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0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真诚为文抒心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6-7 18: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刘彦林 于 2023-6-7 18:52 编辑


真诚为文抒心怀

——读王献《秋实集》随感


盛夏时节,我收到王献先生惠赠的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秋实集》。这是一本四十余万字,囊括“传记篇”、“散文篇”、“现代诗”、“诗词篇”和“文史篇”等作品,给人厚实和内容丰富的初步感受。


我与王献先生素昧平生。某日,武都文友王彤辉来电,说他父亲出版了文集要惠赠与我。我深感荣幸。对《秋实集》,我是怀着致敬的心情拜读的。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王献先生,从教四十余载,把美好的年华和聪明才智献给了教育事业。退休后执笔为文,记述坎坷经历,抒发人生感怀,记录从教心得,其人格魅力和奉献精神是一笔“财富”,值得潜心学习,我也颇教益多。


在《序》中,王献先生坦言:“每一个汉字都是灵魂的精灵……它们都是从我的内心深处迸发而来的,是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推敲字字斟酌而派遣出的能表音达意、传递情感的使者,代表着我的心境所思,情感所向,处世之道,做人原则。”这也是他写作的初心。2018年6月1日,王献先生在电脑屏幕上键入“我的人生之路”,开始了从教育战线上退休后的写作,利用三年多的时间,把自己的“亲历所为、所思所感”,以朴实而真诚的文笔娓娓道来地讲述出来,不仅为从教工作划上了圆满的句号,还给自己的人生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亮色。《秋实集》收录散文18篇,记录生命个体的感受;收录现代诗8首,抒发人生的感怀;收录诗词108首,传达内心的感受;收录文史2篇,探寻故乡的往昔。“传记篇”虽然收录仅3篇文章,但篇幅占到全书的60%左右,也表明王献先生对这部分作品尤为看重。然而,由于时间仓促,仅对这部分谈点阅读感受。


“我的人生之路”是王献先生给他的传记作品定的总基调。《童年的记忆》,从1956年他呱呱坠地为起点,讲述他不幸的童年故事。他出生在武都鱼龙公社秋林坪大队。在1958年,国家“三年困难”时期,他的生父被迫离开人世,两岁半的他成了孤儿。1961年冬,继父上门到他家,一个破碎的家庭从此才完整。分家后,他和大爷大婆生活在一起。在亲人们的关爱下,他度过了童年阶段,亲历了特殊年代的农村生活,感受刻骨铭心,记忆真切绵长。在这篇文本中,他着重写了四位对自己恩重如山的亲人,对他们的为人处世和性格特征如数家珍,字里行间包含着发自肺腑的感恩情愫。大爷性格开朗,善交朋友,人缘极好,是村里很受尊重的长者;他很有经济头脑,年轻时做过生意,尤其是解放前夕,凭着不服输的刚强意志和善于捕捉商机的能力,四处奔波,积累积蓄,置办土地,购买马匹,他也因此“沾光”。大婆纯朴善良,抚养了姑姑和他们姐弟,还懂得简单的医疗常识,经常帮村人用草药和针灸技法解除疑难杂症、跌打损伤等病痛;心灵手巧,会纺线织布,针线活做得很好,是一位非常值得尊重的农村女性。继父聪明好学,靠扫盲班认字,当上生产队保管员;打的一手好算盘,后又爱上针灸;会做木匠活,还会织麻布,尤其对“我”疼爱有加。母亲很要强,通过多年磨练,闯过诸多困难关,对别人关心胜过自己,更对子女有着无尽的关爱。至于自己,王献先生在追忆童年往事的过程中,着重写到三次磨面的经历,以点带面地呈现他的童年的记忆,由于详细而具体,让读者产生感同身受的体验。


《求学之路》用八万多字的篇幅,细致地讲述从上村小到为人师表之前的人生阶段发生的点点滴滴。青少年时期是王献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石”的现实意义。起初,他在秋林坪小学读书,校址变换三次,受到王维庭、尹春娥等老师的悉心教导,还穿插记述抬水、背木炭的情景,再现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至1969年年底小学毕业,拿到了一生中的第一张文凭。次年,他到甘泉初中开启初中学生生涯,在学好各门课程的同时,还参与俄语学习、排练歌剧《白毛女》、到生产队慰问演出、开展野营拉练、第一次进城,以及给学校拾柴、学习“老三篇”等,给读者真切地呈现特殊年代初中学习生活的细节,很有教育意义。初中毕业到进入师范学习期间,这一段经历虽然与学校生活无关,但也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仍然是一种极为特别的“求学之路”,特别是1973年春天始,他分别到迭部、文县中寨、腊子口等地“搞副业”的经历,可谓是最残酷的“劳动教育”,那种艰辛程度令人感叹盈胸,完全可以作为“青少年”挫折教育的生动教材。次年秋季,王献被成县师范学校录取,学习之路又续写了新的精彩章节。从报到、入校、住宿、打饭、用餐、领书、上课等方面,把两年的学习状况和参与劳动的过程做了回放式的叙述,师生情深,同学谊厚,都有感人之处。随着毕业分配,他进入武都城关三小从教,学校生涯就此完美做结。如此详细的记述,也是我们了解七十年代时期农村教育现状的窗口,也对我们洞察那个阶段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的裨益。


