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11|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康宁湖植物:花叶芦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6-29 08: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高迎春 于 2023-7-1 15:47 编辑

                         康宁湖植物:花叶芦竹             高迎春

        在鲁北平原,芦苇是我从小就常见的植物。我们村的水湾里,就长满了芦苇。村里人盖房子,打苇帘,编苇席,都离不开芦苇。去康宁湖边拍摄景致,偶然发现一种花叶的芦苇,叶片上有绿色条纹,白色条纹,黄色条纹,就像放大了的银边吊兰叶片。它们远看像芦苇,近看像竹子,经过查询,才知道这植物叫花叶芦竹。我真是佩服给芦竹取名字的人,像芦苇又像竹子,可不就得叫芦竹吗?芦竹与芦苇,简直就是亲兄弟。哥哥芦竹杆粗叶宽,高大伟岸;弟弟芦苇,杆细叶窄,瘦小精悍,兄弟两个生长的湖边湾边,摇曳生姿,谁见了,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春天里,刚刚钻出地面的芦芽,鲜嫩可口。有许多诗人,曾经作诗描述它。清代的金兆蕃,做过一首《烛影摇红·江亭修禊,分韵赋诗。次珊馆长独为词,伯絅继之,余亦和作,乃用所分翠字韵》:“城郭参差,酽寒不放韶光起。伫天尺五月重三,萧瑟犹如此。人说王家故事。侍耆贤、洛英借拟。隐囊纱帽,流水游龙,群贤毕至。槛外平原,柳荑暗敛东风细。朝来爽气扑櫊楹,山色沈空翠。谁道春来久矣。问元都、花开尚未。俊游申约,策蹇重看,芦芽垂水。”这首词,写的就是春天的景致。最后说芦芽垂水,有点让我不明白,如果写芦芽出水,就好理解了。近代诗人顾随写了一首《八声甘州二首其一·哀济南》:“记明湖最好是黄昏,斜阳射湖东。正春三二月。芦芽出水,燕子迎风。城外南山似幛,倒影入湖中。醉里曾高唱,声颤星空。此际伤心南望,有连天烽火,特地愁侬。便梦魂飞去,难觅旧游踪。绕湖边、血痕点点,更血花比著暮霞红。凭谁问、者无穷恨。到几时穷。”顾随在这首词里,写“芦芽出水",就容易理解了。

        芦芽,也叫芦笋。因为芦苇、芦竹幼茎营养丰富,滋味鲜美,因此得了个“洞庭虫草”的别称。宋代的武衍,曾写过一首《芦笋》:“春风荻渚暗潮平,紫绿尖新嫩茁生。带水掐来随手脆,櫂船归去满篝轻。竹根稚子难专美,涧底香芹可配羹。风味只应渔舍占,玉盘空厌五侯鲭。”从这首诗歌我们知晓,芦笋自古就是人们餐桌上的美食。唐代诗人张籍,在《凉州词三首》中提到了芦笋:“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古镇城门白碛开,胡兵往往傍沙堆。巡边使客行应早,欲问平安无使来。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芦笋早春出生,应该参差不齐。张籍说芦笋渐欲齐,由此可知此时已到了芦苇、芦竹拔节的时候了。唐代的方干,也在《春日》中提到了芦笋:“春去春来似有期,日高添睡是归时。虽将细雨催芦笋,却用东风染柳丝。重雾已应吞海色,轻霜犹自剉花枝。此时野客因花醉,醉卧花间应不知。”春日里,牛毛细雨催生芦笋,而柔和的东风,也染绿了柳丝。

        芦竹笋,低脂肪,多纤维,用来炒鸡蛋,炒腊肉,炒牛肉,清香可口。吃了之后,能够促进肠胃蠕动,帮助人体消化,缓解便秘,还能预防大肠癌。小时候,水湾里的芦苇叶,虽然又窄又小,母亲依然用它来包粽子。包一个粽子,大约需要五六片芦苇叶,包起来有点难度。可是母亲却有办法,瓷盆里放好泡好的江米,在瓷盆上放一个搓板,将芦苇叶在搓板上按顺序摆好,卷一个三角,就可以放入江米和枣包粽子了。芦竹的叶片大,用来包粽子,只需要三片,就可以包一个粽子,而且不用在搓板上摆平,包起粽子来速度就快多了。芦竹,广泛分布在中国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江西、福建、江苏、浙江等南方省份。但在北方的山东、河北等地,芦竹也能很好生长。康宁湖北岸有一大片芦竹,在南岸也有一大片的芦竹。近几年,家里包粽子,我和妻子就去那里采摘一些。回家整理好,放在锅里煮一下,捞出来晾凉,就可以包粽子了。宋代的苏轼,曾经在《六幺令·天中节》中赞美粽叶:“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大意是:粽子叶片香飘十里,端起酒杯,和友人一起对饮。

         花叶芦竹植株挺拔,形似竹。叶色依季节变化,叶条纹也多有变化,早春多黄白条纹,初夏增加绿色条纹,盛夏时新叶全部为绿色。观赏价值远胜于其原种芦竹。有这样一个关于芦竹和芦苇的民间故事:哥哥芦竹,开了一家造纸作坊;弟弟芦苇,开了一家酿酒店铺。哥哥生意兴隆,做出的宣纸供不应求。弟弟有些嫉妒,有一天乘着哥哥解手的时候,偷偷将锡箔和金箔,撒到纸浆里。做出的宣纸银花点点,金星斑斑,销路特好。哥哥为此还给宣纸取了个“撒金笺”的名字,财源滚滚而来。当哥哥知道是弟弟偶然帮了自己时,也决定帮帮弟弟。他在弟弟的蒸馏锅里,放入许多芦根。这样酿造出的芦根酒,味道醇厚,清香解毒,销路大开,一时芦根酒走红江南。当弟弟知道是哥哥帮了自己时,羞愧万分,主动向哥哥承认,自己不应该嫉妒哥哥。从此以后,哥儿两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造福一方百姓,日子越过越甜蜜。所以,哥儿两站在水湾边,湖水边,只要风一吹来,就会哗啦啦笑个不停,笑个前仰后合。

