期待、畅想与展望、向往与憧憬、经历与领受等。在第四章《拂昨日,清风徐来》中《老人的心事》一节,通过90岁高龄老人豆新华、母亲多病回乡青年杨艳强、60多岁的李小全等人的对话,以以点带面地展示精准扶贫给山背罗湾村人带来的实惠,突出地反映人民群众对“全面脱贫奔小康”伟大工程的感恩情愫。在第五章《看今朝,日月同辉》的《人间值得,未来可期》一节,选取有代表性的李谢选、李让安、杨艳强、杨巧同等家庭的生活条件的新旧对比,凸显出“老百姓”做了“城里人”的这一国策带来的时代性变化。在第六章《人间美,时代卷轴》的《山水雅园》一节,通过豆阿婆、李保红、杨老汉、李志远、豆永生、杨爱民等人谈话,从细微之处落笔反映精准扶贫对他们给予的内心喜悦,还借助“扶贫车间”女工的劳动场景和精神状态等情景,从多个侧面把“贫困户”对实现脱贫的感激之情进行了真切的传达。作者舍表求里、删繁就简和沉潜情感,注重“贫困户”的心理描写,既透着构思上的匠心,也体现出独到的审美向度。


第三,《山湾梦谷》独特艺术追求——既注重山背罗湾的今昔比,又融入细腻描写场景还原增强文本的艺术性。


《山湾梦谷》以纪实与诗情画意有机融合的手法,浓墨重彩地记述山背罗湾村近30年来的发展变化,写作特点突出体现在:首先,善用描写。作者杨艳辉、刘辉舍弃了宏大叙事、壮阔场景和俯视性视角,另辟蹊径地选取走“底层路线”,把深情的笔触指向山背罗湾村及其生于斯长于斯的普通群众,独到的艺术眼光和观察视点,体现出体察生活和审视个体的敏锐目光与悲悯情怀。山背罗湾村的地域特征,采取环境描写表现其与众不同的地域面貌——化马山巍峨高耸、林木繁茂,人们就地取材修建房屋、开荒种地、挖山掬泉、繁衍生息,造成贫穷的主要根源——“无路可走、干旱缺水、土地贫瘠、无电照明”,都通过细腻的描摹凸显出来。情态描写运用得娴熟而得当,通过人们的动作、神态、言谈等反映其生活状态,动词的使用也达到很高的频率,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和鲜活性,这样的实例多得随手可撷。在《山水雅园》小节中,展现豆阿婆在搬迁进城后开启新生活的模式时,对她出门、下楼,和原村老人们和谐相处、畅谈心声的过程用了不少“连动句”,这样的段落为文本增添了亮色,如动词“顺、走、拿、裹、进、装、锁、扶、挪、掉”等,显得栩栩如生、活色生香。其次,注重心理。作者把心理描写作用发挥到了极致。主要的时间节点在精准扶贫前、中、后,山背罗湾人不同的心路履痕,通过情绪和情感的变化烘托出来,是这部作品最为精彩的部分,还融合了小说的笔法增强艺术性、文学性和感染力。如“我们苦了一辈子,也穷了一辈子……托党和国家的福,我们搬进城里,住进宽敞明亮的楼房,吃穿不用愁……”,从老人心底发出的真实声音,是体现精准扶贫深得人心的点睛之笔,这种侧峰用笔的力量是正面描写难以企及的。最后,细节呈现,营造气氛情境,增强直观感和美学意味,如:“李谢选正出神地想着过往,杨爱民走过来递给他两盒药,让他给楼上的老人拿去,李谢选却好一阵没有响动,杨老汉靠在他耳朵上大声开玩笑说:‘谢选,你今天去街道上看见哪个美女了,被勾走的魂这会儿还没回来?’……”这个场面被作者描写得别样而精彩,人物的表情神态、语言行为、性格品行很符合身份,也营造出幽默风趣的效果。在描叙性的语言中,还妙用比喻、拟人等修辞,使得文本韵味盎然和文采兼备,让读者感同身受地体会到“贫困户”的心理活动,以及对精准扶贫这项政策带来的人生之光和命运之喜的真情流露。


总之,杨艳辉、刘辉合著的《山湾梦谷》有别于其他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类题材的书写风格,他们的艺术才情和驾驭语言文字的功力已经得到很好的展示,然而文本所体现的突出特点并非这篇短文能悉数囊括,在此,我真诚地为他们的书写喝彩和鼓掌!




8#
发表于 2023-3-8 16:19 | 只看该作者
祝贺祝贺!刘老师佳作丰收
7#
 楼主| 发表于 2023-2-13 15:46 | 只看该作者
木门长子 发表于 2023-2-10 10:08
对《山湾梦谷》一书进行了全面诠释,将书的特色和风格一一展示,既有现实性也充满着人性的光与热。很精彩。

问好柳老师,祝您春安!
6#
 楼主| 发表于 2023-2-13 15:45 | 只看该作者
万里山水 发表于 2023-2-7 19:51
把山湾里的人们搬迁到城里,这些人的生存依靠不知道何以为继,是景区收益分红还是自找出路,不愿离开乡土家 ...

感谢万里山水老师阅读拙作,并留评。祝春安!
5#
发表于 2023-2-10 10:08 | 只看该作者
对《山湾梦谷》一书进行了全面诠释,将书的特色和风格一一展示,既有现实性也充满着人性的光与热。很精彩。
4#
发表于 2023-2-7 19:58 | 只看该作者
文章里字体大小没有统一,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应该是网络问题,多编辑一下应该可以解决。
3#
发表于 2023-2-7 19:51 | 只看该作者
把山湾里的人们搬迁到城里,这些人的生存依靠不知道何以为继,是景区收益分红还是自找出路,不愿离开乡土家园的人可以找份景区员工和扶贫车间就业,也不清楚有多少收入,能否维持生计,需要观察和判断。城镇化的进程说到底是和振兴乡村是有矛盾的,人都走了谈何乡村的未来。几代人一直生活艰难,当地政府部门也想方设法试图改变,但都收效甚微,可见没有走对路径。凭借精准扶贫,各种优惠扶持,“穷根”和“穷帽”问题得以彻底解决,村民们喜笑颜开,干劲十足地奔向新生活是不是真得在现实里兑现和持续性发展,还需要走一步看一步。文笔谋篇那些都毫无疑问经得起评论所言精彩记述,为文友热情洋溢的评论文字,也可以看出友情和关切。欣赏体会,精致的评论。
2#
 楼主| 发表于 2023-2-7 08:55 | 只看该作者
这篇拙文,是为文友纪实文学《山湾梦谷》写的阅读札记,敬请师友们批评指正,谢谢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6 09:16 , Processed in 0.057742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