《为人师表》是一篇约十二万多字的长文,又分为《初为人师》《初识ABC》《执教乡村》《执教中学》《抱病工作》《管理育人》《难忘5.12》等七个篇章,可谓他自己的“教育志”。《初为人师》从入职武都城关三小起笔,讲述教五年级(3)班、三年级(1)班等语文课,兼班主任和音乐、图画、体育课程,依照“五步教学法”讲授,实施启发式教学,关爱学生,诲人不倦,建立了民主、平等和亲密的师生关系,也赢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初识ABC》讲述参加为期一年的英语短讯班,返回成县师范参加强化培训,从字母、音标、句型、语法等方面入手,学完初一到高二的全部英语教材,为从事英语教学奠定了基础,也开启了别开生面的从教生涯,于1978年重新回到校园,成为一名英语教师,在超负荷的情况下,毅然挑起小学语文及初中英语课程教学的重担。《执教乡村》讲述1979年回到家乡,到鱼龙附中执教,为发展家乡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期间,完成了相亲、订婚和成家的人生大事,之后,又奔波于家庭与学校之间,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之余,也忙碌于自家的田间地头,并迎来了儿子、女儿的出世,尽管辛劳苦累,但并没有影响到教学工作。《执教中学》讲述调动到武都三中后的经历,接手班主任工作,并讲授初一年级三个班的英语课,十多年中,一心扑在教学上,对学生关爱有加,既传授知识、答疑解惑,又教导做人、培育优秀品质和健全人格;对班级认真负责,组织各项活动,培养集体意识,增强凝聚合力;对课堂力求高效,吃透教材、钻研教法、因材施教、悉心辅导;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借助课外读物,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实施培优补差、弥补薄弱,方法科学、得法增效;对班会课堂,以“小题大做”“大事化小”等为主题,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教书育人真正做到完美的结合;由于全身心投入,教学业绩突出,光荣入党。《抱病工作》讲述患病后,仍然坚持带病履职,承担初二年级英语教学任务,期间把儿子从家乡小学转到安化小学,次年女儿也随机转学,在教学之余,承担起“全职爸爸”的重任,由于学校教学和孩子照顾“两不误”,不仅所授学科成绩位居全县榜首,儿子也考上了中专,书写了教书育人的“新传奇”。《管理育人》讲述1988年,他被任命为中学政教处主任后,在学校的管理岗位上,继续奉献的故事;从德育工作、办学特色、完善制度、细化措施和严格执行等方面抓起,学生教育、师德师风、处理事故、转变学风等方面狠下气力,事无巨细、劳心劳力,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处处为学校发展着想,时时为学生管理思虑,的确是任劳任怨、尽心尽力,深受广大师生爱戴。这一部分,不仅讲述那些难忘的往事,更重要的是溶渗着教学理想、教育经验和管理方略,因此,这几篇文本既可以作为后辈晚生的思想教育读本,也可以作为教育教学的经验集成。而《难忘5.12》一文,则以亲历者的身份,讲述亲眼目睹2008年地震发生后,武都三中师生在灾情发生时、发生后的具体表现,尤其是那些细节和场面,多角度、全方位地把师生共渡难关、开展自救和不误教学、学习的真实情况,以朴实的文笔记录下来,又是另一种形式的“抗震志”。八年后的2016年7月,王献先生从热爱的教育战线上光荣退休,在四十载的漫漫人生之路上,用爱用情书写了最为壮美的精彩华章。


总之,读王献先生的《秋实集》是一次经受思想教育之旅。抛开书写的技巧来说,仅有人生经历串联起来的故事,已经非常打动读者的心弦。再联系到他退而不休,用三年时间书写四十余万字的作品,其道德情操、职业操守和人格精神,足以让我们感动满满,心怀由衷敬佩。因此,我试图凭借这篇粗陋的阅读随感,向这位教育界的前辈表达真诚的敬意,也祝愿王献先生身体健康,晚年生活更比夕阳美好!





3#
 楼主| 发表于 2023-6-9 11:17 | 只看该作者
一泓冰 发表于 2023-6-7 20:03
每一个汉字都是灵魂的精灵……,于刘彦林老师而言,又何尝不是呢?每一首诗,每一篇文章的评论,都是他呕心 ...

感谢您来读拙作,祝好!
2#
发表于 2023-6-7 20:03 | 只看该作者
每一个汉字都是灵魂的精灵……,于刘彦林老师而言,又何尝不是呢?每一首诗,每一篇文章的评论,都是他呕心沥血从内心深处喷发而出的精华,如夏之清泉,清凉,沁人心脾,令人眼前一亮!晚上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9 10:38 , Processed in 0.15811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