        芦竹,是多年生禾本植物。花叶芦竹,是芦竹的一个变种。有些地方,也称芦竹为旱地芦苇,江苇。在中国的中医典籍里,芦竹也是一味中药材。它性寒,味苦,味甘,归肺经和胃经,具有生津除烦,清热泻火,利尿解挛,杀菌抗炎,降压等功效。可以治疗热力吐血,小便不利,风火牙痛,热病烦渴,虚劳骨蒸等疾病。每年开春,当春风吹皱康宁湖水,当春风带来一场春雨,花叶芦竹就会破土而出。俗话说:清明一尺,谷雨一丈。就是对花叶芦竹生长迅速、亭亭玉立的写照。到了盛夏,花叶芦竹犹如穿上了黄白绿相间的花裙,临风起舞,婀娜多姿。此时此刻,康宁湖边的垂柳,一条条优雅下垂,金丝如帘;康宁湖边的芦竹,一竿竿昂扬向上,精神抖擞,形成一道独特的景观。到了秋天,芦竹开放芦花,康宁湖边又是另一番景致。蓬蓬松松的芦花,自然逃不过诗人的眼睛。“夹岸复连沙,枝枝摇浪花。月明浑似雪,无处认渔家。”雍裕之说:芦花似雪,竟然让人找不到停靠在岸边的渔家了。“芦花飘雪迷洲渚”,谢逸说:芦花飘飞,连洲渚都迷失了。由此可见,芦花飞舞,迷迷蒙蒙,真可与雪花一争高低。

         宋代的郑刚中,在《陪权郡符正民九日游西山》这首诗中写到了芦竹:“时因笑语惊,鸥鹭入芦竹。”郑刚中在陪友人游历时,由于笑语喧哗,而惊动了鸥鹭,使得它们飞入芦竹荡中。现代诗人眉山小溪,为芦竹写了一首《七律·芦竹吟》:“谓竹虚名真属苇,同宗兄弟一家亲。墙头摇摆称君影,水畔飘扬见尔神。萧瑟秋风催白发,晶莹寒露染金身。深情枯穗无心去,陪伴苍杆再育春。”诗人自己做注云:人们所说的“墙头芦苇”,就是能在旱地生长的“芦竹”。而诗人也在诗中承认,芦竹和芦苇,其实就是亲兄弟。宋代的陆游,因为得了一杆芦竹杖,而特意写了一首诗。在诗前特意备注曰:“余得芦竹杖于舍旁民家,似芦非芦坚劲轻滑色。”全诗如下:“轻坚芦竹杖,入用自龟堂。挺节冰凌后,论交岁月长。心空无宠辱,时异有行藏。老病登临少,何妨日倚床。”老来的陆游,得到一根芦竹杖,真是感慨由心来。唐代的齐己,写过一首《禅庭芦竹十二韵呈郑谷郎中》:“错错在禅庭,高宜与竹名。健添秋雨响,乾助夜风清。雀静知枯折,僧闲见笋生。对吟殊洒落,负气甚孤贞。密谢编栏固,齐由灌溉平。松姿真可敌,柳态薄难并。映带兼苔石,参差近画楹。雪霜消后色,虫鸟默时声。远忆沧洲岸,寒连暮角城。幽根狂乱迸,劲叶动相撑。避暑须临坐,逃眠必绕行。未逢仙手咏,俗眼见犹轻。”错错落落生长在禅庭的芦竹,四季各有风貌,难怪齐己如此走心描绘呢。

         北京诗人庄生,在与诸友受邀游北海公园,并受到贾宝松先生盛情款待之后,写了一首《鹧鸪天》:“毕至群贤聚一堂,怡情北海好风光。水边芦竹迎佳丽,山上青烟裹阮郎。佳肴簇,绿蚁香,乐兮宾客共捧觞。主人只道殷勤意,莫负平生慨而慷。”看来北海游历,生长在水边的芦竹,给庄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年的新冠疫情,已经得到很好的控制。等待良机,我也要邀请我的挚爱亲朋们,到康宁湖边观赏花叶芦竹,坐游船游历康宁湖景色了。






                                 2023年6月29日写于迎春堂





















5#
 楼主| 发表于 2023-7-8 07:10 | 只看该作者
一茗知心 发表于 2023-7-6 19:22
文章知识面广,真实记录生活。好文!

写散文的人,总要拓宽思路最好,写植物也是很好的题材,有文化积淀在其中。谢谢阅读并鼓励!
4#
发表于 2023-7-6 19:22 | 只看该作者
文章知识面广,真实记录生活。好文!
3#
 楼主| 发表于 2023-7-5 15:21 | 只看该作者
万里山水 发表于 2023-7-4 23:11
小时候接触芦苇,居然是沙家浜。感觉这种植物有一种天然的地域特征,水乡渠畔,入诗入眼。欣赏美文,体会盎 ...

芦竹,比芦苇略粗一些。
2#
发表于 2023-7-4 23:11 | 只看该作者
小时候接触芦苇,居然是沙家浜。感觉这种植物有一种天然的地域特征,水乡渠畔,入诗入眼。欣赏美文,体会盎然的趣味和诗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0-24 02:25 , Processed in 0.04768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